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5/06
- 帖子
- 502
- 获得点赞
- 36
- 声望
- 28
- 年龄
- 52
昨天下午在御手堂遇到一位患者,男,50多岁,右足底然谷到涌泉之间结节一个,数年;右腕部腱鞘囊肿一个,已经20余年。均胡豆大,质硬。予以手法消除。患者在回去的路上给我发短消息:“胡老师,我是***。今天有幸相识,精湛医术使我大开眼界,祖国医学真的博大精深,高手在民间,佩服!......”
这在我接诊的腱鞘囊肿中,病史是最长的。
先复习下腱鞘囊肿,看看教科书是怎么说的:
腱鞘囊肿是发生于关节部附近腱鞘内的囊性肿物,内含有无色透明或橙色、淡黄色的浓稠粘液。目前临床将手、足小关节处的滑液囊疝(腕背侧舟月关节、足背中跗关节等处)和发生在肌腱的腱鞘囊肿统称腱鞘囊肿。而大关节的囊性疝出另外命名,如膝关节后方的囊性疝出称腘窝囊肿,或Baker囊肿。(故存在混乱之处,尚待商榷。)本病属中医学“筋结”、“筋瘤”范畴。患者多为青壮年,女性多见。
发病机制:目前多数人认为,是关节囊、韧带、腱鞘上的结缔组织因局部营养不良,发生退行性变形成囊肿。部分病例与外伤有关。腱鞘囊肿的囊壁为致密的纤维结缔组织,囊壁内无衬里细胞,囊内为无色透明胶胨黏液,囊腔多为单房,也有多房者。囊肿与关节囊或腱鞘密切关连,有人认为囊腔与关节腔或腱鞘滑膜腔相通,有人则认为只是根部相连,并不相通。
1.一般症状腱鞘囊肿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青年和中年,女性多于男性。囊肿生长缓慢,圆形,直径一般不超过2cm。也有突然发现者。少数可自行消退,也可再长出。部分病例除局部肿物外,无自觉不适,有时有轻度压痛。多数病例有局部酸胀或不适,影响活动。[2]
2.局部症状检查时可摸到一外形光滑、边界清楚的圆形包块,表面皮肤可推动,无粘连。囊肿多数张力较大,肿块坚韧,少数柔软,但都有囊性感。囊肿的根基固定,几乎没有活动。B超检查可帮助确定肿块的性质。
(1)手腕部腱鞘囊肿:多发生于腕背侧,少数在掌侧。最好发的部位是指总伸肌腱桡侧的腕关节背侧关节囊处,其次是桡侧腕屈肌腱和拇长展肌腱之间。在腕关节掌侧的腱鞘囊肿,有时需与桡动脉瘤相鉴别,在切除该处囊肿时要保护好桡动脉、头静脉和桡神经浅支。腕管内的屈指肌腱鞘亦可发生囊肿,压迫正中神经,诱发腕管综合征。少数腱鞘囊肿可发生在掌指关节以远的手指屈肌腱鞘上,米粒大小,硬如软骨。
(2)足踝部腱鞘囊肿:足踝部共有8个腱鞘:前方3个(胫前肌腱、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内侧3个(胫后肌腱、拇长屈肌腱和趾长屈肌腱)、外侧1个(腓骨长、短肌腱)、后侧1个(跟腱)。以足背腱鞘囊肿较多见,多起源于足背动脉外侧的趾长伸肌腱腱鞘。跗管内的腱鞘囊肿可压迫胫神经,是跗管综合征的原因之一。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的一般症状和局部症状,B超检查,一般即可成立诊断。
诊断依据
1.腕背侧、掌侧或足背等处出现半球形、表面光滑、张力较大的囊性肿块。
2.肿块生长缓慢,压之有酸胀或痛感,基底固定。
3.X线摄片示骨关节无改变。
治疗原则
腱鞘囊肿
1.腱鞘囊肿可以自消,但时间较长。
2.浅表囊肿可用外力压破、击破、挤破或用针刺破囊壁,待其自行吸收,可治愈,但易复发。
3.局麻下用粗针头穿刺,尽量抽尽胶状液,注入醋酸氢化可的松或强的松龙12.5-25MG,加压包扎,每周一次,连续2-3次即愈,常复发。
4.手术治疗:效果最佳。手术必须仔细将全部囊壁连同周围部分正常的腱鞘、腱膜等组织、彻底切除。术后很少复发。复发者,仍可再次手术切除之。
用药原则
1.本病一般不需药物治疗。要做囊内注射者,则可选用醋酸氢化可的松或强的松龙。
2.需手术治疗者,则术后选用适当的抗生素。部分住院病人还需补充液体等。
以上内容可以看出,腱鞘囊肿,最大的麻烦,在于容易复发。
我 开业行医以来,接诊手法治愈的腱鞘囊肿不下200例。复发的在10例以下,复发的按新病处理,比首次处理要轻松。
个人认为,手法处理的要点和细节主要注意:
一、明确诊断,选择病例。
1.非腱鞘囊肿,特别是肿瘤,不能采用此法。
2.患者整体情况须允许。
3.病程在2年以上的,要谨慎,如果感觉囊壁太厚,韧性太强,可以先采用针灸或者其他方法。
4.质中到质硬之间是最佳适应症。质硬的处理起来难度要大,对医者的要求要高一些,故初学者不建议接质硬的。
二、手法前准备:手摸心会。
1.体会腱鞘囊肿的大小形状内容物硬度囊壁韧性等等;
2.体会该囊肿的周边关系,探索其来源,摸索其去处,摸经络,找出路;
3.领会该患者的整体气血情况,判断其承受力及适应性及预后。
三、手法处理:
1.体位姿势 生理角度最大化,凸出囊肿位置。如腕部腱鞘囊肿,背侧的,宜尽量掌屈;掌侧的,宜尽量背曲。此体位姿势,可以省时省力。
2.抚摸唤醒机体正气,转移患者注意力,观察其呼吸,在吸气后欲呼气的那一瞬间,寸劲爆发力,往近心端,找出路突破。这个时机把握,借助患者自身的气机力量,基本无痛或者痛苦很小。
3.抚摸安抚,检查有无残留物。有残留物,让患者吸气,咳嗽,在咳嗽的同时,再次寸劲爆发力抚平。
四、手法后固定:
加压固定。固定时间,按春夏秋冬,分别固定6、4、5、7天。
往近心端方向突破,加压固定,固定时间保证,是避免复发的关键。
五、食疗:
红豆+薏苡仁 适量,煮粥,一周服用2-3次,有利于患者体质改善。
这在我接诊的腱鞘囊肿中,病史是最长的。
先复习下腱鞘囊肿,看看教科书是怎么说的:
腱鞘囊肿是发生于关节部附近腱鞘内的囊性肿物,内含有无色透明或橙色、淡黄色的浓稠粘液。目前临床将手、足小关节处的滑液囊疝(腕背侧舟月关节、足背中跗关节等处)和发生在肌腱的腱鞘囊肿统称腱鞘囊肿。而大关节的囊性疝出另外命名,如膝关节后方的囊性疝出称腘窝囊肿,或Baker囊肿。(故存在混乱之处,尚待商榷。)本病属中医学“筋结”、“筋瘤”范畴。患者多为青壮年,女性多见。
发病机制:目前多数人认为,是关节囊、韧带、腱鞘上的结缔组织因局部营养不良,发生退行性变形成囊肿。部分病例与外伤有关。腱鞘囊肿的囊壁为致密的纤维结缔组织,囊壁内无衬里细胞,囊内为无色透明胶胨黏液,囊腔多为单房,也有多房者。囊肿与关节囊或腱鞘密切关连,有人认为囊腔与关节腔或腱鞘滑膜腔相通,有人则认为只是根部相连,并不相通。
1.一般症状腱鞘囊肿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青年和中年,女性多于男性。囊肿生长缓慢,圆形,直径一般不超过2cm。也有突然发现者。少数可自行消退,也可再长出。部分病例除局部肿物外,无自觉不适,有时有轻度压痛。多数病例有局部酸胀或不适,影响活动。[2]
2.局部症状检查时可摸到一外形光滑、边界清楚的圆形包块,表面皮肤可推动,无粘连。囊肿多数张力较大,肿块坚韧,少数柔软,但都有囊性感。囊肿的根基固定,几乎没有活动。B超检查可帮助确定肿块的性质。
(1)手腕部腱鞘囊肿:多发生于腕背侧,少数在掌侧。最好发的部位是指总伸肌腱桡侧的腕关节背侧关节囊处,其次是桡侧腕屈肌腱和拇长展肌腱之间。在腕关节掌侧的腱鞘囊肿,有时需与桡动脉瘤相鉴别,在切除该处囊肿时要保护好桡动脉、头静脉和桡神经浅支。腕管内的屈指肌腱鞘亦可发生囊肿,压迫正中神经,诱发腕管综合征。少数腱鞘囊肿可发生在掌指关节以远的手指屈肌腱鞘上,米粒大小,硬如软骨。
(2)足踝部腱鞘囊肿:足踝部共有8个腱鞘:前方3个(胫前肌腱、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内侧3个(胫后肌腱、拇长屈肌腱和趾长屈肌腱)、外侧1个(腓骨长、短肌腱)、后侧1个(跟腱)。以足背腱鞘囊肿较多见,多起源于足背动脉外侧的趾长伸肌腱腱鞘。跗管内的腱鞘囊肿可压迫胫神经,是跗管综合征的原因之一。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的一般症状和局部症状,B超检查,一般即可成立诊断。
诊断依据
1.腕背侧、掌侧或足背等处出现半球形、表面光滑、张力较大的囊性肿块。
2.肿块生长缓慢,压之有酸胀或痛感,基底固定。
3.X线摄片示骨关节无改变。
治疗原则
腱鞘囊肿
1.腱鞘囊肿可以自消,但时间较长。
2.浅表囊肿可用外力压破、击破、挤破或用针刺破囊壁,待其自行吸收,可治愈,但易复发。
3.局麻下用粗针头穿刺,尽量抽尽胶状液,注入醋酸氢化可的松或强的松龙12.5-25MG,加压包扎,每周一次,连续2-3次即愈,常复发。
4.手术治疗:效果最佳。手术必须仔细将全部囊壁连同周围部分正常的腱鞘、腱膜等组织、彻底切除。术后很少复发。复发者,仍可再次手术切除之。
用药原则
1.本病一般不需药物治疗。要做囊内注射者,则可选用醋酸氢化可的松或强的松龙。
2.需手术治疗者,则术后选用适当的抗生素。部分住院病人还需补充液体等。
以上内容可以看出,腱鞘囊肿,最大的麻烦,在于容易复发。
我 开业行医以来,接诊手法治愈的腱鞘囊肿不下200例。复发的在10例以下,复发的按新病处理,比首次处理要轻松。
个人认为,手法处理的要点和细节主要注意:
一、明确诊断,选择病例。
1.非腱鞘囊肿,特别是肿瘤,不能采用此法。
2.患者整体情况须允许。
3.病程在2年以上的,要谨慎,如果感觉囊壁太厚,韧性太强,可以先采用针灸或者其他方法。
4.质中到质硬之间是最佳适应症。质硬的处理起来难度要大,对医者的要求要高一些,故初学者不建议接质硬的。
二、手法前准备:手摸心会。
1.体会腱鞘囊肿的大小形状内容物硬度囊壁韧性等等;
2.体会该囊肿的周边关系,探索其来源,摸索其去处,摸经络,找出路;
3.领会该患者的整体气血情况,判断其承受力及适应性及预后。
三、手法处理:
1.体位姿势 生理角度最大化,凸出囊肿位置。如腕部腱鞘囊肿,背侧的,宜尽量掌屈;掌侧的,宜尽量背曲。此体位姿势,可以省时省力。
2.抚摸唤醒机体正气,转移患者注意力,观察其呼吸,在吸气后欲呼气的那一瞬间,寸劲爆发力,往近心端,找出路突破。这个时机把握,借助患者自身的气机力量,基本无痛或者痛苦很小。
3.抚摸安抚,检查有无残留物。有残留物,让患者吸气,咳嗽,在咳嗽的同时,再次寸劲爆发力抚平。
四、手法后固定:
加压固定。固定时间,按春夏秋冬,分别固定6、4、5、7天。
往近心端方向突破,加压固定,固定时间保证,是避免复发的关键。
五、食疗:
红豆+薏苡仁 适量,煮粥,一周服用2-3次,有利于患者体质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