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08/06
- 帖子
- 2826
- 获得点赞
- 138
- 声望
- 48
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全国各地的人们除了被精彩的赛事和运动员们出色的表演吸引之外,还有一件事情,红遍了半边天。那就是中医的拔罐!唉呀妈呀,小编真是好骄傲呢!这可是中国老祖宗留下来的手艺,不仅被我们沿用至今,更是吸引了一大批外国人的目光!如果这个时候身为中国人的你还不太了解“拔罐”这件事情的话,是不是有点说不过去呢?赶紧让小编听给你普及普及关于拔罐的知识吧!
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火、抽气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使局部皮肤充血、瘀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方法。在民间广为流传这样一句话:“扎针拔罐,病好一半。”拔火罐是我国中医传统养生方法之一。
历史沿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角法的应用已经比较常见,但罐具仍以动物的角为多。
隋唐时期,拔罐的临床应用已经比较广泛。在唐代的政府机构医学教育系统中设立了“角法”专科。拔罐工具有了较大改进,开始使用竹罐代替角罐、陶罐。
宋金元时期,竹罐已完全代替兽角作为拔罐工具了,拔罐由此被称为“吸筒法”。元代出现药罐法,以发挥吸拔和药物外治的双重作用。
明代,拔罐法成为中医外科重要的外治法之一,当时一些主要的外科著作都记述有此法,主要用于吸拔脓血,治疗痈肿。此时人们多称拔罐法为“竹筒吸法”“煮竹筒法”,操作方法上药筒法较多,所以,竹罐也被称为“药筒”。
至清代,陶瓷技术逐渐成熟,出现了陶瓷罐。拔罐法有了更大发展,工具和吸拔方法均有较大的革新,吸拔方法主要为火力排气法。清代医家正式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火罐”一词。同时,拔罐法治疗的病种也有较大突破,从外科病证发展到内科病证,如风寒头痛及眩晕、风痹、腹痛;拔罐部位也从患处局部发展到许多穴位。
19 世纪末,我国玻璃生产工业蓬勃发展,出现玻璃罐,并沿用至今。随着针灸学研究的发展,拔罐疗法经过辨证取穴、循经取穴以及罐具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得以继承和发展,并广泛应用于临床。
功效及作用
拔罐法具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
适宜人群
适用于亚健康状态、机体功能失调的慢性软组织损伤,慢性躯体及内脏疾病的各类人群。如风湿痹痛等关节炎、各种神经麻痹,以及一些急慢性疼痛,如腹痛、腰背痛、痛经、头痛等均可应用,还可用于感冒、咳嗽、消化不良、胃脘痛、眩晕等脏腑功能紊乱方面的病证。此外,如丹毒、红丝疔、毒蛇咬伤、疮疡初起未溃等外科疾病亦可用拔罐法。
禁忌
1. 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白血病者不宜拔罐。
2. 全身高度浮肿者不宜拔罐。
3. 皮肤高度过敏、受术部位皮肤破损、溃烂,或外伤骨折部位静脉曲张处,或癌肿恶瘤部位、皮肤丧失弹性者不宜拔罐。
4. 五官部位、肛门及心尖搏动处不宜拔罐。大血管附近、浅显动脉分布处和瘢痕部位不宜拔罐。
5. 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不宜拔罐。
6. 高热抽搐者不宜拔罐。
注意事项
1. 拔罐部位或穴位,一般应选择肌肉丰满、皮下组织充实及毛发较少的部位为宜。吸附力过大或时间过久,有时可使拔罐部位的皮肤起泡。
2. 初次应用拔罐及体弱、紧张、年老、儿童等易发生意外反应的人,宜选小罐且拔罐的个数要少,选卧位并随时注意观察,以便及时发现处理。
3. 拔火罐时动作要做到稳、准、轻、快。
4. 拔罐时不要移动身体改变体位,以免罐具脱落。拔罐数目多时,罐具之间的距离不宜太近,以免罐具牵拉皮肤产生疼痛,或因罐具间互相挤压而脱落。
5. 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泡时,小泡无需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龙胆紫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本文选自《中医养生大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陈涤平主编】
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火、抽气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使局部皮肤充血、瘀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方法。在民间广为流传这样一句话:“扎针拔罐,病好一半。”拔火罐是我国中医传统养生方法之一。
历史沿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角法的应用已经比较常见,但罐具仍以动物的角为多。
隋唐时期,拔罐的临床应用已经比较广泛。在唐代的政府机构医学教育系统中设立了“角法”专科。拔罐工具有了较大改进,开始使用竹罐代替角罐、陶罐。
宋金元时期,竹罐已完全代替兽角作为拔罐工具了,拔罐由此被称为“吸筒法”。元代出现药罐法,以发挥吸拔和药物外治的双重作用。
明代,拔罐法成为中医外科重要的外治法之一,当时一些主要的外科著作都记述有此法,主要用于吸拔脓血,治疗痈肿。此时人们多称拔罐法为“竹筒吸法”“煮竹筒法”,操作方法上药筒法较多,所以,竹罐也被称为“药筒”。
至清代,陶瓷技术逐渐成熟,出现了陶瓷罐。拔罐法有了更大发展,工具和吸拔方法均有较大的革新,吸拔方法主要为火力排气法。清代医家正式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火罐”一词。同时,拔罐法治疗的病种也有较大突破,从外科病证发展到内科病证,如风寒头痛及眩晕、风痹、腹痛;拔罐部位也从患处局部发展到许多穴位。
19 世纪末,我国玻璃生产工业蓬勃发展,出现玻璃罐,并沿用至今。随着针灸学研究的发展,拔罐疗法经过辨证取穴、循经取穴以及罐具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得以继承和发展,并广泛应用于临床。
功效及作用
拔罐法具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
适宜人群
适用于亚健康状态、机体功能失调的慢性软组织损伤,慢性躯体及内脏疾病的各类人群。如风湿痹痛等关节炎、各种神经麻痹,以及一些急慢性疼痛,如腹痛、腰背痛、痛经、头痛等均可应用,还可用于感冒、咳嗽、消化不良、胃脘痛、眩晕等脏腑功能紊乱方面的病证。此外,如丹毒、红丝疔、毒蛇咬伤、疮疡初起未溃等外科疾病亦可用拔罐法。
禁忌
1. 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白血病者不宜拔罐。
2. 全身高度浮肿者不宜拔罐。
3. 皮肤高度过敏、受术部位皮肤破损、溃烂,或外伤骨折部位静脉曲张处,或癌肿恶瘤部位、皮肤丧失弹性者不宜拔罐。
4. 五官部位、肛门及心尖搏动处不宜拔罐。大血管附近、浅显动脉分布处和瘢痕部位不宜拔罐。
5. 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不宜拔罐。
6. 高热抽搐者不宜拔罐。
注意事项
1. 拔罐部位或穴位,一般应选择肌肉丰满、皮下组织充实及毛发较少的部位为宜。吸附力过大或时间过久,有时可使拔罐部位的皮肤起泡。
2. 初次应用拔罐及体弱、紧张、年老、儿童等易发生意外反应的人,宜选小罐且拔罐的个数要少,选卧位并随时注意观察,以便及时发现处理。
3. 拔火罐时动作要做到稳、准、轻、快。
4. 拔罐时不要移动身体改变体位,以免罐具脱落。拔罐数目多时,罐具之间的距离不宜太近,以免罐具牵拉皮肤产生疼痛,或因罐具间互相挤压而脱落。
5. 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泡时,小泡无需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龙胆紫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本文选自《中医养生大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陈涤平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