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G 高良姜(附:红豆寇)

难忘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2/20
帖子
4889
获得点赞
309
声望
83
年龄
59
t019a33903c33c8a131.jpg
t01902c820f34b6b7c2.jpg
t01ce059e640139c195.jpg
t013c5959346a3fb442.jpg


【药用】本品为姜科植物高良姜的根茎。

【性味与归经】辛、热。入脾、胃经。

【功效】散寒止痛。

【临床应用】用于胃寒作痛及呕吐等症

本品善散脾胃寒邪,且有温中止痛之功,故适用于脘腹冷痛等病症。如治胃疼痛,常与香附配伍同用;治腹部疼痛,可配肉桂、厚朴等同用。因为它温中散寒作用较好,所以还可用于胃寒呕吐,常与半夏、生姜等配用。

【处方用名】高良姜、良姜(洗净,晒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附药】红豆蔻:为姜科植物大高良姜的种子。性味辛热。功能温中散寒,醒脾解酒。适用于脘腹冷痛及饮酒过多以致呕吐等症。一般用量为五分至一钱,煎服。

【方剂举例】良附丸《良方集腋》:高良姜、香附。治胃脘寒痛。
 
t011d537d9dba652fb6.jpg
t01789c35c0f27c04f2.jpg
t0143e0abf677b07bd7.jpg
t01d86708d21109156c.jpg

高良姜,中药名。为姜科植物高良姜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的干燥根茎。夏末秋初采挖,除去须根和残留的鳞片,洗净,切段,晒干。
释名:蛮姜,子名红豆蔻
t013b0476a9c0c513e7.jpg
高良姜

【别名】风姜、小良姜、高凉姜、良姜、蛮姜、佛手根、海良姜。

【制法】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薄片,晒干。[1]

【性状】该品呈圆柱形,多弯曲,有分枝,长5~9cm,直径1~1.5cm。表面棕红色至暗褐色,有细密的纵皱纹及灰棕色的波状环节,节间长0.2~1cm,一面有圆形的根痕。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灰棕色或红棕色,纤维性,中柱约占1/3。气香,味辛辣。

采收栽培4~6年后,于夏末秋初采挖,除去地上茎、叶、鳞片及须根,截成短段,晒干或堆闷后晒干。

【鉴别】该品横切面:表皮细胞外壁增厚,有的含红棕色非晶形物。皮层中叶迹维管束较多,外韧型。内皮层明显。中柱外韧型维管束甚多,束鞘纤维成环,木化。皮层及中柱薄壁组织中散有多数分泌细胞,内含黄色或红棕色树脂状物;薄壁细胞充满淀粉粒。

【性味归经】辛,热。归脾、胃经。

【功能主治】温胃散寒,消食止痛。用于脘腹冷痛,胃寒呕吐,嗳气吞酸。

【禁忌】阴虚有热者禁服。胃热者忌服。胃火作呕,伤暑霍乱,火热注泻,心虚痛,法咸忌之。

【用法用量】 3~6克。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摘录】《中国药典》

气味:(根)辛、大温、无毒。
植物形态
高良姜,多年生草本,高30-110cm。根茎圆柱状形,横生,棕红色,直径1-1.5cm,具节,节上有环形膜质鳞片,节上生根。茎丛生,直立。叶无柄或近无柄;叶片线状披针形,长15-30cm,宽1.5-2.5cm,先端渐尖或尾尖,基部渐窄,全缘,两面无毛;叶鞘开放,抱茎,具膜质边缘;吉舌膜质,长2-3cm,不开裂。总状花序顶生,直立,长6-15cm,花序轴被绒毛;花萼筒状,管长8-14mm,先端不规则3浅圆裂;花冠管漏斗状,长约1cm,花冠裂片3,长圆形,唇瓣卵形,白色而有红色条纹,长约2cm;侧生退化雄蕊锥状;发育雄蕊1,长约1.6cm,生于花冠管喉部上方;子房3室,密被绒毛,花柱细长,基部下方具2个合生的圆柱形蜜腺,柱头2唇状。蒴果球形,不开裂,直径约1.2c m,被绒毛,熟时橙红色。种子具假种皮,有钝棱角,棕色。花期4-9月,果期8-11月。

株高40-110厘米,根茎延长,圆柱形。叶片线形,长20-30厘米,宽1.2-2.5厘米,顶端尾尖,基部渐狭,两面均无毛,无柄;叶舌薄膜质,披针形,长2-3厘米,有时可达5厘米,不2裂。总状花序顶生,直立,长6-10厘米,花序轴被绒毛;小苞片极小,长不逾1毫米,小花梗长1-2毫米;花萼管长8-10毫米,顶端3齿裂,被小柔毛;花冠管较萼管稍短,裂片长圆形,长约1.5厘米,后方的一枚兜状;唇瓣卵形,长约2厘米,白色而有红色条纹,花丝长约1厘米,花药长6毫米;子房密被绒毛。果球形,直径约1厘米,熟时红色。花期:4-9月;果期:5-11月。
性状鉴别
根茎圆柱形,多弯曲,有分枝,长4-9cm,直径1-1.5cm。表面棕红色或暗褐色,有细密纵皱纹及灰棕色波状环节,节间长0.5-1cm,下面有圆形根痕。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灰棕色或红棕色,纤维,内皮层环较明显,散有维管束点痕。气香,味辛辣。以分枝少、色红棕、香气浓、味辣得为佳。
 
t01a57f612270d616b6.jpg
t01bfdd70c29aa35537.jpg
t011d92cf2725750334.jpg
t01c235cc811a160da7.jpg
t01b3da7fed2a96a054.jpg
t01b818df0b8cc8fccc.jpg
t01ce059e640139c195.jpg

红豆蔻,中药名。为姜科植物大高良姜Alpiniagalanga Willd.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变红时采收,除去杂质,阴干。
形态特征
红豆蔻出自《药性论》、《海药本草》:红豆蔻,择嫩者加入盐,櫐櫐作朵不散落,须以朱槿染令色深。善醒于醉,解酒毒,此外无诸要使也。《开宝本草》:红豆蔻
t01d48cb102e6b61fa4.jpg
红豆蔻,云是高良姜子,其苗如芦,叶似姜,花作穗,嫩叶卷而生,微带红色,生南海诸谷。

大高良姜,多年生丛生草本,高1.5-2.5m。根茎粗壮,圆形,有节,棕红色并略有辛辣味。叶2列,无叶柄或极短;叶片长圆形或宽披针形,长30-50cm,宽6-140cm,先端急尖,基部楔形,;边缘钝,常棕白色,两面无毛或背面有长柔毛;叶舌长5-10mm,先端钝。圆锥花序顶生,直立,鑫花,长14-32cm,径4-8cm,花序轴上密生柔毛,多分枝;总苞片线形,长约20cm;小苞片披针形或狭长圆形,长1-2cm;花绿白色,清香;花萼管状,顶端不等的3浅裂,有缘毛;花冠管与萼管略等长,裂片3,长圆形,唇瓣倒卵形至长圆形,长2.5-3cm,宽8-12mm,基部成爪状,有红色条纹;雄蕊1,与唇瓣基部;子房下位,无毛,花柱细长,柱头略膨大。蒴果长圆形,不开裂,长1-1.5cm,宽约7mm,中部稍收缩,熟时橙红色。种子多角形,棕黑色。花期6-7月,果期7-10月。

应用价值
药品简述
药名:红豆蔻

汉语拼音:hongdoukou

英文名:GalangaGalangalSeed,GalangaGalangal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FructusGalangae

科属分类:姜科

别名:红豆、良姜子、红扣。

性味:味辛;性温

归经:脾经;肺经。

功能:温中燥湿、醒脾消食、利水除湿、和血排脓、消肿解毒。

主治:脘腹冷痛、食积腹胀、呕吐泄泻、噎膈反胃、治水肿、脚气、黄疸、泻痢、便血、痈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或研末。外用:知量,研末搐鼻或调搽。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旷野的草地或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云南。

药材基源:为姜科植物大高良姜的果实。

采收储藏:秋季采收果实,晒干。用时去其果皮。

炮制:拣去杂质,筛去灰屑,用时捣碎。

药理作用
t01487a956545d731e5.jpg
红豆蔻

1、种子煎剂对豚鼠离体肠管有兴奋作用。1-乙酰氧基胡椒酚乙酸酯5、10g/kg腹腔注射,对大鼠结扎幽门引起的胃溃疡有抑制作用。1-乙酰氧基胡椒酚乙酸酯和1-乙酰氧丁香酚乙酸酯有明显的抗Shay氏大鼠胃溃疡作用,分别腹腔注射2-5mg/kg和5-10mg/kg时,抑制率为20-77%和36-100%。

2、抗真菌和细胞毒性作用:本品含的GalanalA(1)、GalanalB(2)、Galanolactone(3)、(E)-8(17),12-Labddiene-15,16-dial(4)和(E)-8B(17)-Epoxylabd-12-ene-15,16-dial(5)具有抗真菌和细胞毒性作用。

3、抗癌活性:从果实的甲醇提取物中分得多种化合物,又将其中1-乙酰氧基胡椒酚乙酯和1-乙酰氧基丁香酚乙酸酯,给小白鼠腹腔注射l0mg/kg的剂量,连续5天,发现有很强的抗癌活性。后者的毒性比前者低。与其它合成成分比较,1-乙酰氧基对抗癌活性很重要,估计其作用机制与亲核攻击有关。

用药禁忌
阴虚有热
t0168d1904e720d85b5.jpg
红豆蔻者忌服。

1、《药性论》:多食令人舌粗,不思饮食。

2、《生生编》:最能动火伤目,致衄,食料不宜用之。

3、《纲目》:脾肺素有伏火者禁用。
常用选方
1、治腹痛体冷,呕沫,不欲食:红豆蔻(去皮),荜茇、桂心、白术、当归(研,微炒)、人参(去芦头)各半两,附子一两(炮裂,去皮、脐),白豆蔻三分(去皮),干姜半两(炮裂,锉),陈橘皮三分(汤浸,去白瓤,焙),川椒(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三分。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不计时候,以生姜汤下三十丸。(《圣惠方》红豆蔻丸)

2、治风寒牙痛:红豆蔻为末,随左右以少许搐鼻中,并掺牙取涎,或加麝香。(《卫生家宝方》)

文献论述
t01b3a961f752f04130.jpg
红豆蔻

1、《本经》:“主下水,排痈肿脓血。”

2、《别录》:“主寒热,热中,消渴,止泄,利小便,吐逆,卒澼,下胀满。”

3、《药性论》:“消热毒痈肿,散恶血、不尽、烦满。治水肿皮肌胀满;捣薄涂痈肿上;主小儿急黄、烂疮,汁令洗之;能令人美食;末与鸡子白调涂热毒痈肿;通气,健脾胃。”

4、《食疗本草》:“和鲤鱼烂煮食之,甚治脚气及大腹水肿;散气,去关节烦热,令人心孔开,止小便数;绿者,并可食。暴利后气满不能食,煮一顿服之。”

5、《蜀本草》:“病酒热,饮汁。”

6、《食性本草》;“坚筋骨,疗水气,解小麦热毒。”

7、《日华子本草》:“赤豆粉,治烦,解热毒,排脓,补血脉。”

8、《纲目》:“辟温疫,治产难,下胞衣,通乳汁。”

9、《本草再新》:“清热和血,利水通经,宽肠理气。”,,,、《本经》:“主下水,排痈肿脓血。”
t01d29886cea5a96402.jpg


红豆蔻10、《药性论》:治冷气腹痛,消瘴雾气毒,去宿食,温腹肠,吐泻,痢疾。

11、《本草拾遗》:治肠虚水泻,心腹绞痛,霍乱,呕吐酸水,解酒毒。

12、《本草纲目》:治噎膈反胃,虚疟寒胀,燥湿散寒。红豆蔻,李东垣脾胃药中常用之,亦取其辛热芳香,能醒脾温肺,散寒燥湿消食之功尔。

13、《本经逢原》:止呕进食,大补命门相火。

14、《医林纂要》:温中散寒,醒脾燥湿。

15、《南宁市药物志》:外用治汗斑。

16、《玉楸药解》:红豆蔻,调理脾胃,温燥湿寒,开通瘀塞,宣导瘀浊,亦与草豆蔻无异,而力量稍健,内瘀极重者宜之。上热易为鼻衄、牙疼之家,尽属中下湿寒,胆火不降,当温燥中下,候上热不作而用之。去壳研用。

药膳介绍
t01a6b6abae676826d4.jpg


红豆蔻清热解毒、健脾益胃、利尿消肿、通气除烦等,可治疗小便不利、脾虚水肿、脚气等症。

1、将红豆蔻和鲤鱼煮汤食用,对水肿、脚气、小便困难等起食疗作用,还能治疗肝硬化、肝腹水,补体虚;

2、红豆蔻与冬瓜同煮后的汤汁是解全身水肿的食疗佳品;

3、红豆蔻与扁豆、薏仁同煮可治疗腹泻。

4、红豆蔻还可与中药同用,如红豆蔻配以连翘和当归煎汤,可治疗肝脓肿;

5、红豆蔻配以蒲公英、甘草煎汤可治疗肠痛等。

红豆蔻的营养成分与绿豆相近,在某些成分上甚至超过了绿豆。因此,多食红豆蔻对身体大有裨益。
性状鉴别
果实长圆形,中部稍收缩,长0.7-1.5cm,直径0.4-1c
t014d92eb9c211b0f6b.jpg
m,表面红棕色或淡红棕色,光滑或皱缩,先端有突出的花被残基,基部有果柄痕;果皮薄;易碎。种子团长圆形或哑铃形,每室有种子2粒;种子呈不规则状四面体,长4-6mm,直径3-6mm,表面暗棕色或褐棕色,微有光泽,具不规则皱纹,外被淡黄色或灰黄色假种皮,背面有凹陷种脐,合点位于腹面,种脊成一浅纵沟。气芳香而浓,味辛、辣。以粒大、饱满、气味浓者为佳。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