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内难探讨 易经与中医是有血缘关系

老中医挺老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4/01/16
帖子
260
获得点赞
214
声望
43
易医同源

学医者必懂易,如不懂易对中医是不能深造研究的,昔伏羲画卦,神农尝百草,医业始成。中国哲学之源起之于易,易深造无穷,医博大精深。易医道理之通而深,正如老子所说:“道之道非常道”之语。

先有伏羲;仰视于天,俯法于地,见鸟兽之文,远取诸事,近取诸身,始作八卦。伏道其中,所以而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浑然一体,浮沉混蒙,久而类性类从,各自归宗,天地判定,阴阳始生,物有归属,水火存焉,金木出焉,一为无极,二为归宗,三为太极,五行具焉,产生了八卦,有一成二,二成三,三三共成,六爻始定,阴阳消长,生克冲合,万物生生死死变化无穷,八卦之理易之动静是三阳为乾,重阳为天,物极生变,阴生于下,变为巽风,天风相合,卦名曰姤,阴再长,复行一步,变为艮卦,艮为土质之精,名曰山,天山相合名曰遁,阴再生一步,三阳全变,成为坤,坤为地,地下天上固然无动,故曰否,天上地下阴阳不交否塞不通,如甲子天蓬,初元而静。地气上升,天气下降,乃成生化之源故曰泰,四时有序,万物生生而安。阴阳到中庸继失平衡,而阳退阴进乾失总领,外卦变风,风地相合名曰观,阴再行一步又上卦阴盛复成艮山,山地相合名曰剥。阴再行一步则成坤,坤卦则复,不得用。作为游魂,复动化阳成为离,离为火,火地相合万物茂盛名曰晋,上中再化阳,純阳为天,天地不得再复,只归于下,名归魂曰大有。八卦六爻亦如此,三三之化,穷通万物,生我者父母也,我生者子孙也,克我者官鬼也,我克者妻财也,同肩者兄弟也,三元回合内外阴阳则成卦列,易之六十四卦成,与时成体,铺成一幅生生化化奥理之图。

时者:一天十二也,上中下一元五日,三元小周,五日六十时,三六一百八十时,三五十五日节气至也,一百八直数也,两数共合三百六成周天也,周天形成四时成序,万物生化而出现了生绝有无产生。

中医之学,人的生、长、化、收、藏,离不开时序,人体又是一小天地,秉天地阴阳而生,秉五行之质而成,得天地之气五谷之精而养,受侵伐而病,自调修养,离不开时、食、动,治之以疾,离不开认识病情,医者不晓气运不知时病,不晓五行不知克化之理,难调五藏,不识阴阳,错舛百出,立方杀人。药物之生成是有天地运之功,阴阳变化之能,归类于五行,生成于气于味,气受天之轻灵主生散发与通,治疾病之瘀滞,散赶外邪之为病。味是受地气之精,主静有补养功能,千百样的药物有千百样多功能,有子升可以叶散,有子降可以叶升,枝升皮补,根清花降,又有金石之药可以升腾,皮达皮,赤归血,酸敛辛散苦能下,药存一定之能具出天地阴阳之生。

人体生成形神合一而为命,生息在天地阴阳五行中,得先天之精气而生,竭先天之精气而死,保形养神是医者之治病,识天地之变化知人体之生成,识药物之性味知气用之功能,药物之生长,人有之生命具在天地阴阳无形中。有亢就有制,有冲就有合,有生我者就有我生,生死疾病人之不能无,福寿康宁人之亦同,智者调之,识者治之,求在知识中,为医者必需求助在易医中。
 
以易学附会中医者,当首见于明代大医学家张介宾。
 
中国文化史学界、哲学史学界认为,在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周易》是中华传统文化及古典哲学的总源头,故有“中华文化,肇始于《易》”(杨力《周易与中医学》)之说。中华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就文化层面及哲学层面而言,《内经》与《周易》有渊源关系。以易学哲学史而言,《内经》与《周易》之经、传及易学皆有瓜葛。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医是易学的一个分支,亦非医源于易。
 
中国文化史学界、哲学史学界认为,在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周易》是中华传统文化及古典哲学的总源头,故有“中华文化,肇始于《易》”(杨力《周易与中医学》)之说。中华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就文化层面及哲学层面而言,《内经》与《周易》有渊源关系。以易学哲学史而言,《内经》与《周易》之经、传及易学皆有瓜葛。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医是易学的一个分支,亦非医源于易。
今本《周易》分“经”与“传”两部分。
《周易》之“经”——《易经》成书于西周时期,乃是一部筮书,即算卦的书,出自卜史官之手。《易经》全书六十四卦,包括卦形64个、卦名64个、卦辞64条、爻辞384条、用九1条、用六1条,除了卦形之外,文字共450辞(所谓辞,就是长短不等的一段话,有的只有几个字),经文共4940个字。
《周易》之“传”——《易传》成书于战国秦汉间,乃是一部哲学书,出自受道家影响的孔门儒生经师之手。《易传》又叫“十翼”,包括《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传》、《系辞传》上下篇、《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
《易经》与《易传》二者相差好几百年,其性质完全不同,应分别对待。
而易学则指研究、推演与解释《易经》与《易传》的相关著述。
 
最后编辑:
当代著名易学大家、北大教授朱伯崑《周易通释》说:

易学则是对《易经》所作的种种解释。广义的“易学”包括作为“十翼”的《易传》;狭义的“易学”,专指“十翼”之外对《易经》的解释。

朱伯崑《易学基础教程》将易学“周易知识系统”归纳如下:
周易知识系统_看图王.jpg
 
如果说“医易同源”,那就是皆“同源”于《内经》时代之阴阳说。
《庄子·天下》篇说:“《易》以道阴阳”。以阴阳解《易》是《易传》尤其是《系辞》的特点。阴阳学说在《系辞》中已发展到了很高的程度,而且构成了它的一个重要理论内容。考其渊源,主要应该是受到了庄子思想的影响。阴阳观念最早出于史官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后来做过史官的老子曾概括地说过“万物负阴而抱阳”,同时代的孙子及范蠡也都运用阴阳概念解释自然及社会现象。(陈鼓应《易传与道家思想》)因为《易传》吸收了道家思想,所以陈鼓应说:“《系辞》这里以阴阳为‘道’的内涵,正是出自《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系辞》作者承袭着这观点,综合而成为形而上学的基本哲学命题”。故赵洪钧《内经时代》说:“略读《周易》‘传’的部分,就会看出它与《内经》难解难分了。”如果说“医易是一脉相承的”,那就是皆“相承”于《内经》时代之阴阳说。即便是二者“难解难分”,也不能就此说“医理源于易理”。有学者认为,大讲阴阳的《易传》形成于战国中晚期之间,至迟也在战国末期。医学与《易》学,大致均是在这一历史时期接受了阴阳学说,但两者之间却无直接的启承关系。《易》只不过是阴阳学说的一个载体而已。医学理论与《易》无关。(廖玉群《重构秦汉医学图像》)
 
中国文化史学界、哲学史学界认为,在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周易》是中华传统文化及古典哲学的总源头,故有“中华文化,肇始于《易》”(杨力《周易与中医学》)之说。中华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就文化层面及哲学层面而言,《内经》与《周易》有渊源关系。以易学哲学史而言,《内经》与《周易》之经、传及易学皆有瓜葛。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医是易学的一个分支,亦非医源于易。
《内经》与《周易》之“经”有关系、有瓜葛者,见于《灵枢·九宫八风》篇。因为该篇有八卦卦名,显然与《易》有瓜葛。但该篇并未用《周易》说医理。
 
中医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里孕育的,阴阳术数与中医的关系大了去了。
 
中医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里孕育的,阴阳术数与中医的关系大了去了。
观《汉志》,知数术与方技本不属一类。
《汉志·序》说:“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师古曰:“数术,占卜之书。方技,医药之书。”
人体生命健康“生生之具”之方技书是医药书,而“明堂羲和史卜之职”的数术书是占卜书,但不知二者之关系如何“大了去了”?
 
观《汉志》,知数术与方技本不属一类。
《汉志·序》说:“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师古曰:“数术,占卜之书。方技,医药之书。”
人体生命健康“生生之具”之方技书是医药书,而“明堂羲和史卜之职”的数术书是占卜书,但不知二者之关系如何“大了去了”?
《汉志·数术略》包括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六大类的占卜之书。
《汉志·方技略》包括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大类的医药之书。
二者不是一类。
 
个人观点:求同存异。

楼主说的是“求同”,是在阐明医学与易学背后的“道”:万事万物(包括人的生命与健康)的阴阳消长变化和平衡。张景岳也是从这个角度论述的,所以金栋先生说他“以易学附会中医”不合适,有点拿着尺子量体重的味道,因为张景岳不是从考证角度谈这个问题的。

孙思邈的《大医习业》讲: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矣。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

分类的目的是为方便阐述和探讨,但研究探讨的目的不是为了分类。

《内经》属医经,但其中有天文气候,有术数(九宫八风)、有经方(汤液醪醴)、有房中(七损八益)、有神仙(真人、至人)。中华学术各门各派之间是互相渗透的。

《内经》讲“智者察同”,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金栋先生想从考证考据角度来探讨,有点驴唇不对马嘴。
 
中医领域内的所谓考证
就像跟撸管打飞机的没啥区别
意淫想象
 
中医领域内的所谓考证
就像跟撸管打飞机的没啥区别
意淫想象
清代学者姚鼐《复秦小岘书》说:
“天下学问之事,有义理、文章、考证三者之分,异趣而同为不可废。”(《辞海》)
 
清代学者姚鼐《复秦小岘书》说:
“天下学问之事,有义理、文章、考证三者之分,异趣而同为不可废。”(《辞海》)
所谓考证,是指依据资料来考核、证实和说明。(《辞海》)
 
观《汉志》,知数术与方技本不属一类。
《汉志·序》说:“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师古曰:“数术,占卜之书。方技,医药之书。”
人体生命健康“生生之具”之方技书是医药书,而“明堂羲和史卜之职”的数术书是占卜书,但不知二者之关系如何“大了去了”?
《汉志·数术略》包括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六大类的占卜之书。
《汉志·方技略》包括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大类的医药之书。
二者不是一类。
英国著名学者、科学史家李约瑟说:
“术数是一种通过多种方法预言宿命的技术,但它是建立在相信未来可预言的基石之上,至少可以预言国家和王室所关心的事。它被尽可能设计成毫不模棱两可的‘是’或‘否’的判断方式。最古老的方式是龟卜。”
——李约瑟原著、柯林·罗南改编《中国科学文明史·上册》
 
吾看到诸位老师的辩解很是感激,我这个老学生多年来粗研易经,生活在中医临床上,以治病是我的日常工作,恨我的医术不精,徒抱救死扶伤的决心,使一些疑难疾病在棘手的治疗中,我不断的恨己学业低浅无能,使我有说不出的懊侬!但我这一生从未抱丝毫的名利之想,我不想享受的一生朴素简陋生活是我的幸福,为患者解除痛苦的怜悯心情是我为人一生的工作。我立志于医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人类、对生命有贡献就满足我来世的一生了。就是我幸福一世而归。
老师们的争辩使我得到了知识,我很是感谢!
 
所谓考证,是指依据资料来考核、证实和说明。(《辞海》)
科学的考证用碳12追踪吧,是这样吧
中医类 的考证基本都是在意淫,按自己的主观意识去装笔,遇到个蛛丝马迹就发现了真理

那些搞考证的根据汉传文艺书把经方和医经给分开开
把伤寒论里的脏腑经络都给扔一边了
完全按自己的利益要求去考证

东汉末年时候仲景不出名
啥时候出名的
连仲景的出生和往故都没法考证
仲景和王叔和是啥关系都考证不了
但是却能考证出经方里那个是仲景
那个不是仲景的
真装笔
历史大事件都考证不明白还能考证出细节和毛发

秦始皇焚书坑儒都啥书
这是历史大事件吧
你这个能考证出了吧

任应秋的考证,钱超尘的考证,胡希恕的考证,
都是在手淫打飞机意淫
谁乐意信就信
我是不信
除非他们是从远古活过来的人

那个时候在竹简上写字
自东汉末年之后经历过多少战火
朝代更替人大量伤亡
 
魏晋南北朝五胡乱华隋朝唐五代十国到大宋
这段时间是很黑暗的时代
其中唐朝盛世过

这段时间的乱世对文明的毁灭人命摧残杀戮到疯狂的地步
很多好东西都丢失了
那些鸟人考证个鸡毛
但凡中医领域内考证就是手淫打飞机
没法考证只能去意淫
 
断代残简七零八碎的东西
你就拿古人片言只语就敢考证出结论吗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