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5日。李,女,4岁,左腋前长大包块三天,触痛,质软,无红肿热痛,到市三医院作cT检查,说不出其难,要其住院治疗,不从,而到我这服中药。
舌淡红苔白,脉浮涩。
病机:阳虚阴凝,气滞血瘀。
处方:桂枝10g茯苓30g白芍10g桃仁10g丹皮15g三棱10g莪术10g苡仁15g王不留行10x4剂,二天一剂。
后访服完二剂就消。药服完痊愈。
[桂枝茯苓丸]加三棱、莪术、苡仁、王不留行。好案!“左腋前长大包块,触痛,质软,无红肿热痛。”应属“肉瘿”。
血气肿,小孩没有外伤史,不是。我个人认为,这样的包块是“血气肿”,由自身肌肉软组织拉伤,或者受到外力冲击挫伤而产生的。
“肉瘿”属“脏腑情志内伤”,
“血气肿”属“肌肉结缔组织外伤”。
======
《新华字典》-- 瘿:生在脖子上的一种囊状的瘤子,多指甲状腺肿。
======
《中国大百科全书》之{中国传统医学卷}
肉瘿 瘿病肿块较局限而柔韧者称为肉瘿。其特征为喉结一侧或双侧有圆形结块,质柔韧,按之能随吞咽而上下移动,发展缓慢。好发于成年人,女性患者居多。多因情志不畅、郁怒伤肝、肝气郁结而损伤脾胃,以致脾失运化,饮食入胃不能化生津微,反而生湿成痰,结于颈前区皮肉之间所致。初起在喉结正中一侧或双侧有单个肿块,呈半圆形,表面光滑,可随吞咽而上下移动,按之不痛,生长缓慢,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少数病人因肿块增大压迫喉部,气机阻塞而呼吸困难,甚至声音嘶哑。此外还有部分患者可出现性情急躁、胸闷心悸、怕热多汗、消谷善饥、形容消瘦、神疲乏力、手颤、大便溏薄,女性间有月经不调或闭经,其治疗以理气解郁、化痰软坚为主,用海藻玉壶汤加减。胸闷不舒加香附、郁金,心悸汗多加枣仁、茯神、远志、熟地,手颤加钩藤、珍珠母、白芍,消谷善饥加生石膏、知母,便溏乏力加白术、山药,月经不调加鹿角片、苁蓉、菟丝子、益母草,肿块坚硬加赤芍、露蜂房、蛇六谷。亦可服中成药小金丹、逍遥丸、黄药子酒等。局部外敷阳和解凝膏。针刺取定喘穴,隔日针刺一次。应用中药治疗3个月后肿块无明显缩小,或肿块质地变硬、症状明显加重者,则应及时手术。
血气肿,小孩没有外伤史,不是。
我治过十几例,我估计可能是肌肉剑鞘积液,所以我加了大剂茯苓利水,桂枝通阳,桃仁白芍丹皮活血,苡米化湿利水,王不留行活血通经,三棱莪术破气散结。有的长在手肘关节,足膝关节上。……
又叫鞘膜积液吧。翻翻书,我也记不尽了。
哦,我查一下书。
谢谢阳老师指点。
好像不是“鞘膜积液”(鞘膜积液主要指腹膜与阴囊部位的精索睾丸鞘膜积液),它对应中医“疝”的范畴;
可能是“腱鞘囊肿”(最多发生在腕背、足背、腘窝等部位,偶尔发生于膝关节的半月板边缘。),它对应中医“筋伤”的范畴(这个孩子可能属于②筋移位伤。筋的解剖位置发生变化,如筋出槽、筋出窝、筋翻等。)
不知道腋下和腋前会不会出现大筋出槽、出窝、或筋翻的情况。
======
《中国大百科全书》之{现代医学卷}:
腱鞘囊肿
ganglion
发生于关节或腱鞘周围的囊性肿块,呈半球状隆起,囊内充满胶冻样物质,坚硬而有弹性。最多发生在腕背、足背、腘窝等部位,偶尔发生于膝关节的半月板边缘。腱鞘为包围肌腱的管状结构,多见于运动范围大、具长肌腱的手足部。外层为腱纤维鞘,附着于骨或其他组织上,用以约束及保护肌腱,腱滑液鞘可分泌滑液,用以润滑及滋养肌腱。腱鞘囊肿很少引起症状,一般不影响手指和关节的正常活动。
======
《中国大百科全书》之{中国传统医学卷}:
筋伤
injury of muscle and tendon
筋受暴力伤害、外邪侵袭所引起的各种损伤。骨伤科常见病证。筋是人体组织的名称,《内经》说:“诸筋者,皆属于节”。中医中筋的含义较广,包括骨关节周围的皮下组织、肌肉、肌腱、筋膜、关节囊、滑液囊、韧带、腱鞘、血管、周围神经、椎间盘纤维环、关节软骨等。隋代《诸病源候论》指出外伤可以伤筋,最严重的是筋绝,即筋断,导致“不得屈伸”的后果。唐代《外台秘要》列伤筋专目,与折骨、筋骨俱伤并列。明代《普济方》记载了治疗无创口筋断的手法。清代《医宗金鉴》对伤筋作出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如损伤肿痛消除后,筋急而转摇不甚便利,或筋纵而运动不甚自如时惟宜手法推拿,关节部位的骨折,用手法正骨的同时要筋骨并重、拔筋捺正等。
筋伤的病因可分为两种因素。外因有二:一是暴力,直接暴力、间接暴力都可引起筋伤,如跌仆、碾轧、举重、扭捩等;另外,某一局部活动过度,也可引起劳损伤筋。二是风、寒、湿邪侵袭,筋脉拘挛。内因指体质、年龄、解剖生理等人体内部因素造成筋伤。筋伤的分类方法有多种,可按筋伤的程度和性质分类:①筋断裂伤。又可分成完全断裂和不完全断裂两种。②筋移位伤。筋的解剖位置发生变化,如筋出槽、筋出窝、筋翻等。③筋劳损伤。慢性积劳所致的筋粗、筋僵等。
很对。脉浮知道病位在表,与症符合.涩知有寒,涩主气滞血淤,因此温通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