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这个方子也许可以叫[葛黛三解汤],貌似能“三阳同解”:
一、解太阳->轻微发汗解肌,类似桂枝汤->葛根15克,紫苏叶3克
二、解阳明->清阳明经气热,类似白虎汤->生石膏15克,竹叶3克(效如知母)
三、解少阳->舒肝凉血化痰,类似柴胡汤->薄荷6克(效如柴胡),青黛3克+地骨皮9克(效如黄芩),竹茹9克+天竹黄9克(效如半夏,但性偏寒),神曲3克(保护胃气,效如甘草)
总体上看,此方几乎纯攻而不补,护正气补津液的药力弱了,[白虎汤]还有甘草和粳米保护胃气。
1、既然发烧,说明外邪已经内传化热,不是单纯的太阳表证,太阳病好像不会发高热;
2、既然要盖被发汗,说明本身“高热无汗”,阳明经热证一般有汗,无汗说明表寒表实未解,需要盖被才能发汗是因为没用峻汗药麻黄;
3、既然是“表寒里热”,又“表实无汗”,很像是“大青龙汤证”,然而“大青龙汤证”的里热为肺热,在气分不在血分,用石膏配伍麻黄清肺热,老师此方却用了凉血解毒的青黛和地骨皮、清热化痰的天竺黄、竹茹,可见邪已传少阳生痰、热已入营血化毒,少阳证也有了。
综合看来,像是治“三阳合病”的方子了。
既然病已犯少阳,正气应当不足,却没用参、枣、草护胃气、补津液,看来这个方子可能不适合胃弱津虚的人。
《伤寒论》: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
一点纯理论上的分析,不妥当的地方请老师包涵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