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08/06
- 帖子
- 2826
- 获得点赞
- 139
- 声望
- 48
导读:小柴胡汤在仲景方中是一个疗效显著、使用范围极为广泛的方剂,后人对此评价很高,同时位列中医“十大名方”,而且在此方的基础上演绎出了不少的有效方剂。中医泰斗刘渡舟教授认为仲景用小柴胡汤参考了《神农本草经》。此话何以见得,且听参加过北京“全国高级中医研究班”的著名医家朱炼之娓娓道来!
我参加北京“全国高级中医研究班”,听北京中医专家和中西医结合专家讲学。在一个星期内,共听了八位专家的学术演讲。
最使我感兴趣和最受启发的是刘渡舟教授主讲的一课——小柴胡汤的机理和作用。他把小柴胡汤联系《神农本草经》,讲了两个半小时,真有点神化了。日本医生说:“刘教授得仲圣的精髓。他在日本讲这堂课时,听者满座,掌声不绝。”
他对我们讲这个课时,删去了夸张之词。重点讲了两大部分,现简介如下:
1.《伤寒论》的药物和方剂源于《本经》和《汤液经》
刘老说,《本经》的成书早在秦汉时期,它是在《内经》学说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药性理论,全面总结了秦汉及以前的用药经验。仲景自序说“撰用《胎胪药录》”,而文献记载只有《桐君药录》。可能《胎胪》是指古代妇科、儿科之书,《药录》是指《桐君药录》(古书无标点,后人误解)。而这部《药录》,后人未引用其名,可能《药录》与《本经》是同书异名的传本。仲景对外感热病(指“伤寒”部分),提出辨证规律并参考《汤液经》而使用复方治疗,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
《伤寒论》有方剂113方,刘老认为:张氏是继承历史,这些方剂多数来源于《汤液经》《伊尹汤液经》。从文献中看到,二书成书于《伤寒论》之前。史籍告诉我们,西汉时期不仅已出现了《汤液经》的最早注本,叫《汤液经注》,而且卷数达32卷之多(见《汉书·艺文志》)。实际上这本《汤液经》已是我国方剂学的雏形。张仲景就是学习了汉以前的著作,特别是《内经》《本经》,加之临床实践而写成这部伟大著作的。《伤寒论》用药94种,其中76种主要药物均为《本经》所载。其药物的作用大多与《本经》吻合。只有豆豉、瓜蒌实、酒粳米、猪胆汁、人尿、鸡子黄、苦酒、生姜、饴糖以及猪肤、烧裈、甘澜水、麻沸汤、潦水等药物是取材于当时的《别录》。《别录》是秦汉医生在《本经》一书基础上补记药性功能及新增药物品种而成书的(原书已佚)。《名医别录》是历代医家以最早的《别录》为蓝本,到梁代陶弘景才写了一部《本草经集注》。将《别录》部分保存了下来。
现举几个例子,可以证明仲景用药主要参考了《本经》无疑。
麻 黄
《本经》说能治“伤寒头痛”“发表出汗”。《伤寒论》亦用于治疗太阳病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脉浮紧的实证,如麻黄汤。《本经》又称麻黄能“止咳逆上气”,仲景亦用以治疗风寒束表,气喘咳嗽。至于麻黄能宣肺利水、消肿,治风水证,则是仲景的发明创造了。
大 黄
《本经》谓其能“荡涤肠胃,推陈出新”。《伤寒论》则以大黄为主,组成峻下热结的大承气、缓下热结的小承气、轻下热结的调胃承气。又《本经》说大黄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伤寒论》则以大黄配活血化瘀、破血消癥的药物,治疗瘀血互结的膀胱蓄血证,如桃核承气、抵挡汤等。至于仲景则用黄柏治黄疸,用葛根解阳明经热、起阴气、鼓舞胃气上升以止渴,鼓舞脾气上升以止泻,用五味子止咳上气等均体现了《本经》用药精神。故徐灵胎说:“汉末仲景《金匮要略》及《伤寒论》中诸方,大半皆三代以前遗法。其用药之义与《本经》吻合无间。”
刘渡舟根据徐灵胎意见:“详本草,唯《神农本草经》得药之正撰古方,用药悉本于是。故欲用仲景之方者,必先学古穷经,辨证知药,而后可以从事。”刘氏提出,要研究掌握《伤寒论》,就必须很好地学习、掌握《神农本草经》。
2. 小柴胡汤的机理和作用
小柴胡汤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斤洗,炙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
柴胡苦平。《本经》谓: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结聚、寒热邪气,推陈出新。可见是一味“舒气行滞”的解热药。有治疗胸胁苦满的效能,故方中作为主药。所以,刘老认为小柴胡汤具有解郁散火、解郁通阳、解郁通利二便、解郁退热的作用。
刘老说,小柴胡汤能解郁散火,郁是第一位,火是第二位。有一位病人,低热,出汗不愈。他医以为阴虚火旺,服滋阴降火不见效,反见食欲减退、腹泻。经刘老诊治,脉弦,问病人有胸胁苦满、口苦纳呆,诊为气机郁结不升,气有余便是火(少阳有相火,肝胆、三焦、肾均有相火)。由于情志不遂,气郁生火,所以必须解决少阳之气郁,小柴胡汤就能解决少阳之气郁。小柴胡汤是以柴胡为主以解少阳之郁;姜、夏发散,也能解郁。后世凡遇郁证均用柴胡,而香附、佛手的解郁作用都不如柴胡。
小柴胡汤中的半夏是治疗“心下痞满”的,并不是现在所说的“半夏是祛痰药”。
至于柴胡,《本经》称其能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结聚、寒热邪气,有推陈致新之功,说明它能推动六腑的邪气。柴胡的推陈致新是走气分的,与大黄不同,大黄推陈致是走血分的。由此,我们了解到小柴胡汤不光是和解半表半里,而且能治肝胆肠胃系统的杂病。仲景提到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所谓“一证”就是指“胸胁苦满”。刘老说,凡是有这个证候的,即可使用本方。刘老说半表半里实质是半虚半实,故方中用了人参、甘草、大枣。他说,小柴胡佐黄芩除热止烦,半夏逐饮止呕,人参、甘草、大枣补胃气以滋津液。病之所以由太阳传少阳,主要是胃气不振于里(所谓半虚证)。补中、滋液是祛邪的重要一环,徐灵胎说“小柴胡汤之妙在人参”即指此而言。
《伤寒论》中的柴胡方剂除小柴胡汤外,还有大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胡加芒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四逆汤等。
刘老在讲到方药分析时,说小柴胡汤的七味药可分三组:
柴胡配黄芩一组,能疏利少阳气机,清解半表半里之邪热。
半夏配生姜一组,能和胃降逆化饮。《金匮要略》说:“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说明姜、夏为治呕吐之圣药。又因其味辛辣可散结气,对治疗因肝胆气郁而致胃不和者,颇为适宜。
人参、甘草、大枣一组,补中益气。少阳病从整个证候来说,属气郁并有邪,为何还用补益之品?后世不解其意,往往去人参。要知道少阳为小阳,抗病之力弱,邪易传太阴,用参草培土固本,先行实脾也是先安未受邪之地,则可预防少阳之邪内伤太阴。
从以上对小柴胡汤的药物配伍分析可知,本方寒热并用、疏补兼施,既能疏利少阳气机,又能调和上下升降、疏通内外、运行气血。虽属清热祛邪,但不是通过汗、吐、下的方式,因而称之为“和解之剂”。
刘老提到小柴胡汤有解郁通阳作用。他认为这阳是肾阳,肝肾同体,乙癸同源,肝气郁结可影响肾阳的不通达,出现“纯阴结”,即手足逆冷、男子阳痿、女子阴痿。阳气郁不同于阳气虚,如一味地用壮阳之药就错误了。此时就要解肝胆之郁,肝郁解则肾阳亦通,四肢就温暖了。日本人早把小柴胡汤用于阳痿,现在我们也这样治疗。
刘老提到小柴胡汤能解郁而通利二便作用:大便不通,一般也是肝胆失于疏泄造成的。主证是胁下硬满、苔白滑、不大便而呕,张仲景在阳明篇里是用小柴胡汤的。其治疗机理是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就能大便通畅。小便不利,用小柴胡汤去黄芩加茯苓有效(小柴胡汤加减法中有此法,刘老加泽泻。又少阳病98条正文中提到“小便不利,小柴胡汤主之”)。
刘老提到小柴胡汤解郁退热作用:三阳合病发热,凡有胸胁苦满的证候,就按“三阳合病,治在少阳”,能起到解郁退热作用。
刘老最后讲到小柴胡汤的具体使用方法。柴胡剂量要重,一般可用10g,体壮者用15g,但不宜过量。大枣不能多,生姜不能少,否则甘胜于辛,对解郁散火就会受到影响。
刘老又说《伤寒论》的“书名”含义应当扩大理解。“寒”字要作“邪”字解。“伤寒”即“伤邪”。“论”不是指“著作”,是指“辨别”“剖析”伤邪的病、脉、证并治。这对我来说,也有启发。
【本文选自《老医甲子医验:朱炼之六十年学术经验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朱炼之编著)】
我参加北京“全国高级中医研究班”,听北京中医专家和中西医结合专家讲学。在一个星期内,共听了八位专家的学术演讲。
最使我感兴趣和最受启发的是刘渡舟教授主讲的一课——小柴胡汤的机理和作用。他把小柴胡汤联系《神农本草经》,讲了两个半小时,真有点神化了。日本医生说:“刘教授得仲圣的精髓。他在日本讲这堂课时,听者满座,掌声不绝。”
他对我们讲这个课时,删去了夸张之词。重点讲了两大部分,现简介如下:
1.《伤寒论》的药物和方剂源于《本经》和《汤液经》
刘老说,《本经》的成书早在秦汉时期,它是在《内经》学说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药性理论,全面总结了秦汉及以前的用药经验。仲景自序说“撰用《胎胪药录》”,而文献记载只有《桐君药录》。可能《胎胪》是指古代妇科、儿科之书,《药录》是指《桐君药录》(古书无标点,后人误解)。而这部《药录》,后人未引用其名,可能《药录》与《本经》是同书异名的传本。仲景对外感热病(指“伤寒”部分),提出辨证规律并参考《汤液经》而使用复方治疗,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
《伤寒论》有方剂113方,刘老认为:张氏是继承历史,这些方剂多数来源于《汤液经》《伊尹汤液经》。从文献中看到,二书成书于《伤寒论》之前。史籍告诉我们,西汉时期不仅已出现了《汤液经》的最早注本,叫《汤液经注》,而且卷数达32卷之多(见《汉书·艺文志》)。实际上这本《汤液经》已是我国方剂学的雏形。张仲景就是学习了汉以前的著作,特别是《内经》《本经》,加之临床实践而写成这部伟大著作的。《伤寒论》用药94种,其中76种主要药物均为《本经》所载。其药物的作用大多与《本经》吻合。只有豆豉、瓜蒌实、酒粳米、猪胆汁、人尿、鸡子黄、苦酒、生姜、饴糖以及猪肤、烧裈、甘澜水、麻沸汤、潦水等药物是取材于当时的《别录》。《别录》是秦汉医生在《本经》一书基础上补记药性功能及新增药物品种而成书的(原书已佚)。《名医别录》是历代医家以最早的《别录》为蓝本,到梁代陶弘景才写了一部《本草经集注》。将《别录》部分保存了下来。
现举几个例子,可以证明仲景用药主要参考了《本经》无疑。
麻 黄
《本经》说能治“伤寒头痛”“发表出汗”。《伤寒论》亦用于治疗太阳病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脉浮紧的实证,如麻黄汤。《本经》又称麻黄能“止咳逆上气”,仲景亦用以治疗风寒束表,气喘咳嗽。至于麻黄能宣肺利水、消肿,治风水证,则是仲景的发明创造了。
大 黄
《本经》谓其能“荡涤肠胃,推陈出新”。《伤寒论》则以大黄为主,组成峻下热结的大承气、缓下热结的小承气、轻下热结的调胃承气。又《本经》说大黄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伤寒论》则以大黄配活血化瘀、破血消癥的药物,治疗瘀血互结的膀胱蓄血证,如桃核承气、抵挡汤等。至于仲景则用黄柏治黄疸,用葛根解阳明经热、起阴气、鼓舞胃气上升以止渴,鼓舞脾气上升以止泻,用五味子止咳上气等均体现了《本经》用药精神。故徐灵胎说:“汉末仲景《金匮要略》及《伤寒论》中诸方,大半皆三代以前遗法。其用药之义与《本经》吻合无间。”
刘渡舟根据徐灵胎意见:“详本草,唯《神农本草经》得药之正撰古方,用药悉本于是。故欲用仲景之方者,必先学古穷经,辨证知药,而后可以从事。”刘氏提出,要研究掌握《伤寒论》,就必须很好地学习、掌握《神农本草经》。
2. 小柴胡汤的机理和作用
小柴胡汤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斤洗,炙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
柴胡苦平。《本经》谓: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结聚、寒热邪气,推陈出新。可见是一味“舒气行滞”的解热药。有治疗胸胁苦满的效能,故方中作为主药。所以,刘老认为小柴胡汤具有解郁散火、解郁通阳、解郁通利二便、解郁退热的作用。
刘老说,小柴胡汤能解郁散火,郁是第一位,火是第二位。有一位病人,低热,出汗不愈。他医以为阴虚火旺,服滋阴降火不见效,反见食欲减退、腹泻。经刘老诊治,脉弦,问病人有胸胁苦满、口苦纳呆,诊为气机郁结不升,气有余便是火(少阳有相火,肝胆、三焦、肾均有相火)。由于情志不遂,气郁生火,所以必须解决少阳之气郁,小柴胡汤就能解决少阳之气郁。小柴胡汤是以柴胡为主以解少阳之郁;姜、夏发散,也能解郁。后世凡遇郁证均用柴胡,而香附、佛手的解郁作用都不如柴胡。
小柴胡汤中的半夏是治疗“心下痞满”的,并不是现在所说的“半夏是祛痰药”。
至于柴胡,《本经》称其能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结聚、寒热邪气,有推陈致新之功,说明它能推动六腑的邪气。柴胡的推陈致新是走气分的,与大黄不同,大黄推陈致是走血分的。由此,我们了解到小柴胡汤不光是和解半表半里,而且能治肝胆肠胃系统的杂病。仲景提到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所谓“一证”就是指“胸胁苦满”。刘老说,凡是有这个证候的,即可使用本方。刘老说半表半里实质是半虚半实,故方中用了人参、甘草、大枣。他说,小柴胡佐黄芩除热止烦,半夏逐饮止呕,人参、甘草、大枣补胃气以滋津液。病之所以由太阳传少阳,主要是胃气不振于里(所谓半虚证)。补中、滋液是祛邪的重要一环,徐灵胎说“小柴胡汤之妙在人参”即指此而言。
《伤寒论》中的柴胡方剂除小柴胡汤外,还有大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胡加芒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四逆汤等。
刘老在讲到方药分析时,说小柴胡汤的七味药可分三组:
柴胡配黄芩一组,能疏利少阳气机,清解半表半里之邪热。
半夏配生姜一组,能和胃降逆化饮。《金匮要略》说:“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说明姜、夏为治呕吐之圣药。又因其味辛辣可散结气,对治疗因肝胆气郁而致胃不和者,颇为适宜。
人参、甘草、大枣一组,补中益气。少阳病从整个证候来说,属气郁并有邪,为何还用补益之品?后世不解其意,往往去人参。要知道少阳为小阳,抗病之力弱,邪易传太阴,用参草培土固本,先行实脾也是先安未受邪之地,则可预防少阳之邪内伤太阴。
从以上对小柴胡汤的药物配伍分析可知,本方寒热并用、疏补兼施,既能疏利少阳气机,又能调和上下升降、疏通内外、运行气血。虽属清热祛邪,但不是通过汗、吐、下的方式,因而称之为“和解之剂”。
刘老提到小柴胡汤有解郁通阳作用。他认为这阳是肾阳,肝肾同体,乙癸同源,肝气郁结可影响肾阳的不通达,出现“纯阴结”,即手足逆冷、男子阳痿、女子阴痿。阳气郁不同于阳气虚,如一味地用壮阳之药就错误了。此时就要解肝胆之郁,肝郁解则肾阳亦通,四肢就温暖了。日本人早把小柴胡汤用于阳痿,现在我们也这样治疗。
刘老提到小柴胡汤能解郁而通利二便作用:大便不通,一般也是肝胆失于疏泄造成的。主证是胁下硬满、苔白滑、不大便而呕,张仲景在阳明篇里是用小柴胡汤的。其治疗机理是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就能大便通畅。小便不利,用小柴胡汤去黄芩加茯苓有效(小柴胡汤加减法中有此法,刘老加泽泻。又少阳病98条正文中提到“小便不利,小柴胡汤主之”)。
刘老提到小柴胡汤解郁退热作用:三阳合病发热,凡有胸胁苦满的证候,就按“三阳合病,治在少阳”,能起到解郁退热作用。
刘老最后讲到小柴胡汤的具体使用方法。柴胡剂量要重,一般可用10g,体壮者用15g,但不宜过量。大枣不能多,生姜不能少,否则甘胜于辛,对解郁散火就会受到影响。
刘老又说《伤寒论》的“书名”含义应当扩大理解。“寒”字要作“邪”字解。“伤寒”即“伤邪”。“论”不是指“著作”,是指“辨别”“剖析”伤邪的病、脉、证并治。这对我来说,也有启发。
【本文选自《老医甲子医验:朱炼之六十年学术经验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朱炼之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