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中医名家 国医大师裘沛然:伤寒温病不分家!

fubabazyg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08/06
帖子
2826
获得点赞
138
声望
48
导读:国医大师裘沛然认为,温病只是伤寒的分支,温病学说在某些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外感热病的认识和证治,但不宜将两者机械地“分家”,具体原因在本文为您揭晓。

汉代医学家张仲景著《伤寒论》,为治疗外感病树立圭臬,清代名医叶香岩创温病卫气营血理论,他以伤寒与温病为两门学问,形成对峙之局,倡言“仲景伤寒,先分六经,河间温病,须究三焦”,以温病只需辨明卫气营血即可。后世不少医家,遂以卫气营血辨证为治疗温病的枕中鸿宝,习俗相沿,以迄当代,由此引起伤寒和温病两个学派长期的争论。先生以为:对于伤寒和温病、六经和卫气营血,不能只听其名,而应仔细分析两者所表现的具体证候及治法的异同,两者究竟是否截然不同,或同中有异而异又在哪里。

裘老的基本论点如下:

一、伤寒为一切外感疾病的总称

首先从《伤寒论》自序中可知,“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七”,说明仲景所指的伤寒,绝非仅指一般感受风寒的病症。再从文献记载来分析,《素问·热论》有“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之说,《难经·五十八难》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晋代葛洪《肘后方》载:“伤寒,时行,瘟疫,三名同一种耳。”即使是温病学家王士雄也承认“五气感人,古人皆谓之伤寒,故仲景著论皆以伤寒名之”。

由此,先生认为,伤寒为一切外感疾病的总称。近世所称之温病,包括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等,都基本揭示其端倪。所不同者,伤寒还包括了外感寒性病,还有狭义伤寒等。

二、六经本自包括三焦

叶香岩倡“仲景伤寒,先分六经,河间温病,须究三焦”之说,继而吴鞠通亦说:“伤寒论六经,由表入里,由浅入深,须横看;温病论三焦,由上及下,亦由浅入深,须竖看。”以此作为划分伤寒与温病的理论依据。

对此裘老颇不赞同,且不说“河间温病,须究三焦”之论并无根据,把完整的人体硬性分割成纵横两截,这是非常错误的。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生命有机体,脏腑经络之间不可分割。六经是有经络脏腑实质的,如果不承认这一点,就无法解释《伤寒论》的诸多原文。六经和三焦原本是不可分割的,它们之间在生理病理情况下是互相联系的。

三、卫气营血不能逾越经络脏腑

叶香岩创温病之卫气营血,其实叶氏倡导的卫气营血辨证提纲,都与经络密切关联。卫气营血循行于经脉内外,经络又络属于脏腑,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不能须臾分离。《伤寒寻源》谓:“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说明经络与脏腑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裘老认为温病学中所揭示的卫气营血的症状,虽然较汉代张仲景书中载述的有所充实发展,但此仅仅是六经病中的某些证候的另一种表达名词而已。就连叶香岩本人也在《温热论》中明确说过“辨卫气营血与伤寒同”,这恰恰是卫气营血不离六经的有力反证。

据上分析,裘老认为,温病只是伤寒的分支。温病学说在某些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外感热病的认识和证治,但不宜将两者机械地“分家”,而应从实际出发,使伤寒与温病互相补充,成为一个整体。

至于伤寒温病的治法,初无二致,温病的辛凉、甘寒、淡渗,及凉血清营、芳香开窍等法,仲景的麻杏石膏汤、葛根芩连汤,皆为辛凉解表之法,猪苓汤之滋阴利水,黄连阿胶汤之清热凉血等,以及孙思邈的犀角地黄汤之清营,紫雪丹之芳香开窍,在汉唐时期早已应用。另有温病重在亡阴、伤寒重在亡阳之论,其实,伤寒对大汗与亡津液极为重视,叶香岩“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之论,亦导源于仲景。

裘老认为研究学问须循名以责实,具体问题必须具体分析,温病方面的辨证与治法,确对前代有所充实和发展,但两者不能分家,须融会贯通,以提高外感热病的治疗,使之益臻完善。

【本文选自《国医大师裘沛然学术经验研究》(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王庆其主编)】
 
喜欢胡希恕胡老的解读,他也认为伤寒其实包括后世的温病,温病里其实很多认识不对。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