滋阴抑阳是医治诸疾的好方法
当今人群当中无论老年人,中年人、还是青少年,病情轻还是病情重,阳症居多而阴症较少。纵观到我处诊病的男士、女士、大人、小孩,他(她)们当中的大多数病症也都为阳症,十成中阴症仅占二成还不到,可想而知阳症(或者称为热症)已成为当前治疗的主病。所以,断定病情是阳症还是阴症,或者说是寒症还是热症绝不是小事,它涉及到病情的性质及其治疗。
阴症、阳症至古以来是医学界争论的焦点,谁是谁非难以评说,但从医疗本身以及患者的个体而言,对病症的性质做出正确判断绝非小事。
元代医学大师朱丹溪,在临床过程中就做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结论。他所指的阴是精血,阳是指气火,即由于精血亏损所产生的虚火。他认为精血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不断消耗,易损难复,故阴常不足。如不注意保养精血,嗜酒纵欲,伤戕过度,则阳气易亢,虚火妄动,故阳常有余。阴虚阳亢,则百病丛生。故主张保重精血以维持身体阴阳的相对平衡,这是他在临床上偏重滋阴法的理论根据。
现在人与古人生活年代无有可比性。当下人群无论生活水准,人际关系,医疗水平,劳动强度、饮食起居、生活节奏等均发生极大的变化,必定影响脏腑正常的运转功能,造成人体的阴阳失调,阳气过盛,打破内环境的稳定,出现阴虚而阳盛的诸多症候,随之而来的情志变化更为突出,睡眠不佳、心烦意乱,人心浮躁,接下而来的现代时髦疾病,如,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抑郁症、肥胖等症接踵而来,无时无刻侵蚀人们的机体。
导致这些病症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脏腑阴阳失调,阳气得不到有效抑制,阴气得不到充分补充,如此产生内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调经论》又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阳气偏盛来于上焦,也可来于中焦,更可来于下焦,就是说三焦都可出现阳气偏盛,因此,阳盛长期得不到抑制,可诱发多种疾病,这是临床当中得出的结论。
如何抑制阳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通过滋阴降火的方法抑制阳火亢盛,应是抑制阳盛的好方法。我根据这个思路,针对不同脏腑的阳症,经过临床反复的尝试,最后确定任脉、键肾穴、膀胱经、腹部经筋、耻骨等部位,揉按这些部位的穴位和经筋运行的通路,使其扩充经络、消除瘀滞、加快循环,可有效的抑制阳盛。
下面例举几个运用滋阴降火方法于临床的几个病例。
(一)、一位五十岁的女士,多年来经期不规率,患有子宫内膜增厚症,每次经期来潮时大量血块涌出,使她疼痛不已,而且由于大量出血造成了贫血,所以,每次经期来潮不卧床休息。病发初期也曾服药,由于药不对症服药后毫无疗效,自己能有什么办法,经期来潮后只能耐心等待自行消退,就这样年复一年、月复一月的遭受煎熬。
既然患病必有其病因。这位女士生产后,晚间孩子喂奶必然影响睡眠,造成睡眠质量越来越差,当神经调节功能失控后,就开始了马拉松式的服药,通过安眠药抑制神经。抑制神经是通过药物强行控制,睡眠质量时好时坏,即使睡着了,晨起后一整天也是头昏脑涨,就这样一晃就是二十多年。除此以外剖腹产,子宫外孕两次手术,又带来多处伤害,对于她本不健康的身体,无疑又是雪上加霜,睡眠越来越不好。
来我这来诊当得知以往病史后,自然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病发在哪里,为什么服药病症不见好转?搞清这些疑问还需做进一步诊断。于是为她把脉,观察脏腑之间的变化。从脉象上看,左右手脉数、促、强,根据脉象上分析病在心,属于阳症。失眠,子宫内膜增厚的病因,都来于心功能失调所为,病在心脏。
为什么病因在心脏?《素问遗篇·刺法论》中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由于体内外等多种原因侵入到心,致使邪气升而正气降,打破心阴心阳失衡,心血运行受阻,导致了心火亢盛。亢盛的心火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心火上窜于头,干扰心“主神明”的统帅作用,造成心神不宁,夜不能寐,才出现失眠。从五行属性上看,心属火,为子,肝属木,为母。旺盛的心火长期等不到抑制,子病及母,又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出现肝郁,气血瘀滞,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妇科有关疾病便如此产生。
病因清楚了,治疗从哪里着手呢?治疗上我运用多种方法调整有关经络,虽然取得一定疗效,但病情进展的比较缓慢,后来我就思考在治疗上采取滋阴抑阳,兴许是更好的方法。
十四条经络当中有七条阴经,我根据滋阴抑阳原则和病症的性质,逐渐筛选有关阴经和部位应用到临床,这种尝试性的治疗,使她的心阴和心阳逐渐趋于平衡,心阳开始得到有效的控制,心主神明得到恢复,心的运转功能得到提高,终于将久盛不衰的心火降了下来。心火降下来了,自感到心脏不那么乏力了,睡眠质量有了很大改善。子健而母安,肝的疏泄功能也随之增强,扩充经络,活血化瘀,仅经过十天的治疗,增厚的子宫内膜从2.1mm减少到1.7mm,盆腔积液也不见了。
我运用滋阴抑阳的方法,经过反复尝试已初见成效,以此证明这种方法,是快速治疗阳症的方法,这种治疗方法虽然看似简单,但它适用的范围广泛,疗效显著是不容忽视的。取得经验后我把滋阴抑阳的方法,陆续运用到多种病症的治疗,均取得较好的疗效,下面就介绍运用滋阴抑阳方法于临床的几个病例。
(二)、一位女士眼睛经常出现干涩,只要多看一会手机、电视,以及书报等,眼睛就特干涩难受,曾多次到医院诊治,最后还是无果而终,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来到我处。
从中医的整体观来看,眼病只是患病的标,并不是患病的本,本在内脏。根据中医的整体观,治疗之前首先诊脉,通过脉象观察脏腑之间的变化,然后,才能确定患病的脏腑。
经诊脉,左手寸脉沉取或者浮取,均出现数、大的脉象,而余脉平,病在于心。脉象是脏腑患病的表象,左手寸脉浮脉为小肠,沉脉为心,寸脉浮和沉出现的数、大的脉象,说明病在心,根据脉象断定:影响眼干涩的病因在心。
病因清楚了,眼睛干涩病因在肝,怎么治疗呢?按照阴阳五行的属性,心为子,肝为母,肝为心之母,以肝补子,有利于眼干涩的恢复。肝开窍于目,其经脉连目系,上至额,与督脉会于巅。《素问·金匮真言论》说:“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目的视物功能,有赖于肝气疏泄和肝血滋养。《素问·五脏生成》又说:“肝受血而能视。”《灵枢·脉度》又说:“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肝的病变往往影响及目,如肝血不足,则两目干涩,视物不清。
按照以肝补子的思路,选择肝、胆经,点按肝经、胆经上的经络,调整经络后眼干涩症状有所好转,但到第二天看电视、看手机、看书、看报,眼干涩的症候还是没有大的变化。肝主目,调整肝胆经络,眼睛为什么没有变化呢?以肝补心无论从阴阳五行上看,还是“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的理论上看都无疑义,病症没有好转说明还是因不对症,需要重新做出审视,然后,制定适合病情的治疗方案。
脉象分为阴脉和阳脉,她的左手寸脉沉取或者浮取,均出现数、大的脉象,而余脉平。数、大的脉象,属于阳脉,阳脉是热症,热症需要泻,那么以其母(肝)补其子(心),结果适得其反,越补越强,越补越热,看来唯有滋阴才能有效的抑阳,制热。
眼睛是人体非常重要的器官,眼睛不仅受到肝血的濡养,五脏六腑与其都有联系。如《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这里大体指出了眼的各个部分与脏腑的关系。后代医家在此论述的基础上发展出将眼局部划分为五轮,分属于五脏,借以说明眼的解剖与生理、病理,并用于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的理论,即五轮学说。
这段论述说明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眼睛只是人体当中的一个脏器,不仅肝主目,而且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通过调整阴经,滋阴抑阳,以阴治阳,才是治疗眼干涩的正确途径,于是及时调整了治疗方法,采用滋阴抑阳的方法治疗。
治疗后这个女士说,这个方法比原来的方法好,你为我治疗不一会感觉到眼睛湿乎乎的。我说,对于你来说,这种方法只是一种尝试,明天你看书、看报,还是看手机,不要控制时间,看看眼睛还有什么样的变化。第二天来诊时高兴的说,我按照你的要求放开的使用眼睛,与过去比真是大不一样,眼睛里边不再干涩了。
(三)、我老伴年轻时就患有心动过速,心跳一般都在90次/分到100次/分之间,除了心动过速之外,身体其它方面还是挺好的,有点小病一挺就过去了,晚年生活以及身体状况与同龄人相比还是比较如意的。
近几年发现她身体出现点问题,比如,好急躁,动辄发脾气,食欲不振,晨起头晕、身体乏力等等,虽然不算大的毛病,但我做为医者面对老伴的病症认为:促成她心浮气躁,只是脏腑患病的表象,并不是真实的病因。
多年来她左右三部脉始终处于数、大、强的脉象,早年一位知名医生为她曾做出诊断,为窦性心动过速,并说,你放心吧,这种病无需用药,一辈子都不会得心脏病。我从医以后认为,脉象是脏腑运转状态的真实反映,这位医生的诊断缺乏科学依据,是一种错误的诊断。数、大、强的脉象是典型的病脉,阳性过盛,属于热症,如果热症长期得不到抑制,不仅危害心脏,而且对其它脏腑都有一定的影响。
老伴老伴,老来才是伴,近几年根据她的病症,按照常规方法始终坚持治疗,每经治疗后脉象略有好转,当然病症也有一定的变化,但第二天醒来病症如故,并没有新的起色,病症没有发生变化说明因不对症。我也想了好多方法治疗,苦于当时没有正确思路和方法,为她治疗只能是尽力尽心而已,消极等待病症的好转。
滋阴抑阳经过临床尝试取得经验后,第一时间就用在为老伴的治疗上。为了对病情做到心中有数,治疗前我首先观察左右两手的脉象,均为数、强、大,脉搏95次/分。病情清楚了我对老伴说,滋阴抑阳是一种尝试性的治疗,个体差异不同,治疗开始后你品一下自身的感受,看看与原来治疗相比有什么变化。
我开始按照滋阴抑阳的方法为她治疗,治疗后老伴惊奇的说,你为我治疗不一会,身上好像不那么热了,心跳也不那么快了!第二天晨起后在静止情况下,我为她把脉观察脏腑之间的新变化。经诊脉,左右手脉象搏动的和缓、有力、均匀,心跳在70次/分,这是多年来第一次出现的平脉,验证了滋阴抑阳的治疗方法,可以改变心脏搏动的频率。取得经验后每天坚持治疗一次,仅仅一周时间的治疗,脏腑炽盛的火气见缓,心脏搏动都在70次/分至75次/分之间,每天的精气神好多了,晨起也不头晕了,不再出现心浮气躁了,身体也不发力了,说话的语气也平和多了,.......。
以上介绍的是采用滋阴抑阳法治疗的几个病例,虽然她们患有不同的病症,以及不同的病因,一经采取滋阴抑阳方法治疗,均在短时间内取得较好的疗效,以此证实:滋阴抑阳的方法,是治疗诸疾的好方法。
每个脏腑都存在着阴阳,阴和阳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维持脏腑的平衡,共同完成人体生理的各项活动。阴阳一旦打破了这种协调平衡,各种疾病就要油然而生。阳和阴,热和寒是一对矛盾,相互制约维护身体的平衡,阳和阴,热和寒过盛不行,不及也不行,阳盛为阴衰,阴盛为阳虚,如果阳偏盛,采取滋阴抑阳的方法,可立即抑制阳气,恢复阴阳平衡。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采用滋阴抑阳的方法,把过盛的阳气降下来,弥补阴气的不足,才是达到了脏腑阴阳平衡的正确之路。
阳病阴之,阴病阳之,阳病治阴、阴病治阳,这是人体运行的基本规律,违背了这条基本规律,必然要受到严厉制裁,付出身体上的代价,这是临床实践告诫我们的绝对真理,做为医者不可不知也。
滋阴抑阳是治疗“阳常有余”的好方法,现今国人的身体普遍存在热症、阳症,属于阳性体质,而不是寒症、阴症,更不需要各种进补。现在进补形成了一种风气,学生补、中青年补、老年人补,全民都在补,由于盲目的进补,肥胖症增多了,由原来的三高,增加到四高,心梗、脑梗已经形成了常态化。我们无论做什么都要讲究科学,进补也要讲究科学,不是所有人都要进补,多多益善。
非药物治疗是安全科学的方法,是最根本的的进补,有病能治病,无病可健身。“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这是古圣先贤的至理名言,一定要关注自己的健康。
治疗选用的经络和部位有:任脉、键肾穴、膀胱经(头和背部的穴位),耻骨,通过揉按经络上的穴位,开通全身阴脉,通过加快气血循环,滋阴抑阳,使阴气上升,阳气下降,阴阳平和。
当今人群当中无论老年人,中年人、还是青少年,病情轻还是病情重,阳症居多而阴症较少。纵观到我处诊病的男士、女士、大人、小孩,他(她)们当中的大多数病症也都为阳症,十成中阴症仅占二成还不到,可想而知阳症(或者称为热症)已成为当前治疗的主病。所以,断定病情是阳症还是阴症,或者说是寒症还是热症绝不是小事,它涉及到病情的性质及其治疗。
阴症、阳症至古以来是医学界争论的焦点,谁是谁非难以评说,但从医疗本身以及患者的个体而言,对病症的性质做出正确判断绝非小事。
元代医学大师朱丹溪,在临床过程中就做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结论。他所指的阴是精血,阳是指气火,即由于精血亏损所产生的虚火。他认为精血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不断消耗,易损难复,故阴常不足。如不注意保养精血,嗜酒纵欲,伤戕过度,则阳气易亢,虚火妄动,故阳常有余。阴虚阳亢,则百病丛生。故主张保重精血以维持身体阴阳的相对平衡,这是他在临床上偏重滋阴法的理论根据。
现在人与古人生活年代无有可比性。当下人群无论生活水准,人际关系,医疗水平,劳动强度、饮食起居、生活节奏等均发生极大的变化,必定影响脏腑正常的运转功能,造成人体的阴阳失调,阳气过盛,打破内环境的稳定,出现阴虚而阳盛的诸多症候,随之而来的情志变化更为突出,睡眠不佳、心烦意乱,人心浮躁,接下而来的现代时髦疾病,如,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抑郁症、肥胖等症接踵而来,无时无刻侵蚀人们的机体。
导致这些病症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脏腑阴阳失调,阳气得不到有效抑制,阴气得不到充分补充,如此产生内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调经论》又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阳气偏盛来于上焦,也可来于中焦,更可来于下焦,就是说三焦都可出现阳气偏盛,因此,阳盛长期得不到抑制,可诱发多种疾病,这是临床当中得出的结论。
如何抑制阳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通过滋阴降火的方法抑制阳火亢盛,应是抑制阳盛的好方法。我根据这个思路,针对不同脏腑的阳症,经过临床反复的尝试,最后确定任脉、键肾穴、膀胱经、腹部经筋、耻骨等部位,揉按这些部位的穴位和经筋运行的通路,使其扩充经络、消除瘀滞、加快循环,可有效的抑制阳盛。
下面例举几个运用滋阴降火方法于临床的几个病例。
(一)、一位五十岁的女士,多年来经期不规率,患有子宫内膜增厚症,每次经期来潮时大量血块涌出,使她疼痛不已,而且由于大量出血造成了贫血,所以,每次经期来潮不卧床休息。病发初期也曾服药,由于药不对症服药后毫无疗效,自己能有什么办法,经期来潮后只能耐心等待自行消退,就这样年复一年、月复一月的遭受煎熬。
既然患病必有其病因。这位女士生产后,晚间孩子喂奶必然影响睡眠,造成睡眠质量越来越差,当神经调节功能失控后,就开始了马拉松式的服药,通过安眠药抑制神经。抑制神经是通过药物强行控制,睡眠质量时好时坏,即使睡着了,晨起后一整天也是头昏脑涨,就这样一晃就是二十多年。除此以外剖腹产,子宫外孕两次手术,又带来多处伤害,对于她本不健康的身体,无疑又是雪上加霜,睡眠越来越不好。
来我这来诊当得知以往病史后,自然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病发在哪里,为什么服药病症不见好转?搞清这些疑问还需做进一步诊断。于是为她把脉,观察脏腑之间的变化。从脉象上看,左右手脉数、促、强,根据脉象上分析病在心,属于阳症。失眠,子宫内膜增厚的病因,都来于心功能失调所为,病在心脏。
为什么病因在心脏?《素问遗篇·刺法论》中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由于体内外等多种原因侵入到心,致使邪气升而正气降,打破心阴心阳失衡,心血运行受阻,导致了心火亢盛。亢盛的心火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心火上窜于头,干扰心“主神明”的统帅作用,造成心神不宁,夜不能寐,才出现失眠。从五行属性上看,心属火,为子,肝属木,为母。旺盛的心火长期等不到抑制,子病及母,又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出现肝郁,气血瘀滞,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妇科有关疾病便如此产生。
病因清楚了,治疗从哪里着手呢?治疗上我运用多种方法调整有关经络,虽然取得一定疗效,但病情进展的比较缓慢,后来我就思考在治疗上采取滋阴抑阳,兴许是更好的方法。
十四条经络当中有七条阴经,我根据滋阴抑阳原则和病症的性质,逐渐筛选有关阴经和部位应用到临床,这种尝试性的治疗,使她的心阴和心阳逐渐趋于平衡,心阳开始得到有效的控制,心主神明得到恢复,心的运转功能得到提高,终于将久盛不衰的心火降了下来。心火降下来了,自感到心脏不那么乏力了,睡眠质量有了很大改善。子健而母安,肝的疏泄功能也随之增强,扩充经络,活血化瘀,仅经过十天的治疗,增厚的子宫内膜从2.1mm减少到1.7mm,盆腔积液也不见了。
我运用滋阴抑阳的方法,经过反复尝试已初见成效,以此证明这种方法,是快速治疗阳症的方法,这种治疗方法虽然看似简单,但它适用的范围广泛,疗效显著是不容忽视的。取得经验后我把滋阴抑阳的方法,陆续运用到多种病症的治疗,均取得较好的疗效,下面就介绍运用滋阴抑阳方法于临床的几个病例。
(二)、一位女士眼睛经常出现干涩,只要多看一会手机、电视,以及书报等,眼睛就特干涩难受,曾多次到医院诊治,最后还是无果而终,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来到我处。
从中医的整体观来看,眼病只是患病的标,并不是患病的本,本在内脏。根据中医的整体观,治疗之前首先诊脉,通过脉象观察脏腑之间的变化,然后,才能确定患病的脏腑。
经诊脉,左手寸脉沉取或者浮取,均出现数、大的脉象,而余脉平,病在于心。脉象是脏腑患病的表象,左手寸脉浮脉为小肠,沉脉为心,寸脉浮和沉出现的数、大的脉象,说明病在心,根据脉象断定:影响眼干涩的病因在心。
病因清楚了,眼睛干涩病因在肝,怎么治疗呢?按照阴阳五行的属性,心为子,肝为母,肝为心之母,以肝补子,有利于眼干涩的恢复。肝开窍于目,其经脉连目系,上至额,与督脉会于巅。《素问·金匮真言论》说:“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目的视物功能,有赖于肝气疏泄和肝血滋养。《素问·五脏生成》又说:“肝受血而能视。”《灵枢·脉度》又说:“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肝的病变往往影响及目,如肝血不足,则两目干涩,视物不清。
按照以肝补子的思路,选择肝、胆经,点按肝经、胆经上的经络,调整经络后眼干涩症状有所好转,但到第二天看电视、看手机、看书、看报,眼干涩的症候还是没有大的变化。肝主目,调整肝胆经络,眼睛为什么没有变化呢?以肝补心无论从阴阳五行上看,还是“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的理论上看都无疑义,病症没有好转说明还是因不对症,需要重新做出审视,然后,制定适合病情的治疗方案。
脉象分为阴脉和阳脉,她的左手寸脉沉取或者浮取,均出现数、大的脉象,而余脉平。数、大的脉象,属于阳脉,阳脉是热症,热症需要泻,那么以其母(肝)补其子(心),结果适得其反,越补越强,越补越热,看来唯有滋阴才能有效的抑阳,制热。
眼睛是人体非常重要的器官,眼睛不仅受到肝血的濡养,五脏六腑与其都有联系。如《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这里大体指出了眼的各个部分与脏腑的关系。后代医家在此论述的基础上发展出将眼局部划分为五轮,分属于五脏,借以说明眼的解剖与生理、病理,并用于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的理论,即五轮学说。
这段论述说明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眼睛只是人体当中的一个脏器,不仅肝主目,而且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通过调整阴经,滋阴抑阳,以阴治阳,才是治疗眼干涩的正确途径,于是及时调整了治疗方法,采用滋阴抑阳的方法治疗。
治疗后这个女士说,这个方法比原来的方法好,你为我治疗不一会感觉到眼睛湿乎乎的。我说,对于你来说,这种方法只是一种尝试,明天你看书、看报,还是看手机,不要控制时间,看看眼睛还有什么样的变化。第二天来诊时高兴的说,我按照你的要求放开的使用眼睛,与过去比真是大不一样,眼睛里边不再干涩了。
(三)、我老伴年轻时就患有心动过速,心跳一般都在90次/分到100次/分之间,除了心动过速之外,身体其它方面还是挺好的,有点小病一挺就过去了,晚年生活以及身体状况与同龄人相比还是比较如意的。
近几年发现她身体出现点问题,比如,好急躁,动辄发脾气,食欲不振,晨起头晕、身体乏力等等,虽然不算大的毛病,但我做为医者面对老伴的病症认为:促成她心浮气躁,只是脏腑患病的表象,并不是真实的病因。
多年来她左右三部脉始终处于数、大、强的脉象,早年一位知名医生为她曾做出诊断,为窦性心动过速,并说,你放心吧,这种病无需用药,一辈子都不会得心脏病。我从医以后认为,脉象是脏腑运转状态的真实反映,这位医生的诊断缺乏科学依据,是一种错误的诊断。数、大、强的脉象是典型的病脉,阳性过盛,属于热症,如果热症长期得不到抑制,不仅危害心脏,而且对其它脏腑都有一定的影响。
老伴老伴,老来才是伴,近几年根据她的病症,按照常规方法始终坚持治疗,每经治疗后脉象略有好转,当然病症也有一定的变化,但第二天醒来病症如故,并没有新的起色,病症没有发生变化说明因不对症。我也想了好多方法治疗,苦于当时没有正确思路和方法,为她治疗只能是尽力尽心而已,消极等待病症的好转。
滋阴抑阳经过临床尝试取得经验后,第一时间就用在为老伴的治疗上。为了对病情做到心中有数,治疗前我首先观察左右两手的脉象,均为数、强、大,脉搏95次/分。病情清楚了我对老伴说,滋阴抑阳是一种尝试性的治疗,个体差异不同,治疗开始后你品一下自身的感受,看看与原来治疗相比有什么变化。
我开始按照滋阴抑阳的方法为她治疗,治疗后老伴惊奇的说,你为我治疗不一会,身上好像不那么热了,心跳也不那么快了!第二天晨起后在静止情况下,我为她把脉观察脏腑之间的新变化。经诊脉,左右手脉象搏动的和缓、有力、均匀,心跳在70次/分,这是多年来第一次出现的平脉,验证了滋阴抑阳的治疗方法,可以改变心脏搏动的频率。取得经验后每天坚持治疗一次,仅仅一周时间的治疗,脏腑炽盛的火气见缓,心脏搏动都在70次/分至75次/分之间,每天的精气神好多了,晨起也不头晕了,不再出现心浮气躁了,身体也不发力了,说话的语气也平和多了,.......。
以上介绍的是采用滋阴抑阳法治疗的几个病例,虽然她们患有不同的病症,以及不同的病因,一经采取滋阴抑阳方法治疗,均在短时间内取得较好的疗效,以此证实:滋阴抑阳的方法,是治疗诸疾的好方法。
每个脏腑都存在着阴阳,阴和阳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维持脏腑的平衡,共同完成人体生理的各项活动。阴阳一旦打破了这种协调平衡,各种疾病就要油然而生。阳和阴,热和寒是一对矛盾,相互制约维护身体的平衡,阳和阴,热和寒过盛不行,不及也不行,阳盛为阴衰,阴盛为阳虚,如果阳偏盛,采取滋阴抑阳的方法,可立即抑制阳气,恢复阴阳平衡。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采用滋阴抑阳的方法,把过盛的阳气降下来,弥补阴气的不足,才是达到了脏腑阴阳平衡的正确之路。
阳病阴之,阴病阳之,阳病治阴、阴病治阳,这是人体运行的基本规律,违背了这条基本规律,必然要受到严厉制裁,付出身体上的代价,这是临床实践告诫我们的绝对真理,做为医者不可不知也。
滋阴抑阳是治疗“阳常有余”的好方法,现今国人的身体普遍存在热症、阳症,属于阳性体质,而不是寒症、阴症,更不需要各种进补。现在进补形成了一种风气,学生补、中青年补、老年人补,全民都在补,由于盲目的进补,肥胖症增多了,由原来的三高,增加到四高,心梗、脑梗已经形成了常态化。我们无论做什么都要讲究科学,进补也要讲究科学,不是所有人都要进补,多多益善。
非药物治疗是安全科学的方法,是最根本的的进补,有病能治病,无病可健身。“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这是古圣先贤的至理名言,一定要关注自己的健康。
治疗选用的经络和部位有:任脉、键肾穴、膀胱经(头和背部的穴位),耻骨,通过揉按经络上的穴位,开通全身阴脉,通过加快气血循环,滋阴抑阳,使阴气上升,阳气下降,阴阳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