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
《伤寒论》阳明篇, 共有2条。一是原文179条:“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二为原文第247条:“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 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后世医家对于脾约有“脾不能为胃行津液”、“脾土过燥”、“脾阴约少”等诸多解释。
1 “胃强脾弱”之说不成立
《医宗金鉴》云“今脉浮而涩,胃阳实也,则胃气强,脾阴亦虚也”;王晋三说“下法不曰承气,而曰麻仁者,明指脾约为脾土过燥,胃液日亡”。此都明指“脾约”为“脾阴虚”,进而“脾弱”。然仲景说胃强,原未说脾弱。
理论上胃强脾健则水谷运化正常,胃强脾弱则运化失健,应发生泄泻下利而不是便结。若脾弱,“脾弱不能约束胃中之水,何以反约束胃中之谷耶”,则不可能大便干结。且假若脾弱脾阴亏虚,体内水津亏少,其小便则不当数而当少。“小便数,大便硬,胃家实,乃可攻之”,此病在胃;小便少,大便溏,应为第191条所提到的“胃中冷,水谷不别故”,这才是所谓的脾弱或脾虚。再者,有些病人小便多而大便干,特别是喜饮浓茶之人在饮茶之后常有类似脾约证之大便干硬、小便频数症。亦有服利尿药而导致肠道重吸收水分过多而导致便秘者。由此可看出,小便数而大便硬是津液输布上的问题,而不是脾的运化功能变弱的问题。此外,从以方测证的角度,麻子仁丸组方为小承气汤加麻仁、杏仁、芍药而成,可看出胃中燥热积滞是其病证基础。正如喻嘉言云:“脾弱当即补矣,何者方中反用大黄、枳实、厚朴乎!” 故此处“脾约”并非“脾弱”。
2 麻子仁丸证不等同与脾约证
麻子仁丸证的的辨证眼目为大便硬,小便数,与《伤寒论》中所述脾约证之症状同,但二者不可等同,小便数可非脾所因,胃热亢盛迫津外泄,同样可以导致小便数。故可理解为,《伤寒论》之麻子仁丸证与脾约证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脾约证可以麻子仁丸治之,但麻子仁丸证却不只脾约一类,故临证用麻子仁丸不可拘泥于脾约一证,若方、证相和,即可大胆用治。
3 肺失传送,脾亦失调
《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津液并不是由脾运输到膀胱的,而是通过脾运输到肺,通过肺的通调水道作用到达膀胱的。是肺失传送之职,脾亦失转输之权,方出现大便燥结。
《伤寒论》中以麻子仁丸治以脾约证,以方测证,观麻子仁丸的组方用药,大黄主泻热,使热不得约束脾主为胃家行其津液;杏仁泻肺,使肺协调脾气运化水津而不偏走水道;芍药泻肝柔肝,使肝气疏达脾气运化水津而不克于脾;枳实 清脾热而理脾气,使气机得以通畅;厚朴一则增强枳实理气下行,一则制约大黄、枳实寒性太过而不伤脾气,使脾气既不为热约,又不为寒凝。可见,脾约证与肺、胃、脾与肝皆有一定关系,不可单论脾胃。
4 “脾胃湿热相搏”或可通
若脾弱不运水湿,当致泄泻而不能导致大便坚:若胃燥阴伤则小便数之理难 通。而《金匮要略》仲景提及“趺阳脉浮而涩”且脉证俱全者共3条,即脾约、霍乱及胃反。三者共同之处在于湿邪阻滞,气机升降失常。从临床而言,脉浮为肺胃燥热,脉涩为气滞。由于胃喜湿恶燥,若脾为胃热所约,水湿不运,必致湿热搏击,气机郁滞,升降失常,浊气不降则大便硬;津液偏渗膀胱则 小便数。
故脾约证可视为阳明之变证,即:脾胃湿热相博,脾约气结,升降失常,津液输布失衡,故以小承气清化湿热,理气通便,配伍麻子仁之润、芍药之缓,妙在杏仁之宣。以此思之,或可通,学者当斟酌。
本文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作者:刘湘云
《伤寒论》阳明篇, 共有2条。一是原文179条:“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二为原文第247条:“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 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后世医家对于脾约有“脾不能为胃行津液”、“脾土过燥”、“脾阴约少”等诸多解释。
1 “胃强脾弱”之说不成立
《医宗金鉴》云“今脉浮而涩,胃阳实也,则胃气强,脾阴亦虚也”;王晋三说“下法不曰承气,而曰麻仁者,明指脾约为脾土过燥,胃液日亡”。此都明指“脾约”为“脾阴虚”,进而“脾弱”。然仲景说胃强,原未说脾弱。
理论上胃强脾健则水谷运化正常,胃强脾弱则运化失健,应发生泄泻下利而不是便结。若脾弱,“脾弱不能约束胃中之水,何以反约束胃中之谷耶”,则不可能大便干结。且假若脾弱脾阴亏虚,体内水津亏少,其小便则不当数而当少。“小便数,大便硬,胃家实,乃可攻之”,此病在胃;小便少,大便溏,应为第191条所提到的“胃中冷,水谷不别故”,这才是所谓的脾弱或脾虚。再者,有些病人小便多而大便干,特别是喜饮浓茶之人在饮茶之后常有类似脾约证之大便干硬、小便频数症。亦有服利尿药而导致肠道重吸收水分过多而导致便秘者。由此可看出,小便数而大便硬是津液输布上的问题,而不是脾的运化功能变弱的问题。此外,从以方测证的角度,麻子仁丸组方为小承气汤加麻仁、杏仁、芍药而成,可看出胃中燥热积滞是其病证基础。正如喻嘉言云:“脾弱当即补矣,何者方中反用大黄、枳实、厚朴乎!” 故此处“脾约”并非“脾弱”。
2 麻子仁丸证不等同与脾约证
麻子仁丸证的的辨证眼目为大便硬,小便数,与《伤寒论》中所述脾约证之症状同,但二者不可等同,小便数可非脾所因,胃热亢盛迫津外泄,同样可以导致小便数。故可理解为,《伤寒论》之麻子仁丸证与脾约证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脾约证可以麻子仁丸治之,但麻子仁丸证却不只脾约一类,故临证用麻子仁丸不可拘泥于脾约一证,若方、证相和,即可大胆用治。
3 肺失传送,脾亦失调
《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津液并不是由脾运输到膀胱的,而是通过脾运输到肺,通过肺的通调水道作用到达膀胱的。是肺失传送之职,脾亦失转输之权,方出现大便燥结。
《伤寒论》中以麻子仁丸治以脾约证,以方测证,观麻子仁丸的组方用药,大黄主泻热,使热不得约束脾主为胃家行其津液;杏仁泻肺,使肺协调脾气运化水津而不偏走水道;芍药泻肝柔肝,使肝气疏达脾气运化水津而不克于脾;枳实 清脾热而理脾气,使气机得以通畅;厚朴一则增强枳实理气下行,一则制约大黄、枳实寒性太过而不伤脾气,使脾气既不为热约,又不为寒凝。可见,脾约证与肺、胃、脾与肝皆有一定关系,不可单论脾胃。
4 “脾胃湿热相搏”或可通
若脾弱不运水湿,当致泄泻而不能导致大便坚:若胃燥阴伤则小便数之理难 通。而《金匮要略》仲景提及“趺阳脉浮而涩”且脉证俱全者共3条,即脾约、霍乱及胃反。三者共同之处在于湿邪阻滞,气机升降失常。从临床而言,脉浮为肺胃燥热,脉涩为气滞。由于胃喜湿恶燥,若脾为胃热所约,水湿不运,必致湿热搏击,气机郁滞,升降失常,浊气不降则大便硬;津液偏渗膀胱则 小便数。
故脾约证可视为阳明之变证,即:脾胃湿热相博,脾约气结,升降失常,津液输布失衡,故以小承气清化湿热,理气通便,配伍麻子仁之润、芍药之缓,妙在杏仁之宣。以此思之,或可通,学者当斟酌。
本文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作者:刘湘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