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08/06
- 帖子
- 2826
- 获得点赞
- 138
- 声望
- 48
导读:中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水谷精微化生之所,人体的五脏六腑都靠它提供营养物质。但凡脾胃功能不佳的人,常常表现为面黄肌瘦、五脏不安、食欲不振、睡眠不佳,这些令人头疼的症状,都可能出现。若脾胃出现病变,身体健康便会受到影响。治疗脾胃病,针灸其实也是不错的选择,可是很多人却不知道针灸哪些穴位呀!别着急,小编这就分享一篇针灸治疗脾胃病选穴的文章!
针灸治疗脾胃疾病,疗效确切,特别是脾胃为主的慢性病,如慢性腹泻、消化不良等,多可取得好的效果。现在把常见的适应证,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满、泄泻、便秘、呕吐等方面,辨证归纳于下:
一、食欲不振
食欲不振古称“不嗜食”,多由脾胃虚弱、火不生土、肝气犯胃等引起,辩证取穴于下:
1.脾胃虚弱
胃经:梁门、关门、天枢、不容、承满、气户、乳根、足三里、丰隆、下巨虚、冲阳、内庭。
脾经:隐白、太白、公孙、周荣。
大肠经:二间、下廉、天鼎。
2.火不生土
心经:神门。
肾经:灵墟。
膀胱经:脾俞、胃俞、胆俞、魂门、三焦俞、阳纲、意舍、膈俞、胃仓、承山。
心包络:劳宫、内关。
督脉:脊中。
3.肝木克脾、肝气犯脾
肝经:曲泉、章门、期门。
任脉:中庭、紫宫、上脘、中脘、下脘。
二、消化不良,伤食
由于饮食不节或脾虚不运,发生胸脘痞闷、嗳气腐臭、厌食、恶心、泄泻等。兹从脾胃虚弱、肝郁角度分别归纳于下:
1.脾胃虚弱
大肠经:手三里。
胃经:天枢、足三里、冲阳、上巨虚。
脾经:太白、商丘。
膀胱经:脾俞、膀胱俞、三焦俞、魂门、胃俞、胃仓、承山。
2.肝郁
肝经:章门。
任脉:中脘、下脘、上脘、璇玑。
督脉:脊中。
三、腹胀满
腹部胀满,有虚实之分。《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说:“病者腹满,按之不痛者为虚,痛者为实。”现辨证归纳如下:
1.脾胃虚弱
胃经:不容、承满、关门、大巨、水道、气冲、天枢、厉兑、内庭、陷谷、冲阳、解溪、上巨虚、足三里。
脾经:隐白、大都、太白、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
任脉:水分。
膀胱经:脾俞、胃俞、大肠俞。
肾经:大钟、太溪。
2.肝郁
肝经:曲泉、行间。
胆经:悬钟、外丘。
膀胱经:胆俞。
四、腹泻
腹泻是常见胃肠疾病,有的是脾胃虚弱,有的由肾阳不振或肝郁所致。
1.脾胃虚弱
胃经:内庭、足三里、承满、梁门、天枢、关门。
脾经:隐白、大都、太白、三阴交、阴陵泉、大横。
任脉:关元、石门、水分、神阙、中脘、气海。
2.肾阳不振
肾经:涌泉、然谷、交信。
膀胱经:大肠俞、三焦俞。
督脉:悬枢、脊中。
3.肝郁
肝经:曲泉、章门。
五、便秘
便秘是临床常见病。实证多因脾胃实热、少阳相火所引起;虚证则常见于脾肾阴虚,归纳如下:
1.脾胃实热
胃经:足三里、丰隆。
脾经:太白、大都。
2.少阳相火
心包络:大陵。
三焦经:中渚、支沟、外关。
胆经:光明、阳陵泉。
肝经:章门、大敦、太冲。
督脉:长强。
3.脾肾阴虚
肾经:涌泉、肓俞、照海、太溪、大钟、交信、石关、阴都。
膀胱经:承筋、承山、大肠俞、膀胱俞、小肠俞、秩边、中髎、下髎、肓门。
任脉:石门。
六、呕吐
呕吐有因外邪引起的,有湿邪痰浊引起的,有肝气犯胃引起的等。现从外邪犯胃、食滞痰浊、肝气犯胃、脾胃虚实等,归纳于下:
1.外邪犯胃
肺经:少商、鱼际、经渠、尺泽、中府。
大肠经:阳溪。
脾经:公孙、大都、商丘。
膀胱经:肺俞、心俞、膈俞、胆俞、胃俞、肾俞、脾俞、魄户、魂门、承光、玉枕、厥阴俞、三焦俞、委中、意舍。
2.食滞,痰湿
胃经:足三里、人迎、不容、天枢、滑肉门、头维。
脾经:隐白、大都、商丘、公孙。
心包络:劳宫、大陵、间使、曲泽。
三焦经:支沟、颅息。
3.肝气犯胃
肝经:行间、太冲、章门、期门、大敦。
胆经:阳陵泉、悬钟、辄筋、本神、率谷。
4.脾胃虚寒
心经:少海、极泉、神门。
小肠经:天容、支正。
肾经:太溪、大钟、阴都、通谷、幽门、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石关。
任脉:下脘、中脘、上脘、巨阙、中庭、玉堂、紫宫、石门。
督脉:大椎。
七、流涎
涎为脾液,脾胃虚寒,则冷涎上涌,不能收摄。本病又与脑病有关。
1.脾胃虚寒
胃经:地仓、颊车。
大肠经:下廉、温溜。
三焦经:丝竹空。
任脉:廉泉。
2.脑病
肾经:然谷、太溪、阴谷、幽门、彧中。
膀胱经:膈关、心俞。
督脉:水沟、神庭。
八、痰
痰病主在肺脾,临床上由于病因不同,有风痰、痰火、寒痰、顽痰等区分。现归纳于下:
1.风痰、寒痰
肿经:中府、天府、尺泽、列缺。
胃经:屋翳、丰隆。
2.痰火
胆经:风池、浮白。
督脉:上星。
3.顽痰
肾经:然谷、复溜、阴谷。
膀胱经:脾俞、膏肓俞、膈关、膈俞。
任脉:上脘、巨阙。
九、脾胃其他疾病
1.溏泻
大肠经:偏历。
肺经:太渊。
脾经:地机、三阴交、阴陵泉。
肝经:太冲。
任脉:神阙。
2.餐泻、食泻
大肠经:下廉、上廉。
胃经:上巨虚。
脾经:阴陵泉、三阴交。
膀胱经:肝俞、会阳。
肝经:太冲。
3.暴泻、洞泻
大肠经:三间。
脾经:大都、太白、隐白、阴陵泉。
膀胱经:肾俞。
肾经:然谷。
肝经:章门。
督脉:长强。
4.噎膈
肺经:中府。
胃经:乳根。
膀胱经:神堂、意舍。
任脉:膻中、阴交。
5.脱肛
胃经:气街。
膀胱经:大肠俞。
肾经:横骨。
任脉:神阙、鸠尾。
督脉:百会、长强、脊中。
【本文选自《余仲权经穴辨证运用精要》(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余仲权,林建华编著)】
针灸治疗脾胃疾病,疗效确切,特别是脾胃为主的慢性病,如慢性腹泻、消化不良等,多可取得好的效果。现在把常见的适应证,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满、泄泻、便秘、呕吐等方面,辨证归纳于下:
一、食欲不振
食欲不振古称“不嗜食”,多由脾胃虚弱、火不生土、肝气犯胃等引起,辩证取穴于下:
1.脾胃虚弱
胃经:梁门、关门、天枢、不容、承满、气户、乳根、足三里、丰隆、下巨虚、冲阳、内庭。
脾经:隐白、太白、公孙、周荣。
大肠经:二间、下廉、天鼎。
2.火不生土
心经:神门。
肾经:灵墟。
膀胱经:脾俞、胃俞、胆俞、魂门、三焦俞、阳纲、意舍、膈俞、胃仓、承山。
心包络:劳宫、内关。
督脉:脊中。
3.肝木克脾、肝气犯脾
肝经:曲泉、章门、期门。
任脉:中庭、紫宫、上脘、中脘、下脘。
二、消化不良,伤食
由于饮食不节或脾虚不运,发生胸脘痞闷、嗳气腐臭、厌食、恶心、泄泻等。兹从脾胃虚弱、肝郁角度分别归纳于下:
1.脾胃虚弱
大肠经:手三里。
胃经:天枢、足三里、冲阳、上巨虚。
脾经:太白、商丘。
膀胱经:脾俞、膀胱俞、三焦俞、魂门、胃俞、胃仓、承山。
2.肝郁
肝经:章门。
任脉:中脘、下脘、上脘、璇玑。
督脉:脊中。
三、腹胀满
腹部胀满,有虚实之分。《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说:“病者腹满,按之不痛者为虚,痛者为实。”现辨证归纳如下:
1.脾胃虚弱
胃经:不容、承满、关门、大巨、水道、气冲、天枢、厉兑、内庭、陷谷、冲阳、解溪、上巨虚、足三里。
脾经:隐白、大都、太白、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
任脉:水分。
膀胱经:脾俞、胃俞、大肠俞。
肾经:大钟、太溪。
2.肝郁
肝经:曲泉、行间。
胆经:悬钟、外丘。
膀胱经:胆俞。
四、腹泻
腹泻是常见胃肠疾病,有的是脾胃虚弱,有的由肾阳不振或肝郁所致。
1.脾胃虚弱
胃经:内庭、足三里、承满、梁门、天枢、关门。
脾经:隐白、大都、太白、三阴交、阴陵泉、大横。
任脉:关元、石门、水分、神阙、中脘、气海。
2.肾阳不振
肾经:涌泉、然谷、交信。
膀胱经:大肠俞、三焦俞。
督脉:悬枢、脊中。
3.肝郁
肝经:曲泉、章门。
五、便秘
便秘是临床常见病。实证多因脾胃实热、少阳相火所引起;虚证则常见于脾肾阴虚,归纳如下:
1.脾胃实热
胃经:足三里、丰隆。
脾经:太白、大都。
2.少阳相火
心包络:大陵。
三焦经:中渚、支沟、外关。
胆经:光明、阳陵泉。
肝经:章门、大敦、太冲。
督脉:长强。
3.脾肾阴虚
肾经:涌泉、肓俞、照海、太溪、大钟、交信、石关、阴都。
膀胱经:承筋、承山、大肠俞、膀胱俞、小肠俞、秩边、中髎、下髎、肓门。
任脉:石门。
六、呕吐
呕吐有因外邪引起的,有湿邪痰浊引起的,有肝气犯胃引起的等。现从外邪犯胃、食滞痰浊、肝气犯胃、脾胃虚实等,归纳于下:
1.外邪犯胃
肺经:少商、鱼际、经渠、尺泽、中府。
大肠经:阳溪。
脾经:公孙、大都、商丘。
膀胱经:肺俞、心俞、膈俞、胆俞、胃俞、肾俞、脾俞、魄户、魂门、承光、玉枕、厥阴俞、三焦俞、委中、意舍。
2.食滞,痰湿
胃经:足三里、人迎、不容、天枢、滑肉门、头维。
脾经:隐白、大都、商丘、公孙。
心包络:劳宫、大陵、间使、曲泽。
三焦经:支沟、颅息。
3.肝气犯胃
肝经:行间、太冲、章门、期门、大敦。
胆经:阳陵泉、悬钟、辄筋、本神、率谷。
4.脾胃虚寒
心经:少海、极泉、神门。
小肠经:天容、支正。
肾经:太溪、大钟、阴都、通谷、幽门、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石关。
任脉:下脘、中脘、上脘、巨阙、中庭、玉堂、紫宫、石门。
督脉:大椎。
七、流涎
涎为脾液,脾胃虚寒,则冷涎上涌,不能收摄。本病又与脑病有关。
1.脾胃虚寒
胃经:地仓、颊车。
大肠经:下廉、温溜。
三焦经:丝竹空。
任脉:廉泉。
2.脑病
肾经:然谷、太溪、阴谷、幽门、彧中。
膀胱经:膈关、心俞。
督脉:水沟、神庭。
八、痰
痰病主在肺脾,临床上由于病因不同,有风痰、痰火、寒痰、顽痰等区分。现归纳于下:
1.风痰、寒痰
肿经:中府、天府、尺泽、列缺。
胃经:屋翳、丰隆。
2.痰火
胆经:风池、浮白。
督脉:上星。
3.顽痰
肾经:然谷、复溜、阴谷。
膀胱经:脾俞、膏肓俞、膈关、膈俞。
任脉:上脘、巨阙。
九、脾胃其他疾病
1.溏泻
大肠经:偏历。
肺经:太渊。
脾经:地机、三阴交、阴陵泉。
肝经:太冲。
任脉:神阙。
2.餐泻、食泻
大肠经:下廉、上廉。
胃经:上巨虚。
脾经:阴陵泉、三阴交。
膀胱经:肝俞、会阳。
肝经:太冲。
3.暴泻、洞泻
大肠经:三间。
脾经:大都、太白、隐白、阴陵泉。
膀胱经:肾俞。
肾经:然谷。
肝经:章门。
督脉:长强。
4.噎膈
肺经:中府。
胃经:乳根。
膀胱经:神堂、意舍。
任脉:膻中、阴交。
5.脱肛
胃经:气街。
膀胱经:大肠俞。
肾经:横骨。
任脉:神阙、鸠尾。
督脉:百会、长强、脊中。
【本文选自《余仲权经穴辨证运用精要》(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余仲权,林建华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