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穴是正经元气出入的总开关
12条正经上各有一个原穴,在腕、踝关节附近部位,是人体元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元气指人的先天之气,所有的脏腑及经络都必须要得到元气的滋养才能发挥各自的功能,维持人的正常生命活动。因此,元气充沛,脏腑的功能才会旺盛,人才健康少病。
所以,凡是脏腑有病了,都可以取相应的原穴来治。
比如,颈椎病是肺气亏虚造成的,那么治疗时必须先补足肺气,这时我就用白参片贴肺经两侧原穴太渊的方法来大补肺的元气。
络穴是个十字路口
12条正经在四肢部分又各分出络脉,上面各有一个络穴。络穴就好比是两条经络的交会点,它的作用是把人体相表里的经络沟通在一起。所以,一些兼有两经问题的毛病,找络穴来治最好,因为它能同时引导药性进入两条经,一举两得、事半功倍。
急病找郄穴
从古代开始,急病都是通过郄穴来治的,所以,凡是急性发作的小毛病,您尽管去找郄穴,让它帮您打头阵,肯定没错。
将精选的药物贴在上面,这样,药性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气相求”的治病效果也就达到了极致。
特定穴
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即为特定穴。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作用,分成“五腧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等。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包括在四肢肘、膝以下的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在胸腹、背腰部的背俞穴、募穴;在四肢躯干的八会穴以及全身经脉的交会穴。
五腧穴 十二经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五个重要经穴,分别名为井、荥、输、经、合,合称“五腧”。
有关记载首见于《灵枢 ? 九针十二原》:“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但并未指出具体穴名和部位。《灵枢 ? 本输》则详细地阐明了各经井、荥、输、经、合各穴的名称和具体位置,唯独没有手少阴心经,其后《甲乙》才补充完备。
古人把经气运行过程用自然界的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变化来形容,把五腧穴按井、荥、输、经、合的顺序,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喻作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出的部位,即“所出为井”。“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喻作水流尚徽,萦迂未成大流,是经气流行的部位,即“所溜为荥”。“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而大,由浅注深,是经气渐盛,由此注彼的部位,即“所注为输”。“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喻作水流变大,畅通无阻,是经气正盛运行经过的部位,即“所行为经”。“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喻作江河水流汇入湖海,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会合于脏腑的部位,即“所入为合”。
五腧穴是常用要穴,为古今医家所重视。临床上如井穴可用于治疗神志昏迷;荥穴可用于治疗热病;输穴可用于治疗关节痛;经穴可用于治疗喘咳;合穴可用于治疗六腑病证等,就是《难经 ? 六十八难》所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耳泄”的具体应用。另外,《灵枢 ?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提出:“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还有根据季节因时而刺的记载,如《难经 ? 七十四难》指出:“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
五腧穴又配属五行,《灵枢 ? 本枢》指出阴经的井穴属木,阳紧的井穴属金。《难经 ?六十四难》补全了阴阳各经脉五输穴的五行属性,即“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俞土,阳俞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均依五行相生规律而来。同时,又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关系,将阴井乙木与阳井庚金配合起来,成为子午流注针法按时取穴及合日互用开穴规律的理论基础。
六阴经五输穴五行配属表
六 阴 经 井(木) 荥(火) 输(土) 经(金) 合(水)
肺(金) 少商 鱼际 太渊 经渠 尺泽
肾(水) 涌泉 然谷 太溪 复溜 阴谷
肝(木) 大敦 行间 太冲 中封 曲泉
心(火) 少冲 少府 神门 灵道 少海
脾(土) 隐白 大都 太白 商丘 阴陵泉
心包(相火)中冲 劳宫 大陵 间使 曲泽
六阳经五输穴五行配属表
六阳经 井(金) 荥(水) 输(木) 经(火) 合(土)
大肠(金) 商阳 二间 三间 阳溪 曲池
膀胱(水) 至阴 通谷 束骨 昆仑 委中
胆(木) 窍阴 侠溪 足临泣 阳辅 阳陵泉
小肠(火)少泽 前谷 后溪 阳谷 小海
胃(土) 历兑 内庭 陷谷 解溪 足三里
三焦(相火)关冲 液门 中渚 支沟 天井
五腧穴作用
疾病发生在五脏时,邪气深藏,治疗时应取井穴;疾病引起皮色变化,如发热面赤可取心经荥穴;病情时重时轻时,应取腧穴;疾病影响到声音变化时应取经穴;经脉盛满而有瘀血时,病在足阳明胃经,以及由于饮食不节而引起的疾病应取合穴。
金
水
木
火
土
君
相
脏 腑
肺
大肠
肾
膀胱
肝
胆
心
小肠
心包
三焦
脾
胃
母 穴
太渊
曲池
复溜
至阴
曲泉
侠溪
少冲
后溪
中冲
中渚
大都
解溪
子 穴
尺泽
二间
涌泉
束骨
行间
阳辅
神门
小海
大陵
天井
商丘
厉兑
使用原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还可与旁经形成母子关系,如脾虚补心经;取火生土之意。脾胃实证,可以泻其大肠经。
十二经各有一原穴,均分布在四肢腕踝关节附近。原穴与三焦有密切的关系,是脏腑原
气腧注、经过,留止的部位。导源于脐下肾间动气,而腧布全身,调和内外,宣上导下,关系到整个人体的气化功能,特别是对促进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有一定意义。《难经.六十六难》说:“王脏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
原穴不仅可以治疗五脏六腑之病,而且可以根据原穴的瓜变化推断脏腑功能的盛衰。
五输穴应用
第一节 五输穴之意义
五输(输同腧)穴是十二经分布于肘膝以下五个特点输穴,简称五输穴,就是井、荥、输、经、合五个穴,因五输穴各其有特定五行属性,所以又有人将之称为五行穴,它是古人用做气血运行盛衰的比喻,因此每个穴位也就是其不同的作用。
关于五输穴的意义,《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五脏五输,五五二十五输;六腑六输,六六三十六输;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灵枢本输篇还有所过为原),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这是说五脏(同臓)即肝、心、脾、肺、肾,每经各有五个输穴(井、荥、输、经、合)合计二十五输穴(此外还应包括心包手厥阴经亦有五输,实际六腑应有三十输穴)。六府(同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每经各有六个输穴(即井、荥、输、原、经、合),合计三十六穴(六脏没有原穴,以输代原,但因原穴与输穴在五行中为同一属性,所以虽有人另立章说明,但仍有人将之列入五行穴述说)。
至于“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它的意思是说:经气所出,如地所出,水的源头,故称井,形容脉气浅小,其穴位位于四肢爪甲之侧;经气流过之处,如刚出的泉水微流(溜即流也),故称荥,脉气稍大,其穴位于指(趾)、掌(跖);经气所灌注之处(输有输注之意),如水流由浅入深,故称输,脉气较盛,其穴多位于腕踝关节附近;经气所行部位(经有流行经过之意),像水在通畅的河道中流过,故称经,脉气流注,其穴多位于腕踝附近及经部;经气最后汇集,如百川的汇合入海(合有汇合注入之意,故称合,脉气深大,其穴位于周膝关节附近。但不超过肘膝关节而言,其穴位“手不过肘,足不过膝”,取穴方便安全,而且实用有效。
第二节 五输穴属性与原理
五输穴的五行属性,阴经与阳经的配合次序是不同的,其和临床应用的关系最大,必须熟记,难经六十六难说:“阴井木,阳井金,阴荧火,阳荥水,阴输土,阳输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就是阴经井木、荧火、输土、经金、合水;阳经井金、荥水、输木、经火、合土。
这样的配合有什么理由吗?据难经六十四难解释说:“是刚柔之事也,阴井乙木,阳井庚金,阳井金,庚者乙之刚也,阴井乙,乙者庚之柔也,乙为木,故言阴井木也,庚为金,故言井金也,余皆类此。”这是将庚金与乙木就五行与天干融合说明(天干之五行系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其中甲丙戊庚壬属阳干,乙丁己辛癸属阴干),阴与阳相对,刚与柔相对,阳刚阴柔,金刚木柔,刚柔相济,其余四输依次类推。这样的配置,阴阳本身是自生,但彼此之间则相克,虽为相克,但实际则克中有生,这其中含有控制论的意义。
五输穴全部位于肘膝以下,肘膝下还包括络穴、郄穴、下合穴和八脉交会穴等特定穴位。这些穴道一直被认为治疗范围广,效果好的穴道,不仅可治疗局部,邻近和循经的疾病,还可治疗全身脏腑的疾病。一些高明的医生也就仅针手脚(指肘膝以下)的穴道即能达到起病愈合的目的。为什么肘膝以下的穴道效果好,治病广?从解剖学分析,除了与其所治疾病部位或脏腑有节段神经的牵连关系外,可以认为主要是由于肘膝以下的穴道,在大脑皮层的代表区特别大的缘故。神经解剖学知识指出,人体各部在大脑皮层上的投射代表区的大小,不是与人体该部体积的大小成正比,而是与该部的功能繁简成正比。手是劳动器官,足是运动器官,它们的功能很复杂,所以它们在大脑皮层上的投射代表区也就较人体其它部分大得多。因此将之应用于针灸也就是针肘膝以下的穴道,对大脑皮层的影响范围广,作用力强大。
还有在手上,拇指的功能比其它四个手指的功能复杂;在脚上,姆趾的功能比其它四个脚趾的功能复杂。因此拇指和姆指在大脑皮质的投射代表区更大,针灸医生常用靠近拇指位于第一、二掌骨之间的合谷穴(大肠经的原穴),和脚上靠近姆趾第一、二跖骨之间的太冲穴(肝经的原穴),认为这二个穴道治病的范围广,作用强,疗效高;同时把合谷、太冲两对穴道一起使用叫做“开四关”……..有镇静、镇定、镇痉等作用。可以治“诸脏腑病症”和很好疑难杂症,尤其是神经和精神方面的疾病更常有很好的疗效。董氏奇穴一一(手指)部位的穴位特多,疗效亦好,特别是大拇指上的五虎穴及妇科穴,其效果更非十四经穴所能及,这些亦就是基于此一原理之认识及应用。
第二节 五输穴经典应用
五输穴是一种要穴归类法,有一少带多的优点。五输穴为五脏在经络的全息点。古人言:“善用针者,手不过肘,足不过膝,主要系指五输穴而言。如果说方剂有经方时方之分,针灸亦可分经方时方,灵活应用五输穴就如同方剂学活用经方一般,精要而速效。目前有关五输穴的应用,首先仍系以《内经》为主,其次则为《难经》所述者;此外尚有生克制化用法;同气相求用法(又称交应疗法);五门十变疗法;升降应用疗法;时间疗法等等。以下择要介绍:
一、 内经一般用法
内经有关五输穴应用的报道很多,但应用最广泛则是灵枢经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所说:“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穴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这里指出了五输主治五变的应用刚要,其应用大致可归类分析如下:
(一)“病在脏者取之井”,井穴有醒脑开窍,宁神泄热及泻实祛邪的作用。可用于发现神志突变之急救或炎性证初发期之暴痛。或某一脏器之功能失调,有一定治疗作用,根据灵枢本藏篇所述,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古人以失神无知者为病在脏,又《伤寒论》说:“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井穴为十二经交接点,急救必用,例如:在少商、商阳点刺出血,能泻脏热,疏通经脉中气血凝滞,开郁通窍,对中风、热厥、喉肿、狂疾有特殊疗效;脾井隐白,配胃井厉兑能安神治梦靥不宁;隐白(脾统血)配肝井大墩(肝藏血)能治崩漏症;心井少冲,小肠井少泽均能治中风猝倒,卒然昏沉,痰涎壅盛,不省人事;少冲清热镇心尤有卓效;膀胱经井穴至阴能矫正胎位及治难产;肾经井穴涌泉善治各种厥逆及各种痫症,小儿惊风。此外中冲、关冲均能回阳救逆,治疗中风猝倒……。窍阴也能治失眠。从这些例子看来,可见病在脏者取之井,是经验的结晶。《乾坤生意》也说“凡初中风跌倒,卒暴昏沉痰涎壅盛,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药水不下,急以三棱针刺手指十二井穴,当去恶血,又治一切暴死恶侯,不省人事及绞肠痧,乃起死回生妙诀”,点明了井穴急救的特殊作用。
(二)“病变于色者取之荥”,阴经之荥属火,阳经之荥属水,病变于色多为火热或水寒所致。荥穴对各种病变于色的初发病期,及原发性神经痛有一定疗效,例如:临床上治疗肺热病(急性支气管发炎或肺炎)咳喘右颊先赤之初发病期,刺手太阴经之荥穴鱼际和手阳明经之荥穴二间,有退热镇咳平喘之效。鱼际穴对于肺热及肺热之气喘皆有立刻定喘之效。晕针时脸色惨白,可针心经荥穴少府强心解之。此外《灵枢?五邪篇》指出:“邪在肝即病肋中痛,取之行间(肝经之荥穴),以肝经行肋下,临床上治疗肋间神经痛刺行间,有镇痛疗效。还有三焦荥穴液门配肺荥鱼际善治喉病(见百证赋)等也在临床常用。
(三)“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输穴有益气化湿之功,善治中满、倦怠、溏泄、疼痛之疾。输穴对于阵发性的神经痛及间歇性的发热有效,所谓:“时间时甚”就是有时间歇(停停),有时严重。这种状况的病变在临床最为常见,疼痛除“伤风”及“癌痛”外,几乎皆为“时间时甚”之痛。盖输穴非属土(阴经)即属木(阳经),木主风,土主湿,例如:风湿痛平时天气好则平安无事,下雨天潮即疼痛发作。还有疟疾癫痫也是有间歇性的发作,这些都是输穴主治的范围。个人临床常用束骨治后头痛颠顶痛,陷谷治前头痛,临泣治偏头痛,效果很好,这些便都是输穴。此外用各经输穴治风湿病痛也极有效,这都是从“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的原则出发所致。
(四)“病变于音者取穴经”,经穴之五行属性在脏属金,金与发音有关,金与肺相应,与风寒有关。经穴能温通经络,疏散风寒,经穴对于病变导致声音失常之症状,皆有疗效。对于各经病变累及某一器官,功能失调者也适用。例如:刺肺经之经穴经渠能治喘咳就是有调整呼吸器官功能紊乱的作用,又脾经脉连舌下,针灸大成记载刺脾经经穴商丘,能治舌本强痛就是一例。而前述之咳喘及舌本强痛亦皆能导致声音改变,此外心经经穴通里善治暴瘖(见金鉴)亦是本于“病变于音者取穴经”的原则下使用的。综合观察各经经穴,如:阳溪治牙痛(见席弘赋);解溪治风湿面肿(见金鉴赋)及颏部、下颌、前颈病变;阳谷(小肠经经穴)治颌肿口禁(见百症赋);昆仑(膀胱经经穴)能定喘(灵光赋)及治齿痛(金鉴);复溜(肾经经穴)能定喘;间使(心包经经穴)可治失音(百症赋)皆与咳喘或口部发音有关,足见此一定律的确有临床价值。
(五)“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合穴能益经气调整内脏器官之功能活动,主脏腑一切慢性病,有健脾强胃,具有培元之功,善治逆气、胀闷、泄泻等症。对于饮食不节所致之病变亦有特效,例如:肠胃有关消化之病多取足三里、曲池、阴陵泉等合穴。又刺手足阳明经之合穴曲池和足三里,则能促进消化、呼吸新陈代谢的强壮保健作用。尺泽、委中、足三里刺血能治饮食不节,急性肠胃病,又“经满而血者”取之于合,委中、足三里、曲泽、尺泽等合穴都是刺血常用的穴位。
此外,《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篇》曾说:“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这条是说荥穴、输穴适于治疗各经所过的体表和所属经脉病变,合穴则适于治疗体内各自所属六腑的疾病。这条所指出的取穴原则,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所谓“荥输治外经”,一系指荥输部位较浅,所以用治体表及经脉病,其次是与荥输的五行属性有关,盖阴经之荥穴属火,阳经之荥穴属水,水火与寒热有关,也就是与外感有关,而善治外感病。液门为外感起手针,治感冒甚效,配合肺荥鱼际疗效尤佳。阴经之输穴属土,阳经之输穴属木,土应脾主湿主肉,木应肝主风主筋,外经病多与风湿及筋肉有关,所以风湿肌肉疼痛之病多取输穴,外感风寒风热之病及上火火热,体寒阳虚之病多取荥穴。
例如:每一经之输穴皆善治本经之筋肉疼痛,如:束骨治腰痛,头痛太阳经走向之坐骨神经痛,临泣善治偏头痛,腰侧痛等少阳经之疼痛,又如上牙痛取内庭,下牙痛取二间、三间(玉龙赋、天星秘诀、席弘赋);耳鸣耳聋取液门、中渚、束骨等有效,这就都是“荥输治外经”的具体实践。至于合治内府,一则系合穴之本,水与肾相应为先天之本,针合穴有调先后天之作用。
据报道针刺健康人及胃病患者的足三里和手三里,发现胃弛缓时会使收缩增强,胃紧张时能使之弛缓,并可解除幽门痉挛。又如:阳陵泉,用胆囊造影研究,发现针刺无胆囊疾患健康成年人时,阳陵泉能增强胆囊的运动和排空能力,因此对胆石症有一定作用。
这说明了“合治内府”是有科学道理的。《灵枢?夭寿刚柔篇》则说“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荥输,病在阳之阳者,刺阳之合;病在阳之阴者,刺阴之经,病在阴之阳者,刺络脉”,这条的意思是说内为阴,体内的五脏属阴,五脏有病,即所谓病在阴中之阴,当刺阴经的荥火穴和输土穴;外为阳,体表的皮肤属阳,如果皮肤有病即所谓病在阳中之阳,就当刺阳经的合土穴;外为阳,体表的筋骨属阴,如果筋骨有病,即所谓病在阳中之阴,就当刺阴经的经金穴;内为阴,体内的六腑属阳,如果六腑有病,所谓病在阴中之阳,就当刺阳经的络穴。针对上述原则,五脏有病可取荥穴、输穴。
如:心经有火,出现舌赤、口燥、心烦等症时,可取心包经的荥穴劳宫、输穴大陵治之。肾经有热,出现尿频、溲赤、腰痛等症状时,可取荥穴然谷、输穴太溪治疗。此处取荥输主要是指阴经之荥输,与前述荥输主外经,多系去阳经之荥输有别。
病在脏(阴之阴)取荥输之原因大致如下:脏病以心病为急,又心为五脏六腑之主“主明则下安”阴经荥穴属火,与心相应,针之有护心气之作用。阴经之输穴属土,针之有健脾固后天之本的作用,而且阴经之输穴与原穴同穴,《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五脏有疾患当取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针输穴有调脏腑原气之作用。病在皮肤(阳之阳)取阳经合穴,如皮肤瘙痒、荨麻疹等病常用大肠经曲池穴治疗。其它天井、足三里、委中(刺血为主),阳陵(治带状疱疹)均能治相应的各经皮肤病变。盖合穴属土,刺合穴一则通于脾,清热利湿,一则补土生金,增强皮肤之抗病力。
还有《灵枢经?本输篇》曾说:“春取络脉诸荥……夏取诸输络……秋取诸合……冬取诸井……。”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也说:“……冬刺井……春刺荥…..夏刺输……长夏刺经……秋刺合”这些都与季节有关,留在时间疗法部分再相加说明。
12条正经上各有一个原穴,在腕、踝关节附近部位,是人体元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元气指人的先天之气,所有的脏腑及经络都必须要得到元气的滋养才能发挥各自的功能,维持人的正常生命活动。因此,元气充沛,脏腑的功能才会旺盛,人才健康少病。
所以,凡是脏腑有病了,都可以取相应的原穴来治。
比如,颈椎病是肺气亏虚造成的,那么治疗时必须先补足肺气,这时我就用白参片贴肺经两侧原穴太渊的方法来大补肺的元气。
络穴是个十字路口
12条正经在四肢部分又各分出络脉,上面各有一个络穴。络穴就好比是两条经络的交会点,它的作用是把人体相表里的经络沟通在一起。所以,一些兼有两经问题的毛病,找络穴来治最好,因为它能同时引导药性进入两条经,一举两得、事半功倍。
急病找郄穴
从古代开始,急病都是通过郄穴来治的,所以,凡是急性发作的小毛病,您尽管去找郄穴,让它帮您打头阵,肯定没错。
将精选的药物贴在上面,这样,药性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气相求”的治病效果也就达到了极致。
特定穴
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即为特定穴。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作用,分成“五腧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等。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包括在四肢肘、膝以下的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在胸腹、背腰部的背俞穴、募穴;在四肢躯干的八会穴以及全身经脉的交会穴。
五腧穴 十二经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五个重要经穴,分别名为井、荥、输、经、合,合称“五腧”。
有关记载首见于《灵枢 ? 九针十二原》:“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但并未指出具体穴名和部位。《灵枢 ? 本输》则详细地阐明了各经井、荥、输、经、合各穴的名称和具体位置,唯独没有手少阴心经,其后《甲乙》才补充完备。
古人把经气运行过程用自然界的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变化来形容,把五腧穴按井、荥、输、经、合的顺序,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喻作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出的部位,即“所出为井”。“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喻作水流尚徽,萦迂未成大流,是经气流行的部位,即“所溜为荥”。“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而大,由浅注深,是经气渐盛,由此注彼的部位,即“所注为输”。“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喻作水流变大,畅通无阻,是经气正盛运行经过的部位,即“所行为经”。“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喻作江河水流汇入湖海,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会合于脏腑的部位,即“所入为合”。
五腧穴是常用要穴,为古今医家所重视。临床上如井穴可用于治疗神志昏迷;荥穴可用于治疗热病;输穴可用于治疗关节痛;经穴可用于治疗喘咳;合穴可用于治疗六腑病证等,就是《难经 ? 六十八难》所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耳泄”的具体应用。另外,《灵枢 ?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提出:“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还有根据季节因时而刺的记载,如《难经 ? 七十四难》指出:“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
五腧穴又配属五行,《灵枢 ? 本枢》指出阴经的井穴属木,阳紧的井穴属金。《难经 ?六十四难》补全了阴阳各经脉五输穴的五行属性,即“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俞土,阳俞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均依五行相生规律而来。同时,又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关系,将阴井乙木与阳井庚金配合起来,成为子午流注针法按时取穴及合日互用开穴规律的理论基础。
六阴经五输穴五行配属表
六 阴 经 井(木) 荥(火) 输(土) 经(金) 合(水)
肺(金) 少商 鱼际 太渊 经渠 尺泽
肾(水) 涌泉 然谷 太溪 复溜 阴谷
肝(木) 大敦 行间 太冲 中封 曲泉
心(火) 少冲 少府 神门 灵道 少海
脾(土) 隐白 大都 太白 商丘 阴陵泉
心包(相火)中冲 劳宫 大陵 间使 曲泽
六阳经五输穴五行配属表
六阳经 井(金) 荥(水) 输(木) 经(火) 合(土)
大肠(金) 商阳 二间 三间 阳溪 曲池
膀胱(水) 至阴 通谷 束骨 昆仑 委中
胆(木) 窍阴 侠溪 足临泣 阳辅 阳陵泉
小肠(火)少泽 前谷 后溪 阳谷 小海
胃(土) 历兑 内庭 陷谷 解溪 足三里
三焦(相火)关冲 液门 中渚 支沟 天井
五腧穴作用
疾病发生在五脏时,邪气深藏,治疗时应取井穴;疾病引起皮色变化,如发热面赤可取心经荥穴;病情时重时轻时,应取腧穴;疾病影响到声音变化时应取经穴;经脉盛满而有瘀血时,病在足阳明胃经,以及由于饮食不节而引起的疾病应取合穴。
- 本经子母补泻取穴
金
水
木
火
土
君
相
脏 腑
肺
大肠
肾
膀胱
肝
胆
心
小肠
心包
三焦
脾
胃
母 穴
太渊
曲池
复溜
至阴
曲泉
侠溪
少冲
后溪
中冲
中渚
大都
解溪
子 穴
尺泽
二间
涌泉
束骨
行间
阳辅
神门
小海
大陵
天井
商丘
厉兑
使用原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还可与旁经形成母子关系,如脾虚补心经;取火生土之意。脾胃实证,可以泻其大肠经。
十二经各有一原穴,均分布在四肢腕踝关节附近。原穴与三焦有密切的关系,是脏腑原
气腧注、经过,留止的部位。导源于脐下肾间动气,而腧布全身,调和内外,宣上导下,关系到整个人体的气化功能,特别是对促进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有一定意义。《难经.六十六难》说:“王脏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
原穴不仅可以治疗五脏六腑之病,而且可以根据原穴的瓜变化推断脏腑功能的盛衰。
五输穴应用
第一节 五输穴之意义
五输(输同腧)穴是十二经分布于肘膝以下五个特点输穴,简称五输穴,就是井、荥、输、经、合五个穴,因五输穴各其有特定五行属性,所以又有人将之称为五行穴,它是古人用做气血运行盛衰的比喻,因此每个穴位也就是其不同的作用。
关于五输穴的意义,《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五脏五输,五五二十五输;六腑六输,六六三十六输;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灵枢本输篇还有所过为原),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这是说五脏(同臓)即肝、心、脾、肺、肾,每经各有五个输穴(井、荥、输、经、合)合计二十五输穴(此外还应包括心包手厥阴经亦有五输,实际六腑应有三十输穴)。六府(同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每经各有六个输穴(即井、荥、输、原、经、合),合计三十六穴(六脏没有原穴,以输代原,但因原穴与输穴在五行中为同一属性,所以虽有人另立章说明,但仍有人将之列入五行穴述说)。
至于“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它的意思是说:经气所出,如地所出,水的源头,故称井,形容脉气浅小,其穴位位于四肢爪甲之侧;经气流过之处,如刚出的泉水微流(溜即流也),故称荥,脉气稍大,其穴位于指(趾)、掌(跖);经气所灌注之处(输有输注之意),如水流由浅入深,故称输,脉气较盛,其穴多位于腕踝关节附近;经气所行部位(经有流行经过之意),像水在通畅的河道中流过,故称经,脉气流注,其穴多位于腕踝附近及经部;经气最后汇集,如百川的汇合入海(合有汇合注入之意,故称合,脉气深大,其穴位于周膝关节附近。但不超过肘膝关节而言,其穴位“手不过肘,足不过膝”,取穴方便安全,而且实用有效。
第二节 五输穴属性与原理
五输穴的五行属性,阴经与阳经的配合次序是不同的,其和临床应用的关系最大,必须熟记,难经六十六难说:“阴井木,阳井金,阴荧火,阳荥水,阴输土,阳输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就是阴经井木、荧火、输土、经金、合水;阳经井金、荥水、输木、经火、合土。
这样的配合有什么理由吗?据难经六十四难解释说:“是刚柔之事也,阴井乙木,阳井庚金,阳井金,庚者乙之刚也,阴井乙,乙者庚之柔也,乙为木,故言阴井木也,庚为金,故言井金也,余皆类此。”这是将庚金与乙木就五行与天干融合说明(天干之五行系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其中甲丙戊庚壬属阳干,乙丁己辛癸属阴干),阴与阳相对,刚与柔相对,阳刚阴柔,金刚木柔,刚柔相济,其余四输依次类推。这样的配置,阴阳本身是自生,但彼此之间则相克,虽为相克,但实际则克中有生,这其中含有控制论的意义。
五输穴全部位于肘膝以下,肘膝下还包括络穴、郄穴、下合穴和八脉交会穴等特定穴位。这些穴道一直被认为治疗范围广,效果好的穴道,不仅可治疗局部,邻近和循经的疾病,还可治疗全身脏腑的疾病。一些高明的医生也就仅针手脚(指肘膝以下)的穴道即能达到起病愈合的目的。为什么肘膝以下的穴道效果好,治病广?从解剖学分析,除了与其所治疾病部位或脏腑有节段神经的牵连关系外,可以认为主要是由于肘膝以下的穴道,在大脑皮层的代表区特别大的缘故。神经解剖学知识指出,人体各部在大脑皮层上的投射代表区的大小,不是与人体该部体积的大小成正比,而是与该部的功能繁简成正比。手是劳动器官,足是运动器官,它们的功能很复杂,所以它们在大脑皮层上的投射代表区也就较人体其它部分大得多。因此将之应用于针灸也就是针肘膝以下的穴道,对大脑皮层的影响范围广,作用力强大。
还有在手上,拇指的功能比其它四个手指的功能复杂;在脚上,姆趾的功能比其它四个脚趾的功能复杂。因此拇指和姆指在大脑皮质的投射代表区更大,针灸医生常用靠近拇指位于第一、二掌骨之间的合谷穴(大肠经的原穴),和脚上靠近姆趾第一、二跖骨之间的太冲穴(肝经的原穴),认为这二个穴道治病的范围广,作用强,疗效高;同时把合谷、太冲两对穴道一起使用叫做“开四关”……..有镇静、镇定、镇痉等作用。可以治“诸脏腑病症”和很好疑难杂症,尤其是神经和精神方面的疾病更常有很好的疗效。董氏奇穴一一(手指)部位的穴位特多,疗效亦好,特别是大拇指上的五虎穴及妇科穴,其效果更非十四经穴所能及,这些亦就是基于此一原理之认识及应用。
第二节 五输穴经典应用
五输穴是一种要穴归类法,有一少带多的优点。五输穴为五脏在经络的全息点。古人言:“善用针者,手不过肘,足不过膝,主要系指五输穴而言。如果说方剂有经方时方之分,针灸亦可分经方时方,灵活应用五输穴就如同方剂学活用经方一般,精要而速效。目前有关五输穴的应用,首先仍系以《内经》为主,其次则为《难经》所述者;此外尚有生克制化用法;同气相求用法(又称交应疗法);五门十变疗法;升降应用疗法;时间疗法等等。以下择要介绍:
一、 内经一般用法
内经有关五输穴应用的报道很多,但应用最广泛则是灵枢经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所说:“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穴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这里指出了五输主治五变的应用刚要,其应用大致可归类分析如下:
(一)“病在脏者取之井”,井穴有醒脑开窍,宁神泄热及泻实祛邪的作用。可用于发现神志突变之急救或炎性证初发期之暴痛。或某一脏器之功能失调,有一定治疗作用,根据灵枢本藏篇所述,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古人以失神无知者为病在脏,又《伤寒论》说:“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井穴为十二经交接点,急救必用,例如:在少商、商阳点刺出血,能泻脏热,疏通经脉中气血凝滞,开郁通窍,对中风、热厥、喉肿、狂疾有特殊疗效;脾井隐白,配胃井厉兑能安神治梦靥不宁;隐白(脾统血)配肝井大墩(肝藏血)能治崩漏症;心井少冲,小肠井少泽均能治中风猝倒,卒然昏沉,痰涎壅盛,不省人事;少冲清热镇心尤有卓效;膀胱经井穴至阴能矫正胎位及治难产;肾经井穴涌泉善治各种厥逆及各种痫症,小儿惊风。此外中冲、关冲均能回阳救逆,治疗中风猝倒……。窍阴也能治失眠。从这些例子看来,可见病在脏者取之井,是经验的结晶。《乾坤生意》也说“凡初中风跌倒,卒暴昏沉痰涎壅盛,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药水不下,急以三棱针刺手指十二井穴,当去恶血,又治一切暴死恶侯,不省人事及绞肠痧,乃起死回生妙诀”,点明了井穴急救的特殊作用。
(二)“病变于色者取之荥”,阴经之荥属火,阳经之荥属水,病变于色多为火热或水寒所致。荥穴对各种病变于色的初发病期,及原发性神经痛有一定疗效,例如:临床上治疗肺热病(急性支气管发炎或肺炎)咳喘右颊先赤之初发病期,刺手太阴经之荥穴鱼际和手阳明经之荥穴二间,有退热镇咳平喘之效。鱼际穴对于肺热及肺热之气喘皆有立刻定喘之效。晕针时脸色惨白,可针心经荥穴少府强心解之。此外《灵枢?五邪篇》指出:“邪在肝即病肋中痛,取之行间(肝经之荥穴),以肝经行肋下,临床上治疗肋间神经痛刺行间,有镇痛疗效。还有三焦荥穴液门配肺荥鱼际善治喉病(见百证赋)等也在临床常用。
(三)“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输穴有益气化湿之功,善治中满、倦怠、溏泄、疼痛之疾。输穴对于阵发性的神经痛及间歇性的发热有效,所谓:“时间时甚”就是有时间歇(停停),有时严重。这种状况的病变在临床最为常见,疼痛除“伤风”及“癌痛”外,几乎皆为“时间时甚”之痛。盖输穴非属土(阴经)即属木(阳经),木主风,土主湿,例如:风湿痛平时天气好则平安无事,下雨天潮即疼痛发作。还有疟疾癫痫也是有间歇性的发作,这些都是输穴主治的范围。个人临床常用束骨治后头痛颠顶痛,陷谷治前头痛,临泣治偏头痛,效果很好,这些便都是输穴。此外用各经输穴治风湿病痛也极有效,这都是从“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的原则出发所致。
(四)“病变于音者取穴经”,经穴之五行属性在脏属金,金与发音有关,金与肺相应,与风寒有关。经穴能温通经络,疏散风寒,经穴对于病变导致声音失常之症状,皆有疗效。对于各经病变累及某一器官,功能失调者也适用。例如:刺肺经之经穴经渠能治喘咳就是有调整呼吸器官功能紊乱的作用,又脾经脉连舌下,针灸大成记载刺脾经经穴商丘,能治舌本强痛就是一例。而前述之咳喘及舌本强痛亦皆能导致声音改变,此外心经经穴通里善治暴瘖(见金鉴)亦是本于“病变于音者取穴经”的原则下使用的。综合观察各经经穴,如:阳溪治牙痛(见席弘赋);解溪治风湿面肿(见金鉴赋)及颏部、下颌、前颈病变;阳谷(小肠经经穴)治颌肿口禁(见百症赋);昆仑(膀胱经经穴)能定喘(灵光赋)及治齿痛(金鉴);复溜(肾经经穴)能定喘;间使(心包经经穴)可治失音(百症赋)皆与咳喘或口部发音有关,足见此一定律的确有临床价值。
(五)“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合穴能益经气调整内脏器官之功能活动,主脏腑一切慢性病,有健脾强胃,具有培元之功,善治逆气、胀闷、泄泻等症。对于饮食不节所致之病变亦有特效,例如:肠胃有关消化之病多取足三里、曲池、阴陵泉等合穴。又刺手足阳明经之合穴曲池和足三里,则能促进消化、呼吸新陈代谢的强壮保健作用。尺泽、委中、足三里刺血能治饮食不节,急性肠胃病,又“经满而血者”取之于合,委中、足三里、曲泽、尺泽等合穴都是刺血常用的穴位。
此外,《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篇》曾说:“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这条是说荥穴、输穴适于治疗各经所过的体表和所属经脉病变,合穴则适于治疗体内各自所属六腑的疾病。这条所指出的取穴原则,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所谓“荥输治外经”,一系指荥输部位较浅,所以用治体表及经脉病,其次是与荥输的五行属性有关,盖阴经之荥穴属火,阳经之荥穴属水,水火与寒热有关,也就是与外感有关,而善治外感病。液门为外感起手针,治感冒甚效,配合肺荥鱼际疗效尤佳。阴经之输穴属土,阳经之输穴属木,土应脾主湿主肉,木应肝主风主筋,外经病多与风湿及筋肉有关,所以风湿肌肉疼痛之病多取输穴,外感风寒风热之病及上火火热,体寒阳虚之病多取荥穴。
例如:每一经之输穴皆善治本经之筋肉疼痛,如:束骨治腰痛,头痛太阳经走向之坐骨神经痛,临泣善治偏头痛,腰侧痛等少阳经之疼痛,又如上牙痛取内庭,下牙痛取二间、三间(玉龙赋、天星秘诀、席弘赋);耳鸣耳聋取液门、中渚、束骨等有效,这就都是“荥输治外经”的具体实践。至于合治内府,一则系合穴之本,水与肾相应为先天之本,针合穴有调先后天之作用。
据报道针刺健康人及胃病患者的足三里和手三里,发现胃弛缓时会使收缩增强,胃紧张时能使之弛缓,并可解除幽门痉挛。又如:阳陵泉,用胆囊造影研究,发现针刺无胆囊疾患健康成年人时,阳陵泉能增强胆囊的运动和排空能力,因此对胆石症有一定作用。
这说明了“合治内府”是有科学道理的。《灵枢?夭寿刚柔篇》则说“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荥输,病在阳之阳者,刺阳之合;病在阳之阴者,刺阴之经,病在阴之阳者,刺络脉”,这条的意思是说内为阴,体内的五脏属阴,五脏有病,即所谓病在阴中之阴,当刺阴经的荥火穴和输土穴;外为阳,体表的皮肤属阳,如果皮肤有病即所谓病在阳中之阳,就当刺阳经的合土穴;外为阳,体表的筋骨属阴,如果筋骨有病,即所谓病在阳中之阴,就当刺阴经的经金穴;内为阴,体内的六腑属阳,如果六腑有病,所谓病在阴中之阳,就当刺阳经的络穴。针对上述原则,五脏有病可取荥穴、输穴。
如:心经有火,出现舌赤、口燥、心烦等症时,可取心包经的荥穴劳宫、输穴大陵治之。肾经有热,出现尿频、溲赤、腰痛等症状时,可取荥穴然谷、输穴太溪治疗。此处取荥输主要是指阴经之荥输,与前述荥输主外经,多系去阳经之荥输有别。
病在脏(阴之阴)取荥输之原因大致如下:脏病以心病为急,又心为五脏六腑之主“主明则下安”阴经荥穴属火,与心相应,针之有护心气之作用。阴经之输穴属土,针之有健脾固后天之本的作用,而且阴经之输穴与原穴同穴,《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五脏有疾患当取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针输穴有调脏腑原气之作用。病在皮肤(阳之阳)取阳经合穴,如皮肤瘙痒、荨麻疹等病常用大肠经曲池穴治疗。其它天井、足三里、委中(刺血为主),阳陵(治带状疱疹)均能治相应的各经皮肤病变。盖合穴属土,刺合穴一则通于脾,清热利湿,一则补土生金,增强皮肤之抗病力。
还有《灵枢经?本输篇》曾说:“春取络脉诸荥……夏取诸输络……秋取诸合……冬取诸井……。”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也说:“……冬刺井……春刺荥…..夏刺输……长夏刺经……秋刺合”这些都与季节有关,留在时间疗法部分再相加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