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中医精神病大家周康教授的两篇文章

老虎猫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5/05/09
帖子
1783
获得点赞
159
声望
63
周康教授治疗精神病经验
杨春林1,王兰2

〔1江西省精神病院,江西省南昌市上坊路43号,330429;2江西省人民医院)

关键词精神病/中医药疗法;名医经验;@周康


上海中医药大学周康教授在50余年的临床工作中,勤于思索,重视实践,善于去芜存菁,对精神病的诊治建树颇多,兹简介如下。

1 实践检验“涤痰开窍”法,重新评价“痰迷心窍”论

中医药对精神病的论述多见于癫狂、痴呆范畴。其中影响最大者,当以“痰迷心窍”论和“涤痰开窍法”。自金代刘完素首倡“涌吐痰涎法”治癫狂,张子和又宗河间之说,阐明了“癫狂由于痰迷心窍”所致的理论,后世医家一脉相承,“怪病多痰”、“治痰即治呆”成了历来论治精神病的传统观点。鉴于“痰迷心窍”论在精神科的重要地位,周老遵古而不泥古,用科学的态度对其进行实践检验,他先后选择了几个涤痰开窍治疗精神病的代表方剂,如三圣散、温胆汤、加味控涎丹、白金丸、檬石滚痰丸、癫狂龙虎丸和马宝散等,按西医诊断和疗效标准,在住院患者中,选择了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单用中药治疗,按药量、按疗程使用,需要吐泻的也达到了充分的程度。结果发现具有涤痰开窍功能的以上诸方,只能改善某些临床表现,而对精神病性症状疗效并不显著。为此,周老认为古人所谓的“痰”在精神病的发病机理和治疗中的重要地位及影响,与现实情况远不相称,并提出要突破“痰迷心窍”理论的束缚,治疗中不能千篇一律用“攻其痰以开其窍”,应拓展思路不断探索中医药治疗精神病的新途径,根据精神病的发病机理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方能提高疗效[1]。

2 精心观察,脏躁症非疲症

在近代中医文献中,不少学者认为古人言“悲伤易哭”的脏躁症,即今之癔症,以致后学者在临床上见悲伤欲哭者皆投甘麦大枣汤,其疗效难得满意。周老选择了50例悲伤欲哭的女患者(数欠伸的症象极少),先确定其诊断归属,再用甘麦大枣汤治疗,观察此方的疗效。结果发现悲伤易哭的患者,除了少为癔症外,大多属抑郁症,甘麦大枣汤的疗效并不显著。周老为了证实这一论点,深入研究了历代名医,如姚龙光、许叔微、薛立斋、陈自明等诊断为脏躁症的案例,用现代精神病学症状学标准进行评定,再对照诊断标准,结果亦发现病案中的记载大多属抑郁症状,符合抑郁症的诊断标准〔2〕。

3 活血化瘀、兴奋壮阳创新路

瘀血与精神病的关系,早在《内经》中就有论述:“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汉代张仲景又提出“蓄血发狂论”,创用桃核承气汤等方。清代王清任进一步阐明了“癫狂”为“气血凝滞”。然而近代医家对瘀血与精神病的密切关系未予足够重视。周老在上世纪50年代就倡导“调气破血”论治疗精神病,自创了“新制柴胡汤”和“达营汤”,治疗精神分裂症和周期性精神病,取得了显著疗效〔2〕。他的活血化瘀法治疗精神病,在国内产生了积极影响。我们在周老指导下,用活血化瘀方“桃黄片”(桃仁、大黄、赤芍制成)、“金蒲丹片”(由郁金、石菖蒲、丹参制成)和“清神片”(单味大黄制成),治疗精神分裂症300余例,取得了良好疗效〔3-4〕。周老还在实验室里观察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有关指标有明显异常,证实精神病患者有瘀血存在。

临床上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表现为孤僻懒散、少语少动、表情呆滞、情感淡漠、思维贫乏、意志衰退等,治疗非常棘手,疗效亦差。周老对此勤于思考,深入探索,发现此类患者身体虚弱、面色苍白、舌淡少苔,属阳虚阴盛之征象,符合《难经》的“重阴者癫”、《金匮》的“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和近贤恽铁樵的“凡见不足者,即是少阴”之论,于是他萌发了用辛温壮阳法治阳虚阴盛的癫症的想法,按少阴症论治,以四逆汤为基础,加入大量辛温补肾阳之品,大壮其元阳,兴奋机体功能,名曰“兴奋壮阳汤”。方中重用附子,《本草》言其辛热有大毒,历代医家多畏其发燥,周老从小剂量开始,每日用15g,根据病情和药物反应,加大药量至100~120g/日,连续服用月余无不良反应,有些难治患者竟获奇效〔2〕。

4 扬长避短,西为中用启后人

周老在长期的精神科临床工作中,遵古而不泥古,善于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扬先贤之长,补古人之不足。他在临床科研中注重科研设计,运用现代医学的诊断和疗效标准,观察的样本数在30例以上,同时采用观察量表和化验室有关项目检查,然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以说明问题,所以科学性较强,参考价值大。

在他发表的100多篇论文中,展示了新理念、新方法,丰富了中医精神病学。如周老认为中医学的“重阳则狂,重阴则癫”理论,与现代精神病学的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分类,十分相符,并主张治疗阳性症状用活血化瘀法,治疗阴性症状用兴奋壮阳法。他在临床治疗工作中,扬长避短,西为中用。如遇到兴奋躁动、拒食拒药、消极自杀等急症重症,中药难以及时改善症状,则选用控制症状较快的西药或电抽搐治疗。如急性症状改善以后,加用中药,既可以减少西药用量,又可以减少其副反应。尤其对抗精神病药所致的肥胖、闭经、阳萎、便秘、流涎等副反应,可以发挥中药整体调节的优势,采用丰富多彩的治疗方法,既能解除患者痛苦,又可弥补西药之不足。

周老尊重科学,实事求是。他谆谆教导我们,中药治疗精神病的疗效,离患者愿望甚远,任重道远,冀同道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周康,徐声汉《“痰迷心窍”论在精神科所起的影响及其实用价值》.新医学副刊,1978,4(4):222~224

2周康.祖国医学对精神病治疗的初步探讨.中医杂志,1962,(8):12~16.

3杨春林,曹春芳,王美珍.桃黄片为主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与实验观察.中医杂志,1986,27(9):31~34

4王美珍,孙玲,杨春林.清神片治疗精神病32例临床观察.中医杂志,1999,40(11):697.

2007一02一27收稿)

《世界中医药》2007年9月第2卷第5期
 
周康,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退休的中西医结合主任中医师,上海市高级专家协会会员,上海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1931年5月29日,出生于江苏阜宁莘庄,一个九代中医世家,他是第九代。自幼秉承庭训,打下深厚的儒学文化功底。1950年毕业于解放前夕全国唯一合法的中医教育机构,中央国医馆。1991年,周康获取高级职称资格。他从事精神科临床整整半个世纪,在获得经验与教训同时也取得不少成绩。曾在全国省市级和国家级期刊发表卓有见地的科研论文126篇,并于2001~2002年先后三次应邀赴东邻韩国高等学府东国大学校讲学,受到高规格的欢迎和礼遇。


上海著名精神科专家周康教授,出身于九代中医世家,祖上享誉医林,并获科举功名。1950年他毕业于中央国医馆医疗专业,又幸遇两位名师指授。解放后系统进修现代医学三年。1954年接上海市卫生局通知令去“上海普慈疗养院”(精神病院前身)报到,不禁出乎意料,甚至颇感犹豫彷徨。正当举棋难定之际,名师的破迷指津,遂决定了周康终身从事中医精神科为一生事业的命运。

莫道昆明池水浅 观鱼胜过富春江

上海普慈疗养院,系教会主办的精神病专科医院建于1934年,创办人陆伯鸿,1952年由上海市军管会接管,1955年改为上海市立精神病医院,1958年再改为上海市精神病防治院,1988年最后改为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尽管周康的中医有一定基础,但对于精神科却一无所知,一度正想推辞不就。此时已任中央卫生部中医顾问的老师秦伯未适来沪上,周康即往谒见。秦老师谆谆的教导,亲切的话语,一语点醒梦中人:“不要小看精神病这个冷门小科,同样是人民的需要。路是人走出来的,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正是需要我们去做。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正需要我们去走。不懂,就要好好学,披荆斩棘,吾将导道夫先路,这是需要胆识和勇气的。你是中医出身,中医一定不能丢,你要对得起祖宗。精神科大有前途,大有可为,如果搞得好,不仅能填补中医学的空白,还能载誉医林。如果你认为中医精神科不好搞,试问哪一科的中医是好搞的?若要搞出名堂就要付出毕生精力,终生投入。”秦老师是中医界著名诗人,他语重心长地引用毛主席的两句诗对周康勉励有加,令周康至今铭心难忘:“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意思很明确:人生必须有生命的依托,医生必须用医院的依托,有所皈依,心中踏实,脚踏实地,英雄才能有用武之地。周康听了秦老师的一席话,欣然应命前往普慈疗养院报到。

由粟宗华院长亲自进行第一阶段的培训,主讲精神病学并进行临床示教。周康历历在目,初步了解了精神病学基础及一般处理常规。1955年周康的另一位老师章次公,也是中央卫生部中医顾问,路经上海,周康前往拜谒。章老师对周康说:“参加精神病工作很好,要先学好西医精神病学,要对一般临床处理应付裕如,这样才能在中西医之间有共同语言,并能补中医之不足,在临床治疗和研究中,有时会中西药同用,如作为一般应用,尺度可以放宽,但如作为课题研究,就必须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因此思路必须条理清楚,界限壁垒分明,让人一看就知道中西药各自所发挥的作用,要一是一、二是二,有效就有效,无效就无效,不要含糊混淆,不能投机取巧,不能违背科学准则,得到的总结一定要中医赞赏,西医颔首。一切研究工作都是为临床服务。如果某一项研究成果,尽管理论高深,但不能为临床所采用,不派用场,最后束之高阁,那又有何意义。这一点千万要记住,学以致用,用才是最终目的,而不是摆设,供人观赏,华而不实。”两位老师的教诲,不啻午夜钟声,发人清醒。恰巧1955年底,中央号召中医归队,号召发掘祖国医学遗产,批判对中医“名为进修,实为改行”的王斌思想。此时在精神病院工作的中医师共十人,大多留恋于已习惯的西医精神科工作,不愿归队,惟独周康一人果断决定,要继续在精神科搞中医工作,孤军奋斗,独闯征程。回顾老师的教诲,言犹在耳,念念不忘,成为鼓舞自己不断前行,义无反顾,矢志不渝,坚定不移的精神力量。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立志于精神科从事中医工作后,为求更好地掌握中医在精神病方面的有关资料,遂利用两年(1955—1957年)周日和节假日时间,前往上海图书馆翻阅中医线装书籍600余部,做了大量摘要和文摘(后来这些文摘果然成了他最早的文化宝库,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当上海市精神病院贯彻中医政策,要开设中医病房时, 26岁的青年中医师周康,被委以重任——负责创建科室的任务。此时他对各项管理制度和各项常规等尚知之甚少,更不谙世事。苏宗华院长为他制定了一套符合中医病房的常规制度,并配备了相应的人员。最重要的是如何选择病种和治疗方法。周康首先想到的是,历代方书中以“癫狂”命名的有关精神病的方药记载最多。而流传最广、时间最长、影响最大者,以痰火理论为首,遂在病房中选择精神分裂症男女病人60例,作为中医癫狂病之代表,集中大队化痰药如半夏、南星、礞石、天竺黄、白芥子等,如带有热象则佐以芩、连,带有寒象则伍以姜、附,同时又用三黄泻心、凉膈、白虎之清火重剂,以治疗兴奋躁动之火盛发狂病人,每一病例均予足够之剂量与疗程,但经试验,结果竟无一例取得疗效。基本症状丝毫未变,幻觉妄想依然,情感障碍如故,更重要的是对某些兴奋躁动病人,不能及时得到控制,隔离不能解除,护理极其繁重,家属恳求迫切,病人非常痛苦,见者莫不揪心。治疗失败,各方面之压力接踵而至。面对如此状况,他整日愁眉不展,如坐针毡,如芒刺在背。如仍无动于衷,顽固坚持,未免残酷不仁,有违医德医训。被迫之下,周康不得不放弃中医治疗,个中苦涩非笔墨所能形容。此时贤达英明的苏宗华院长仍对周康语重心长予以安抚:“不要灰心,科学研究,很少一蹴而就。成功固然可喜,成绩应该肯定,但失败而取得第一手资料,得出明确的结论,让人避免重蹈覆辙少走弯路,纠正人云亦云,相互抄袭的不良倾向,也是一大成绩。再想想,还有其他什么方法可应用,我全力支持。”苏院长的鼓励给周康巨大的力量。实际上周康心犹未甘。他,回顾古人曾有运用吐下之法,治疗癫狂有“吐出恶痰数升,呕吐浊痰数升”的记载,或许可以奏效吧。于是再打旗鼓重开张,又选用催痰涌吐的中医方剂进行临床试验:龙虎丸治20例,控痰丹治30例,瓜蒂散治9例,单方马宝治43例,这些对象都属于精神分裂症。并制订了一整套严密的观察项目,如定时测量血压、脉搏、呼吸、心电图等,详细观察临床表现。令人莫大讽刺的是,所有的努力都枉费心机,竟然又是无一例取得疗效!顿时满腔的热情化成冰!至此,化痰清火在临床治疗精神分裂症“全军覆没”!轰轰烈烈开场,偃旗息鼓收场,又是竹篮子打水,令人心灰意冷!面临山穷水尽之势,当初之雄心壮志,荡然无存,犹如曹操之败走华容道,又如毛泽东当时革命形势处于最低谷:“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气氛苍凉。但如就此金盆洗手,抑惑改弦易辙,不仅有违师训,更是愧对祖先。祖宗啊,我将何以面对呢!是长歌当哭呢,还是涕泪纵横呢?但周康不愧是周康,无愧为炎黄子孙,他余勇可贾,学习当年红军再鼓勇气:“而今迈步从头越”,但如何去“从头越”呢?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当痰火理论临床试验战斗第一回合失利之后,一时他茫然不知所措。他久久徘徊,冥思苦想、纠结心头的问题是,路在何方?下一步路究竟将如何走?此时他亟盼天眼突开,豁然开朗,能够找到一有效的理法方药。此时他并不求诸全面成功,如能解决一、二个实际问题也心有所甘。直如“大旱之望云霓”,也如“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这时他想起了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失利铩羽而归的处境:“貂裘敝,黄金尽,形容枯槁,面目黎黑,妻不下紝,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其失意窘困几乎与苏秦当时的情景何其相似,个中滋味只有身历其境者方能体会,局外人无法理解。后苏秦峰回路转,揣摩太公阴符之谋而有成。《文心雕龙》所谓:“穷则变,变则通。”周康也穷通思变,陶侃所谓“竹根木屑皆有大用”。这时他想到了在市图书馆摘录的大量摘记:“我何不翻阅以往的笔记,或许会有所获,除炭火理论而外,是否尚有其他方法可循?”果然,心有灵犀,这些摘记给了他新的灵感。《黄帝内经》有论:“百病皆生于气”;张仲景《伤寒沦》有“蓄血如狂”及“柴胡龙骨牡蛎汤治惊狂卧起不安”的理论和实践。清代王清任又有血瘀理论之“癫狂梦醒汤”,此与痰火理论完全殊途。于是他蹊径另辟,开始气血理论的运用研究,以“调气破血”为治则,制订“调气破血”之方药,治疗精神病,结果不禁为之惊喜。讵料竟获得疗效。1958年《新中医药》发表《从事中医对精神病的治疗研究一年来的临床体会》。这是首篇报道全国中医研究治疗精神病的成果,从此开始,中医治疗精神病的研究不断深入。1962年《中医杂志》以“调气破血”为题,作治疗精神病的临床报道。十年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调气破血”一语开始为“活血化瘀”所取代。1979年《神经精神疾病杂志》正式以“活血化瘀”为题,治疗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躁狂相、周期性精神病、中毒性精神病、脑炎后遗症,均获得满意的效果。周康犹希望再获新突破。这时毛主席的战略观点“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给了他新的启示。周康开始站在战略思想的高度看待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战略战术。他选择周期性精神病44例并筛选精简主要方剂“达营汤”,获得显效(论文见于1980年第2期《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以后陆续发表《活血化瘀治疗精神病的理论由来及二十年的临床体验》、《活血化瘀在精神病临床的系列研究》、《活血化瘀“达营片”减少精神分裂症西药剂量及其毒副反应的观察》等三十余篇学术论文。1994年上海市卫生局组织专家鉴定,肯定这一成果。前不久又或获专利。五十年来,此一方法在院内为好多医生使用而经久不衰,兄弟医院不仅乐于使用,且作出临床报告。应该说此时这“南飞雁”终于被欣喜的周康盼归来了。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科学生涯和万里征程真是“浩浩乎平沙无垠(《昭君出塞》)”,永无尽头。京剧演员奚啸伯在其自导自演一剧《范进中举》中唱腔有曰:“走一程,又一程,多少长亭共短亭。”(原句出于李白长短句《菩萨蛮》)亦出此意境。周康从事精神科,从痰火理论到活血化瘀,确是走出了一程,虽然活血化瘀对一些阳盛有余之证获效,但千奇百怪的精神分裂症并非都是适用活血化瘀的阳盛有余之证,如何进一步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呢,那只能一程接一程地走下去。

1、阴证表现的精神分裂症:临床上有一组病人,症状为情感淡漠,行为退缩,生活疏懒,呆滞嗜卧,思维贫乏,意志欠缺,语言蹇涩,孤独不群,一派阳气不足之象,常见于单纯型或病程较久的精神分裂症。张仲景谓:“症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遂用《伤寒论》少阴病提纲之理论,运用壮阳兴奋之药,结果获得明显疗效(论文见于1962年第8期《中医杂志》,1966年第2期《上海中医药杂志》)。同一诊断为精神分裂症,采用同病异治之法,不仅对癫狂病应用附子,被称为创举,见刊于《当代名医临证精华——癫狂病专辑》,并排序名列于《专辑》榜首,在封面上犹刊出本人的论断“癫狂并非尽痰迷,探求治法审阴阳”,被树为精神病正治标新立异之新理论,此标志周康在科学征途上又前进了一程。

2、神经症的临床分类:神经症在精神科占较大比重,约为门诊病人半数以上,以往对此并未重视,国外友人善意提醒:“不重视神经症,只能算得半个精神病院。”近年来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多,神经官能症、心身疾患成为精神科彼此交流的重要课题,因而选择神经衰弱100例,一一罗列其主诉症状,然后将性质相同之症状进行归纳,共分为心阳、肝阳、气郁、阴虚、阳虚、单一症状、暂不分类等七个证象,针对临床证象,制定中医组方,并与西药组对照,进行经统计学处理,中医组疗效明显优于西医组(论文见于1985年《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而且病人又乐于服用中药,为此周康参加了德国汉堡1993年国际学术大会交流。

3、老年期精神病的中医治疗,五十年来从未停止。1959年,因“中医对老年期精神病的辨证治疗”获中央卫生部显著成绩奖状(文载1959年《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其后不断探索,得出较为成功的三条经验:一是在急性期用西药控制其紊乱症状;二是用中药治疗官能症体诉与药物副反应;三是用中医中药增强体质,延缓衰老,不致迅速恶化。此三条不仅获得国内同道的认可,并在对外交流中亦获得高度评价。

4、扬长避短,建立流派。五十年坎坷生涯,得到不少教训,同时也取得一些经验,制定了一个比较切合实际的方案四条:一是在精神药物控制急性症状后加用中药减少西药维持量;减少西药副反应,降低复发率;二是精神症状按阴阳二证辨证,阳证从活血化瘀论治,阴证从壮阳兴奋论治;三是有传统之证可辨则辨;无则不辨,直接按精神症状来辨;四是在合并治疗时,正见肝阳、阴虚、气郁、阳虚、心神不安等证象,则按传统法则,用平肝、滋阴、温阳、解郁、养心安神等随证治疗。上述方案经兄弟医院实践,反馈资料提示,对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老年期精神病以及其他精神与神经症都有效。一改以往之窘困局面。福建尤海脑病医院在2006年第2期《中华医学研究与实践》撰文《一个精神科中医学术流派》,发表观点,指出一个流派的形成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一是在传统基础上具有前所未有的创新;二是独特的学术观点与方法;三是经长期实践检验效果良好;四是获得同行的认可和较多人喜爱。前述“扬长避短、西为中用”的方针,经过实践的过程,终于演变出一个具有上述特点的一个以周康为代表的崭新的学术流派。

5、常用方药,同步研究。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中药汤剂远远跟不上形势的需求,故力求革新,但牵涉到许多问题,诸如标准的掌握、成分的深入了解、配伍的合理、剂型的选择(羊羔虽好,众口难调),等等,并非一般临床中医所能达到的。事非经过不知难。为此他多方地寻师访友,足涉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上海市药物研究所、上海市药材公司中药研究所、“上医大”天然药物化学教研室、“二军大”植物化学研究室、“上中大”中药教研室,都成为他经常登门求教的师门熟地,在上述单位师友的帮助下解决了他的许多问题。如达营汤由四十四味精简为三味;原配伍之山稜、莪术,将山稜减去;制定达营片时掌握莪术油的得油率;中药龙脑香同位素的示踪试验等,都为临床应用带来方便、提高效果而更臻完善。1986年,中华药学会在青海西宁召开全国中药理论研讨学术会议,参加者清一色的都是药学工作者,唯独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周康以临床中医师身份列席,并以《中药研究在精神科的临床实践》为题在大会发言,此为周康科学生涯跨学科在相邻学科发挥影响的一个令人欣慰的小插曲。

五十年来,在周康的科学生涯中有大半历程都是在栉风沫雨、甘苦自知、艰难备尝的境况中度过的。在施慎逊教授指导下完成课题“中西医结合对精神病药物性停经及内分泌变化的研究”,他每天从清晨6时前分秒不误地赶到病房,亲自抽血,又骑自行车亲自将标本送至上医大实验室。为求正确了解某味中药的成分含量,利用休假到药厂与师傅一起熬夜加班,奋战通宵达旦。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完成某一中药剂型改革,他总是亲自出马,而不假手他人。尽管当时多亏年轻,精力旺盛,但毕竟是对一个人精力、毅力、耐性和意志的考验。若果经不住考验,随时可能半途而废,功败垂成。而在当时,在数十年里上无指导,下无助手,孑然一身,孤军奋战,此种科学生涯毕竟是甘苦寒暖自知。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在周康的科学生涯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也是其重要组成。数千年的中医文化,不可避免的精华与糟粕并存,珍珠与鱼目掺杂,故党的文化政策“存其精华,去其糟粕”是何其英明!就是号召每一个文化工作者激浊扬清,去芜存菁。所谓“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见毛主席《新民主主义论》)。十一届三中全会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伟大的哲理,为我们指明了奋斗和前进的方向。近年来精神身心疾患威胁人们的健康,与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并列上升到疾病谱的第四位,因而引起越来越多科研工作者的热切关注。中医队伍中亦对此大感兴趣者大有人在,于是学术活动频繁,文章迭现,但人们总沿袭传统理论、拜倒于古人面前,他们停滞前进,裹足不前,轻浮草率、背离科学、脱离实际、纸上谈兵,却少有人问津古人,然后挑战古人,为此给中医精神科工作带来瑕疵和诟病。必须大胆采用来自实践的客观资料加以澄清,以实践论的途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勇敢地开展学术争鸣。有两段文字曾对周康产生了很大的作用,给予他巨大的鼓舞。一段文字来自《毛选》(P1317):“我们必须坚持真理,而真理必须旗帜鲜明。我们共产党人,从来认为隐瞒自己的观点是可耻的,我们党所办的报纸,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当是生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这是我们革命无产阶级应有的战斗风格。”一段文字则来自报纸——《光明日报》(1978年3月17日)薛尚思教授的文章:“学术争鸣,不能搞和为贵,而贵在争鸣,不争鸣就不能比较,不能鉴别,不能创新,凡是珍惜自己生命的学者,在学术是非面前,绝对不会缄口不言,放弃原则,模棱两可,甚至说违心话,随风倒,那样的话,就等于自己退出学术舞台,结束学术生命。”

在上述文章鼓舞下,周康开展学术争鸣发表了一系列论著。

一是《评<中医学>癫狂篇》(高等医学院校教材《中医学》,河北新医大学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发行),仅以癫狂篇而论,其理法方药之内容,俱为古代记载之文献整理,远未跟上解放后国内发展之形势要求,更奇怪的是将“常与精神病人接触受其情志错乱的影响”作为病因病机看待。严肃指出一个国家出版社发行的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应反映吾国的科学水平,而今竟犯如此的重大错误。望今后写作者态度应该严谨慎重。

一是《脏躁症之讨论》(1985年《新中医》),张仲景《金匮要略》有“夫人脏躁,喜悲伤欲哭”之条,自西医东渐之后,有人提出“古之脏躁,即今之歇斯底里也”,一时盛传风行,众口一词,几乎成为铁论,建国以后凡是一见悲伤欲哭,即云脏(藏)躁,一见脏(藏)躁辄与歇斯底里等同,为此作了50例悲伤欲哭女性患者的调查研究,发现除癔症(歇斯底里)而外,尚还见于内因性抑郁证、更年期抑郁证、心因性抑郁证、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焦虑性神经症,因此认为对中医之病症,尤其作为重大影响之理论,不应主观硬套和武断。

一是《痰迷心窍论在精神科所起之影响及其实用价值》(《新医学——神经系统疾病》1982年专刊号,有关内容已见前述)。文章发表后,不仅获得已知邮政编码的全国637所精神病院中医同道的赞同,响应不再使用此法在临床治疗。2006年《世界医药》及2010年《家庭中医药》杂志赞同与重申此同一观点。但遗憾的是,在目前教材中仍然以痰火理论为中心。更令人吃惊的是,在2011年2月4日某市自称我国唯一的《中医药报》第十一版仍然出现了“论痰火伤心”理论及其癫狂治疗。在其宏论中除了全部引用古人资料外,并无临床实践资料来支持此论点。一位高等学府的权威学者,竟出如此杰作,不知是对中医刊物的现实资料不屑一顾,还是主编故意疏忽和漠视。现实的中医已前进了一大步,他们却还抱着旧黄历做他的大头春梦,不禁令人浩叹!

在周康的科学生涯中,有关激扬文字的材料很多。当前我党正以科学发展观推动各项工作,正体现出科学发展观的巨大威力。周康深深感到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就是实践检验理论的过程,指导实践的理论都是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检验而得到补充、纠正、丰富和发展的,理论如果脱离实际,不与实际相结合,或者不从实践中得到发展,老停留在一个地方,它就不可能指导实践,更谈不上什么效果。青春作赋,皓首穷经,寻章摘句,终日游弋于笔砚之间。这是严重的错误倾向,纯属于经验派哲学,势必妨碍中医中药向前推进和发展。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在几十年科学生涯中,周康除坚持临床实践并及时将取得的经验总结成文发表外,同时也不懈地进行学术争鸣。到目前为止,已发表文章126篇,并出版《临床中医脑病学》、《精神病中西医结合研究》两本专著,经常应邀赴外省市兄弟医院会诊和讲学。2001年应大韩民国神经精神科学会的邀请,赴汉城以自己的经历“中医治疗精神病临床五十年”作学术讲演,得到与会专家的良好反应。《朝鲜日报》、《汉城日报》都作了新闻报道,各大医院都张贴巨幅海报制造声势,扩大影响。2002年再次应韩国东道大学校精神科教研组之邀请,赴该校商谈《精神病中西医结合研究》一书转译韩文出版的有关事宜,2003年再应韩国釜山市医学会的邀请,赴该市福星汉医院为病人会诊,并作了学术讲座“中西医结合治疗难处理精神病人的经验”。值得一提的是,《精神病中中西医结合研究》一书出版后,韩国同道好评如潮,对该书评价如下:

一是不落俗套,不乱抄袭。全书每一章节均以自己亲身实践材料、临床观察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而后得出较科学的结论,为推动中医学之前进,提出良好的思路与方法。

一是根据大量实践材料进行总结,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旗帜鲜明,笔锋犀利的进行学术争鸣,此在中医书籍中实属罕见。

一是不受古人约束,大胆创立新方。在临床应用有效的基础上找出证与方之间的联系,探索辨证规律,制定系列处方,推陈出新,有破有立,这是最大的珍贵之处。

我国学术著作医学书籍受到国外重视和翻译出版者不多,特别是精神科中西医结合方面,目前未见到第二本书籍达到这样的水平。一句话,被国外看中是极不容易的。湖南医学院精神病教研室杨德森教授有一句名言:“我们总应该留一点东西给后人吧。”每一位科学家都应该以此作为矢志努力的方向。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知音的同道,可托心对明月,这可作为“周康科学生涯”最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一笔。

周康所取得的以上这些科研成果并非偶然,而是与科研工作者长期养成的自身素质和条件分不开。周康在一篇序言中有所总结,提出7条基本条件。其实正是夫子自道:“必须有一定的客观环境(这是最基本的环境依托和生存依托,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是客观条件,后者是主观条件,主客观的融合,才能迸发出生命智慧的火花)与锲而不舍的毅力、有优良的研究品德(即如泰山崩于前不为所动,而色不变,以及久坐冷板凳耐得寂寞的定力,有明察秋毫的明锐的发现和观察能力,少有名利之心,不为名利所动,不因名利而改变初衷),有深厚的中医中药基础;有丰富的现代医学知识;有开拓的科学研究思路;对中医中药(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深厚感情。”笔者以为还必须加上一条,就是必须具有甘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周康学术成果的取得,还以牺牲他的许多个人生活时间,包括家庭生活为代价,因此他至今不得不面对一个令人痛心的破碎的家庭。


 
(二)一篇妙文和一把名医聚珍墨宝折扇

先介绍一篇“阳痿膏方脉案”的妙文:

肾主作强,肝司宗筋。阴器者,先天之本,宗筋所聚。今也忽如雌伏,顿时未作雄飞。阳痿不举,宛成无欲罗汉;坐怀不乱,复见守正鲁男。婕妤当熊,曳尾而走;老僧入定,止水无波。驰骋疆场,还须退避三舍;呢喃幕上,遽怜孤负双栖。欲行周公之礼,祗可下床答拜;止于大王之庭,难以冲天一飞。人非草木,其谁能以遣此;隐有难言,侣毋乃生怨怼?虽然,女娲有补天之术,何须心意灰慵;忝谷当回阳之时,自然斗移柄转。三折其肱,重布冲锋之阵,七擒定计,撤回免战之牌。方从斑龙百补、河车大造、七宝美髯、杨氏还少诸方出入。

这篇短文是1950年名中医周康年轻时(19岁)写下脉案导语。就是这篇妙文令当时许多人折服,从而对年轻的周康另眼相看。内经学家秦伯未击节赞道:“在所有膏方脉案中这是最好的一篇!”又评说:“如此文情潇洒才气洋溢的游戏文字,只有年轻气盛的周康才能写出,是篇俏丽典雅,妙趣横生,亦庄亦谐,生动刻画,入木三分,对仗工整,用典比喻确当。诙谐而不失严肃,毫无粗俗鄙陋之嫌。”他感动之余,也激起文思和创作激情,于是随手取出扇面,挥毫作画相赠,这时他推荐给在座的严苍山,严先生看了也为之感染,随之妙赐墨宝。周康自然喜不自胜,意外得到两位大家的如此青睐,同时得到两位名人的墨宝。就此通过秦老师的当面测试,以后老师就向学生倾心授学。

扇面上的墨宝,正面是秦伯未的一幅彩墨和一首七绝:“夜捣守宫(壁虎,中药,有攻散气血凝结,通络起废蠲痹瘫,解毒消坚作用,有用于治疗癌肿)金风蕊,十尖轻换红鹦嘴。间来一曲鼓瑶琴,数点桃花泛流水。”

另一面的墨宝是严苍山的行草,引自清代文学家袁枚(子才)《随园诗话》上的几段文字:“齐武帝于兴光楼上施青漆,谓之青楼,是青楼乃帝王之居。故曹植诗:‘青楼临大路’,骆宾王诗‘大道青楼十二重’,言其华也。今以妓为青楼误矣。梁刘邈诗曰‘娼女不胜愁,结束下青楼’。殆称妓女之始。

“又广东称妓为‘老举’,人不知其义。问土人,亦无知者。偶阅唐人《北里志》,方知唐人以老妓为都知,分管诸姬,使召见诸客;一席四钚,烛上加倍,新郎君更加倍焉。有鄞举举者,为都知;状元孙偓颇惑之。卢嗣业赠诗云:‘未识都知面,先输剧罚钱。’广东至今有‘老举’之名,殆从此始。

“某公子惑溺狭邪,几于得疾。其父将笞之,公子献诗云:‘自怜病体轻于叶,扶上金鞍马不知。’父为霁颜。”

这段文字显示的是,秦伯未、严苍山与年轻周康之间的交往,不是普通的文字缘,而是忘却年龄、重在友谊的倾心相交。其意义不在诗歌和图画本身,也不在典雅秀美的艺术欣赏价值、珍稀文物的历史价值,而在于两位医家对年轻医生的称谓,前者称“周康道兄大属乞正之”,“周康大疋(雅)正之”,完全没有将自己置于居高临下的长者或尊者的地位,而是以平等的地位相待。

如今周康到了老年,常常取出珍藏至今的这柄折扇,把玩、吟咏、重温这段永恒的友谊。

这篇妙文妙在哪里,现在让我们来细细拜读吧。这短短二百四十一字小文,骈体,明暗用典十个,大有文思如涌,纷至沓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挞送青来”之慨。

肾主作强,肝司宗筋。阴器者,先天之本,宗筋所聚。这是引自中医经典《内经》语。引经据典,说明此文奉旨正宗,非儿戏文字。

今也忽如雌伏,顿时未作雄飞。第一典出于《后汉书·赵典传》:“大丈夫当雄飞,安能雌伏!”雄飞比喻奋发有为;雌伏比喻隐藏,不进取。这里指身为男性而缺乏性行为,面对异性无所作为。

阳痿不举,宛成无欲罗汉。阳痿不举就是男子性具不能勃起,软弱无力。和尚戒律,清心寡欲,要求禁欲,不允许有性行为。无欲罗汉,就是没有求偶和满足性生理欲念的和尚。

坐怀不乱,复见守正鲁男。第二典,柳下惠历来有坐怀不乱的口碑。女子坐在他的怀里,而能够无动于衷。柳下惠本名展禽,字季,春秋时鲁国大夫,因食邑于柳下,谥惠,故人称“柳下惠”。坐怀不乱不是一般正常男子所能做到,若是生理正常,那么除非是柳下惠和道德意识非常强烈、自我约束意识特强的人,很难做到。此人既非柳下惠却能够做到坐怀不乱,那么只能说明此人必是性功能缺损的非正常男子。守正鲁男,指执守着正统观念的鲁国男子,即柳下惠。

婕妤当熊,曳尾而走。第三典,公元前49年,汉宣帝刘询死后,儿子刘奭继承大宝,即汉元帝。公元前38年,出现一个惊险场面。宫廷中特设有动物园,豢养由各地搜到的和外国进贡来的奇禽怪兽。一天,皇帝前去参观猛兽厮打,看的是老虎和野熊的搏斗,皇后妃妾一律依编制的高下排列在皇帝的后座。正看得兴高采烈,那只野熊忽然撞破栅栏,咆哮着就要冲上来。刘奭坐在最前排,正是第一个攻击目标。那些千娇百媚的后妃,哪里见过这种场面,都一声尖叫,一哄而散,皇帝虽然是男子,但也两腿发抖,跑不动,喊不出,眼看就要落入野熊之爪。这时只见冯媛一个箭步跳上去,奋不顾身地挡在刘奭面前,面对着野熊的张牙舞爪。正在千钧一发之际,卫士赶来,才把野熊击毙,皇帝、冯媛才死里逃生。后来,刘奭问冯媛:“当时大家都怕得要命,怎么你有勇气去挡野熊?” 冯媛说:“听说野熊吃人,只要抓住一个,就会自动停止,不会再去抓第二个。我恐怕你受到伤害,希望能代替你受它袭击。”刘奭万分感动。这里说女性强悍,令男子拖着尾巴败北。比喻男性性功能无能。

老僧入定,止水无波。和尚静坐,心定于一处,不起杂念,叫入定。形容人静静地端坐着,好像静水不起波澜。

驰骋疆场,还须退避三舍。第四典,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交兵,遇于中原,晋文公为报答楚君的恩德,按原先的承诺,其避君三舍”。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故事背景是这样的: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异母兄长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九年。经过千辛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后重耳果真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作战,两军相遇,晋文公就实践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呢喃幕上,遽怜孤负双栖。燕子把窝做在帷幙上,原比喻处境危险。第五典,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夫子之在此也,犹燕之巢于幕上。” 呢喃,是燕子的鸣声,召唤异性。孤负双栖,即辜负雌燕邀请双栖双宿的美意。或作孤单独宿解。

欲行周公之礼,祗可下床答拜。第六典,周公之礼指男女结婚后入洞房做爱。周公是封建礼教的创造人。制定封建礼教的核心是人伦。夫妻做爱是人伦中最重要的。因此把夫妻做爱称作行周公之礼。因为上床不能实行周公之礼,故只能下得床来,重行普通人伦之礼。

止于大王之庭,难以冲天一飞。第七典,楚庄王在继位时并不是一个英明能干的君主,相反表现昏庸。继位三年没发出过一个公文,整日声色犬马、饮酒作乐,并在朝廷门前贴出告示“有敢谏者死无赦!”大臣申无畏朝见,只见楚庄王左抱大奶郑姬、右抱二奶蔡女,坐在乐队中间,问“你来干什么?”申无畏说:“有五彩大鸟,栖于楚国高坡之上,已有三年,不见其飞、不闻其鸣,不知此是什么鸟?”问中带讽喻,敢向有生死大权的楚庄王质询是什么“鸟”,真是“无畏”!楚庄王却坦然一笑,随口问道:“寡人知道了。这非凡鸟,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你等着看吧。”但“大鸟”仍然一直不飞不鸣,楚国在群雄逐鹿中一直没拿出战略举措。苏丛等大臣实在等不下去了,面见楚庄王都声泪俱下,发誓要用生命来捍卫楚国免于灭亡的命运。这时楚庄王才从大怒转为肃然起敬,表示要顺从众意,开始振兴行动。果然他一出手便不同凡响。选拔年轻有朝气、有闯劲的上层官员,制肘守旧派的权力。连内宫也立贤惠的樊姬为夫人,持宫中。楚庄王罢去淫乐,认真听政,并诛杀数百人,起用数百人,于是国人大悦。当整肃朝纲,政治清明后,便有了向外扩展称霸的底气,战略霸业便不断取得胜利。灭庸国后伐宋,获战车五百乘,与晋国大战,俘虏大将解扬,大胜中使楚庄王认清了自己国力,又了解了中原大国的底细,由此进一步明确了楚国的战略方针。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的战略目标就是与周天子平分天下,各领南北。他大军经过雒水时,竟在周朝首都郊区布阵,以武力威胁,直接向周天子问象征江山社稷的九鼎轻重。这里用不能大展雄风,一飞冲天比喻男子性无能。

人非草木,其谁能以遣此。人分男女,都是有七情六欲,那么谁能够这男女之间的感情呢?

隐有难言,侣毋乃生怨怼?意思是说,男子有说不出的难言之隐,双方不理解,不沟通,那配偶不理解怎么能不生怨恨呢。

虽然,女娲有补天之术,何须心意灰慵。第八典,典出《山海经》,是说天地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久远的过去,支撑天地四方的四根柱子倒了,大地开裂,天不能普遍地覆盖万物,地不能全面地容载万物。火势凶猛,扑不灭,水势浩大,流不尽,凶猛的野兽吃善良的百姓,凶猛的鸟用爪抓取老人和小孩。于是,女娲冶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的漏洞,砍断巨龟的脚来做撑起四方的擎天柱,杀死黑龙来拯救中国,用芦灰来堵塞洪水。天空被修补了,天地四方的柱子重新竖立了起来,洪水退了,中国的大地上恢复了平整,凶猛的鸟兽都死了。作者以此劝慰男性病人,纵然你的毛病很重,犹如天地倾覆、天崩地陷,但是不要紧的,有女娲可以补天之裂,有良医可以为您救治男性病。

忝谷当回阳之时,自然斗移柄转。忝谷回阳,星斗转移。山谷回阳。斗,指北斗,星,指组成北斗的七星。是指谓着时序更替,时间转移,天气回暖,您的病就会好了。“忝谷”也可能喻为女性阴蒂。犹《医心方》“卷第廿八房内”九法之九称之为“麦齿”。

三折其肱,重布冲锋之阵。第九典,三折其肱,语出《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肱,手臂。指多次曲肱(胳臂)沉思,在治疗过程中,就能逐渐变成了一个好医生。又说多次折断胳臂,比喻多次遭受挫折,就会换来丰富的实践经验,而成为这方面的行家。重新处方立则,然后男子恢复功能,重振雄风。

七擒定计,撤回免战之牌。第十典,语出三国故事。蜀丞相诸葛亮闻知孟获向为本地的夷、汉所服,乃采马谡“攻心为上”之策,定计将其七擒七纵,使孟获最后口服心服。用孟获的故事比喻医生治疗纵擒有方,接触病人痛苦后可以撤去悬挂的免战牌,重新开战,过上正常夫妻生活。

方从斑龙百补、河车大造、七宝美髯、杨氏还少,这是四个用于治疗男性病的壮阳的处方。

这是一篇内涵多么丰富精彩的短文啊。读短文我们至少可以了解十个历史和神话故事。通过阅读欣赏本文我们也可窥见和蠡测作者丰富的文学底蕴。所以作者当日被名家赏识正是在此,这是有道理的。
 
呵呵,谢谢楼主的细心收集和分享。
是的,精神病的分型不同,治则各异,这是肯定的。我觉得还是痰瘀互结的可能多一些。也可以说痰瘀互结还要分为痰重瘀轻,瘀重痰轻,还有痰瘀并重。
抑郁性和兴奋性是西医的分类,只能作为用药的参考因素。
 
呵呵,谢谢楼主的细心收集和分享。
是的,精神病的分型不同,治则各异,这是肯定的。我觉得还是痰瘀互结的可能多一些。也可以说痰瘀互结还要分为痰重瘀轻,瘀重痰轻,还有痰瘀并重。
抑郁性和兴奋性是西医的分类,只能作为用药的参考因素。
对于痰瘀互结,周康爱用大剂量赤芍,莪术。而胡希恕用桂枝茯苓丸。
 
对于痰瘀互结,周康爱用大剂量赤芍,莪术。而胡希恕用桂枝茯苓丸。
不可能完全对应的,淤塞的部位不同,程度不同,用药也要相应变化。
上次老师提到了岳美中,百度了一下,和老师说的也不一样啊。下面是百度简介,老师参照一下?

岳美中学医之始,是因肺病略血,求治无效,遂购阅医书,欲谋自救。中道习医,既无家传,又乏师承,主要靠刻苦自学,经历较多坎坷。其学医过程可概括为3个阶段: 初学之时,从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入手,多以时方应病家。临证稍久,觉其局限,转而学习清代吴鞠通、王孟英之温病学说,用之临床,效失参半,亦觉其方琐细冗弱。其后研读<伤寒论> 、 <金匮要略> ,见其察证候不言病理,出方剂不言药性,从客观以立论,投药石以祛痰。其质朴之学术,实逼近科学之堂奥,真是祛病之利器。后又钻研唐代<千金要方> 、 <外台秘要>诸书,其中质朴之学,实用之方,直上接仲景,果能用之得当,亦有如鼓应桴之效。从1934年到1949年间,即专用古方治病,时起大症。益坚信中医之奥妙,原不在宋元以后。因此,在多年中,对唐代以前医学愚衷款款,矻矻研求,不无收获。这是第一阶段。

以后,岳美中在不断学习体会中逐渐认识到专执古方亦有不足。一方面,临证时遇到的疾病多,所持的方法少,有时穷于应付,不能泛应曲当;另一方面,经方有侧重温补处,倘有认证不清,则必病随药变,持平以论,温、热、寒、凉,一有偏重,其得失是相等的。治病若先抱成见,则难期完整的疗效。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他经过读书临证和与同道商讨,认识进了一步,体会到了专学“伤寒”,容易涉于粗疏,专学“温病”容易流于轻淡;粗疏常致于偾事,轻淡每流于敷衍。必须学古方而能入细,学时方能务实。入细则能理复杂纷纭之繁,务实则能举沉疴痼疾之重。当时,岳美中曾对这一段学习与临证体会加以总结,认为治重病大证,要用张仲景的经方;治脾胃病,用李东垣的方较好;治温热及小病轻病,叶派时方细密可取。总之,只有因人、因证、因时、因地制宜,选方用药,才能不偏不倚,恰中病机。这是第二阶段的认识

1954年以后,岳美中对唯物辩证法进行了学习和研究,用于总结以前的医疗经验和学术思想,又有了新的认识。例如,他认识到执死方以治活人,即使综合古今,参酌中外,也难免有削足适履之弊;需要有足够的书本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正确方法的指导下,研究用药制方的规律性。这是第三个阶段的认识。这种治学方法,不仅可以为临床一些病的治疗开拓新的思路,而且可以使辨证论治的理论得到丰富和深化。
 
不可能完全对应的,淤塞的部位不同,程度不同,用药也要相应变化。
上次老师提到了岳美中,百度了一下,和老师说的也不一样啊。下面是百度简介,老师参照一下?

岳美中学医之始,是因肺病略血,求治无效,遂购阅医书,欲谋自救。中道习医,既无家传,又乏师承,主要靠刻苦自学,经历较多坎坷。其学医过程可概括为3个阶段: 初学之时,从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入手,多以时方应病家。临证稍久,觉其局限,转而学习清代吴鞠通、王孟英之温病学说,用之临床,效失参半,亦觉其方琐细冗弱。其后研读<伤寒论> 、 <金匮要略> ,见其察证候不言病理,出方剂不言药性,从客观以立论,投药石以祛痰。其质朴之学术,实逼近科学之堂奥,真是祛病之利器。后又钻研唐代<千金要方> 、 <外台秘要>诸书,其中质朴之学,实用之方,直上接仲景,果能用之得当,亦有如鼓应桴之效。从1934年到1949年间,即专用古方治病,时起大症。益坚信中医之奥妙,原不在宋元以后。因此,在多年中,对唐代以前医学愚衷款款,矻矻研求,不无收获。这是第一阶段。

以后,岳美中在不断学习体会中逐渐认识到专执古方亦有不足。一方面,临证时遇到的疾病多,所持的方法少,有时穷于应付,不能泛应曲当;另一方面,经方有侧重温补处,倘有认证不清,则必病随药变,持平以论,温、热、寒、凉,一有偏重,其得失是相等的。治病若先抱成见,则难期完整的疗效。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他经过读书临证和与同道商讨,认识进了一步,体会到了专学“伤寒”,容易涉于粗疏,专学“温病”容易流于轻淡;粗疏常致于偾事,轻淡每流于敷衍。必须学古方而能入细,学时方能务实。入细则能理复杂纷纭之繁,务实则能举沉疴痼疾之重。当时,岳美中曾对这一段学习与临证体会加以总结,认为治重病大证,要用张仲景的经方;治脾胃病,用李东垣的方较好;治温热及小病轻病,叶派时方细密可取。总之,只有因人、因证、因时、因地制宜,选方用药,才能不偏不倚,恰中病机。这是第二阶段的认识

1954年以后,岳美中对唯物辩证法进行了学习和研究,用于总结以前的医疗经验和学术思想,又有了新的认识。例如,他认识到执死方以治活人,即使综合古今,参酌中外,也难免有削足适履之弊;需要有足够的书本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正确方法的指导下,研究用药制方的规律性。这是第三个阶段的认识。这种治学方法,不仅可以为临床一些病的治疗开拓新的思路,而且可以使辨证论治的理论得到丰富和深化。
我说的关于痰的论述在最新版的《岳美中经方研究文集.》中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