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中医教你如何补肾

依易而行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4/07/24
帖子
629
获得点赞
70
声望
28
年龄
49
喝水养肾,一个人寿命的长短,主要与肾有关。(网络图片)

一个人寿命的长短,主要与肾有关。肾精好比一个人的能源,若贮备充足并节省使用,用的时间就长,就容易长寿;原本就能源匮乏,再不知道节制,必然就会折寿。

影响一个人健康和寿命的因素有很多,但概括起来,不外乎先天和后天两个方面。先天因素主要是指从家族、父母接受的遗传因素:有没有长寿的基因,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的遗传背景,甚至哪个人体系统比较弱等。后天因素则主要是指自己的饮食起居习惯,包括心理情绪、居住环境、工作环境对健康的影响。有的人虽然没有先天长寿的基因,但调养得当,同样能步入长寿者的行列。相反地,即使有长寿的基因,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长寿,如果生活调养不当,也可能会早逝。



按照中医的说法,一个人寿命的长短,主要与肾有关。肾是人的先天之本,肾中所藏的精气,决定着一个人的生命活力。肾精好比一个人的能源贮备,若能源充足,又用得节省,使用的时间就长,就容易长寿。本来能源匮乏,再不知道节俭,无故耗散,必然就会折寿。

肾中的精气有两个来源:一是禀受于父母的先天精气;另一部分则是在以后的生命活动中,五脏所产生的精气,主要是脾所化生的精气。这种后天产生的精气能够补充,充实到肾,使肾精用而不竭,生命的活力才能长盛不衰。

保肾温肾十妙招

肾中的精气是推动各种生命活动的原动力,特别是在水液代谢过程中,肾的蒸腾气化特别重要。肾主水,能够把水化为气,进而运行周身;也能把气化为水,贮存于膀胱之中,透过调节膀胱的开合,将代谢后的水液排出体外,与此同时,身体内产生的毒素也会随着尿液被排泄出去。

一旦肾出了问题,毒素便不能过滤、排出,就会积存于体内,引发许多病症。我们所熟知可怕的尿毒症,实际上就是肾虚后,没能把寒湿浊毒排出体外引起的。

现代医学对尿毒症的治疗,主要是透过各种方法把积存在血液中的毒素排出,比如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结肠透析等,都是排毒的方法。但这是治标不治本的,只要肾虚存在,毒素就会不断生成和积聚。防治这类病症,就要从保肾温肾着手,从根本上切断毒邪积聚的途径。

这里推荐一些在日常中保养肾的方法,就像是帮肾装上净化器一样,虽然简单,却相当实用。

有尿不要忍:

膀胱中贮存的尿液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刺激神经,产生排尿反射。这时一定要及时如厕,将小便排干净。否则,积存的小便会成为水浊之气,侵害肾脏。若有憋尿的习惯,时间久了,小便可能会刺痛有血,甚至会得到膀胱癌。还有一些老年人,小便经常排不干净,留有残尿,导致泌尿系统反复感染,有的还演变成尿毒症。因此有尿一定要及时排出,这说起来简单,却是保养肾的第一法宝。

大便要畅通:

中医认为“肾司二便”,肾主管大小便的排出。一旦大便不畅,宿便停积,浊气上攻,不仅使人心烦气躁,胸闷气促,而且会伤及肾脏,导致腰酸疲乏,恶心呕吐。肾气亏虚,也会引起排便无力,甚至排便时头昏眼花,多时也不能排出。也有的表现为大便稀溏,夹有不消化食物,伴有腰酸膝软,头昏耳鸣。因此,保持大便畅通也是保肾的法宝。

对于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的患者,可借由温肾补肾、通便排毒的方法,将蓄积的毒素排出体外。便秘的人,可利用腹部和肾区按摩、饮食调节、中药调治等方法,通便排毒。中成药苁蓉通便口服液(注:苁蓉具有补肾抗衰老、润肠通便的功效),可做为老年人肾虚便秘的选择。一般来说,不要一便秘就服用清热解毒的中药,这样反而容易损伤肾阳。

喝水养肾:

水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充足的水运行到周身,可以带走人体代谢废物和毒素。水液不足,则可能引起浊毒的留滞,加重肾的负担,因此喝水是很重要的保肾措施。

喝水需要注意几件事,一是不要等口渴了才去喝水,而应该定时补充;第二是最好饮用温开水,太凉的水容易导致寒气入侵;第三是不喝碳酸饮料,少喝冷饮。

吞津养肾:

口腔中的唾液可分为两部分,清稀的为涎,由脾所主;稠厚的为唾,由肾所主。涎和唾都含有重要的活性物质,与人的消化能力和免疫能力有关。

唾液分泌不足,除了直接影响消化吸收之外,还会引起口腔过度干燥,这往往是免疫系统疾病,如干燥症候群的征兆。中医说“久唾伤肾”,你可以做个实验:口里一有唾液就把它吐出,不到一天,你就会觉得腰部酸软,浑身无力,疲惫不堪。这证明吞咽涎唾津液,可以滋养肾精,产生保肾作用。

还有一个养肾的做法非常简单:找一个安静的地方,两脚张开至与肩同宽,双目微闭,舌抵上颚,尽量做到心情宁静。一会儿,就会感到口中有津液生成。把这些津液分成一小口一小口地慢慢咽下,想像著通过食道、胃,把它送到脐下丹田(注︰肚脐下三寸处,即约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四指并拢横宽面的距离)的部位。许多气功里的静功,都有类似的功法。

饮食保肾:

能够补肾的食物很多,比如核桃、韭菜、虾、羊腰等。按五行学说,黑色入肾,许多黑色的食物,如黑芝麻、黑木耳、黑米、黑豆等,都有补肾的功效,可斟酌食用。

睡眠养肾:

充足的睡眠对于气血的生化、肾精的保养有重要的作用。睡眠不足会引起早衰,这就与其损伤肾精有关。如果一段时间睡眠不好,就会感到心烦气躁、两腰酸痛、手脚心发热,这都是肾虚的表现。许多肾功能衰竭的患者都有过度劳累、过分熬夜、睡眠不足的经历,尤其是有慢性肾病的病人,若不注意睡眠,很容易导致病情恶化。

护足保肾:

肾经起于足底,而足部很容易受到寒气的侵袭,因此要特别注意保暖,睡觉时不要将双脚正对冷气或电风扇;怕冷的人不妨穿着袜子睡觉,以免受寒;不要赤脚在湿浊的地方长期行走;脚脏了要及时清洗,避免浊气入内。每晚睡觉前按揉脚掌正中凹陷的涌泉穴,有引火下行(注:使气血能下行以补肾阳)、引气血归肾的作用,是护足保肾的重要方式。

按摩:

除了涌泉穴之外,按摩腰肾区的位置,也有良好的保健效果。大便难解时,用双手手背贴住双肾区,用力按揉,可激发肾气,加速排便。行走时用两手背按揉肾区,可以缓解腰酸症状。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一边倒退走,一边按摩双肾区,效果更佳。

避免劳欲伤肾:

体力劳动过重会伤气,脑力劳动过重会伤血,房劳过度会伤精。因此一定要量力而行,劳作有度,有肾病的人尤其更要注意。

小心药物伤肾:

不论中药还是西药,都有一些是会伤肾的,一定要提高警觉。用药前认真阅读说明书,不明白之处务必弄清,需要长期服用某种药物时,要咨询相关的专家,不能自作主张。

西医认为,许多药物及其代谢产物需要溶解在尿液里,经肾脏排出体外。而肾脏对尿液的浓缩使局部药物浓度升高,因而肾脏更容易成为药物攻击的目标。

用正确饮食巩固先天之本

我们无法改变承受自父母的先天精气,但可以借由正确的饮食,良好的饮食习惯,来充实气血,调理脾胃,滋养肾精,达到后天补充先天的效果。

正确的饮食,除了要饮食均衡之外,更要特别吃一些补肾的食物。因黑色入肾,因此大部分的黑色食品都有补肾的作用,例如黑米、黑麦、黑豆、黑芝麻、黑木耳、黑香菇、黑枣、乌骨鸡、黑海参、紫菜、海带、桑椹等。

黑色食品的保健功效,与其含有的黑色素类物质有密切关系。黑色素具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降血脂、美容、抗肿瘤等多种功能。例如黑米,含有人体必需的十八种胺基酸,富含铁、钙、锰、锌等微量元素和天然色素,经常食用,能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保护作用,并且有利于儿童发育,能促进产妇虚弱体质的康复。又如黑豆,则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蛋黄素、核黄素、黑色素等,维生素E的含量相当于肉的七倍,这对于防老抗衰、美容养颜、增强活力都有很大作用。

中医所说的补肾,包括滋养阴精和温补肾阳两个方面。借由补肾,可以改善生殖功能,缓解劳欲过度引起的腰酸、乏力、耳鸣、健忘等症状,提高抵抗力和耐力。

生活中,当体质虚弱时及时检视自己最近的饮食起居,找到病因,并恢复身心的全面平衡。如果是疲劳过度,就要好好休息;如果是烟酒所致,就要戒烟限酒;如果是精神负担太重,就要设法放松身心。必要时,可以请有经验的中医开药调理,以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以下几种食物,都极具补肾之功,可斟酌食用。

韭菜:

韭菜不仅是一种质嫩味鲜、营养丰富的蔬菜,还是一味传统的中药,有温中补虚、补肾的作用,常用以治疗脾肾虚寒导致的遗尿、多尿、等症。又因含有较多的纤维素,可增加胃肠蠕动,因而能治疗习惯性便秘,预防肠癌。

板栗:

板栗素有“千果之王”的美称,在国外被誉为“人参果”。因其对于腰膝酸软、食欲不振、小便频多、慢性腹泻等症,都有良好效果,药王孙思邈称之为“肾果”,尤其适用于肾虚患者。

虾:

虾的味道鲜美,其味甘而咸,可壮阳益肾,补精通乳。男性常吃虾,能达到强身壮体的效果。因此民间有“男虾女蟹”之说。虾的种类很多,功效相近,都适用于久病体虚、气短乏力、腰酸腿软、不思饮食的患者。

海马:

海马性温,能补肾,故凡肾阳不足之人都可食用。特别适用于肾阳虚所致的不育、多尿、虚喘等症。食用方法是:将海马焙干,研细,每日以黄酒送服二至三次,每次一至二克。

牡蛎:

是一种富含微量元素的海产品,性质微寒,可滋阴潜阳、补肾,对遗精、盗汗、心慌等虚劳症候有较好的效果。

鹌鹑蛋:

鹌鹑蛋是很好的补品,有补益强壮作用,男性经常食用能够增气力、壮筋骨。

除此之外,常用于补肾的食物还有枸杞子、花生、松子、葵花子、核桃、荔枝、黑芝麻、黑豆、猪肾、羊肉、海藻等。
 

附件

  • 中医补肾.jpg
    中医补肾.jpg
    7.3 KB · 查看: 50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