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5/05
- 帖子
- 8808
- 获得点赞
- 67
- 声望
- 10
- 年龄
- 54
喉痹包括现代医学之急性、慢性咽炎、喉炎、咽喉炎、咽峡炎、会厌炎等病,临床较为常见。
12.1清咽解毒汤
【来源】易玉泉,《易氏经验方》
【组成】润玄参、净连翘各9克,牛蒡子、金银花各12克,白僵蚕(姜制)、苦桔梗、淡黄芩、山栀子、山豆根各6克,生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方解】咽喉为肺气出入之门户,喉痹等证亦多因肺热熏蒸所致。故方中用黄芩、栀子、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玄参滋阴降火、凉血解毒;牛蒡子疏热透表、清咽消肿;白僵蚕祛风化痰、利咽排脓;山豆根清热解毒;桔梗宣肺祛痰、消肿止痛、善治咽喉疾病;甘草解毒、调和诸药。全方重在清热解毒、力专效宏,对于咽喉各种炎症(实热证),均有较为满意的疗效。
【主治】风热喉痹、乳蛾、喉风等。可用于急性咽喉炎症。
【加减】有畏寒发热表证者,酌加荆芥穗、薄荷叶:邪热炽盛者,加川黄连、生石膏;痰涎壅盛者,加嫩射干、全瓜蒌、浙贝母;红肿疼痛者,加牡丹皮、赤芍疗效颇著、板蓝根;有糜烂现象,加马勃;大便秘结,加生大黄;小便短黄,加木通、茯苓。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颇著。
12.2清咽透表汤
【来源】程爵棠,《中医喉科精义》
【组成】荆芥、薄荷(后下)、连翘各9克,金银花15~30克,山豆根、浙贝母、牛蒡子各9克,桔梗、甘草各6克,生石膏15~30克(先煎)、硼砂1.5克(研冲)。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利咽。
【方解】咽喉之病,属火毒所致者为多。然病有久暂,证有轻重。凡病之初起、多是风热犯肺、上蒸咽喉,或因风热之初起,风热相搏,上迫咽喉所致。此时虽肺胃素有积热,尚不能为患,皆因复感风热而诱发所致,且风热偏盛触犯而起。治宜辛凉透表、清热利咽。方中用荆芥、薄荷、连翘、金银花、石膏等大队辛凉透表之品以疏解风热之毒邪,从表而解;辅以山豆根、金银花、连翘、生甘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浙贝母、牛蒡子、桔梗清热化痰、宣肺利咽;佐以硼砂消炎防腐,甘草调和诸药,甘草配桔梗利咽止咳,且桔梗引药力上行、直达病所,故兼之为使。诸药配伍,共奏辛凉透表,清热利咽之功。
【主治】一切急性咽喉病,证见咽喉红肿疼痛,吞咽尤剧,甚则吞咽困难、头痛、发热、微恶风寒,自汗或无汗,或鼻塞流涕,或口渴欲饮,或声音嘶哑。脉浮数、苔薄白或薄黄。证属风热者。可用于喉痹,乳娥等咽喉诸疾。
【加减】若肺胃热毒盛者,重用金银花、生石膏、山豆根,或再加大青叶9克,板蓝根30克,桑白皮25克,黄芩9克;口渴唇干者,加鲜石斛、鲜芦根各30克;头痛甚者,加杭菊花9克,香白芷6克;咳嗽甚者,加前胡、桑白皮、马兜铃各9克;鼻塞、咽痛甚者,重用山豆根,加鱼腥草15克,辛夷花9克;咽喉红肿化脓者,重用桔梗,加皂角刺、穿山甲、鱼腥草、桑白皮各9克;大便秘结,加生大黄6~9克;小便短赤者,加木通;声音嘶哑者,加蝉衣、木蝴蝶各9克。
【疗效】三十多年来,用本方治疗风热型急性咽喉疾病甚多,无不立验。据临床观察,有效率达100%。
【附记】本方为程氏祖传秘方。本方药性平和,使用广泛,疗效显著,且无不良反应。是治疗急性咽喉病(风热型)的首选良方,为笔者所常用。治疗期间,忌食一切发物和辛热之品。
12.3新定三黄凉膈散
【来源】程爵棠,《中医喉科精义》
【组成】黄芩9克,黄连6克,大黄6~15克,金银花、生石膏各15~30克,黑山栀、大青叶各9~15克,连翘、川贝母、玄参各9克,芒硝6~9克,薄荷(后下)、桔梗、甘草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重2剂),日服3~6次。
【功用】清热解毒、泻火通便、消肿利咽。
【方解】凡咽喉急症,多由热毒内炽,上扰咽喉所致,腑结不通、其证尤重。其因有二:一因饮食不节或过食辛热之物,致热毒蕴结于胃腑;二因风热久蕴不解,内传肺胃。热毒蕴结,腑气不通、故使热毒不得下泄而上逆、冲击咽喉所致。此病每有顷刻之变,其证较重。遵“急则治其标”之旨,所以治宜釜底抽薪,以顿挫病势。每可转危为安。本方系从黄连解毒汤和凉膈散加减化裁,几经修订而定。故名:“新定三黄凉膈散”。故方中用大黄、芒硝泻火通便,急折上冲之火毒。腑气一通能使上冲之热毒荡涤而下、扬汤不如抽薪、其去痰清火之力亦非他药可比。辅以黄连解毒汤清热解毒,加生石膏、金银花、大青叶清热解毒、助硝黄以增强清热解毒、泻火通便之功。佐以连翘、薄荷辛凉透表以清泄在表之风热;玄参入肺胃肾、能养阴、清热、解毒、散结、为喉科要药、引诸药直达病所、直折上冲之火毒。川贝母、桔梗、甘草清热化痰、且甘草解毒和中;桔梗宣肺利咽、引药上行,直达病所,故兼之为使。诸药协同、共奏清热解毒、泻火通便、消肿利咽之功。本方力专效宏、解毒泻火作用甚强、故收效颇捷。
【主治】一切急性咽喉、口腔诸病。证见咽喉红肿疼痛、吞咽困难,或牙龈红肿疼痛,或口腔红肿疼痛、糜烂、口渴引饮、大便秘结不通、舌红苔黄、脉数有力,证属实证,热证者均宜。
【加减】若热甚动风者,加羚羊角粉0.9~1.5克(分3次冲服)、钩藤15克,土牛膝根9~15克;小便短赤者、加木通6克,生地、淡竹叶各9克;咳嗽痰多而稠黄者、加夏枯草、天竹黄、白茯苓各15克;口渴咽干者,加麦冬、天花粉各9克,鲜芦根15~30克;大便已通或不结者去芒硝,大黄改用3克。
【疗效】据临床观察,凡一切急性咽喉、口腔诸病、症属热毒蕴结而见大便秘结者,用之无不立验。一般连用2~5剂必效。二十多年来,治验甚多,总有效率达100%。且奏效快、疗效高、且无不良反应。是笔者临床治疗急性咽喉、口腔诸病常用得意之良方。
12.4咽喉消肿八味汤
【来源】倪合也《辽宁中医杂志》(3)1983年
【组成】前胡、牛蒡子、炙僵蚕、光杏仁各9克,生甘草3克,野菊花9~15克,鲜芦根30克,土牛膝根9~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重2剂),日服3~6次。
【功用】清肺化痰、解毒消肿、利咽止痛。
【方解】方中用前胡、牛蒡子宣散风热、降气化痰利咽;芦根清肺胃热、祛痰排脓,性不滋腻、生津止渴,而不恋邪;甘草清热解毒甘缓利咽;土牛膝根、野菊花、炙僵蚕,清热泻火、消肿解毒、化痰散结、清利咽喉,现代药理证实,土牛膝根、野菊花对金葡菌、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及流感病毒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杏仁入肺、大肠经具有降气定喘止咳、润肠通便之功。诸药协同,共奏清肺化痰、解毒消肿、利咽止痛之功。
【主治】急性会厌炎(与中医的“紧喉风”相似)。
【加减】兼表证,加荆芥、薄荷等;发热或里热盛者,加赤芍、丹皮、黄芩、金银花等;痰涎壅盛、咳痰不爽者,加桔梗、地枯萝、象贝母,或重用土牛膝根等;脓肿形成或肿胀难以消退,加桔梗、花粉、皂角刺、穿山甲、芙蓉花等:体质衰弱、阴虚火旺者,加元参、花粉等;小便赤少、觉热,加淡竹叶等;大便干结难解,加瓜蒌皮仁、火麻仁、郁李仁等。
【疗效】治疗40例,辨证属风热、痰热两型。结果痊愈33例,无效7例,治愈率为82.5%。
12.5玄麦甘橘汤
【来源】李旭蕃,《百病中医集验高效良方》
【组成】玄参15~30克,麦冬6~12克,甘草6~9克,桔梗6~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或代茶饮服。
【功用】滋阴泻火、祛痰排脓。
【主治】急、慢性咽喉炎。
【加减】兼风热表证者,加薄荷、桑叶;热毒甚,加金银花、连翘、黄芩;咽喉肿痛甚者,加山豆根、射干;兼气阴两虚者,加藏青果、沙参、党参、鸡蛋清(冲服);咽外伤或骨头刺伤,上方冲蜜糖100~150毫升。
【疗效】治疗急性,慢性咽炎,喉炎,急、慢性扁桃体炎,咽部脓肿(喉痈)及喉部刺伤等病证160余例,均获良效。
【附记】注意事项:注意下列各点,对预防愈后复发是有一定作用的。即:A.忌食一切急爆、油炸、煎炒及辛辣刺激食物;B.避免高声谈唱;C.预防感冒;D.早、晚用淡盐水漱口等。
12.6利咽解毒汤
【来源】彭述宪,《广西中医药》(2)1980年
【组成】桔梗15克,甘草4.5克,马勃9克,金银花、生石膏(先煎)各18克,贝母6克,蝉衣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
【功用】清火解毒、疏风化痰,消肿利咽。
【方解】咽喉为肺胃之通道。肺胃积热,上攻咽喉,因而肿痛。方用甘橘汤清火利咽;石膏清肺胃火毒;马勃清肺散热,利咽消肿;金银花清热解毒;贝母化痰,蝉衣轻宣透达、疏散风热。因而用之效佳。
【主治】急性喉痹、喉蛾、喉痛。
【加减】伴有寒热头痛、加薄荷、连翘;高热,加山栀9克,大青叶15克;血热、舌绛,加丹皮、玄参各9克;大便秘结,加大黄6克(后下);有湿热、苔黄滑,加佩兰9克,苡仁12克;阴亏、舌红无津、脉细数,加生地、麦冬、石斛各12克:声嘶、加玉蝴蝶3克,胖大海9克。
【疗效】屡用效佳,一般连服3~5剂即愈。
12.7丹栀射郁汤
【来源】耿鉴庭,《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牡丹花瓣、栀子花、射干、郁金、连翘各10克,七叶一枝花12克,甘草6克,枇杷叶、陈萝卜缨各12克。
【用法】每日1剂,上药先用冷水浸泡后煎服,煎时以水量淹没全药为度,文火煎煮2次,首煎30分钟,二煎15分钟,取汁为300毫升,分2次服用。
【功用】通经络、活血脉、行水理气、解毒利咽。
【方解】此方以丹皮、栀子为主,重在入心包与三焦,但需用红色牡丹花瓣与栀子花。如一时无着,可用丹皮与栀子。取其凉血、清热,泻火之用;取射干、郁金为辅,主在散结开郁;射干取金黄色长杆者为佳,郁金则需用川郁金;连翘、七叶一枝花为佐,连翘入心,长于清热败毒,七叶一枝花入肝、但以去脓、解毒为优;甘草,枇杷叶、陈萝卜缨为使,甘草和中,调和诸药;枇杷叶走阳明入太阴,止呕下气,定咳消痰;陈萝卜缨、经特殊泡制后亦能下气消痰。数者配合,可起散肿解结清理食道之作用。若一时不能解,可先用金锁银开,漱喉、通血脉、消水肿。亦可加前胡、马勃之类,以通窍散结。此方本非耿家所制,乃来自东阿刘氏,每年春夏之交,受当地刘老医家指定,采此药数种及红牡丹花瓣、栀子花、射干(金杆蝴蝶花根)、陈萝卜缨等。知之既久,乃以秘不传人之法,告其先始祖,即丹栀射郁汤之来源。但不固定,直至其先伯祖始固定成为这一形势,毕竟能生卓效。
本方之有效适应证为:凡急病而不肿者,其肿必在关下,水谷难于吞咽,即是轻者也有爬坡之感,重者则不能下咽。
【主治】急性关下喉痹(急性会厌炎)。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卓著。
12.8养阴利咽汤
【来源】张赞臣,《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大白芍9克,川百合、南沙参、北沙参各10克,天花粉9克,白桔梗4.5克,生甘草2.5克,嫩射干4.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滋养肺胃、清热利咽。
【方解】咽喉是肺胃之门户,肺胃阴虚往往引起喉痹,出现咽部异物梗阻感,咽红干燥作痛、音哑等证候,乃是阴虚喉痹,亦即现代医学所谓“慢性咽喉炎”相近似的主要临床表现。故方中以南北沙参、川百合、天花粉滋养肺胃阴液,故为主药;而桔梗、甘草、射干乃治咽喉部位之要药以清热、利咽;方中白芍一味,虽不入肺胃二经,而其味苦酸,与甘润之品相配,可增加敛阴养津之力。此外,治疗阴虚喉痹,要避免使用辛燥伤阴、耗津之品,益气不可升阳,健脾不用温燥,这对素体阴虚者,尤应注意,故用药总在甘寒清润、酸甘敛阴、养胃生津的范围,以缓缓图功。
【主治】阴虚喉痹(慢性咽喉炎)。
【加减】如喉头无痰,而音哑者,加玉蝴蝶、凤凰衣、藏青果润肺开音;头晕目眩者,加穞豆衣、嫩钩藤、杭菊花以平肝益阴;两目红丝缠绕者,加粉丹皮、杭菊花凉肝明目;失眠者,酌加炙远志、淮小麦、合欢花、忘忧草,养心安神;胸闷者,加广郁金、麸炒枳壳、野蔷薇花理气解郁开胸;痰黏喉头,加川贝粉、地枯萝以清化痰热;纳少腹痛者,加广木香、土炒白术、台乌药理气健脾和中;肾虚遗尿者,加益智仁、制首乌、山萸肉益肾养阴;大便干燥者,选加瓜蒌仁、制首乌、桑椹子滋阴润肠通便;咽部嫩红、赤脉纹粗而色红者,加粉丹皮、赤芍、清热凉血,并配制珠黄青吹口散:珍珠、牛黄、薄荷叶、尿浸石膏(煅、水飞),人中白(水飞)、老月石、天竹黄、川黄连、西瓜霜、冰片、飞青黛、生甘草,诸药适量,共研极细末,备用。吹喉。咽底壁结节色淡而肥厚者,加生苡仁、茯苓、泽泻等淡渗利湿;对阴虚喉痹恢复期患者,常用珠儿参、白桔梗、生甘草、嫩射干等药适量,以开水泡代茶常饮之,以巩固其疗效。
【疗效】多年使用、治验甚多、疗效显著。
12.9参梅含片
【来源】干祖望,《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沙参、元参、乌梅、生地、天花粉各100克,薄荷60克,甘草30克。
【用法】方中除乌梅、甘草之外,可用不同方法提炼,制成片剂,约150片左右,瓶贮待用。虽无明确失效期,但最好不超过1年。此药为含化剂,每次含1片,随它化为水液、慢慢吞咽,每天6~10片。
【功用】养阴生津,润咽止痛。
【方解】此方源于《温病条辨》的增液汤,取其滋养肺肾,生津增液。但原方仅仅有利于急性病的“劫津”,对慢性病的“耗液”作用不大。于是辅以乌梅,其味酸,能强力收敛生津,此正补“耗液”的需要。而且还有抗菌、抗过敏作用,更适合于慢性咽炎。喉科曾有“盐梅”一方,方中加以改进以适今用。取用元参清燥热而利咽,薄荷疏风热而利咽,花粉消痰结而利咽、甘草调味而利咽。诸药合用,直达病所,相得益彰。
【主治】慢性咽炎及干燥综合征。
【加减】本方不宜加减而又难适合慢性咽炎之不同证型,故好在食药同源,在用药的同时,佐以食疗法来弥补。属肾亏者,可吃核桃,每天3个,临睡前生吃;肺虚者,可吃百合汤或白木耳;脾虚者,用山药粉与白术以1∶3比例煮粥吃,甜、咸均可;五志之火者,可吃绿豆粥或绿豆汤。
【疗效】屡用屡验,疗效显著。
【附记】又广东名医邓铁涛教授之治慢性咽喉炎方;五爪龙30克(如缺,可用太子参15克代),玄参15克,千层纸6克,桔梗10克,乌梅、甘草各6克。每日1剂,水煎服。主治慢性咽喉炎。功能益气养阴、利咽止痛。故用之效佳。
12.1清咽解毒汤
【来源】易玉泉,《易氏经验方》
【组成】润玄参、净连翘各9克,牛蒡子、金银花各12克,白僵蚕(姜制)、苦桔梗、淡黄芩、山栀子、山豆根各6克,生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方解】咽喉为肺气出入之门户,喉痹等证亦多因肺热熏蒸所致。故方中用黄芩、栀子、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玄参滋阴降火、凉血解毒;牛蒡子疏热透表、清咽消肿;白僵蚕祛风化痰、利咽排脓;山豆根清热解毒;桔梗宣肺祛痰、消肿止痛、善治咽喉疾病;甘草解毒、调和诸药。全方重在清热解毒、力专效宏,对于咽喉各种炎症(实热证),均有较为满意的疗效。
【主治】风热喉痹、乳蛾、喉风等。可用于急性咽喉炎症。
【加减】有畏寒发热表证者,酌加荆芥穗、薄荷叶:邪热炽盛者,加川黄连、生石膏;痰涎壅盛者,加嫩射干、全瓜蒌、浙贝母;红肿疼痛者,加牡丹皮、赤芍疗效颇著、板蓝根;有糜烂现象,加马勃;大便秘结,加生大黄;小便短黄,加木通、茯苓。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颇著。
12.2清咽透表汤
【来源】程爵棠,《中医喉科精义》
【组成】荆芥、薄荷(后下)、连翘各9克,金银花15~30克,山豆根、浙贝母、牛蒡子各9克,桔梗、甘草各6克,生石膏15~30克(先煎)、硼砂1.5克(研冲)。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利咽。
【方解】咽喉之病,属火毒所致者为多。然病有久暂,证有轻重。凡病之初起、多是风热犯肺、上蒸咽喉,或因风热之初起,风热相搏,上迫咽喉所致。此时虽肺胃素有积热,尚不能为患,皆因复感风热而诱发所致,且风热偏盛触犯而起。治宜辛凉透表、清热利咽。方中用荆芥、薄荷、连翘、金银花、石膏等大队辛凉透表之品以疏解风热之毒邪,从表而解;辅以山豆根、金银花、连翘、生甘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浙贝母、牛蒡子、桔梗清热化痰、宣肺利咽;佐以硼砂消炎防腐,甘草调和诸药,甘草配桔梗利咽止咳,且桔梗引药力上行、直达病所,故兼之为使。诸药配伍,共奏辛凉透表,清热利咽之功。
【主治】一切急性咽喉病,证见咽喉红肿疼痛,吞咽尤剧,甚则吞咽困难、头痛、发热、微恶风寒,自汗或无汗,或鼻塞流涕,或口渴欲饮,或声音嘶哑。脉浮数、苔薄白或薄黄。证属风热者。可用于喉痹,乳娥等咽喉诸疾。
【加减】若肺胃热毒盛者,重用金银花、生石膏、山豆根,或再加大青叶9克,板蓝根30克,桑白皮25克,黄芩9克;口渴唇干者,加鲜石斛、鲜芦根各30克;头痛甚者,加杭菊花9克,香白芷6克;咳嗽甚者,加前胡、桑白皮、马兜铃各9克;鼻塞、咽痛甚者,重用山豆根,加鱼腥草15克,辛夷花9克;咽喉红肿化脓者,重用桔梗,加皂角刺、穿山甲、鱼腥草、桑白皮各9克;大便秘结,加生大黄6~9克;小便短赤者,加木通;声音嘶哑者,加蝉衣、木蝴蝶各9克。
【疗效】三十多年来,用本方治疗风热型急性咽喉疾病甚多,无不立验。据临床观察,有效率达100%。
【附记】本方为程氏祖传秘方。本方药性平和,使用广泛,疗效显著,且无不良反应。是治疗急性咽喉病(风热型)的首选良方,为笔者所常用。治疗期间,忌食一切发物和辛热之品。
12.3新定三黄凉膈散
【来源】程爵棠,《中医喉科精义》
【组成】黄芩9克,黄连6克,大黄6~15克,金银花、生石膏各15~30克,黑山栀、大青叶各9~15克,连翘、川贝母、玄参各9克,芒硝6~9克,薄荷(后下)、桔梗、甘草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重2剂),日服3~6次。
【功用】清热解毒、泻火通便、消肿利咽。
【方解】凡咽喉急症,多由热毒内炽,上扰咽喉所致,腑结不通、其证尤重。其因有二:一因饮食不节或过食辛热之物,致热毒蕴结于胃腑;二因风热久蕴不解,内传肺胃。热毒蕴结,腑气不通、故使热毒不得下泄而上逆、冲击咽喉所致。此病每有顷刻之变,其证较重。遵“急则治其标”之旨,所以治宜釜底抽薪,以顿挫病势。每可转危为安。本方系从黄连解毒汤和凉膈散加减化裁,几经修订而定。故名:“新定三黄凉膈散”。故方中用大黄、芒硝泻火通便,急折上冲之火毒。腑气一通能使上冲之热毒荡涤而下、扬汤不如抽薪、其去痰清火之力亦非他药可比。辅以黄连解毒汤清热解毒,加生石膏、金银花、大青叶清热解毒、助硝黄以增强清热解毒、泻火通便之功。佐以连翘、薄荷辛凉透表以清泄在表之风热;玄参入肺胃肾、能养阴、清热、解毒、散结、为喉科要药、引诸药直达病所、直折上冲之火毒。川贝母、桔梗、甘草清热化痰、且甘草解毒和中;桔梗宣肺利咽、引药上行,直达病所,故兼之为使。诸药协同、共奏清热解毒、泻火通便、消肿利咽之功。本方力专效宏、解毒泻火作用甚强、故收效颇捷。
【主治】一切急性咽喉、口腔诸病。证见咽喉红肿疼痛、吞咽困难,或牙龈红肿疼痛,或口腔红肿疼痛、糜烂、口渴引饮、大便秘结不通、舌红苔黄、脉数有力,证属实证,热证者均宜。
【加减】若热甚动风者,加羚羊角粉0.9~1.5克(分3次冲服)、钩藤15克,土牛膝根9~15克;小便短赤者、加木通6克,生地、淡竹叶各9克;咳嗽痰多而稠黄者、加夏枯草、天竹黄、白茯苓各15克;口渴咽干者,加麦冬、天花粉各9克,鲜芦根15~30克;大便已通或不结者去芒硝,大黄改用3克。
【疗效】据临床观察,凡一切急性咽喉、口腔诸病、症属热毒蕴结而见大便秘结者,用之无不立验。一般连用2~5剂必效。二十多年来,治验甚多,总有效率达100%。且奏效快、疗效高、且无不良反应。是笔者临床治疗急性咽喉、口腔诸病常用得意之良方。
12.4咽喉消肿八味汤
【来源】倪合也《辽宁中医杂志》(3)1983年
【组成】前胡、牛蒡子、炙僵蚕、光杏仁各9克,生甘草3克,野菊花9~15克,鲜芦根30克,土牛膝根9~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重2剂),日服3~6次。
【功用】清肺化痰、解毒消肿、利咽止痛。
【方解】方中用前胡、牛蒡子宣散风热、降气化痰利咽;芦根清肺胃热、祛痰排脓,性不滋腻、生津止渴,而不恋邪;甘草清热解毒甘缓利咽;土牛膝根、野菊花、炙僵蚕,清热泻火、消肿解毒、化痰散结、清利咽喉,现代药理证实,土牛膝根、野菊花对金葡菌、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及流感病毒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杏仁入肺、大肠经具有降气定喘止咳、润肠通便之功。诸药协同,共奏清肺化痰、解毒消肿、利咽止痛之功。
【主治】急性会厌炎(与中医的“紧喉风”相似)。
【加减】兼表证,加荆芥、薄荷等;发热或里热盛者,加赤芍、丹皮、黄芩、金银花等;痰涎壅盛、咳痰不爽者,加桔梗、地枯萝、象贝母,或重用土牛膝根等;脓肿形成或肿胀难以消退,加桔梗、花粉、皂角刺、穿山甲、芙蓉花等:体质衰弱、阴虚火旺者,加元参、花粉等;小便赤少、觉热,加淡竹叶等;大便干结难解,加瓜蒌皮仁、火麻仁、郁李仁等。
【疗效】治疗40例,辨证属风热、痰热两型。结果痊愈33例,无效7例,治愈率为82.5%。
12.5玄麦甘橘汤
【来源】李旭蕃,《百病中医集验高效良方》
【组成】玄参15~30克,麦冬6~12克,甘草6~9克,桔梗6~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或代茶饮服。
【功用】滋阴泻火、祛痰排脓。
【主治】急、慢性咽喉炎。
【加减】兼风热表证者,加薄荷、桑叶;热毒甚,加金银花、连翘、黄芩;咽喉肿痛甚者,加山豆根、射干;兼气阴两虚者,加藏青果、沙参、党参、鸡蛋清(冲服);咽外伤或骨头刺伤,上方冲蜜糖100~150毫升。
【疗效】治疗急性,慢性咽炎,喉炎,急、慢性扁桃体炎,咽部脓肿(喉痈)及喉部刺伤等病证160余例,均获良效。
【附记】注意事项:注意下列各点,对预防愈后复发是有一定作用的。即:A.忌食一切急爆、油炸、煎炒及辛辣刺激食物;B.避免高声谈唱;C.预防感冒;D.早、晚用淡盐水漱口等。
12.6利咽解毒汤
【来源】彭述宪,《广西中医药》(2)1980年
【组成】桔梗15克,甘草4.5克,马勃9克,金银花、生石膏(先煎)各18克,贝母6克,蝉衣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
【功用】清火解毒、疏风化痰,消肿利咽。
【方解】咽喉为肺胃之通道。肺胃积热,上攻咽喉,因而肿痛。方用甘橘汤清火利咽;石膏清肺胃火毒;马勃清肺散热,利咽消肿;金银花清热解毒;贝母化痰,蝉衣轻宣透达、疏散风热。因而用之效佳。
【主治】急性喉痹、喉蛾、喉痛。
【加减】伴有寒热头痛、加薄荷、连翘;高热,加山栀9克,大青叶15克;血热、舌绛,加丹皮、玄参各9克;大便秘结,加大黄6克(后下);有湿热、苔黄滑,加佩兰9克,苡仁12克;阴亏、舌红无津、脉细数,加生地、麦冬、石斛各12克:声嘶、加玉蝴蝶3克,胖大海9克。
【疗效】屡用效佳,一般连服3~5剂即愈。
12.7丹栀射郁汤
【来源】耿鉴庭,《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牡丹花瓣、栀子花、射干、郁金、连翘各10克,七叶一枝花12克,甘草6克,枇杷叶、陈萝卜缨各12克。
【用法】每日1剂,上药先用冷水浸泡后煎服,煎时以水量淹没全药为度,文火煎煮2次,首煎30分钟,二煎15分钟,取汁为300毫升,分2次服用。
【功用】通经络、活血脉、行水理气、解毒利咽。
【方解】此方以丹皮、栀子为主,重在入心包与三焦,但需用红色牡丹花瓣与栀子花。如一时无着,可用丹皮与栀子。取其凉血、清热,泻火之用;取射干、郁金为辅,主在散结开郁;射干取金黄色长杆者为佳,郁金则需用川郁金;连翘、七叶一枝花为佐,连翘入心,长于清热败毒,七叶一枝花入肝、但以去脓、解毒为优;甘草,枇杷叶、陈萝卜缨为使,甘草和中,调和诸药;枇杷叶走阳明入太阴,止呕下气,定咳消痰;陈萝卜缨、经特殊泡制后亦能下气消痰。数者配合,可起散肿解结清理食道之作用。若一时不能解,可先用金锁银开,漱喉、通血脉、消水肿。亦可加前胡、马勃之类,以通窍散结。此方本非耿家所制,乃来自东阿刘氏,每年春夏之交,受当地刘老医家指定,采此药数种及红牡丹花瓣、栀子花、射干(金杆蝴蝶花根)、陈萝卜缨等。知之既久,乃以秘不传人之法,告其先始祖,即丹栀射郁汤之来源。但不固定,直至其先伯祖始固定成为这一形势,毕竟能生卓效。
本方之有效适应证为:凡急病而不肿者,其肿必在关下,水谷难于吞咽,即是轻者也有爬坡之感,重者则不能下咽。
【主治】急性关下喉痹(急性会厌炎)。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卓著。
12.8养阴利咽汤
【来源】张赞臣,《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大白芍9克,川百合、南沙参、北沙参各10克,天花粉9克,白桔梗4.5克,生甘草2.5克,嫩射干4.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滋养肺胃、清热利咽。
【方解】咽喉是肺胃之门户,肺胃阴虚往往引起喉痹,出现咽部异物梗阻感,咽红干燥作痛、音哑等证候,乃是阴虚喉痹,亦即现代医学所谓“慢性咽喉炎”相近似的主要临床表现。故方中以南北沙参、川百合、天花粉滋养肺胃阴液,故为主药;而桔梗、甘草、射干乃治咽喉部位之要药以清热、利咽;方中白芍一味,虽不入肺胃二经,而其味苦酸,与甘润之品相配,可增加敛阴养津之力。此外,治疗阴虚喉痹,要避免使用辛燥伤阴、耗津之品,益气不可升阳,健脾不用温燥,这对素体阴虚者,尤应注意,故用药总在甘寒清润、酸甘敛阴、养胃生津的范围,以缓缓图功。
【主治】阴虚喉痹(慢性咽喉炎)。
【加减】如喉头无痰,而音哑者,加玉蝴蝶、凤凰衣、藏青果润肺开音;头晕目眩者,加穞豆衣、嫩钩藤、杭菊花以平肝益阴;两目红丝缠绕者,加粉丹皮、杭菊花凉肝明目;失眠者,酌加炙远志、淮小麦、合欢花、忘忧草,养心安神;胸闷者,加广郁金、麸炒枳壳、野蔷薇花理气解郁开胸;痰黏喉头,加川贝粉、地枯萝以清化痰热;纳少腹痛者,加广木香、土炒白术、台乌药理气健脾和中;肾虚遗尿者,加益智仁、制首乌、山萸肉益肾养阴;大便干燥者,选加瓜蒌仁、制首乌、桑椹子滋阴润肠通便;咽部嫩红、赤脉纹粗而色红者,加粉丹皮、赤芍、清热凉血,并配制珠黄青吹口散:珍珠、牛黄、薄荷叶、尿浸石膏(煅、水飞),人中白(水飞)、老月石、天竹黄、川黄连、西瓜霜、冰片、飞青黛、生甘草,诸药适量,共研极细末,备用。吹喉。咽底壁结节色淡而肥厚者,加生苡仁、茯苓、泽泻等淡渗利湿;对阴虚喉痹恢复期患者,常用珠儿参、白桔梗、生甘草、嫩射干等药适量,以开水泡代茶常饮之,以巩固其疗效。
【疗效】多年使用、治验甚多、疗效显著。
12.9参梅含片
【来源】干祖望,《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沙参、元参、乌梅、生地、天花粉各100克,薄荷60克,甘草30克。
【用法】方中除乌梅、甘草之外,可用不同方法提炼,制成片剂,约150片左右,瓶贮待用。虽无明确失效期,但最好不超过1年。此药为含化剂,每次含1片,随它化为水液、慢慢吞咽,每天6~10片。
【功用】养阴生津,润咽止痛。
【方解】此方源于《温病条辨》的增液汤,取其滋养肺肾,生津增液。但原方仅仅有利于急性病的“劫津”,对慢性病的“耗液”作用不大。于是辅以乌梅,其味酸,能强力收敛生津,此正补“耗液”的需要。而且还有抗菌、抗过敏作用,更适合于慢性咽炎。喉科曾有“盐梅”一方,方中加以改进以适今用。取用元参清燥热而利咽,薄荷疏风热而利咽,花粉消痰结而利咽、甘草调味而利咽。诸药合用,直达病所,相得益彰。
【主治】慢性咽炎及干燥综合征。
【加减】本方不宜加减而又难适合慢性咽炎之不同证型,故好在食药同源,在用药的同时,佐以食疗法来弥补。属肾亏者,可吃核桃,每天3个,临睡前生吃;肺虚者,可吃百合汤或白木耳;脾虚者,用山药粉与白术以1∶3比例煮粥吃,甜、咸均可;五志之火者,可吃绿豆粥或绿豆汤。
【疗效】屡用屡验,疗效显著。
【附记】又广东名医邓铁涛教授之治慢性咽喉炎方;五爪龙30克(如缺,可用太子参15克代),玄参15克,千层纸6克,桔梗10克,乌梅、甘草各6克。每日1剂,水煎服。主治慢性咽喉炎。功能益气养阴、利咽止痛。故用之效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