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桂枝为何要去皮

唐融儿

声名远扬
贵宾
注册
2014/09/29
帖子
2698
获得点赞
944
声望
113
年龄
44
所在地
湖南浏阳
伤寒论中方剂用桂枝,多数注明“去皮”,按理说去皮之后温性大减,用今日之桂枝则不可照搬其剂量。
但也有例外,桂枝人参汤则注明“别切”,乃近于今法,又后下桂枝,取其温通又引火归元乎?
 
伤寒论中方剂用桂枝,多数注明“去皮”,按理说去皮之后温性大减,用今日之桂枝则不可照搬其剂量。
但也有例外,桂枝人参汤则注明“别切”,乃近于今法,又后下桂枝,取其温通又引火归元乎?

一、伤寒论中方剂用桂枝,为何多数注明“去皮”
  “按理说去皮之后温性大减”??
  我觉得去皮之后反而温性增加:
  生姜也是温性的,但生姜皮是凉性的,带皮吃不易上火。取类比象,桂枝亦当如此。

二、[桂枝人参汤]为何例外,注明“别切”,又后下桂枝
  先看一看[桂枝人参汤]的组成和功效吧:
  【组成】桂枝12 人参9 炙甘草12 白术9 干姜9
  【功效】温中散寒 发汗解表
  
同样取类比象:植物的皮部通常药性走表,有发汗祛湿的作用,
  此方中用了人参白术补虚,又未加其它解表之药,容易敛邪,故桂枝留皮、且后下,这正是为了弥补干姜发表力弱的缺憾。


  由此可见,仲景之策,何其高妙!
 
一、伤寒论中方剂用桂枝,为何多数注明“去皮”
  “按理说去皮之后温性大减”??
  我觉得去皮之后反而温性增加:
  生姜也是温性的,但生姜皮是凉性的,带皮吃不易上火。取类比象,桂枝亦当如此。

二、[桂枝人参汤]为何例外,注明“别切”,又后下桂枝
  先看一看[桂枝人参汤]的组成和功效吧:
  【组成】桂枝12 人参9 炙甘草12 白术9 干姜9
  【功效】温中散寒 发汗解表
  
同样取类比象:植物的皮部通常药性走表,有发汗祛湿的作用,
  此方中用了人参白术补虚,又未加其它解表之药,容易敛邪,故桂枝留皮、且后下,这正是为了弥补干姜发表力弱的缺憾。


  由此可见,仲景之策,何其高妙!
对比桂皮和桂枝,肯定是桂皮更温。诸皮虽走表,但其性下行。如桑枝升通,桑皮则消利。桂皮也是下行,助胃肠运化,温聚阳气。我以为桂枝去皮,就是专注升散,妨其下行。
但治里之剂,如桂枝加桂、黄芪建中等,实宜用带皮桂枝。桂枝人參汤证,表病为除,病又入里,且里证重于表证,故用带皮桂枝温中除湿是合理的,以求表里双解。
 
对比桂皮和桂枝,肯定是桂皮更温。诸皮虽走表,但其性下行。如桑枝升通,桑皮则消利。桂皮也是下行,助胃肠运化,温聚阳气。我以为桂枝去皮,就是专注升散,妨其下行。
但治里之剂,如桂枝加桂、黄芪建中等,实宜用带皮桂枝。桂枝人參汤证,表病为除,病又入里,且里证重于表证,故用带皮桂枝温中除湿是合理的,以求表里双解。
伤寒论中方剂用桂枝,多数注明“去皮”,按理说去皮之后温性大减,用今日之桂枝则不可照搬其剂量。
但也有例外,桂枝人参汤则注明“别切”,乃近于今法,又后下桂枝,取其温通又引火归元乎?
 
伤寒里的方子桂枝是指嫩枝和老枝不分的桂枝,老枝要去皮,嫩枝怎么去
 
最好的桂枝应该是桂尖吧,现在我们用的桂尖其实是不去皮的。
所以黄煌也有认为可能仲圣用的桂枝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肉桂,肉桂要去表皮
 
最好的桂枝应该是桂尖吧,现在我们用的桂尖其实是不去皮的。
所以黄煌也有认为可能仲圣用的桂枝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肉桂,肉桂要去表皮
古人很讲究,牝与牡、凤与凰、聋与聩、豚与猪尚且相别,怎会混淆枝与皮?
桂皮也没有必要去粗皮,除非是配丸散。割皮伤树,而枝条是需要适当删刈的,古人尊重自然,必喜用桂枝。另药理之异,六楼已述。
 
对比桂皮和桂枝,肯定是桂皮更温。诸皮虽走表,但其性下行。如桑枝升通,桑皮则消利。桂皮也是下行,助胃肠运化,温聚阳气。我以为桂枝去皮,就是专注升散,妨其下行。
但治里之剂,如桂枝加桂、黄芪建中等,实宜用带皮桂枝。桂枝人參汤证,表病为除,病又入里,且里证重于表证,故用带皮桂枝温中除湿是合理的,以求表里双解。

你的分析也有道理,学习了。

我查了一下桂圆壳,还真是温性的,
但荔枝壳又是凉性的,和荔枝肉的寒热之性相反。

我对“诸皮虽走表,但其性下行。”的理解,
仍然是“促进微循环、促进组织液通过淋巴和静脉回流,灌注入肾从而实现利尿。”
其性下行,未必会,至少不全会走脾胃的路线,即:胃肠->肝门静脉->主静脉->右心房
而有可能直接回主静脉->右心房->肾动脉->形成尿液->排出体外。
 
桂枝人參汤证,表病为除,病又入里,且里证重于表证,故用带皮桂枝温中除湿是合理的,以求表里双解。

如果说[桂枝人参汤]中的桂枝带皮用,仅仅是为了“温中除湿”,那“后下”又如何解释呢?
一般来说,含有挥发油的中药要后下,以免散失过多药效,
挥发油的药性应当是升发的,而不会“其性下行”吧?
挥发油固然可以健胃化中焦湿浊,但它也是能驱风解表发汗的。
 
你的分析也有道理,学习了。

我查了一下桂圆壳,还真是温性的,
但荔枝壳又是凉性的,和荔枝肉的寒热之性相反。

我对“诸皮虽走表,但其性下行。”的理解,
仍然是“促进微循环、促进组织液通过淋巴和静脉回流,灌注入肾从而实现利尿。”
其性下行,未必会,至少不全会走脾胃的路线,即:胃肠->肝门静脉->主静脉->右心房
而有可能直接回主静脉->右心房->肾动脉->形成尿液->排出体外。
当然是走尿路利水。
但是桂皮油能促进肠道蠕动。
 
桂枝人参汤则注明“别切”,乃近于今法,又后下桂枝

[桂枝人参汤]【功效】温中散寒 发汗解表 【组成】桂枝12 人参9 炙甘草12 白术9 干姜9

观察这个方子的药味组成,
我觉得:更缺“发汗解表”的药,而不是“温中除湿”的药。

另外,整根桂枝条不切段,而且又后下,可推知其溶出的大部分成分,应该都来自桂枝的皮部。
 
如果说[桂枝人参汤]中的桂枝带皮用,仅仅是为了“温中除湿”,那“后下”又如何解释呢?
一般来说,含有挥发油的中药要后下,以免散失过多药效,
挥发油的药性应当是升发的,而不会“其性下行”吧?
挥发油固然可以健胃化中焦湿浊,但它也是能驱风解表发汗的。
桂皮油当然也有表散之功,看与谁伍、为谁使,还有剂量。
例如:大黄剂中加桂皮,既能促下,又能护阳。
 
[桂枝人参汤]【功效】温中散寒 发汗解表 【组成】桂枝12 人参9 炙甘草12 白术9 干姜9

观察这个方子的药味组成,
我觉得:更缺“发汗解表”的药,而不是“温中除湿”的药。

另外,整根桂枝条不切段,而且又后下,可推知其溶出的大部分成分,应该都来自桂枝的皮部。
我不这么认为。白术是汗尿双解之药,又能促肠蠕动,温肠即是温肺,温肺即能发汗。如果用苍术就更强悍了。
人參干姜大剂量用时都能发表,当时所谓人参即使是党參,46克横纹党參也是很强悍的,必致气盈从腠理自溢,从而发表。
更有甘草蓄水作汗。
此方若将桂枝易成附子,发表作用会大降,看谁为使。
 
最后编辑:
我不这么认为。白术是汗尿双解之药,又能促肠蠕动,温肠即是温肺,温肺即能发汗。如果用苍术就更强悍了。
人參干姜大剂量用时都能发表,当时所谓人参即使是党參,46克横纹党參也是很强悍的,必致气盈从腠理自溢,从而发表。
更有甘草蓄水作汗。
此方若将桂枝易成附子,发表作用会大降,看谁为使。

  您可能误解我的意思了,我说[桂枝人参汤]这个方子的药味组成更缺“发汗解表的药”,
  指的是更缺“能直接兴奋汗腺、扩张毛孔进行发汗的药”,而不是“促成发汗效果的药”。

突然想到江西陈瑞春书里说的“桂枝汤不可缺生姜”

陈瑞春所著的《伤寒实践论》第319页:“曾治一老教授,因终日畏寒,经常感冒,于某年夏天来诊,自谓背部怕冷,既不能洗冷水,也不能睡凉席。据其脉症,拟桂枝汤原方合玉屏风散,服5剂后身暖如日浴,嘱其再服上方。适逢生姜用完,遂煎无生姜的桂枝汤服。不料,服了没有生姜的枝枝汤,全身瘙痒难忍,且不得汗出,皮下郁郁不畅,十分不舒适。又来与我面商,问有何变故?当即与其测血压,诊脉察舌,听心脏,未见何特殊体征。诸身一如常人,料无妨碍,不必易方,嘱其觅生姜置药中再煎服。当日又进上方一剂,因诸药齐备,药后身痒止,仍如前述,身暖如热浴温煦。病者惊叹不已,生姜一味,居然如此重要,可见中医之奥秘,还真是神秘莫测,博大精深!”

您不妨参看一下李荣伟老师的这个主题帖子:
桂枝汤中解表的药有几味https://www.tcmbe.com/threads/411969/
 
学者不知麻黄可攻里,里药能发表。

  这不新鲜,也很好理解。

  麻黄收表腠瘀水回心、下行入肾,自可攻里;
  中气不足,何以透表?营内无兵,何以卫边?

  对于虚人虚症来说,益气即助解表,谓“益气解表”法;
  对于内外俱寒来说,温里即助解表,谓“温阳解表”法。

近世以来最大之弊就是药性分类。余亦尝为所误,幸未堕而幡然自悟。

  先生言重了,世人明理的也许并不少。

  药性分类,有利有弊。
  对于初学者而言,药物的主要特性和常用领域更加清晰明了,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当然,诚如您所说,有明显的弊端。因为人为划定了一个界限,思维就容易产生定势,眼界就容易受到束缚。
  但当进一步深入广泛的学习之后,这个弊端也是可以消减的,正所谓:“学不博无以通其变,思不精无以烛其微。”

  这和现代科学(“科学”的本意是分科之学)的利弊,道理是一样的。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