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08/06
- 帖子
- 2826
- 获得点赞
- 139
- 声望
- 48
手太阴肺经穴,归属手太阴肺经的腧穴,共11个穴位。主治咳、喘、咳血、咽喉痛等肺系疾患,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今天小编就详细介绍手太阴肺经穴的11个穴位及对其功效的归纳,供大家参考。
腧穴各论
SHUXUEGELUN
中府(《针灸甲乙经》)
【别名】膺中俞。(《针灸甲乙经》)
【部位】在云门下1寸,乳上三肋间陷者中,动脉应手,仰而取之。(《针灸甲乙经》)
【取法】仰卧位,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
【主治】咳嗽、气喘、短气、奔豚、喉痹、咯血、痰多、胸痛、呕吐、遗尿、中风、肩臂痛。
【治法】本穴针刺深度不得超过5分。临床上在直刺同身寸5分针感不明显时,当向前正中线方向横刺5~8分,以免刺伤肺脏,发生气胸。
【附注】
1.中府为肺经募穴。
2.本穴为手足太阴经交会穴。(《针灸甲乙经》)
云门(《素问·水热穴论》)
【部位】在巨骨下,气户两旁各2寸陷者中。(《针灸甲乙经》)
【取法】仰卧时,在前正中线旁开6寸,锁骨下缘,即中府穴上1寸处取穴。
【主治】咳嗽、气喘、喉痹、喘咳不得卧、呼吸气紧、暴心腹痛、胸中烦满热痛、瘿气、肩臂痛不可举。
【治法】针刺5分,无反应时,沿皮向肩关节针8分。
天府(《灵枢·本输》)
【部位】在腋下3寸,臂臑内廉动脉中。(《针灸甲乙经》)
【取法】坐位或仰卧位,在上臂肱二头肌桡侧,以腋横纹头至肘横纹作9寸计算,当掌侧腋横纹下3寸取穴。
【主治】咳嗽、气喘、喘不得卧、喘息多痰、鼻衄、悲息鬼语、眩晕、胸痛、上臂内侧痛、瘿瘤。
【治法】正坐仰掌微曲肘,直刺1~1.5寸,以得气为度。
【附注】前人取此穴,多请患者将上肢向前伸直,头向下,鼻尖能触及臂外处为穴。如《医学原始》说:“取法用鼻尖点臂上,到处是穴。”
侠白(《针灸甲乙经》)
【部位】在天府下,去肘5寸。(《针灸甲乙经》)
【取法】在肱二头肌桡侧,天府下1寸处取之。
【主治】咳嗽、干呕、烦满、心痛、呕吐、胃痛、短气、胸痛、上肢内侧痛。
【治法】针0.5~1寸,灸5分钟。
【附注】《寿世保元》记载侠白取法,先于乳头涂墨,令两手伸直夹之。染黑处是穴。
尺泽(《灵枢·本输》)
【别名】鬼受。(《备急千金要方》)
【部位】在肘中约纹上动脉。(《针灸甲乙经》)
【取法】正坐仰掌微屈肘,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陷中。
【主治】咳嗽、气喘、感冒、痰多、唾血、腹胀、喜呕、绞肠痧、心痛烦满、舌卷不能言、善笑癫疾、疟疾、惊风、心烦闷乱、少气不足以息、喉痹上气、乳痈、胸部胀满、胃痛、胸痛、肘臂痛。
【治法】毫针直刺0.8~1.2寸。治绞肠痧可以本穴配合委中刺血。
【附注】本穴为手太阴肺经的合穴。
孔最(《针灸甲乙经》)
【部位】手太阴之郄,去腕7寸。(《针灸甲乙经》)
【取法】正坐仰掌,以太渊、尺泽连线作12寸为标准,自太渊至尺泽量7寸是穴。
【主治】感冒、吐血、咯血、咽喉肿痛、失音、热病汗不出、咳逆、头痛、肘臂冷痛。
【治法】针1~1.5寸,灸3~7分钟。
【附注】孔最为手太阴肺经的郄穴。
列缺(《灵枢·经脉》)
【部位】手太阴之络,去腕上1寸5分。(《针灸甲乙经》)
【取法】在桡骨茎突的上方。简便取穴为两虎口交叉,当食指尖到达的凹陷中是穴。
【主治】咳嗽、气喘、感冒、痰多、喉痹、善笑、精出、健忘、遗尿、小便热痛、男子阴中疼痛、溺血、少气不足以息、偏正头痛、四肢暴肿、口噤不开、口眼斜、中风半身不遂、尸厥、疟疾、自汗。
【治法】向肘部沿皮刺0.5~1寸。治遗尿多用埋针。
【附注】
1.本穴为手太阴肺经的络穴。
2.列缺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任脉。
经渠(《灵枢·本输》)
【部位】在寸口陷者中。(《针灸甲乙经》)
【取法】仰掌,在桡骨茎突内缘,腕横纹上1寸,相当于关脉部位。
【主治】咳嗽、气喘、心痛、呕吐、喉痹、热病汗不出、胸痛、手腕痛、掌中热。
【治法】避开动脉进针0.3~0.5寸。
【附注】本穴为手太阴肺经之经穴。
太渊(《灵枢·本输》)
【别名】大泉。(《备急千金要方》)
【部位】掌后陷者中,手太阴脉之所注也。(《针灸甲乙经》)
【取法】仰掌在腕横纹桡侧凹陷中取穴。相当于寸口部位。
【主治】喘不得息、身热汗不出、狂言、唾血嗌干、咳血、呕血、喉痹、胃痛、呕哕、噫气、偏正头痛、牙痛、无脉症、肩膺胸满痛、掌中热、疟疾。
【治法】进针避开桡动脉,刺入2分。治高血压头痛时,则可以针刺桡动脉,留针振动。
【附注】
1.本穴为手太阴肺经的输穴。
2.本穴又为肺经的原穴。如《灵枢·九针十二原》说:“阳中之少阴肺也。其原出于太渊,太渊二。”
3.太渊是八会穴之脉会穴。
鱼际(《灵枢·本输》)
【部位】在手大指本节后内侧散脉中。(《针灸甲乙经》)
【取法】仰掌,第一掌骨中点,赤白肉际。
【主治】咳嗽、气喘、感冒、喉痹、唾血、失音不能言、笑、乳痈、牙痛、胸痛、胃痛、腹痛、呕吐、热病汗不出、遗尿。
【治法】针5~8分,灸3分钟。
【附注】鱼际是肺经的荥穴。
少商(《灵枢·本输》)
【部位】在手大指端内侧,去爪甲如韭叶。(《针灸甲乙经》)
【取法】在拇指桡侧爪甲角旁1分取穴。
【主治】喉痹肿痛、鼻衄、感冒、中风昏迷、中暑、癫狂、咳嗽、气喘、痰多、疟疾、自汗、呕吐、食不下、手指麻木疼痛。
【治法】喉痹等一般用三棱针刺血;癫狂,重灸;鼻衄重灸少商。
【附注】
1.治癫狂可固定双少商,用大艾炷灸,别名鬼眼穴。
2.《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以三棱针刺之,微出血,泻诸脏热溱。唐刺史成君绰,忽腮颔肿大如升,喉中闭塞,水粒不下三日,甄权针之立愈,不宜灸。
3.本穴为肺经井穴。
功用归纳
GONGYONGGUINA
手太阴肺经,具有宣肺解表,止咳平喘,清肃肺经,调理肺气,调理脾胃,泻热止痛,泻热解毒,宁心安神,醒脑开窍,息风镇静,通经活络等功用,小结于后:
宣肺解表,止咳平喘
1.咳嗽: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2.气喘:中府、云门、天府、尺泽、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3.感冒:尺泽、列缺、鱼际、少商、孔最。
清肃肺金
1.咯血:鱼际、太渊、孔最、尺泽、中府。
2.衄血:少商、尺泽、天府。
3.吐血:鱼际、太渊、孔最、尺泽。
4.尿血:列缺。
调理肺气
1.短气:鱼际、尺泽、侠白、中府。
2.咳逆:鱼际、太渊、经渠、列缺、孔最、尺泽、天府、云门、中府。
3.噫气:太渊。
4.胸胀满:太渊、尺泽、天府、云门、中府。
调理脾胃
1.心痛呕吐:少商、鱼际、经渠、中府。
2.呕吐腹泻:尺泽。
3.腹痛不食:少商、鱼际、云门。
4.胃痛:鱼际、太渊、尺泽、侠白。
5.痰多:列缺、尺泽、天府、中府。
泻热止痛
1.偏头痛:太渊、列缺、孔最。
2.牙痛:鱼际、太渊、列缺。
3.咽喉痛: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列缺、孔最、尺泽、云门、中府。
4.胸痛:鱼际、太渊、经渠、尺泽、云门、中府。
泻热解毒,软坚散结
1.乳痈:少商、鱼际、尺泽、中府。
2.瘿瘤:天府、云门。
3.绞肠痧:少商、尺泽。
4.疟疾:少商、太渊、尺泽。
宁心安神,醒脑开窍,息风镇静
1.悲泣谵语:天府。
2.善笑:鱼际、太渊、列缺、尺泽。
3.痫:少商、列缺。
4.癫疾:尺泽。
5.狂:鱼际、太渊、少商。
6.健忘:列缺。
7.眩晕:天府。
8.痉:鱼际。
9.失眠:太渊。
10.尸厥:列缺。
11.嗜卧:天府。
12.惊风:少商、列缺。
13.中暑昏迷:少商。
14.中风:列缺、天府。
通经活络
1.无脉症:太渊。
2.口眼斜:列缺。
其 他
1.遗尿:鱼际、列缺、中府。
2.自汗:少商、列缺。
3.目翳:太渊。
4.失音:鱼际、孔最。
【本文选自《余仲权经穴辨证运用精要》(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余仲权,林建华编著)】
腧穴各论
SHUXUEGELUN
中府(《针灸甲乙经》)
【别名】膺中俞。(《针灸甲乙经》)
【部位】在云门下1寸,乳上三肋间陷者中,动脉应手,仰而取之。(《针灸甲乙经》)
【取法】仰卧位,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
【主治】咳嗽、气喘、短气、奔豚、喉痹、咯血、痰多、胸痛、呕吐、遗尿、中风、肩臂痛。
【治法】本穴针刺深度不得超过5分。临床上在直刺同身寸5分针感不明显时,当向前正中线方向横刺5~8分,以免刺伤肺脏,发生气胸。
【附注】
1.中府为肺经募穴。
2.本穴为手足太阴经交会穴。(《针灸甲乙经》)
云门(《素问·水热穴论》)
【部位】在巨骨下,气户两旁各2寸陷者中。(《针灸甲乙经》)
【取法】仰卧时,在前正中线旁开6寸,锁骨下缘,即中府穴上1寸处取穴。
【主治】咳嗽、气喘、喉痹、喘咳不得卧、呼吸气紧、暴心腹痛、胸中烦满热痛、瘿气、肩臂痛不可举。
【治法】针刺5分,无反应时,沿皮向肩关节针8分。
天府(《灵枢·本输》)
【部位】在腋下3寸,臂臑内廉动脉中。(《针灸甲乙经》)
【取法】坐位或仰卧位,在上臂肱二头肌桡侧,以腋横纹头至肘横纹作9寸计算,当掌侧腋横纹下3寸取穴。
【主治】咳嗽、气喘、喘不得卧、喘息多痰、鼻衄、悲息鬼语、眩晕、胸痛、上臂内侧痛、瘿瘤。
【治法】正坐仰掌微曲肘,直刺1~1.5寸,以得气为度。
【附注】前人取此穴,多请患者将上肢向前伸直,头向下,鼻尖能触及臂外处为穴。如《医学原始》说:“取法用鼻尖点臂上,到处是穴。”
侠白(《针灸甲乙经》)
【部位】在天府下,去肘5寸。(《针灸甲乙经》)
【取法】在肱二头肌桡侧,天府下1寸处取之。
【主治】咳嗽、干呕、烦满、心痛、呕吐、胃痛、短气、胸痛、上肢内侧痛。
【治法】针0.5~1寸,灸5分钟。
【附注】《寿世保元》记载侠白取法,先于乳头涂墨,令两手伸直夹之。染黑处是穴。
尺泽(《灵枢·本输》)
【别名】鬼受。(《备急千金要方》)
【部位】在肘中约纹上动脉。(《针灸甲乙经》)
【取法】正坐仰掌微屈肘,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陷中。
【主治】咳嗽、气喘、感冒、痰多、唾血、腹胀、喜呕、绞肠痧、心痛烦满、舌卷不能言、善笑癫疾、疟疾、惊风、心烦闷乱、少气不足以息、喉痹上气、乳痈、胸部胀满、胃痛、胸痛、肘臂痛。
【治法】毫针直刺0.8~1.2寸。治绞肠痧可以本穴配合委中刺血。
【附注】本穴为手太阴肺经的合穴。
孔最(《针灸甲乙经》)
【部位】手太阴之郄,去腕7寸。(《针灸甲乙经》)
【取法】正坐仰掌,以太渊、尺泽连线作12寸为标准,自太渊至尺泽量7寸是穴。
【主治】感冒、吐血、咯血、咽喉肿痛、失音、热病汗不出、咳逆、头痛、肘臂冷痛。
【治法】针1~1.5寸,灸3~7分钟。
【附注】孔最为手太阴肺经的郄穴。
列缺(《灵枢·经脉》)
【部位】手太阴之络,去腕上1寸5分。(《针灸甲乙经》)
【取法】在桡骨茎突的上方。简便取穴为两虎口交叉,当食指尖到达的凹陷中是穴。
【主治】咳嗽、气喘、感冒、痰多、喉痹、善笑、精出、健忘、遗尿、小便热痛、男子阴中疼痛、溺血、少气不足以息、偏正头痛、四肢暴肿、口噤不开、口眼斜、中风半身不遂、尸厥、疟疾、自汗。
【治法】向肘部沿皮刺0.5~1寸。治遗尿多用埋针。
【附注】
1.本穴为手太阴肺经的络穴。
2.列缺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任脉。
经渠(《灵枢·本输》)
【部位】在寸口陷者中。(《针灸甲乙经》)
【取法】仰掌,在桡骨茎突内缘,腕横纹上1寸,相当于关脉部位。
【主治】咳嗽、气喘、心痛、呕吐、喉痹、热病汗不出、胸痛、手腕痛、掌中热。
【治法】避开动脉进针0.3~0.5寸。
【附注】本穴为手太阴肺经之经穴。
太渊(《灵枢·本输》)
【别名】大泉。(《备急千金要方》)
【部位】掌后陷者中,手太阴脉之所注也。(《针灸甲乙经》)
【取法】仰掌在腕横纹桡侧凹陷中取穴。相当于寸口部位。
【主治】喘不得息、身热汗不出、狂言、唾血嗌干、咳血、呕血、喉痹、胃痛、呕哕、噫气、偏正头痛、牙痛、无脉症、肩膺胸满痛、掌中热、疟疾。
【治法】进针避开桡动脉,刺入2分。治高血压头痛时,则可以针刺桡动脉,留针振动。
【附注】
1.本穴为手太阴肺经的输穴。
2.本穴又为肺经的原穴。如《灵枢·九针十二原》说:“阳中之少阴肺也。其原出于太渊,太渊二。”
3.太渊是八会穴之脉会穴。
鱼际(《灵枢·本输》)
【部位】在手大指本节后内侧散脉中。(《针灸甲乙经》)
【取法】仰掌,第一掌骨中点,赤白肉际。
【主治】咳嗽、气喘、感冒、喉痹、唾血、失音不能言、笑、乳痈、牙痛、胸痛、胃痛、腹痛、呕吐、热病汗不出、遗尿。
【治法】针5~8分,灸3分钟。
【附注】鱼际是肺经的荥穴。
少商(《灵枢·本输》)
【部位】在手大指端内侧,去爪甲如韭叶。(《针灸甲乙经》)
【取法】在拇指桡侧爪甲角旁1分取穴。
【主治】喉痹肿痛、鼻衄、感冒、中风昏迷、中暑、癫狂、咳嗽、气喘、痰多、疟疾、自汗、呕吐、食不下、手指麻木疼痛。
【治法】喉痹等一般用三棱针刺血;癫狂,重灸;鼻衄重灸少商。
【附注】
1.治癫狂可固定双少商,用大艾炷灸,别名鬼眼穴。
2.《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以三棱针刺之,微出血,泻诸脏热溱。唐刺史成君绰,忽腮颔肿大如升,喉中闭塞,水粒不下三日,甄权针之立愈,不宜灸。
3.本穴为肺经井穴。
功用归纳
GONGYONGGUINA
手太阴肺经,具有宣肺解表,止咳平喘,清肃肺经,调理肺气,调理脾胃,泻热止痛,泻热解毒,宁心安神,醒脑开窍,息风镇静,通经活络等功用,小结于后:
宣肺解表,止咳平喘
1.咳嗽: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2.气喘:中府、云门、天府、尺泽、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3.感冒:尺泽、列缺、鱼际、少商、孔最。
清肃肺金
1.咯血:鱼际、太渊、孔最、尺泽、中府。
2.衄血:少商、尺泽、天府。
3.吐血:鱼际、太渊、孔最、尺泽。
4.尿血:列缺。
调理肺气
1.短气:鱼际、尺泽、侠白、中府。
2.咳逆:鱼际、太渊、经渠、列缺、孔最、尺泽、天府、云门、中府。
3.噫气:太渊。
4.胸胀满:太渊、尺泽、天府、云门、中府。
调理脾胃
1.心痛呕吐:少商、鱼际、经渠、中府。
2.呕吐腹泻:尺泽。
3.腹痛不食:少商、鱼际、云门。
4.胃痛:鱼际、太渊、尺泽、侠白。
5.痰多:列缺、尺泽、天府、中府。
泻热止痛
1.偏头痛:太渊、列缺、孔最。
2.牙痛:鱼际、太渊、列缺。
3.咽喉痛: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列缺、孔最、尺泽、云门、中府。
4.胸痛:鱼际、太渊、经渠、尺泽、云门、中府。
泻热解毒,软坚散结
1.乳痈:少商、鱼际、尺泽、中府。
2.瘿瘤:天府、云门。
3.绞肠痧:少商、尺泽。
4.疟疾:少商、太渊、尺泽。
宁心安神,醒脑开窍,息风镇静
1.悲泣谵语:天府。
2.善笑:鱼际、太渊、列缺、尺泽。
3.痫:少商、列缺。
4.癫疾:尺泽。
5.狂:鱼际、太渊、少商。
6.健忘:列缺。
7.眩晕:天府。
8.痉:鱼际。
9.失眠:太渊。
10.尸厥:列缺。
11.嗜卧:天府。
12.惊风:少商、列缺。
13.中暑昏迷:少商。
14.中风:列缺、天府。
通经活络
1.无脉症:太渊。
2.口眼斜:列缺。
其 他
1.遗尿:鱼际、列缺、中府。
2.自汗:少商、列缺。
3.目翳:太渊。
4.失音:鱼际、孔最。
【本文选自《余仲权经穴辨证运用精要》(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余仲权,林建华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