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雀花(拉丁文名:
Parochetus communis)又名:紫雀花,为豆科、紫雀花属匍匐草本,高10-20厘米,被稀疏柔毛。根茎丝状,节上生根,有根瘤。瓣端稍尖,旁分两瓣,势如飞雀,色金黄,故名"金雀花"。生于林缘草地、山坡、路旁荒地,海拔2000-3000米。产四川、云南、西藏。印度、尼泊尔、不丹、斯里兰卡、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和非洲东部也有分布。
形态特征
匍匐草本,高10-20厘米,被稀疏柔毛。根茎丝状,节上生根,有根瘤。掌状三出复叶;托叶阔披针状卵形,长4-5毫米,膜质,无毛,全缘;叶柄细柔,长达8-15厘米,微被细柔毛;小叶倒心形,长8-20毫米,宽10-20毫米,基部狭楔形,边全缘,或有时呈波状浅圆齿,上面无毛,下面被贴伏柔毛,侧脉4-5对,达叶缘处分叉并环结,细脉网状,不明显,两面均平坦;小叶柄甚短,长约1毫米。伞状花序生于叶腋,具花1-3朵;总花梗与叶柄等长;苞片2-4枚;花长约2厘米;花梗长5-10毫米,被柔毛;萼钟形,长6-9毫米,密被褐色细毛,萼齿三角形,与萼筒等长或稍短;花冠淡蓝色至蓝紫色,偶为白色和淡红色,旗瓣阔倒卵形,先端凹陷,基部狭至瓣柄,无毛,脉纹明显,翼瓣长圆状镰形.先端钝.基部有耳.稍短于旗瓣.龙骨瓣比翼瓣稍短.三角状阔镰形.先端成直角弯曲,并具急尖,基部具长瓣柄;子房线状披针形,无毛,胚珠多数,上部渐狭至花柱,花柱向上弯曲,稍短于子房。荚果线形
金雀花,无毛,长20-25毫米,宽3-4毫米,先端斜截尖,有种子8-12粒。种子肾形,棕色,有时具斑纹,长2毫米,厚约1毫米,种脐小,圆形,侧生。花果期4-11月。
生长习性
金雀花生于林缘草地、山坡、路旁荒地,海拔2000-3000米。喜光,常生于山坡向阳
金雀花照片集锦处。根系发达,具根瘤,抗旱耐瘠,能在山石缝隙处生长。忌湿涝。萌芽力、萌孽力均强,能自然播种繁殖。在深厚肥沃湿润的砂质壤土中生长更佳。
地理分布
金雀花该种花主要分布于我国河北省山区。除此之外,印度、尼泊尔、不丹、斯里兰卡、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和非洲东部等地也有分布。
药用价值
金雀花金雀花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多种维生素、多种矿物质等成分金雀花。野菜金雀花性味微温甜,具有滋阴、和血、健脾的功效。治劳热咳嗽、头晕腰酸、妇女气喘白带、小儿疳积、乳痈、跌打损伤等。《植物各实图考》载"滋阴,补 阳"。《上海常用中草药》载"活血祛风,止咳,强壮。治头晕头痛、耳鸣眼花、肺虚久咳、小儿疳积"。
性味归经 酸、涩,温。
功能主治
根:滋补强壮,活血调经,祛风利湿。用于高血压病,头昏头晕,耳鸣眼花,体弱乏力,月经不调,白带,乳汁不足,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
金雀花花:祛风活血,止咳化痰。用于头晕耳鸣,肺虚咳嗽,小儿消化不良
用法用量 4~5钱,外用适量,鲜全草捣烂或干品研粉敷患处。
制作指导
1. 健脾补肾,明目聪耳:阳雀花,同猪肉做汤或蒸鸡蛋服。
2. 治干血劳:阳雀花四两至半斤或鲜品二至三斤,蒸后分多次服。
3. 治头晕头痛:阳雀花一两,天麻八分。水煎服。
4. 治虚劳咳嗽:阳雀花(蜜炙)一两,枇杷芋、羌活各三钱。水煎服。
金雀花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小鼠腹腔注射乙醇提取物的LD50为10g/kg茎、叶。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钱;或研末。
功效
金雀花性微温、味甜,入肝、脾二经;
具有滋阴,和血,健脾的功效;
主治劳热咳嗽,头晕腰酸,妇女气虚白带,小儿疳积,乳痈,跌扑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