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5/13
- 帖子
- 3437
- 获得点赞
- 13
- 声望
- 0
- 年龄
- 71
王泰林
王泰林,字旭高,晚号退思居士,约生于1798年,卒于1862年,江苏无锡人。幼年时代就跟随舅父高锦庭学医,并尽得其传,医术高超,名闻江苏、浙江一带。他一生对方剂颇有研究,常将古代方剂编歌括加以注释,明白晓畅,常有新意。著有《退思集类方歌注》、《医方证治汇编歌诀》、《医方歌括》等书。另外,又著有《西溪书屋夜话录》、《医学刍言》,阐发了他的见解,可以反映出他医学上的思想和成就。
在学术思想方面,他对肝病的辨证治疗,阐发了许多独到见解。他首先论述了肝与其他脏腑的关系。他认为,肝主藏血,为风木之脏,体阴用阳,主动主升。全赖肾水以涵之,营血以濡之,肺金清肃之,令以平之,脾土生化气血以培之,才能保证它条达疏泄的性能。因而,其他脏器发生病变,均可影响肝脏发病。他将肝病归纳为肝气、肝风、肝火等,是抓住了要领。
第一,关于肝气病,其病因和症候,复杂多变。若郁怒伤肝,即两肋胀痛;若土不荣木,就会是脘腹胀痛;若心火气盛,也即热厥心痛;若金不得制木,即气暴而喘。这些都是肝气为病,有自郁本经者,有侮脾乘胃者,有冲心犯肺者,有挟寒挟痰者。其治法,他对症用药,共创制8剂,各针对所适应的症状,有疏肝理气法、疏肝通络法、柔肝法、缓肝法、培土泄木法、泄肝和胃法、泄肝法、抑肝法。这些治法,都是对症施药,自有其理论根据和出处。如疏肝通络法,方用旋复、新绛、归须、桃仁、泽兰叶;适应症为疏肝不应,营气痹窒,络脉瘀阻,宜兼通血络。此取《金匮要略》旋复花汤之意,属于肝气郁结的实证治法。其所创8法,各具特点,又相互联系,配合变换施用。
第二,关于肝风病,他认为“虽多上冒巅顶,亦能旁走四肢。上冒者,阳亢居多;旁走者,血虚为多”(《西溪书屋夜话录》)。这里所论肝风,专指内风。内风成因,一是肝阳亢盛,化而为风,肝属木,木火相煽,风自内生;二是营血亏虚,肝木失营,木强风动。根据不同的病因,他归纳出治肝风的5大法:即熄火和阳,熄风潜阻,培土宁风,养肝,暖土以御寒风。以上5法,各有侧重,各有联系,都是随病寒热虚实,辩证施治,是他治肝风病的经验总结。
第三,关于肝火为病,因其灼烧游串三焦,在人身各个部位都能引起疾病。肝火的形成,总的来说,可概括为两种:一是肝气郁结太过太久逆乱化火,二是肝阳亢盛化火上冲。肝火为病,又分虚实:虚火本于阴亏,一般表现为颧赤、烦渴、不寐等症状;实火主要是阳亢,一般表现为目红、痉厥狂躁、淋秘疮疡、善饥呕吐、失血等病症。他根据其病因和病症,创制出7种救治方法:清肝、泻肝、清金制木、泻子、补母、化肝、温肝。前6法可分可合,可互用兼用,随证施用,慎加调配。
另外,王氏又有补肝、镇肝、敛肝3法,无论肝气、肝风、肝火,都可根据病情参用。又有平肝、散肝、搜肝3法。还有补肝4法:即补肝阴,补肝阳,补肝血,补肝气,使治肝病之法十分详备。
以上总计共为30法,可以说是从多角度、全方位,内容十分丰富全面,在治疗肝病的临床上是很有参考价值的。但是,值得指出的是,有些治法用药不够妥当,尚需后世世家仔细研究,借鉴优长,补充其不足。
在方剂研究方面,他在深入准确理解前人所创方剂的基础上,溶入自已的临床经验和心得体会,加以注解阐释,使人从流溯源,熔古化新之妙。熟读并精思,应变无穷穷。如四君子汤,他所编歌诀为:“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脾气虚衰百病生,脉来细软须当视。”(《医方证治汇编歌诀》)注释时他指出此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间引用张潞的话:“病久不愈,惟有补脾、益肾两途”,和前人“补脾不如补肾”、“补肾不如补脾”的对立见解,然后是其按语,阐发了他的看法,认为“久病虚赢,胸无痞满者,宜补肾;胸有痞满者,宜补脾,亦要诀”。“脉来细软者,脾气虚,宜用此汤;若细数者,脾血虚,宜归脾汤”。这些看法,颇有见地。
所以说,他作为一代先师,学古而不泥古。不但从理论上将古人所说仔细研究,而且还在实践中验证运用。在对于肝病的治疗上,阐发了许多独到的见解,至今仍被广泛应用,所以说,他为医学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不愧为一代名医。
王泰林,字旭高,晚号退思居士,约生于1798年,卒于1862年,江苏无锡人。幼年时代就跟随舅父高锦庭学医,并尽得其传,医术高超,名闻江苏、浙江一带。他一生对方剂颇有研究,常将古代方剂编歌括加以注释,明白晓畅,常有新意。著有《退思集类方歌注》、《医方证治汇编歌诀》、《医方歌括》等书。另外,又著有《西溪书屋夜话录》、《医学刍言》,阐发了他的见解,可以反映出他医学上的思想和成就。
在学术思想方面,他对肝病的辨证治疗,阐发了许多独到见解。他首先论述了肝与其他脏腑的关系。他认为,肝主藏血,为风木之脏,体阴用阳,主动主升。全赖肾水以涵之,营血以濡之,肺金清肃之,令以平之,脾土生化气血以培之,才能保证它条达疏泄的性能。因而,其他脏器发生病变,均可影响肝脏发病。他将肝病归纳为肝气、肝风、肝火等,是抓住了要领。
第一,关于肝气病,其病因和症候,复杂多变。若郁怒伤肝,即两肋胀痛;若土不荣木,就会是脘腹胀痛;若心火气盛,也即热厥心痛;若金不得制木,即气暴而喘。这些都是肝气为病,有自郁本经者,有侮脾乘胃者,有冲心犯肺者,有挟寒挟痰者。其治法,他对症用药,共创制8剂,各针对所适应的症状,有疏肝理气法、疏肝通络法、柔肝法、缓肝法、培土泄木法、泄肝和胃法、泄肝法、抑肝法。这些治法,都是对症施药,自有其理论根据和出处。如疏肝通络法,方用旋复、新绛、归须、桃仁、泽兰叶;适应症为疏肝不应,营气痹窒,络脉瘀阻,宜兼通血络。此取《金匮要略》旋复花汤之意,属于肝气郁结的实证治法。其所创8法,各具特点,又相互联系,配合变换施用。
第二,关于肝风病,他认为“虽多上冒巅顶,亦能旁走四肢。上冒者,阳亢居多;旁走者,血虚为多”(《西溪书屋夜话录》)。这里所论肝风,专指内风。内风成因,一是肝阳亢盛,化而为风,肝属木,木火相煽,风自内生;二是营血亏虚,肝木失营,木强风动。根据不同的病因,他归纳出治肝风的5大法:即熄火和阳,熄风潜阻,培土宁风,养肝,暖土以御寒风。以上5法,各有侧重,各有联系,都是随病寒热虚实,辩证施治,是他治肝风病的经验总结。
第三,关于肝火为病,因其灼烧游串三焦,在人身各个部位都能引起疾病。肝火的形成,总的来说,可概括为两种:一是肝气郁结太过太久逆乱化火,二是肝阳亢盛化火上冲。肝火为病,又分虚实:虚火本于阴亏,一般表现为颧赤、烦渴、不寐等症状;实火主要是阳亢,一般表现为目红、痉厥狂躁、淋秘疮疡、善饥呕吐、失血等病症。他根据其病因和病症,创制出7种救治方法:清肝、泻肝、清金制木、泻子、补母、化肝、温肝。前6法可分可合,可互用兼用,随证施用,慎加调配。
另外,王氏又有补肝、镇肝、敛肝3法,无论肝气、肝风、肝火,都可根据病情参用。又有平肝、散肝、搜肝3法。还有补肝4法:即补肝阴,补肝阳,补肝血,补肝气,使治肝病之法十分详备。
以上总计共为30法,可以说是从多角度、全方位,内容十分丰富全面,在治疗肝病的临床上是很有参考价值的。但是,值得指出的是,有些治法用药不够妥当,尚需后世世家仔细研究,借鉴优长,补充其不足。
在方剂研究方面,他在深入准确理解前人所创方剂的基础上,溶入自已的临床经验和心得体会,加以注解阐释,使人从流溯源,熔古化新之妙。熟读并精思,应变无穷穷。如四君子汤,他所编歌诀为:“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脾气虚衰百病生,脉来细软须当视。”(《医方证治汇编歌诀》)注释时他指出此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间引用张潞的话:“病久不愈,惟有补脾、益肾两途”,和前人“补脾不如补肾”、“补肾不如补脾”的对立见解,然后是其按语,阐发了他的看法,认为“久病虚赢,胸无痞满者,宜补肾;胸有痞满者,宜补脾,亦要诀”。“脉来细软者,脾气虚,宜用此汤;若细数者,脾血虚,宜归脾汤”。这些看法,颇有见地。
所以说,他作为一代先师,学古而不泥古。不但从理论上将古人所说仔细研究,而且还在实践中验证运用。在对于肝病的治疗上,阐发了许多独到的见解,至今仍被广泛应用,所以说,他为医学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不愧为一代名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