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武《换个方法读内经·灵枢导读》说:“始于一,终于九”这就是针经之纲纪。“一”与“九”,属于洛书之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就是洛书之数。九个数中五个阳数一三五七九,四个阴数二四六八。阴阳奇偶之数,构成了洛书的基本成分。奇偶之数在四方四隅的分布,构成了洛书的基本图形。后人将洛书之数编成了歌,歌曰:“上九下一,左三右七,四二为肩,八六为足”(见下图)。洛书,是表达史前天文历法的,具体是表达十月太阳历的。“始于一,终于九”中的一与九,实际上是十月太阳历的代名词。以太阳历为针经纲纪,一与九本身可以表达五行中的水火两极,二可以表达五方中的北南两极,三可以表达节令中的冬至与夏至,四可以表达气候中的寒暑两极,五可以表达阴阳二气升降两极,六可以表达一个完整的太阳回归年,间接表达的则是无限循环的时间与空间。
朱燕中《灵枢真意集成》说:愚按:作为《灵枢》的第一篇,直接点明主题,本书以讲述针灸为主要内容,之所以用九针和十二原为题,是在强调数字“九”数与“十二”数的阴阳关系。首先,“九”与“十”分别对应洛书之数与河图之数,洛书的形态和数字排列顺序与气的运行有关;河图所描述的形态和数字与“十”有关,是由“一”到“五”的五行生数与六到十的五行成数组成。数字“十”是五行土的成数,是成数中最大的一个,以五行与天气相对而言,五行为阴,天气为阳,阳化气,阴成形,五行强调事物阴形的部分。因此“九”代表事物的气,“十”代表事物的形;气无形则不立,形无气则不行。……另外张志聪认为,《灵枢》第一篇所介绍的针具不只是九种,还有一种针具称之为“小针”,并且解释为,九针对应洛书之九数,如果再加上“小针”则为十针,对应河图之十数,仅供参考。
[FONT=仿宋]
金栋按:河图、洛书是什么?据儒家经典《书·顾命》、《论语·子罕》、《礼记·礼运》及《易·系辞传》等记载,清儒黄宗羲《易学象数论》及高亨《周易大传今注》等认为是古代地理书。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辞典》说:“河图洛书,在中国古代,最初指天赐的祥瑞。《尚书·顾命》:‘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管子·小匡》:‘昔人之受命者,龙龟假,河出图,洛出书,地出乘黄。今三祥未见有者。’《易·系辞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汉人则以河图洛书来解释《周易》八卦和《尚书·洪范》的来源。认为伏羲时有龙马出于河,伏羲取法于其身上的花纹而画八卦。夏禹时有神龟出于洛,禹根据其身上的文字而作洪范九畴(据《汉书·五行志》、《尚书·顾命》伪孔安国传)。另有人认为河图洛书均为伏羲作《易》之根据。南宋朱熹本道士陈抟及邵雍等人所说,于其《周易本义》首列‘河图’、‘洛书’,以九为洛书,十为河图。明清之际黄宗羲、清胡渭等均对宋儒说表示疑义。据近人高亨推测,河图洛书可能是古代地理书。”
高亨《周易大传今注》:“《汉书·五行志》曰:‘《易》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刘歆以为:虑羲(伏牺)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书·顾命》伪孔安国传曰:‘伏牺氏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河图。’又《洪范》曰:‘天乃赐禹《洪范》九畴。’伪孔安国传曰:‘天与禹,洛出书,神龟负文而出,列于背,有数至于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此皆汉人始创之说也。”
河图、洛书,所谓“汉人始创之说”,即汉代治《易》学者认为,河图是八卦、洛书是《洪范》九畴,并非后世流传之图像。殊不知,后世流传《河图》《洛书》之《易》图图像,至宋代始有。首见于宋儒朱熹《周易本义》卷首九图之中,乃宋儒附会前人《易》注推演发明出来的《易》图。清儒已否定其说。据现代学者考证,朱熹《周易本义》卷首《河图》《洛书》,源于彝族文化中“付拖”图(亦名《天数》图)与“鲁素”图(亦名《地数》图)。由当时朱熹弟子(和或学友)蔡季通(元定)入蜀搜寻传抄而来。(见下图:左河图,右洛书)[/FONT]
[FONT=仿宋]若以宋儒以后流传之《河图》《洛书》图像律之,《内经》确有此“图”、“书”之数。如《素问·金匮真言论》有所谓《河图》之数,《灵枢·九宫八风》有所谓《洛书》之数。殊不知,《金匮真言论》所谓《河图》之数,与《吕氏春秋·十二纪》、《礼记·月令》及《淮南子·时则训》之数有关,且是一脉相承,但此等数当时也未称《河图》数,汉代名之五行生成数(亦名天地数)。《河图》图像原型当是由《管子·幼官图》、《太玄·玄图》发展演变而来。《灵枢·九宫八风》所谓《洛书》之数,即九宫数,或源于东汉时期谶纬之书《易纬·乾凿度》郑玄注,最早可追朔至《大戴礼记·明堂》“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这九个数字,后人附会谓之“九宫数”,而汉人亦未名《洛书》九宫数。(见下图)[/FONT]
[FONT=仿宋]又,1977年,在阜阳县双古堆发掘了西汉淮阴侯墓,在出土文物中,有一面“太乙九宫占盘”,九宫的名称和各宫节气的日数与《九宫八风篇》首图完全一致。这就无可辩驳地证实了早在西汉之初,或者更早,就已有了与“洛书”相同的图形。(刘大钧《周易概论》)即便如此,亦未名之“洛书”,而称“太乙九宫”。[/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