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咽炎主要为咽黏膜慢性炎症,并多伴咽淋巴组织的炎症,常为急性咽炎转为慢性所致。不良习惯(如嗜好烟、酒及刺激性食物)、常在刺激性气体或多尘环境中生活及上呼吸道慢性炎症等均可诱发。本病的主要表现为咽喉干燥疼痛或有烧灼感,夜间或多言后更为严重,有时咽痒致咳,难以控制,在饮水后可缓解,咽部有异物感或觉有黏痰附丽而清嗓频频。检查见咽后壁呈慢性充血,色淡红或暗红,黏膜干燥少津,小血管暴露、扩张网布,淋巴滤泡颗粒样突起或相互融合呈团块样。在临床中,很多患者虽能明确诊断,却久治不愈。
在慢性咽炎的临床辨证中注重细节,细致入微地观察和分辨患者的症状:如咽痛隐隐而作,午后明显为阴虚,多言后咽痛加剧是气虚;那些长期嗜好烟酒辛辣以致咽痛、咽黏膜呈深红色者,是脾胃热盛熏蒸咽喉所致;而对一些咽后壁充血、干燥无津且伴舌红少苔的咽痛者,是肾阴不足,虚火上炎所致。
在患者述咽干时,即追问饮水情况:思饮者为津亏,不思饮者为气虚;饮水喜温者属阳气不足,饮水择凉者内热或阴虚火旺;咽部黏膜充血,多为火热上炎。
古人曾有咽喉诸病皆属于火之说。然而火有虚火实火不同。中医对于一些从事脑力工作,事务烦忙而又夜寐不宁者的咽痛、咽黏膜充血、毛细血管扩张,认为是君火独盛;咽部淋巴滤泡散在性增生属阴虚;淋巴滤泡相互融合呈团块样增生则属脾虚痰凝。
除了咽干、咽痛、灼热、咽痒、咯痰不爽、异物感等症状外,在临床中中医还总结出其他常见的几个症状,可以帮助诊断:
一是胸闷:病人有明确的主诉。在胸前及两膺有闷塞感觉,叹息之后可舒畅片刻。中医认为所以然者,是宗气来源于脾,积于胸中,其病当然如此。
二是双侧颈部有牵掣感:尤以晨起最为明显,严重者甚至误以为是落枕。中医认为:津血同源,共荣同辱,津枯者血也虚,血虚难以荣经,经(筋)脉失养而致拘急不舒
三是咽部反射感常:晨起漱口刷牙,即引起恶心呕吐,检查咽部时,压舌板尚未触及舌体,即可泛恶。中医认为:是脾气一损,则胃气上逆所致。
四是偶有耳鸣,听力障碍,也有耳中憋气作闷者:中医认为此即李东垣所谓:胃(脾之里)气一虚,耳、目、口俱为之病。
虚火上炎 治在脾肾
中医历来认为肺肾阴虚,虚火上炎为本病的主要病因。因劳伤损气,肺怯金亏,咽喉失于滋养,或肾虚火旺,燥津灼液,无以上濡咽喉所致。
中医则认为,脾虚难化精微,津液难以上承咽喉,亦是本病的重要病理之一,这与现代环境变化、精神压力、饮食习惯有很大的关系。甚至认为临床上十有七八属于脾土虚弱证。
他指出:因咽需液养,喉赖津濡,而脾主运化,为精微生化之根本。若脾气虚弱,运化失常,精微生化无源,则无以上承咽喉,咽喉干枯失润则病。所以《素问·阴阳类论》指出:咽喉干燥,病在土脾。
所以,中医治疗本病,亦重在脾土,常用补脾培土生金法。因咽喉属清窍,其位在上,故可参用升麻、葛根、柴胡等升清利咽;但诸药有升压作用,故有高血压者应少用或慎用。
咽痒有虚实之分,如咽痒急性发作伴有外感,多为风热所致,治拟清疏,用药如荆芥、薄荷;久病咽痒呛咳,伴有咽干思饮,多为阴虚火旺,虚火上炎,治拟滋阴降火,药如:知母、黄柏;介于两者之间,往往见于风热所致的咽喉病,失之于表,滥用甘甜敛药,致邪不得泄,束困肺经,治疗仍宜清宣。
脾虚有脾阳虚与脾阴虚之分:脾阳虚者,见咽痛,咽干,不思饮或喜温饮,痰多而稀,咽后壁不充血,黏膜湿润,淋巴滤泡呈团块样增生;脾阴虚者见咽痛咽干,思冷饮,有烧灼、咽痒及咽部异物感,痰少而稠,咽部充血,黏膜干燥或蒌缩,淋巴滤泡呈散在颗粒状增生,小血管扩张暴露。
原文来自石海澄官网:http://www.shihaicheng.com转载请注明来源
在慢性咽炎的临床辨证中注重细节,细致入微地观察和分辨患者的症状:如咽痛隐隐而作,午后明显为阴虚,多言后咽痛加剧是气虚;那些长期嗜好烟酒辛辣以致咽痛、咽黏膜呈深红色者,是脾胃热盛熏蒸咽喉所致;而对一些咽后壁充血、干燥无津且伴舌红少苔的咽痛者,是肾阴不足,虚火上炎所致。
在患者述咽干时,即追问饮水情况:思饮者为津亏,不思饮者为气虚;饮水喜温者属阳气不足,饮水择凉者内热或阴虚火旺;咽部黏膜充血,多为火热上炎。
古人曾有咽喉诸病皆属于火之说。然而火有虚火实火不同。中医对于一些从事脑力工作,事务烦忙而又夜寐不宁者的咽痛、咽黏膜充血、毛细血管扩张,认为是君火独盛;咽部淋巴滤泡散在性增生属阴虚;淋巴滤泡相互融合呈团块样增生则属脾虚痰凝。
除了咽干、咽痛、灼热、咽痒、咯痰不爽、异物感等症状外,在临床中中医还总结出其他常见的几个症状,可以帮助诊断:
一是胸闷:病人有明确的主诉。在胸前及两膺有闷塞感觉,叹息之后可舒畅片刻。中医认为所以然者,是宗气来源于脾,积于胸中,其病当然如此。
二是双侧颈部有牵掣感:尤以晨起最为明显,严重者甚至误以为是落枕。中医认为:津血同源,共荣同辱,津枯者血也虚,血虚难以荣经,经(筋)脉失养而致拘急不舒
三是咽部反射感常:晨起漱口刷牙,即引起恶心呕吐,检查咽部时,压舌板尚未触及舌体,即可泛恶。中医认为:是脾气一损,则胃气上逆所致。
四是偶有耳鸣,听力障碍,也有耳中憋气作闷者:中医认为此即李东垣所谓:胃(脾之里)气一虚,耳、目、口俱为之病。
虚火上炎 治在脾肾
中医历来认为肺肾阴虚,虚火上炎为本病的主要病因。因劳伤损气,肺怯金亏,咽喉失于滋养,或肾虚火旺,燥津灼液,无以上濡咽喉所致。
中医则认为,脾虚难化精微,津液难以上承咽喉,亦是本病的重要病理之一,这与现代环境变化、精神压力、饮食习惯有很大的关系。甚至认为临床上十有七八属于脾土虚弱证。
他指出:因咽需液养,喉赖津濡,而脾主运化,为精微生化之根本。若脾气虚弱,运化失常,精微生化无源,则无以上承咽喉,咽喉干枯失润则病。所以《素问·阴阳类论》指出:咽喉干燥,病在土脾。
所以,中医治疗本病,亦重在脾土,常用补脾培土生金法。因咽喉属清窍,其位在上,故可参用升麻、葛根、柴胡等升清利咽;但诸药有升压作用,故有高血压者应少用或慎用。
咽痒有虚实之分,如咽痒急性发作伴有外感,多为风热所致,治拟清疏,用药如荆芥、薄荷;久病咽痒呛咳,伴有咽干思饮,多为阴虚火旺,虚火上炎,治拟滋阴降火,药如:知母、黄柏;介于两者之间,往往见于风热所致的咽喉病,失之于表,滥用甘甜敛药,致邪不得泄,束困肺经,治疗仍宜清宣。
脾虚有脾阳虚与脾阴虚之分:脾阳虚者,见咽痛,咽干,不思饮或喜温饮,痰多而稀,咽后壁不充血,黏膜湿润,淋巴滤泡呈团块样增生;脾阴虚者见咽痛咽干,思冷饮,有烧灼、咽痒及咽部异物感,痰少而稠,咽部充血,黏膜干燥或蒌缩,淋巴滤泡呈散在颗粒状增生,小血管扩张暴露。
原文来自石海澄官网:http://www.shihaicheng.com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