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3/05/11
- 帖子
- 34
- 获得点赞
- 15
- 声望
- 8
《伤寒论》
太阳病.发热脉沈而细者.名曰痓.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沈而细者.此名湿痹.
湿家病.身上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
太阳中暍者.身热疼重.而脉微弱.
太阳中暍者.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倶紧
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风温为病.脉阴阳倶浮
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
尺中脉微.此里虚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倶停(一作微).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
伤寒.阳脉濇.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
伤寒.腹满讝语.寸口脉浮而紧.
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
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沈.名曰结胸也.
如结胸状.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沈紧.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
伤寒 三日.阳明脉大.
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
趺阳脉浮而濇.浮则胃气强.濇则小便数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
伤寒 三日.少阳脉小
病人脉阴阳倶紧.反汗出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濇者.复不可下之.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伤寒 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沈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濇者.必清脓血.
《金匮》
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
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
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
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
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
寸口脉数,其人咳
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
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
寸口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
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
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
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里虚。脉偏弦者,饮也。
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
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
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
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
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
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
以上列举的脉象皆来自伤寒杂病论,并没有脉经提到的左寸主心小肠、右寸主肺大肠,左关主肝胆、右关主脾胃这样的说法。因此,这样的脉学理论值得商榷。
伤寒杂病论提到的脉有寸口脉、关上脉、尺脉;趺阳脉;阴阳脉;阳明脉、少阳脉、少阴脉;三部脉;左右脉。这些脉须要我们准确地确定位置。譬如大家都认为趺阳脉等同于阳明脉,细细地阅读以上条文,这种说法有些牵强;譬如阴阳脉,看过倪海厦的视频都知道,他说阴阳脉是左右脉,这与金匮的“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里虚。脉偏弦者,饮也。”、“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不一致,为什么医圣不直接说脉阴阳弦者寒也,而偏偏说脉双弦者寒也呢?是不是也值得讨论。还有独取寸口与三部脉在伤寒杂病论中都有用过,显然不是某些专家说的三部脉已经不使用了。
所有的脉学疑惑都与内经或多或少有关联。是不是也要研究下内经呢?
太阳病.发热脉沈而细者.名曰痓.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沈而细者.此名湿痹.
湿家病.身上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
太阳中暍者.身热疼重.而脉微弱.
太阳中暍者.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倶紧
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风温为病.脉阴阳倶浮
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
尺中脉微.此里虚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倶停(一作微).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
伤寒.阳脉濇.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
伤寒.腹满讝语.寸口脉浮而紧.
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
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沈.名曰结胸也.
如结胸状.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沈紧.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
伤寒 三日.阳明脉大.
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
趺阳脉浮而濇.浮则胃气强.濇则小便数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
伤寒 三日.少阳脉小
病人脉阴阳倶紧.反汗出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濇者.复不可下之.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伤寒 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沈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濇者.必清脓血.
《金匮》
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
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
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
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
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
寸口脉数,其人咳
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
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
寸口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
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
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
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里虚。脉偏弦者,饮也。
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
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
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
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
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
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
以上列举的脉象皆来自伤寒杂病论,并没有脉经提到的左寸主心小肠、右寸主肺大肠,左关主肝胆、右关主脾胃这样的说法。因此,这样的脉学理论值得商榷。
伤寒杂病论提到的脉有寸口脉、关上脉、尺脉;趺阳脉;阴阳脉;阳明脉、少阳脉、少阴脉;三部脉;左右脉。这些脉须要我们准确地确定位置。譬如大家都认为趺阳脉等同于阳明脉,细细地阅读以上条文,这种说法有些牵强;譬如阴阳脉,看过倪海厦的视频都知道,他说阴阳脉是左右脉,这与金匮的“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里虚。脉偏弦者,饮也。”、“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不一致,为什么医圣不直接说脉阴阳弦者寒也,而偏偏说脉双弦者寒也呢?是不是也值得讨论。还有独取寸口与三部脉在伤寒杂病论中都有用过,显然不是某些专家说的三部脉已经不使用了。
所有的脉学疑惑都与内经或多或少有关联。是不是也要研究下内经呢?
由版主最后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