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桂附地黄丸】浓缩丸为例,以下是此药的浓缩丸部颁标准制法:
以上八味,泽泻、茯苓粉碎成粗粉,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 3小时,第 二次 2小时,合并滤液,滤过,滤液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30~1.35(20℃)的清膏;熟地黄切片,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 3小时,第二次 2小时,第三次 1小时,合并煎液,滤 液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30~1.35(20℃)的清膏;山茱萸及牡丹皮 40g照流浸膏与浸膏剂 项下的渗漉法(附录17页),以70%乙醇为溶剂,浸渍24小时后,进行渗漉,收集漉液 回收乙醇,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30~1.35(20℃)的清膏,剩余的牡丹皮及其余山药等三 味粉碎成细粉,与上述各清膏混匀,制成浓缩丸,干燥,打光,即得。
【第一次3小时,第三次2小时】就现在中药材这个质量,煮一个多小时,药物就挥发的差不多了,何况5个小时?再说煮完了还得压缩成膏,熟地本身就滋腻,再压缩成膏……怪不得好多人说吃了桂附地黄丸不消化!
2、
再以【宁神灵颗粒】为例:
处方
柴胡 333g 黄芩 250g 大黄 125g 制半夏 250g 桂枝 250g 甘草 167g 龙骨 333g 牡蛎 333g
制法
以上八味,除大黄外,半夏 50g粉碎成细粉;剩余的半夏与其余柴胡等 等六味加水煎煮二次,每次 1小时40分钟,合并煎液;药渣与大黄加水适量,煎煮40分 钟,滤过,滤液与上述煎液合并,静置,取上清液,浓缩成相对密度约为 1.31(80℃ 测)的清膏,加入半夏细粉、淀粉 167g、蔗糖粉 1033g,混匀,制成颗粒,60℃以下干 燥,分装成 100袋,即得。
还是煎煮时间太长了,生药煮三个多小时,大黄和药渣子还得煮四十分钟,还的压缩成膏,有效成分肯定有所损失。
以上八味,泽泻、茯苓粉碎成粗粉,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 3小时,第 二次 2小时,合并滤液,滤过,滤液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30~1.35(20℃)的清膏;熟地黄切片,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 3小时,第二次 2小时,第三次 1小时,合并煎液,滤 液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30~1.35(20℃)的清膏;山茱萸及牡丹皮 40g照流浸膏与浸膏剂 项下的渗漉法(附录17页),以70%乙醇为溶剂,浸渍24小时后,进行渗漉,收集漉液 回收乙醇,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30~1.35(20℃)的清膏,剩余的牡丹皮及其余山药等三 味粉碎成细粉,与上述各清膏混匀,制成浓缩丸,干燥,打光,即得。
【第一次3小时,第三次2小时】就现在中药材这个质量,煮一个多小时,药物就挥发的差不多了,何况5个小时?再说煮完了还得压缩成膏,熟地本身就滋腻,再压缩成膏……怪不得好多人说吃了桂附地黄丸不消化!
2、
再以【宁神灵颗粒】为例:
处方
柴胡 333g 黄芩 250g 大黄 125g 制半夏 250g 桂枝 250g 甘草 167g 龙骨 333g 牡蛎 333g
制法
以上八味,除大黄外,半夏 50g粉碎成细粉;剩余的半夏与其余柴胡等 等六味加水煎煮二次,每次 1小时40分钟,合并煎液;药渣与大黄加水适量,煎煮40分 钟,滤过,滤液与上述煎液合并,静置,取上清液,浓缩成相对密度约为 1.31(80℃ 测)的清膏,加入半夏细粉、淀粉 167g、蔗糖粉 1033g,混匀,制成颗粒,60℃以下干 燥,分装成 100袋,即得。
还是煎煮时间太长了,生药煮三个多小时,大黄和药渣子还得煮四十分钟,还的压缩成膏,有效成分肯定有所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