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医理探讨 终于找到关于痰的妙论

江海余生

声名远扬
核心会员
注册
2013/11/10
帖子
8381
获得点赞
1651
声望
113
痰症之情状。变幻不一。古人不究标本。每着消痰之方。立消痰之论者甚多。后人遵其法而用之。治之不验。遂有称痰为怪病者矣。不知痰乃病之标。非病之本也。善治者。治其所以生痰之源。则不消痰而痰自无矣。余详考之。夫痰乃饮食所化。有因外感六气之邪。则脾肺胃升降之机失度。致饮食输化不清而生者。有因多食甘腻肥腥茶酒而生者。有因本质脾胃阳虚。湿浊凝滞而生者。有因郁则气火不舒。而蒸变者。又有肾虚水泛为痰者。此亦因土衰不能制水。则肾中阴浊上逆耳。非肾中真有痰水上泛也。更有阴虚劳症。龙相之火。上炎烁肺。以致痰嗽者。此痰乃津液所化。必不浓浓。若欲消之。不惟无益。而徒伤津液。其余一切诸痰。初起皆由湿而生。虽有风火燥痰之名。亦皆因气而化。非风火燥自能生痰也。其主治之法。惟痰与气一时壅闭咽喉者。不得不暂用豁痰降气之剂以开之。余皆当治其本。故古人有见痰休治痰之论。此诚千古之明训。盖痰本饮食湿浊所化。人岂能禁绝饮食。若专欲消之。由于外邪者。邪散则痰或可清。如寒痰温之。热痰清之。湿痰燥之。燥痰润之。风痰散之是也。若涉本原者。必旋消旋生。有至死而痰仍未清者矣。此乃不知治本之故耳。今观案中治法。有因郁因火者。必用开郁清火为君。以消痰佐之。有因湿因热者。则用燥湿清热。略佐化痰之品。若因肝肾虚而生痰者。则纯乎镇摄固补。此真知治痰之本者矣。若因寒因湿者。更当于痰饮门兼参而治之。(华岫云)
 
由版主最后编辑:
指迷茯苓丸,名医方论
柯韵伯曰。痰饮之本。皆水也。水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此自阳入阴也。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此地气上升也。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是天气下降也。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是水入于经。而血乃成也。若阴阳不和。清浊相干。胃气乱于中。脾气难于升。肺气滞于降。而痰饮随作矣。痰与饮同源。而有阴阳之别。阳盛阴虚。则水气凝而为痰。阴盛阳虚。则水气溢而为饮。除痰者。降气清火是治其标。补阴利水是治其本也。涤饮者。降气燥湿是治其标。温肾利水是治其本也。此方欲兼两者而合治之。半夏燥湿。茯苓渗湿。风硝软坚。枳壳利气。别于二陈之甘缓。远于礞石之峻悍。殆攻中之平剂欤。
 
指迷茯苓丸,名医方论
柯韵伯曰。痰饮之本。皆水也。水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此自阳入阴也。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此地气上升也。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是天气下降也。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是水入于经。而血乃成也。若阴阳不和。清浊相干。胃气乱于中。脾气难于升。肺气滞于降。而痰饮随作矣。痰与饮同源。而有阴阳之别。阳盛阴虚。则水气凝而为痰。阴盛阳虚。则水气溢而为饮。除痰者。降气清火是治其标。补阴利水是治其本也。涤饮者。降气燥湿是治其标。温肾利水是治其本也。此方欲兼两者而合治之。半夏燥湿。茯苓渗湿。风硝软坚。枳壳利气。别于二陈之甘缓。远于礞石之峻悍。殆攻中之平剂欤。
“阳盛阴虚。则水气凝而为痰。阴盛阳虚。则水气溢而为饮。除痰者。降气清火是治其标。补阴利水是治其本也。”
学习了,谢谢先生!
 
“阳盛阴虚。则水气凝而为痰。阴盛阳虚。则水气溢而为饮。除痰者。降气清火是治其标。补阴利水是治其本也。”
学习了,谢谢先生!
不客气,不用谢我,应该谢柯韵伯。
 
宿痰失道,非惟人不识,自仙授以来,惟余一派知之。人身有痰,润滑一身,犹鱼之有涎。痰居胃中,不动则无病,动则百病生,或喘、或咳、或呕、或晕,头痛睛疼,遍身拘急,骨节痹疼,皆外来新益之痰,乃血气败浊凝结而成也。何则?脏腑气逆郁结生痰,当汗不汗,蓄积生痰,饮食过伤,津液不行,聚而生痰。其常道,则自胃脘达肺脘而出;其失道,自胃脘而流散冷肌肉皮毛之间。脾主肌肉,肺主皮毛。故凡胸背、头项、腋胯、腰腿、手足,结聚肿硬,或痛、或不痛,按之无血潮;虽或有微红,亦淡薄不热;坚如石,破之无脓,或有薄血,或清水,或如乳汁;又有坏肉如破絮;又恐如瘰 ,在皮肉之间,如鸡卵浮浴于水中,可移动,软活不硬,破之亦无脓血,针口 肉突出,惟觉咽喉痰实结塞,作寒作热,即皆其证。急于此方中加南星、半夏等药,以治其内;外用玉龙热药,以拔其毒,便成脓破为良。其轻无脓者,必自内消。如热极痰壅,则用控涎丹:紫大戟、甘遂、白芥子等分为末,米糊为丸。如遍身肿硬,块大如杯盂,生于喉项要处者,尤为难治。夫血气和畅,自无他病;气行不顺,血化为痰;痰复失道,则血气衰败,不能为脓,但能为肿硬,理必然也。此证阳少阴多,随证用药,回阳生气,补血控涎。外则用后法,作起一身气血引散冷块。万一肿不消,不作痛,不为热,体气实无他证,肉块与好肉无异,此又一证也。切不可轻用针刀自戕,如草医曾用针灸,阴烂其肉;或用毒药点脱,使人憎寒壮热。法当通顺其气血,于此方中加升麻,以除其寒邪。用敛口结痂之药以安之,使为疣赘而已。万一病自作臭秽糜烂,不免动刀,则有妙剂,可以代刀,不可轻泄,即白矾枯朴硝二味为末敷之。
 
痰症之情状。变幻不一。古人不究标本。每着消痰之方。立消痰之论者甚多。后人遵其法而用之。治之不验。遂有称痰为怪病者矣。不知痰乃病之标。非病之本也。善治者。治其所以生痰之源。则不消痰而痰自无矣。余详考之。夫痰乃饮食所化。有因外感六气之邪。则脾肺胃升降之机失度。致饮食输化不清而生者。有因多食甘腻肥腥茶酒而生者。有因本质脾胃阳虚。湿浊凝滞而生者。有因郁则气火不舒。而蒸变者。又有肾虚水泛为痰者。此亦因土衰不能制水。则肾中阴浊上逆耳。非肾中真有痰水上泛也。更有阴虚劳症。龙相之火。上炎烁肺。以致痰嗽者。此痰乃津液所化。必不浓浓。若欲消之。不惟无益。而徒伤津液。其余一切诸痰。初起皆由湿而生。虽有风火燥痰之名。亦皆因气而化。非风火燥自能生痰也。其主治之法。惟痰与气一时壅闭咽喉者。不得不暂用豁痰降气之剂以开之。余皆当治其本。故古人有见痰休治痰之论。此诚千古之明训。盖痰本饮食湿浊所化。人岂能禁绝饮食。若专欲消之。由于外邪者。邪散则痰或可清。如寒痰温之。热痰清之。湿痰燥之。燥痰润之。风痰散之是也。若涉本原者。必旋消旋生。有至死而痰仍未清者矣。此乃不知治本之故耳。今观案中治法。有因郁因火者。必用开郁清火为君。以消痰佐之。有因湿因热者。则用燥湿清热。略佐化痰之品。若因肝肾虚而生痰者。则纯乎镇摄固补。此真知治痰之本者矣。若因寒因湿者。更当于痰饮门兼参而治之。(华岫云)
学习了
 
指迷茯苓丸,名医方论
柯韵伯曰。痰饮之本。皆水也。水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此自阳入阴也。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此地气上升也。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是天气下降也。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是水入于经。而血乃成也。若阴阳不和。清浊相干。胃气乱于中。脾气难于升。肺气滞于降。而痰饮随作矣。痰与饮同源。而有阴阳之别。阳盛阴虚。则水气凝而为痰。阴盛阳虚。则水气溢而为饮。除痰者。降气清火是治其标。补阴利水是治其本也。涤饮者。降气燥湿是治其标。温肾利水是治其本也。此方欲兼两者而合治之。半夏燥湿。茯苓渗湿。风硝软坚。枳壳利气。别于二陈之甘缓。远于礞石之峻悍。殆攻中之平剂欤。
学习了
 
痰饮常并称,是因为痰饮常常伴生。
在伤寒称痰饮,是大面积的水湿包绕局部的痰阻,所以治疗以温化为主,二陈汤变化用之可以治疗的范围很大,但也是以治疗脾胃部的痰饮为主,温肺化饮的小青龙汤,略兼清化的小陷胸汤,润化的麦门冬汤,清化的麻杏石甘汤,温胆汤系列(出自二陈汤)等等。
在温病称痰饮,则与上述相反,是大面积的痰包绕局部的水湿,有时稍显寒湿之象,多数是湿热,治疗以润化清化为主。如沙参麦冬汤,清燥救肺汤等等。
如果说伤寒治痰重在脾胃,那么温病治痰重在心肺。治法上伤寒以涤饮为主,温病以除痰为主。
也就是上贴中柯韵伯所说的痰饮的标本治法:除痰者,降气清火是治其标,补阴利水是治其本也。涤饮者,降气燥湿是治其标,温肾利水是治其本也。
 
痰饮常并称,是因为痰饮常常伴生。
在伤寒称痰饮,是大面积的水湿包绕局部的痰阻,所以治疗以温化为主,二陈汤变化用之可以治疗的范围很大,但也是以治疗脾胃部的痰饮为主,温肺化饮的小青龙汤,略兼清化的小陷胸汤,润化的麦门冬汤,清化的麻杏石甘汤,温胆汤系列(出自二陈汤)等等。
在温病称痰饮,则与上述相反,是大面积的痰包绕局部的水湿,有时稍显寒湿之象,多数是湿热,治疗以润化清化为主。如沙参麦冬汤,清燥救肺汤等等。
如果说伤寒治痰重在脾胃,那么温病治痰重在心肺。治法上伤寒以涤饮为主,温病以除痰为主。
也就是上贴中柯韵伯所说的痰饮的标本治法:除痰者,降气清火是治其标,补阴利水是治其本也。涤饮者,降气燥湿是治其标,温肾利水是治其本也。
痰湿同理。痰为围挡,被围的区域内湿盛水泛。
在伤寒是局部痰阻,大范围水湿泛滥。病因常在脾胃,故古圣先贤说脾胃为生痰之源,故而二陈汤用处广泛。
在温病是大面积的痰阻,小范围内的湿盛,就是湿热。又分湿重于热,湿热并重,热重于湿。湿重于热,热像不明显,温病多用芳香药物称之为芳香化湿;湿热并重湿热同治,主要治则就是清热燥湿。热重于湿,近乎燥热,清热燥湿药就不能作为主药了,主药必须得清热泻火药,兼用清热凉血,滋阴生津药等等。可能有人会觉得奇怪前面说有痰,后面又没有治痰,热痰燥痰清热滋阴即是化痰,并不是非得看到用祛痰药才叫化痰。痰去,围挡拆除,水湿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从正常途径排出体外,病症自然消失无踪。当然湿热治法,各种清热药物常常联用,也常配伍祛痰药等,有时候兼有淤血的,还得祛痰逐瘀一起用。
 
痰湿同理。痰为围挡,被围的区域内湿盛水泛。
在伤寒是局部痰阻,大范围水湿泛滥。病因常在脾胃,故古圣先贤说脾胃为生痰之源,故而二陈汤用处广泛。
在温病是大面积的痰阻,小范围内的湿盛,就是湿热。又分湿重于热,湿热并重,热重于湿。湿重于热,热像不明显,温病多用芳香药物称之为芳香化湿;湿热并重湿热同治,主要治则就是清热燥湿。热重于湿,近乎燥热,清热燥湿药就不能作为主药了,主药必须得清热泻火药,兼用清热凉血,滋阴生津药等等。可能有人会觉得奇怪前面说有痰,后面又没有治痰,热痰燥痰清热滋阴即是化痰,并不是非得看到用祛痰药才叫化痰。痰去,围挡拆除,水湿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从正常途径排出体外,病症自然消失无踪。当然湿热治法,各种清热药物常常联用,也常配伍祛痰药等,有时候兼有淤血的,还得祛痰逐瘀一起用。
说个体外话,我就往那一坐,屁股就开始发热真是奇了怪了。江老师
 
说个体外话,我就往那一坐,屁股就开始发热真是奇了怪了。江老师
不是说了吗?
是邪热外透,就近找出路。
你不坐的时候,屁股在散热,你坐下了因为阻挡热就堆积在局部你才能感觉热。
 
最后编辑:
痰湿同理。痰为围挡,被围的区域内湿盛水泛。
在伤寒是局部痰阻,大范围水湿泛滥。病因常在脾胃,故古圣先贤说脾胃为生痰之源,故而二陈汤用处广泛。
在温病是大面积的痰阻,小范围内的湿盛,就是湿热。又分湿重于热,湿热并重,热重于湿。湿重于热,热像不明显,温病多用芳香药物称之为芳香化湿;湿热并重湿热同治,主要治则就是清热燥湿。热重于湿,近乎燥热,清热燥湿药就不能作为主药了,主药必须得清热泻火药,兼用清热凉血,滋阴生津药等等。可能有人会觉得奇怪前面说有痰,后面又没有治痰,热痰燥痰清热滋阴即是化痰,并不是非得看到用祛痰药才叫化痰。痰去,围挡拆除,水湿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从正常途径排出体外,病症自然消失无踪。当然湿热治法,各种清热药物常常联用,也常配伍祛痰药等,有时候兼有淤血的,还得祛痰逐瘀一起用。
请问理痰汤和三仁汤哪个适合气滞 血虚 常年白稀痰多
 
1734518178960.png


1734518296255.png

你确定诊断是气滞,血虚?
目前的稀白痰多一般都不是这种病因。
据我的经验就都不大合适。二方都是着重于中焦,能排出的稀白痰主要在于肺,侧重点不同,效果大不一样。
可以试一试含有贝母沙参麦冬的方剂。
 
浏览附件181635

浏览附件181636
你确定诊断是气滞,血虚?
目前的稀白痰多一般都不是这种病因。
据我的经验就都不大合适。二方都是着重于中焦,能排出的稀白痰主要在于肺,侧重点不同,效果大不一样。
可以试一试含有贝母沙参麦冬的方剂。
男 45 体质偏瘦几年以前无纳呆 血压偏高 长期阴虚症状,近几年出现纳呆尤其晚饭时间不觉得饿,有白稀痰;1 平时舌苔白黄腻舌根明显,容易体卷乏力 气血不足面相,脸部皮肤松弛 日常饥饿感不明显,大便正常 小便一直偏黄。2 近一年日常舌苔多时覆盖舌中部就腹胀 纳呆明显 痰会相对白黏,大便无力虚秘偏软细。3 近三年来三伏天湿热难耐 自汗严重 乏力 脉跳很快 傍晚腹胀 。用药 一直健脾祛湿为主,症状还是反反复复长期精力不佳,中医诊断多为虚劳 肝郁,吃所开汤药多会加重壅滞 舌苔厚腻;37岁以前是阴虚体质基本差不了 喜凉,之后不知为何从午饭饭量减少开始,逐步成为虚质。目前自己也不知道是阳虚还是阴虚。
 
男 45 体质偏瘦几年以前无纳呆 血压偏高 长期阴虚症状,近几年出现纳呆尤其晚饭时间不觉得饿,有白稀痰;1 平时舌苔白黄腻舌根明显,容易体卷乏力 气血不足面相,脸部皮肤松弛 日常饥饿感不明显,大便正常 小便一直偏黄。2 近一年日常舌苔多时覆盖舌中部就腹胀 纳呆明显 痰会相对白黏,大便无力虚秘偏软细。3 近三年来三伏天湿热难耐 自汗严重 乏力 脉跳很快 傍晚腹胀 。用药 一直健脾祛湿为主,症状还是反反复复长期精力不佳,中医诊断多为虚劳 肝郁,吃所开汤药多会加重壅滞 舌苔厚腻;37岁以前是阴虚体质基本差不了 喜凉,之后不知为何从午饭饭量减少开始,逐步成为虚质。目前自己也不知道是阳虚还是阴虚。
一般来说,没有经过长期干预的体质是不会变的,病情的变化就只是好转与进展的区别。
中医也有真热假寒和大实类虚的说法。
 
一般来说,没有经过长期干预的体质是不会变的,病情的变化就只是好转与进展的区别。
中医也有真热假寒和大实类虚的说法。
真正的涉及到脾胃问题的病症症候,脾胃没有养好之前,症状是很难根除的,就会有很多用药时有改善,停药就复发的情况。但养好脾胃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用药加生活状态调理缺一不可。
但是脾胃没问题的显著性症候,大都可以有效如桴鼓一劳永逸的效果。
 
真正的涉及到脾胃问题的病症症候,脾胃没有养好之前,症状是很难根除的,就会有很多用药时有改善,停药就复发的情况。但养好脾胃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用药加生活状态调理缺一不可。
但是脾胃没问题的显著性症候,大都可以有效如桴鼓一劳永逸的效果。
疾病很复杂的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