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疑问求解 伤寒、金匮中的药物重量问题。

循生生者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17/03/05
帖子
15
获得点赞
2
声望
3
所在地
云南普洱
读《医学衷中参西录 奇效验方》之例言曰:“古方分量,折为今之分量,诸说莫衷一是。从来愚用古方,原不拘于分量,若间有用古方分量时,则以陈修园之说为准。”又曰:“陈修园则谓,用古不必泥于古,凡《伤寒》、《金匮》古方中之一两可折为今之三钱。”
即“”古之一两为今(清代)之三钱”。根据《医学衷中参西录 奇效验方》中例言曰:“西医用药分量以柯兰某(克)为起点,合中量二分六厘四毫。”(即1g=二分六厘四毫。而一两=10钱=100分,古清朝一两为37.87g,一钱为3.787g。则换算古方一两为11.36g,一钱为1.136g。一斤为十六两。)
然而读当代大家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葛根四两走经输...合现在大约12g”(一两为3g。暂时没有找到其引用根据。)
-----------------------------------
这个问题早就有过不少讨论,只是如当年锡纯所言“莫衷一是”。我只是想问,是否刘渡舟在这里说的量只是一服的量(也就是一副药的三分之一呢?)?
另外想请问科班出身的老师,教材上是怎么说的?
 
没有老师回复,我就只能妄断臆测了。我看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的视频。他说:“1982年,国务院城成立了古籍整理领导小组。由方颖副总理作领导小组组长。对中国各个行业的古代书籍都进行了整理,医术当然也不例外。整理《伤寒论》的任务就交给了北京中医药大学。那个时候任应秋在世,刘渡舟也在世。没想到这个工作还没开始的时候,任应秋老师就得病,很快就去世了,那么这个工作就主要由刘渡舟老师来主持。” 可见刘渡舟老先生在当时是《伤寒论》学术研究方面的权威人物了。
读了人民卫生出版社,李赛美、李宇航主编《伤寒论讲义》第二版P29 "李某,女...服药20余剂罔效...为疏桂枝汤:桂枝9g,白芍9g...大枣12枚” 引文自《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书中所引刘老用药无不以3克为一两。书中所引其他医家有:俞长荣在使用猪苓汤时,以10-15g为一两,张锡纯(上楼已提到)。我未在本书中看到编者对药物重量方面有提出任何意见。只是引用具体医案供人参考。个人以为:用多少量才合适就看医家自己了。不过有一点可以注意,在使用大黄等猛药的时候,或者是某些药用量过大的时候,还是以3g为一两计算为宜。
 
没有老师回复,我就只能妄断臆测了。我看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的视频。他说:“1982年,国务院城成立了古籍整理领导小组。由方颖副总理作领导小组组长。对中国各个行业的古代书籍都进行了整理,医术当然也不例外。整理《伤寒论》的任务就交给了北京中医药大学。那个时候任应秋在世,刘渡舟也在世。没想到这个工作还没开始的时候,任应秋老师就得病,很快就去世了,那么这个工作就主要由刘渡舟老师来主持。” 可见刘渡舟老先生在当时是《伤寒论》学术研究方面的权威人物了。
读了人民卫生出版社,李赛美、李宇航主编《伤寒论讲义》第二版P29 "李某,女...服药20余剂罔效...为疏桂枝汤:桂枝9g,白芍9g...大枣12枚” 引文自《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书中所引刘老用药无不以3克为一两。书中所引其他医家有:俞长荣在使用猪苓汤时,以10-15g为一两,张锡纯(上楼已提到)。我未在本书中看到编者对药物重量方面有提出任何意见。只是引用具体医案供人参考。个人以为:用多少量才合适就看医家自己了。不过有一点可以注意,在使用大黄等猛药的时候,或者是某些药用量过大的时候,还是以3g为一两计算为宜。

在网上看到一篇关于经方用量的很有参考价值的文章,供参考:

如何搞定《伤寒论》中的药量?

版权声明:本文原创和首发于微信公众号:
中医肖相如(xiaoxiangru0011),尊重知识和劳动,无需授权即可转载,但是请务必注明原作者。

  是中医就必须学《伤寒论》,大家碰到的共同问题是,药量怎么办?《伤寒论》方中的药量和现在的药量怎么换算?研究的人很多,意见也并不一致,问我的人也很多,看来有必要给大家一点意见。

  首先,对汉代的度量衡进行考证是必须的,不过大家可以放心的是,无论你怎么考证,结果都不会真正的用于临床,原因每个时代都有通行的用药规范和要求,任何古代的用量都不可能照搬。因此,现在大家用《伤寒论》的方,药量应该遵循现在的通行规则,比如麻黄汤,用10克麻黄是常用量,也是有效的,一般的外感寒邪初期,都能一服汗出病差,说明将《伤寒论》中的一两换算成现在的3克多是合理的。

  但是,山西的李可认为应该按照上海柯雪帆的考证,将《伤寒论》中的一两换算成现在的15克多,而且他自己就这么用救治了许多危重病人,很多医生又按捺不住了,要用大量的试试。大家须要注意的是,李可的用药量不是常规,而是特殊,他所治疗的病人大都是急的要死、重的要死的病人,他用大量的附子主要是针对一些濒死性的休克或心衰,就是中医所说的残阳欲脱,这时不用大量的附子确实不足以挽救欲脱之真阳,更何况也是死马当做活马活医,病人无论怎么死都不意外,救活了那就是奇迹,所以李可这么用是无奈的,也是明智的,他就能成名医。如果对于一个不急不重的慢性病人,即使病人阳虚,你也没有必要用超大量的附子,更何况用常规量就有效了呢。

  还有一层意思是,现在医生用药都有法定要求,用超常规的药量很容易导致医疗纠纷,也就是说只有李可,也只有李可的时代,李可所治的病人,如果让李可现在到在一般的医院也用不了,即使他可以救活病人,也存在很大的风险。还要提醒大家的是,医生用药不是充英雄好汉,比谁的用量大,而是病情的需要,用小量就有效你非用大量不可,该用大量你又不敢用大量,这都是火候不到的表现,临床经验和胆识很重要。医生永远应该追求的是,用最小的代价,最小的药量,获得最大的疗效。如果用10克附子就可以治好的病,你用300克附子只是病人没有死,那有何意义呢?

  其次须要注意的是《伤寒论》中药物剂量的比例。比如桂枝汤中,桂枝和芍药都是三两,等量,这个不能错。桂枝的量大于芍药,就成了桂枝加桂汤;芍药的量大于桂枝,就成了桂枝加芍药汤了。再比如,麻黄和石膏的比例,大青龙汤中麻黄的量大于石膏,而麻杏甘石汤中则是石膏的量大于麻黄,这不能颠倒,颠倒了就会出事。还比如,一般的方中,甘草用二两,而炙甘草汤和甘草泻心汤中则用四两,这也不能错。

总结一下:

  一 药量的大小是病情的需要;

  二 对《伤寒论》方中药物的用量应参照现在规定的常用量;

  三 《伤寒论》方中药量的比例不能错。
 
刘老以3克为一两?
书读错了!再想一想!
 
在网上看到一篇关于经方用量的很有参考价值的文章,供参考:

如何搞定《伤寒论》中的药量?

版权声明:本文原创和首发于微信公众号:
中医肖相如(xiaoxiangru0011),尊重知识和劳动,无需授权即可转载,但是请务必注明原作者。

总结一下:

  一 药量的大小是病情的需要;

  二 对《伤寒论》方中药物的用量应参照现在规定的常用量;

  三 《伤寒论》方中药量的比例不能错。

谢谢老师回复。这两天没法用电脑上网,才过来看。个人以为:如何用量可能还是看医家个人的临床经验,以安全加有效为原则。在当代行医受的约束则更多,可能就算医生真有把握也不敢随意超过标准,除非是给自己和家人治病。
 
我看过少量几例刘渡舟先生的医案,好像经方药物用量是以3-5克左右为一两。
 
据考证,汉代的一两约等于15克,但伤寒论中的方子基本上都是3剂的用量。
 
听说是李时珍开始,才把一两给说成3克。
后人对李时珍褒贬不一,虽然他写了本草纲目。
 
既然能用15克/两救治重症患者,就证明这个换算方法是没有错的,那可以救重症,轻症患者的方子换算肯定就没问题啊,这里面是不是有一些逻辑方面的错误?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