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方剂用桂枝,多数注明“去皮”,按理说去皮之后温性大减,用今日之桂枝则不可照搬其剂量。
但也有例外,桂枝人参汤则注明“别切”,乃近于今法,又后下桂枝,取其温通又引火归元乎?
对比桂皮和桂枝,肯定是桂皮更温。诸皮虽走表,但其性下行。如桑枝升通,桑皮则消利。桂皮也是下行,助胃肠运化,温聚阳气。我以为桂枝去皮,就是专注升散,妨其下行。一、伤寒论中方剂用桂枝,为何多数注明“去皮”
“按理说去皮之后温性大减”??
我觉得去皮之后反而温性增加:
生姜也是温性的,但生姜皮是凉性的,带皮吃不易上火。取类比象,桂枝亦当如此。
二、[桂枝人参汤]为何例外,注明“别切”,又后下桂枝
先看一看[桂枝人参汤]的组成和功效吧:
【组成】桂枝12 人参9 炙甘草12 白术9 干姜9
【功效】温中散寒 发汗解表
同样取类比象:植物的皮部通常药性走表,有发汗祛湿的作用,
此方中用了人参白术补虚,又未加其它解表之药,容易敛邪,故桂枝留皮、且后下,这正是为了弥补干姜发表力弱的缺憾。
由此可见,仲景之策,何其高妙!
对比桂皮和桂枝,肯定是桂皮更温。诸皮虽走表,但其性下行。如桑枝升通,桑皮则消利。桂皮也是下行,助胃肠运化,温聚阳气。我以为桂枝去皮,就是专注升散,妨其下行。
但治里之剂,如桂枝加桂、黄芪建中等,实宜用带皮桂枝。桂枝人參汤证,表病为除,病又入里,且里证重于表证,故用带皮桂枝温中除湿是合理的,以求表里双解。
我不这么认为。白术是汗尿双解之药,又能促肠蠕动,温肠即是温肺,温肺即能发汗。如果用苍术就更强悍了。
人參干姜大剂量用时都能发表,当时所谓人参即使是党參,46克横纹党參也是很强悍的,必致气盈从腠理自溢,从而发表。
更有甘草蓄水作汗。
此方若将桂枝易成附子,发表作用会大降,看谁为使。
突然想到江西陈瑞春书里说的“桂枝汤不可缺生姜”。
陈瑞春所著的《伤寒实践论》第319页:“曾治一老教授,因终日畏寒,经常感冒,于某年夏天来诊,自谓背部怕冷,既不能洗冷水,也不能睡凉席。据其脉症,拟桂枝汤原方合玉屏风散,服5剂后身暖如日浴,嘱其再服上方。适逢生姜用完,遂煎无生姜的桂枝汤服。不料,服了没有生姜的枝枝汤,全身瘙痒难忍,且不得汗出,皮下郁郁不畅,十分不舒适。又来与我面商,问有何变故?当即与其测血压,诊脉察舌,听心脏,未见何特殊体征。诸身一如常人,料无妨碍,不必易方,嘱其觅生姜置药中再煎服。当日又进上方一剂,因诸药齐备,药后身痒止,仍如前述,身暖如热浴温煦。病者惊叹不已,生姜一味,居然如此重要,可见中医之奥秘,还真是神秘莫测,博大精深!”
学者不知麻黄可攻里,里药能发表。
近世以来最大之弊就是药性分类。余亦尝为所误,幸未堕而幡然自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