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原创首发 谈几句自学中医的话题

梦云山人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16/04/29
帖子
66
获得点赞
24
声望
8
年龄
74
所在地
广東梅州大埔
书本其实就是老师,所以世上可以说没有所谓的自学成才的人。只要有一定的聪慧和悟性,拜书本为师也可以功名成就。

就中医药学而言,学院学习的也是那些书,只是多了一个会说话的老师而已;假如老师基本上是照书所说,你六年下来所学的还不是书本知识?如果是学习脉学的话,大家人所用的书本都是《濒湖脉学》,但感觉脉跳的结论老师无法手把手教你,而是要依靠你的手指。处方的变化,老师当然可以指点一二,然而唯独切脉的实际操作是无法指点的!

所以我曾经说过,学习中医药学最难的就是切脉,信不信由你。假如你学不到基本上的切脉技术,而硬要学习中医药学,就算是从学院毕业出来,你的医术恐怕也只能平平,甚至由于切脉不太过硬,还有可能出现严重的误治。我的一位小学中学的同学后来在农场卫生院当卫生员,再后来成为有证的中医师。在他独立行医的过程中,曾经因为误治治死了两个病人,好在都是私了,所以并没有影响到他后来的继续行医。

民间中有许多中国医药学的精华,这些精华在学院是永远学不到的!除了切脉之外,书本知识加上所谓民间知识,只有通过这两种知识的结合,你才有可能成为高手!
 
书本其实就是老师,所以世上可以说没有所谓的自学成才的人。只要有一定的聪慧和悟性,拜书本为师也可以功名成就。

就中医药学而言,学院学习的也是那些书,只是多了一个会说话的老师而已;假如老师基本上是照书所说,你六年下来所学的还不是书本知识?如果是学习脉学的话,大家人所用的书本都是《濒湖脉学》,但感觉脉跳的结论老师无法手把手教你,而是要依靠你的手指。处方的变化,老师当然可以指点一二,然而唯独切脉的实际操作是无法指点的!

所以我曾经说过,学习中医药学最难的就是切脉,信不信由你。假如你学不到基本上的切脉技术,而硬要学习中医药学,就算是从学院毕业出来,你的医术恐怕也只能平平,甚至由于切脉不太过硬,还有可能出现严重的误治。我的一位小学中学的同学后来在农场卫生院当卫生员,再后来成为有证的中医师。在他独立行医的过程中,曾经因为误治治死了两个病人,好在都是私了,所以并没有影响到他后来的继续行医。

民间中有许多中国医药学的精华,这些精华在学院是永远学不到的!除了切脉之外,书本知识加上所谓民间知识,只有通过这两种知识的结合,你才有可能成为高手!

  同意楼主的部分观点。但切脉在四诊中排最后,我觉得更多的辨证信息最好通过望闻问来获取,更大的判断权重宜向患者的基本体征和症状倾斜,脉诊只在必要时用作补充和印证。
 
脉诊还是很准确的,很多疾病和久病,杂病时脉诊就很必要。都是一种诊断方法,各有所长,相互推诊,相互辅证,相互印证。切脉在四诊中排最后,并不是不重要,我个人觉得是很重要,而是一个接触,发现,诊断病症的顺序问题。做医生时刻如履薄冰,应当慎之又慎,相互辅证,中医本就是一门经验科学。
 
  同意楼主的部分观点。但切脉在四诊中排最后,我觉得更多的辨证信息最好通过望闻问来获取,更大的判断权重宜向患者的基本体征和症状倾斜,脉诊只在必要时用作补充和印证。
为什么切脉在四诊中排最后?我突然有个这样的想法:患者一只脚刚迈进诊室的门,或者我们去看患者,首先我们是用眼看到的,这样“望”就站到了第一。患者初坐定,或者我们刚坐在患者跟前,除了第一“眼”看到外,那么鼻子就会自觉不自觉的闻到患者的病或不病的气味,这样“闻”就不可挑剔的占据了第二。医生遇到患者,在未搭手扶脉之前,常会习惯地问一句:“你那里不舒服呀”、“你怎么不舒服了”?这样“问”就自觉不自觉地占据了第三的位子。那么“切”也就只有如此了。
呵呵,望、闻、问、切,诊病顺序而已。
 
为什么切脉在四诊中排最后?我突然有个这样的想法:患者一只脚刚迈进诊室的门,或者我们去看患者,首先我们是用眼看到的,这样“望”就站到了第一。患者初坐定,或者我们刚坐在患者跟前,除了第一“眼”看到外,那么鼻子就会自觉不自觉的闻到患者的病或不病的气味,这样“闻”就不可挑剔的占据了第二。医生遇到患者,在未搭手扶脉之前,常会习惯地问一句:“你那里不舒服呀”、“你怎么不舒服了”?这样“问”就自觉不自觉地占据了第三的位子。那么“切”也就只有如此了。
呵呵,望、闻、问、切,诊病顺序而已。
李老师妙解,学习了。
 
书本其实就是老师,所以世上可以说没有所谓的自学成才的人。只要有一定的聪慧和悟性,拜书本为师也可以功名成就。

就中医药学而言,学院学习的也是那些书,只是多了一个会说话的老师而已;假如老师基本上是照书所说,你六年下来所学的还不是书本知识?如果是学习脉学的话,大家人所用的书本都是《濒湖脉学》,但感觉脉跳的结论老师无法手把手教你,而是要依靠你的手指。处方的变化,老师当然可以指点一二,然而唯独切脉的实际操作是无法指点的!

所以我曾经说过,学习中医药学最难的就是切脉,信不信由你。假如你学不到基本上的切脉技术,而硬要学习中医药学,就算是从学院毕业出来,你的医术恐怕也只能平平,甚至由于切脉不太过硬,还有可能出现严重的误治。我的一位小学中学的同学后来在农场卫生院当卫生员,再后来成为有证的中医师。在他独立行医的过程中,曾经因为误治治死了两个病人,好在都是私了,所以并没有影响到他后来的继续行医。

民间中有许多中国医药学的精华,这些精华在学院是永远学不到的!除了切脉之外,书本知识加上所谓民间知识,只有通过这两种知识的结合,你才有可能成为高手!
 
自学中医脉学可能学不会,但中医理论对象的已经高度统一,不能影响我们迈向中医的殿堂。
 
呵呵,学脉是难,但有人指点应该好上手。
 
看书,把脉,辩证,四针合参处方,再循环,治好之后总结,思考,拜师。再循环。治病的过程学把脉。不是单纯就去学脉。初学不用过于精细知道脉象对应哪些问题。大约知道阴阳气血问题在于何处即可,比如阳气在表还是里,是否里虚,在上中下三焦的那一部分。
 
为什么切脉在四诊中排最后?我突然有个这样的想法:患者一只脚刚迈进诊室的门,或者我们去看患者,首先我们是用眼看到的,这样“望”就站到了第一。患者初坐定,或者我们刚坐在患者跟前,除了第一“眼”看到外,那么鼻子就会自觉不自觉的闻到患者的病或不病的气味,这样“闻”就不可挑剔的占据了第二。医生遇到患者,在未搭手扶脉之前,常会习惯地问一句:“你那里不舒服呀”、“你怎么不舒服了”?这样“问”就自觉不自觉地占据了第三的位子。那么“切”也就只有如此了。
呵呵,望、闻、问、切,诊病顺序而已。
我们想到一起去了。我也这样认为。中医最难的是脉乚
 
为什么切脉在四诊中排最后?我突然有个这样的想法:患者一只脚刚迈进诊室的门,或者我们去看患者,首先我们是用眼看到的,这样“望”就站到了第一。患者初坐定,或者我们刚坐在患者跟前,除了第一“眼”看到外,那么鼻子就会自觉不自觉的闻到患者的病或不病的气味,这样“闻”就不可挑剔的占据了第二。医生遇到患者,在未搭手扶脉之前,常会习惯地问一句:“你那里不舒服呀”、“你怎么不舒服了”?这样“问”就自觉不自觉地占据了第三的位子。那么“切”也就只有如此了。
呵呵,望、闻、问、切,诊病顺序而已。
《难经·六十一难》: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为什么切脉在四诊中排最后?我突然有个这样的想法:患者一只脚刚迈进诊室的门,或者我们去看患者,首先我们是用眼看到的,这样“望”就站到了第一。患者初坐定,或者我们刚坐在患者跟前,除了第一“眼”看到外,那么鼻子就会自觉不自觉的闻到患者的病或不病的气味,这样“闻”就不可挑剔的占据了第二。医生遇到患者,在未搭手扶脉之前,常会习惯地问一句:“你那里不舒服呀”、“你怎么不舒服了”?这样“问”就自觉不自觉地占据了第三的位子。那么“切”也就只有如此了。
呵呵,望、闻、问、切,诊病顺序而已。

大师为什么这样解释闻?我们现在的闻,在古代是嗅;而且“聞”字是门里有个耳朵,就是还没进屋呢,在门口用耳朵就听到了
也就是说望闻问切里的闻是听患者的声音的
 
我认为,刚学中医,脉诊不用把28脉像都去学了,只要掌握最基本的8种脉就可以了,就像陈修远《医学实在易》中所说的那样,“脉之为道,最为微渺而难知也。方书论脉愈详,而指下愈乱”。八脉分别是,浮沉,迟数,细大,长短。
 
大师为什么这样解释闻?我们现在的闻,在古代是嗅;而且“聞”字是门里有个耳朵,就是还没进屋呢,在门口用耳朵就听到了
也就是说望闻问切里的闻是听患者的声音的
闻,包括听声音、嗅气味。咱也只是突发奇想。
谢谢老师的关注指教。:084: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