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老中医治疗皮肤病用药经验积累

胡必江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12/06
帖子
452
获得点赞
307
声望
63
年龄
61
所在地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回民区西机务段铁路小区
老中医治疗皮肤病用药经验积累
皮损用药

皮肤病的辨证,常以皮肤损害的形态、颜色和分布的区域为客观依据,医者应十分重视辨识皮损的特征。发丘疹为主时,不论病发新久,皆从肺治,宜轻宣疏散,常用花类药物,如杭菊花、金银花、野菊花、绿萼梅、槐花、厚朴花、红花、款冬花、白残花、凌霄花、月季花、玫瑰花、鸡冠花、辛夷花、荷花、白扁豆花等。这是因为花类药质地轻扬,大多能升能浮,能宣能透,具有轻而扬之的功效;以斑为主时,当辨别颜色而施治。白斑为气血违和,治宜从肝,法拟疏达,药用柴胡、当归、川楝子、乌药。红斑为营热燔灼,治宜从胃,法拟清营,药用生石膏、紫草、知母、白茅根。紫斑为火毒炽盛,治宜从心,法拟化斑,药用犀角,绿豆衣、生地、炒丹皮、银花炭。黑斑为肾亏本色外露,治宜从肾,法拟温肾,药用制附块,上肉桂、菟丝子、巴戟天、大熟地。脓疱,未溃为毒热,已溃为毒湿。前者从心,宜解毒,药用野菊花、蒲公英、地丁、莲子心;后者从脾,宜化湿,药用白藓皮、茵陈、生苡仁、赤小豆。皮损多发于某一区域,用药亦有一定规律,如皮损在四肢,治在脾,药用苍白术、山药、炒扁豆、茯芩;皮损在躯干,治在肝与脾,药用川楝子、郁金、焦山栀、赤茯苓、陈皮;皮损在二阴,治在肝与肾,药用炒龙胆草、泽泻、柴胡、沉香;皮损在头面,多从风热论治,药用浮萍、蝉衣、大青叶、玄参等。
配对用药
笔者在临证中,注意寒温并用、表里双解、一阴一阳、一气一血、一脏一腑的药对应用。发皮损以水疱为主者,紫草配茯苓;血疱为主者,紫草配红花。瘙痒限于阴囊者,杜仲配沉香;瘙痒限于女阴者,杜仲配小茴香;皮肤鲜红刺痒者,浮萍配生石膏;痒如虫行者,浮萍配白茅根。与此同时,还拟用一厚一薄的赤芍、川芎配对,用治带状疱疹神经痛;一表一里的柴胡、黄芩配对,通治皮肤瘙痒;一阴一阳的苍术、熟地配对,主治掌跖脓疱病;一寒一热的黄连、肉桂配对,治疗口舌生疮;一轻一重的蝉衣、生石膏配对,治疗夏季皮炎;一开一合的石菖蒲、何首乌配对,治疗圆形斑秃。
专病专药
今人赵炳南以凉血五花汤(红花、鸡冠花、凌霄花、玫瑰花、野菊花)主治玫瑰糠疹;凉血五根汤(白茅根、瓜蒌根、茜草根、紫草根、板蓝根)主治结节性红斑;多皮饮(地骨皮、五加皮、桑白皮、干姜皮、大腹皮、白鲜皮、丹皮、赤苓皮、冬瓜皮、扁豆皮、川楝皮)主治荨麻疹等。
笔者经多年摸索,亦有一鳞半爪之得。
1、三心导赤饮栀子心、莲子心、连翘心、生地、淡竹叶、木通、赤小豆、黄芩、车前子、车前草、蝉衣、甘草、灯芯,主治婴儿湿疹。方用三心清胎热,除胎毒,配生地、车前、竹叶、赤小豆甘寒淡渗又不伤正;少佐木通、黄芩既上清肺热,又下予导赤;蝉衣轻宣,引药达表,热清表解,其痒自平。
2、变通泻黄散藿香、佩兰、防风、焦山栀、生石膏、甘草、黄芩、红花、凌霄花、炒槐花、升麻,主治口周皮炎、多腔性湿疹。口为脾窍,振为脾之外候,口周皮肤病皆与脾火有关,脾胃之火,壅滞中焦,使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用此方一可清泻脾胃伏火;二可治疗口周疾患,酌加花类药物,取其轻清宣透,脾肺之热得清,皮损得愈。眼区加谷精草、杭菊花;耳区加柴胡、黄芩;鼻区加桔梗、枇杷叶;口区加升麻、土炒白术;乳头区加柴胡、青皮;脐区加茵陈、白芍;前阴加赤茯苓、炒杜肿;后阴加炒枳壳、熟大黄。
3、枳术赤豆饮枳壳、砂仁、益母草、蝉衣、白术、荆芥、赤小豆、防风、赤芍,治疗丘疹性荨麻疹。方用白术、枳壳、砂仁、赤小豆,取其芳香健胃、扶脾化湿,其治在本;蝉衣、防风、荆芥皆为气味俱薄、性浮达表之药,以疏散风邪,风去则痒自休;佐赤芍、益母草,寓意“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更助荆防止痒之效。特别是白术、枳壳两味主药,前者被子誉为“脾脏补气第一要药”,后者,《本经》称之“善治皮肤中麻豆苦痒”的佳品,一补一泻,使之正气得扶,邪气得驱,经气宣达,诸症俱平。经络用药
经络各从脏腑而发,直行上下者谓之经,斜行左右者名为络;奇经则各施前后上下的阴阳气血,不主一脏一腑,故以奇字称之,以区别于经气之常升、络气之常降的特点。古今医藉对经络用药论之较多,唯独对奇经用药阐述甚少。笔者从临证中观察到,治疗疑难性皮肤病,只要遵循奇经作脉理论用药,效验往往迅捷。如成人硬肿病,病变区域集中为肩背部位,常规用药多从膀胱经考虑,效验甚微,若加入督脉经药,如鹿角片、制附块、上肉桂、羌独活、山萸肉等,配以散寒通络之品,如灸麻黄、桂花枝、路路通、丹参、甲珠、细辛、黄芪等,可直通督脉、振奋阳气、驱散阴寒,其症霍然。奇经八脉用药归纳于下:
1、督脉药多系通阳刚药,如鹿茸、鹿角胶、鹿角霜、附子、肉桂、干姜、川椒、桂枝、细辛、藁本、锁阳、菟丝子、山萸肉、巴戟天、肉苁蓉及牛、羊、猪脊髓等。
2、任脉药多为血肉填阴药,如龟板、鳖甲、阿胶、鱼胶、淡菜、蚌水、知母、黄柏、玄参、熟地、紫河车、何首乌、人乳、柏子仁、艾叶等。
3、冲脉药 多以利气通络药为主,如玄胡索、川楝子、香附、郁金、降香、茺蔚子、乌药、青皮、吴萸、小茴香、桃仁、当归等。
4、带脉药多为固摄下元药,如五味子、山药、湘莲肉、芡实、金樱子、覆盆子、桑螵蛸、当归、白芍、川续断、龙骨、升麻、艾叶、甘草。
5、二跷药既有升阳,又有养阴,还有祛风湿、强筋骨之类,升阳有麻黄、防风、苍术、炙甘草;养阴有知母、黄柏、枣仁;祛风湿、强筋骨有虎骨、玄胡索、南星、甲珠、
审因用药
首先要分辨致病因素的阴阳属性,如六淫之中,风、暑、燥、火属阳;寒、湿属阴。前者病位多在肤腠,宜疏、宜凉、宜透;后者病位或在经络,或在脏腑,宜温、宜化。如因风而致瘙痒,偏于热者,选用浮萍、薄荷、防风、牛蒡子;偏于寒者,选用麻黄、桂枝、威灵仙、白芷等。因湿而致瘙痒,依据受邪的浅深,可分为三个层次用药:一是芳香化湿,如藿香、佩兰、砂仁等,适用初病,渗出液不多,痒感不重,小儿和老年人;二是辛温散湿,如苍术、海桐皮、赤石脂等,适用于潜在性丘疱疹居多,剧痒难忍,病在肌腠者;三是淡渗利湿,如茯苓、泽泻、滑石等,适用于湿邪下趋,病位在阴部或下肢等处。此外,还要掌握变法,如滋阴除湿、燥湿同治、散风驱湿等。
七情致病重在肝、心、脾三脏,选方用药,既要照顾本脏的特性,又要舒达情思。病在肝时,选用合欢皮、百合、夜交藤等条达安神;病在心时,选用莲子心、柏子仁、琥珀等清心镇静;病在脾时,选用山药、玉竹、条参、玫瑰花等扶脾理气,以达到肝舒心清、脾润的目的。
饮食不节主要指暴食鱼、虾、蟹之类动风之物、酿致食毒而发斑或肤痒,治疗时除用消食导滞之品外,适时加入专药,效验更佳。如偏于鱼毒,选用苏叶、陈皮、蒲公英;偏于肉毒,选用鸡内金、蒲公英、山楂;偏于蟹毒,选用乌药
脏腑用药
五脏以守为补,六腑以通为补,乃至理名言。在临证过程中,尤要细审脏腑相通的内在联系。也就是说,同一疾病在其演变的过程中,既要思考由脏及腑,又要想到由腑及脏的传变规律。然后审时揆度,遣药组方。如肺风粉刺,初期仅见炎性丘疹、丘疱疹和皮肤油腻,责于肺经风热居多,可选用轻宣之品,枇杷叶、桑白皮、黄芩、焦山栀均为常用药;略久则脓疱出现或增多,皮肤鲜红明显,此阶段表明热化为毒,当选清心之品,如莲子心、;连翘、银花、凌霄花等;若见结节、囊肿、乃至瘢痕重证,毒热与痰瘀互结,更应加入化瘀散结之类,如浙贝母、桃仁、甲珠、皂刺等。应注意的是:在治疗过程中,要重视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内在联系,不论在哪一阶段均可加入通畅肠腑的药物,如酒制大黄、紫菀、杏仁、桔梗等,使之从下而通泻,有效地控制腑热上壅,有利于皮损的消退,促进病情向愈。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