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5/05
- 帖子
- 8808
- 获得点赞
- 68
- 声望
- 10
- 年龄
- 54
7.1辛前甘橘汤
【来源】张赞臣,《中医杂志》(11)1984年
【组成】辛夷花、青防风各6克,嫩前胡,天花粉各9克,薏苡仁12克,白桔梗4.5克,生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散风宣肺,开泄通窍。
【方解】方中辛夷散风宣肺而通鼻窍;防风祛风解表;前胡降气化痰,开泄通窍;桔梗升清、祛痰、利咽,载药力上行;薏苡仁渗湿、清肺健脾;花粉滋阴、消肿胀;甘草泻火解毒、调和诸药。诸药配伍,共奏散风宣肺、开泄通窍之功。本方药性平和,宜于久服。
【主治】鼻渊。证见鼻中常流浊涕,久则但流黄浊之物,如脓如髓,腥臭难闻。
【加减】气虚明显者,加黄芪,白术;鼻塞重者,加藿香、细辛;分泌物清稀,加杏仁、浙贝;分泌物黄稠,加瓜蒌皮、冬瓜子;黏膜水肿甚者,加茯苓、泽泻;黏膜红肿者,加赤芍,丹皮;额部疼痛,加白芷、藁本;颞部疼痛,加白芷、白蒺藜;头顶或枕部疼痛,加蔓荆子;眼眶疼痛,加决明子,青葙子。
必要时,配以外治吹鼻之药,则奏效尤捷。
【疗效】临床屡用,颇有效验。坚持服用必愈。
7.2加味辛夷散
【来源】张梦侬,《临证会要》
【组成】辛夷花、藁本、黄芪、菊花、苦丁茶、防风、川芎、羌活、独活、白僵蚕、升麻、薄荷、甘草、白芷、荆芥各30克,苍耳子、蔓荆子各60克,细辛1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备用。每取10克,在临睡前用沸开水冲泡、取汁服,药渣于次日临睡前再冲泡服1次。
【功用】祛风泻火,托里败毒。
【方解】《素向·气厥论篇》云:“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灵枢经·脉度》云:“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今肺热上蒸,鼻窍壅塞,嗅觉失灵,故不闻香臭。方中以辛夷花、苍耳子、细辛,蔓荆子、羌独活、防风、白芷、升麻、薄荷、藁本、荆芥、僵蚕、川芎等之辛泻肺气而散火;佐以黄芪、甘草、菊花、苦丁茶之甘平泻火而益气。病因热郁化火,药用辛散,是用“火郁发之”之义。泡取汁服,是取其气之轻清,不欲其味之重浊,以利药力上行,直达病所,因而获效更捷。
【主治】鼻渊(鼻窦炎)。
【疗效】屡用效佳。笔者多年使用;颇得心应手。曾治疗50例,以本方为主,证重时配以外治,服药1~2剂,均获痊愈。
7.3通鼻汤
【来源】王友至,《四川中医》(11)1990年
【组成】升麻、穿山甲、王不留行、鹿角霜各9克,白芷15克,辛夷12克,鱼腥草、蒲公英、薏苡仁、花粉、黄芪各18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祛风除湿,托里通窍。
【方解】慢性鼻窦炎(鼻渊),多因湿热较甚熏蒸清窍而成。但湿热久羁,必致气阴亦伤。故方用升麻、白芷、辛夷宣散升清,通窍散风;蒲公英、鱼腥草、薏苡仁以祛鼻窍之湿热;穿山甲、王不留行入厥阴、阳明两经,气辛而窜,由升麻、白芷引经而达病所,能通鼻窍,排出黄脓涕;用黄芪、花粉补气阴;且天花粉又能退肿散结;鹿角霜为血肉有情之品,温补督脉,强精益血;配黄芪、花粉调和阴阳,更能增强补气阴之功,亦能温通鼻窍。诸药协同,共奏祛风除湿、败毒排涕、托里通窍之功。本方用于小儿慢性鼻窦炎,症见湿热壅肺,兼气阴两伤者,确有较好疗效。
【主治】慢性鼻窦炎(鼻渊)。
【加减】若鼻流黄脓涕多者,加木通8克;鼻干者,重用花粉,再加知母9克;黄脓涕挟血者,加薄荷叶、白茅根各18克,赤芍12克;鼻塞重者,加路路通12克;前额胀痛者,重用白芷,再加粉葛根15克。
【疗效】治疗小儿慢性鼻窦炎40例,病程8个月至3年多。服药12~25天后,结果,痊愈23例,有效1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5%。
7.4蒲黄败酱汤
【来源】陈超,《四川中医》(3)1988年
【组成】蒲公英13克,生黄芪、夏枯草各8克,败酱草、辛夷花、苍耳子、没药、丹皮各10克,鱼腥草20克,皂角刺6克,生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清肺解毒,活血行瘀,托里排脓。
【方解】慢性鼻窦炎,在诸鼻窦炎中发病率最高,病程缠绵,治疗难奏良效。多因外感风火热毒内袭,阻于鼻窍,气血不畅所致。故方用鱼腥草、蒲公英、夏枯草、败酱草、生甘草清肺解毒;辛夷,苍耳泄热;没药、丹皮、皂角刺活血行瘀;加黄芪托里排脓。诸药相伍,切中病机,故收效颇著。
【主治】小儿慢性鼻窦炎(鼻渊)。
【疗效】治疗236例,均获得满意疗效。服药8~20剂即可痊愈。
7.5清热消肿汤
【来源】谭慧珍,《中医杂志》(6)1986年
【组成】蒲公英30克,野菊花12克,黄芩、鱼腥草、败酱草、辛夷花、白芷各15克,板蓝根、苍耳子、蔓荆子、赤芍、桔梗各10克,川芎、藁本各6克,炙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饭后1小时服。
【功用】疏风清热,活血消肿。
【方解】方中重用蒲公英、野菊花、鱼腥草、败酱草、黄芩、板蓝根清热解毒、抗菌消炎;兼佐以辛夷、苍耳子、白芷、桔梗、藁本、蔓荆子以祛风、排脓、止痛;因久病入血络,鼻黏膜呈慢性充血,肥厚,故加赤芍、川芎以活血消肿。诸药协同,共奏祛风清热、活血消肿之功。用之临床,疗效确切,且服后一般无不良反应。
【主治】慢性鼻窦炎(鼻渊)。
【加减】便秘,加酒大黄3~6克(后下)。
【疗效】治疗100例,结果显效(鼻腔通气良好,脓涕消失,中鼻道及嗅裂无脓性分泌物)71例;有效(鼻塞好转,脓涕消失,少有黏性分泌物)23例,无效(服药5剂以上无改善)6例。总有效率为94.%。
7.6通窍汤
【来源】陈仁华,《集验百病良方》
【组成】金银花、苍耳子各15克,大蓟10克,辛夷、菊花、黄芩各9克,白芷、甘草各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8~10剂为1疗程。一般需1~2疗程,最多3疗程。
【功用】芳香通窍,祛风清热。
【方解】鼻渊多由外感风热之邪,或风寒侵袭,郁久化热,犯及鼻窍,内传于肺,邪热循经上蒸,灼伤鼻窦所致。方中以苍耳子、辛夷、白芷辛散风邪,芳香通窍;黄芩、菊花、金银花清热解毒,使风热之邪得以从表而解;久病入络,脉络瘀阻,故用大蓟散瘀消肿。诸药相伍,共奏芳香通窍、祛风清热之功,使邪毒清、鼻窍利,鼻渊可愈。
【主治】鼻渊。
【疗效】治疗100例,结果痊愈52例,有效4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7.%。
7.7群芳煎
【来源】王建孚,《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金银花、夏枯花各20克,野菊花、苦参各15克,辛夷花、黄芩、苍耳子、白蒺藜各12克,玉簪花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轻清上透、芳香宣窍。
【方解】方中金银花甘寒能解毒疗疮;夏枯花味苦可消瘰散结;辛夷花味甘可治鼻塞流涕、不闻香臭;野菊花之辛苦能消痈肿疔毒;玉簪花之甘辛寒可消痈肿,一般用根,而此方用花。并加黄芩苦寒,泻火清肺,苦参味苦,清热消痈;苍耳子味苦驱风除痹;白蒺藜味苦能平肝消风,再加十二月时令之花为引,得到生发之气,芳香化浊,花性轻清,升浮之力最强,故能直达肺之清窍。《诸病源候论》描述更详:“肺主气。其经手太阴之脉也,其气通鼻,若肺脏调和,则鼻气通利,而知香臭。若风冷伤于脏腑,而邪气乘于太阴之经,其气蕴积于鼻者,则津液壅塞,鼻气不宣调,故不知香臭,而为鼻渊也。”诸药配伍,共奏轻清上透、芳香通窍之功,故用之收效颇捷。
【主治】鼻渊。
【加减】另加药引:每月一花,农历正月用迎春花9克,二月加白玉兰花9克,三月加白桃花9克,四月加白芍药花9克,五月加石榴花9克,六月加白凤仙花9克,七月加白荷花9克,八月加银桂花9克,九月加白菊花9克,十月加白鸡冠花9克,十一月加白芙蓉花9克,十二月加素心腊梅花9克(或绿萼梅花亦可)。花皆用白色者,因白色入肺,肺气通于鼻也,经云:“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又云:“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故鼻渊脑漏,皆为鼻塞流涕不闻香臭之证。
【疗效】多年临床应用,治验颇多,仅守本方,按月加一花,均获痊愈或显效。
7.8鼻脑方
【来源】向芳世,《新中药》(8)1990年
【组成】法半夏、云茯苓、苍术、石菖蒲、炙黄芪、当归、郁金、丹参、陈皮、板蓝根、黄芩、葛根各10克,升麻、砂仁各3克。
【用法】上药加水500毫升煎至300毫升,分2次温服,每日1剂,5剂为1疗程,可连服1~5疗程,疗程间隔3日。同时配用开水泡中药方(辛夷、苍耳子、杭菊花各10克,生甘草3克),代茶饮,可服3~5剂巩固疗效。
【功用】燥湿化痰、益气健脾、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方解】病由脾虚痰湿,且与热毒内蕴、气滞血瘀有关。故方用法半夏、陈皮、云茯苓、苍术、石菖蒲燥湿化痰;炙黄芪、升麻、砂仁益气健脾升清;黄芩、葛根、板蓝根清热解毒;当归、郁金、丹参活血化瘀。本方攻补兼施、寒热并用、标本同治,使之达到脾健化痰、清阳得升、热毒自去、气血调和,而鼻通痛止。因方切病机,故收效颇捷。
【主治】控脑砂(鼻渊兼脑痛),证见鼻流臭秽浊涕,不闻香臭,头昏闷重胀痛、嗜睡乏力,恶心欲呕等症。本病包括现代医学之慢性鼻炎、副鼻窦炎、额窦炎以上颌窦炎等病。
【加减】如见全头痛,加白芷10克,炙甘草3克;前额痛甚,加白芷、元胡各10克;两侧痛甚,加柴胡、川芎各10克;头顶痛甚,加藁本、杭菊花各10克;头重甚、加厚朴、白蔻仁各10克;神疲嗜睡,加太子参12克,干姜6克;鼻塞流脓浊甚者,加辛夷花、苍耳子各10克;恶心欲呕者,加吴茱萸6克,竹茹10克。
【疗效】治疗32例,结果近期治愈25例,有效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6%。本病多为缠绵难愈之病,笔者验之临床,亦收良效。
7.9鼻渊散
【来源】程爵棠,《四川中医》(2)1984年
【组成】芙蓉叶、香白芷、辛夷花各15克,细辛3克,冰片1.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勿泄气。临证用药前,先用药棉棒将鼻腔涕液拭干净后,再取本散适量(约0.15克)用吹药器吹入患侧鼻腔内或令患者用鼻吸入,每次吹2~3下。每日吹3次。
【功用】疏风泄热,宣肺通窍。
【方解】《辨证录》云:“盖少阳生发之气,全赖肾水为之滋养,肾水虚则胆火无制而上逆于脑,胆热蒸蒸,气化浊涕,走空窍而外于鼻、臭不堪闻。”《外科证治全书》云:“鼻流浊涕,经年累月不止,当明寒热,涕臭属热,……涕流不臭觉腥者,属虚寒。”盖肺开窍于鼻,又鼻为肺之门户,本病多因外感风寒,肺失宣发,风寒内郁,壅滞鼻窍,或因胆经之热移脑,壅滞鼻窍所致。病在鼻窍,内连肺与胆也。治宜疏风泄热,宣肺通窍。方用香白芷、辛夷花、细辛疏风散寒,宣肺通窍以复肺气宣发之用;入芙蓉叶、冰片清热消炎,通窍止痛以清泄伏热,通窍清脑。诸药配伍为用,一清一温,清温并用,共奏疏风泄热、宣肺通窍之功。又因外用,俾药力直达病所,故奏效颇捷。
【主治】鼻渊(慢性鼻窦炎,副鼻窦炎)及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干燥性鼻炎、萎缩性鼻炎。症见单鼻或双鼻鼻塞,时流脓浊涕或稀涕,有腥臭味,多伴有头胀痛或头晕目眩,记忆力减退,易感冒,感冒后鼻塞加重,鼻液增多。
【疗效】笔者用本方治疗鼻渊300例,其中:急性鼻渊165例中,痊愈147例,显效14例,有效4例;慢性鼻渊135例中,痊愈108例,显效21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9.34%。
【附记】本方为程氏祖传秘方。据笔者临床观察,凡鼻渊,无论病之久暂,急性或慢性,证之寒热虚实,用之多获良效。三十多年来,用本方治验甚多,总有效率达99%以上,其中痊愈率为85%。本病,尤其慢性(鼻渊),必须坚持用药,切忌间断,方获良效。若兼感冒,必须先治感冒,或辅以汤剂,内外兼治,方为上策。且本方适用证广,疗程短、奏效快、疗效高、药简价廉,无任何毒副作用。
注意事项:忌用指甲挖鼻孔,以免损伤鼻腔黏膜,或带菌进入鼻腔。擤鼻涕时,不可同时按压鼻腔两侧,用力也不宜太重,忌烟、酒及辛热辛辣、肥甘之品。
7.10通治鼻渊方
【来源】周执中,《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辛夷5克,葛根、升麻各3克,黄芩、生石膏各10克,知母、苦丁茶各6克,山栀10克,羚羊角1.2克(研冲)。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辛凉清热,开上宣郁。
【主治】鼻渊。此因胆热移于脑所致者。
【疗效】临床屡用,颇能应手取效,效佳。
【附记】若属鼻渊轻证,可用周氏家传苏叶汤:苏叶、杏仁、桔梗、枳壳、旋覆花、川防风各6克,前胡、生石膏各10克,辛夷、甘草各3克。水煎服,每日1剂。颇有效验。
【来源】张赞臣,《中医杂志》(11)1984年
【组成】辛夷花、青防风各6克,嫩前胡,天花粉各9克,薏苡仁12克,白桔梗4.5克,生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散风宣肺,开泄通窍。
【方解】方中辛夷散风宣肺而通鼻窍;防风祛风解表;前胡降气化痰,开泄通窍;桔梗升清、祛痰、利咽,载药力上行;薏苡仁渗湿、清肺健脾;花粉滋阴、消肿胀;甘草泻火解毒、调和诸药。诸药配伍,共奏散风宣肺、开泄通窍之功。本方药性平和,宜于久服。
【主治】鼻渊。证见鼻中常流浊涕,久则但流黄浊之物,如脓如髓,腥臭难闻。
【加减】气虚明显者,加黄芪,白术;鼻塞重者,加藿香、细辛;分泌物清稀,加杏仁、浙贝;分泌物黄稠,加瓜蒌皮、冬瓜子;黏膜水肿甚者,加茯苓、泽泻;黏膜红肿者,加赤芍,丹皮;额部疼痛,加白芷、藁本;颞部疼痛,加白芷、白蒺藜;头顶或枕部疼痛,加蔓荆子;眼眶疼痛,加决明子,青葙子。
必要时,配以外治吹鼻之药,则奏效尤捷。
【疗效】临床屡用,颇有效验。坚持服用必愈。
7.2加味辛夷散
【来源】张梦侬,《临证会要》
【组成】辛夷花、藁本、黄芪、菊花、苦丁茶、防风、川芎、羌活、独活、白僵蚕、升麻、薄荷、甘草、白芷、荆芥各30克,苍耳子、蔓荆子各60克,细辛1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备用。每取10克,在临睡前用沸开水冲泡、取汁服,药渣于次日临睡前再冲泡服1次。
【功用】祛风泻火,托里败毒。
【方解】《素向·气厥论篇》云:“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灵枢经·脉度》云:“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今肺热上蒸,鼻窍壅塞,嗅觉失灵,故不闻香臭。方中以辛夷花、苍耳子、细辛,蔓荆子、羌独活、防风、白芷、升麻、薄荷、藁本、荆芥、僵蚕、川芎等之辛泻肺气而散火;佐以黄芪、甘草、菊花、苦丁茶之甘平泻火而益气。病因热郁化火,药用辛散,是用“火郁发之”之义。泡取汁服,是取其气之轻清,不欲其味之重浊,以利药力上行,直达病所,因而获效更捷。
【主治】鼻渊(鼻窦炎)。
【疗效】屡用效佳。笔者多年使用;颇得心应手。曾治疗50例,以本方为主,证重时配以外治,服药1~2剂,均获痊愈。
7.3通鼻汤
【来源】王友至,《四川中医》(11)1990年
【组成】升麻、穿山甲、王不留行、鹿角霜各9克,白芷15克,辛夷12克,鱼腥草、蒲公英、薏苡仁、花粉、黄芪各18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祛风除湿,托里通窍。
【方解】慢性鼻窦炎(鼻渊),多因湿热较甚熏蒸清窍而成。但湿热久羁,必致气阴亦伤。故方用升麻、白芷、辛夷宣散升清,通窍散风;蒲公英、鱼腥草、薏苡仁以祛鼻窍之湿热;穿山甲、王不留行入厥阴、阳明两经,气辛而窜,由升麻、白芷引经而达病所,能通鼻窍,排出黄脓涕;用黄芪、花粉补气阴;且天花粉又能退肿散结;鹿角霜为血肉有情之品,温补督脉,强精益血;配黄芪、花粉调和阴阳,更能增强补气阴之功,亦能温通鼻窍。诸药协同,共奏祛风除湿、败毒排涕、托里通窍之功。本方用于小儿慢性鼻窦炎,症见湿热壅肺,兼气阴两伤者,确有较好疗效。
【主治】慢性鼻窦炎(鼻渊)。
【加减】若鼻流黄脓涕多者,加木通8克;鼻干者,重用花粉,再加知母9克;黄脓涕挟血者,加薄荷叶、白茅根各18克,赤芍12克;鼻塞重者,加路路通12克;前额胀痛者,重用白芷,再加粉葛根15克。
【疗效】治疗小儿慢性鼻窦炎40例,病程8个月至3年多。服药12~25天后,结果,痊愈23例,有效1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5%。
7.4蒲黄败酱汤
【来源】陈超,《四川中医》(3)1988年
【组成】蒲公英13克,生黄芪、夏枯草各8克,败酱草、辛夷花、苍耳子、没药、丹皮各10克,鱼腥草20克,皂角刺6克,生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清肺解毒,活血行瘀,托里排脓。
【方解】慢性鼻窦炎,在诸鼻窦炎中发病率最高,病程缠绵,治疗难奏良效。多因外感风火热毒内袭,阻于鼻窍,气血不畅所致。故方用鱼腥草、蒲公英、夏枯草、败酱草、生甘草清肺解毒;辛夷,苍耳泄热;没药、丹皮、皂角刺活血行瘀;加黄芪托里排脓。诸药相伍,切中病机,故收效颇著。
【主治】小儿慢性鼻窦炎(鼻渊)。
【疗效】治疗236例,均获得满意疗效。服药8~20剂即可痊愈。
7.5清热消肿汤
【来源】谭慧珍,《中医杂志》(6)1986年
【组成】蒲公英30克,野菊花12克,黄芩、鱼腥草、败酱草、辛夷花、白芷各15克,板蓝根、苍耳子、蔓荆子、赤芍、桔梗各10克,川芎、藁本各6克,炙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饭后1小时服。
【功用】疏风清热,活血消肿。
【方解】方中重用蒲公英、野菊花、鱼腥草、败酱草、黄芩、板蓝根清热解毒、抗菌消炎;兼佐以辛夷、苍耳子、白芷、桔梗、藁本、蔓荆子以祛风、排脓、止痛;因久病入血络,鼻黏膜呈慢性充血,肥厚,故加赤芍、川芎以活血消肿。诸药协同,共奏祛风清热、活血消肿之功。用之临床,疗效确切,且服后一般无不良反应。
【主治】慢性鼻窦炎(鼻渊)。
【加减】便秘,加酒大黄3~6克(后下)。
【疗效】治疗100例,结果显效(鼻腔通气良好,脓涕消失,中鼻道及嗅裂无脓性分泌物)71例;有效(鼻塞好转,脓涕消失,少有黏性分泌物)23例,无效(服药5剂以上无改善)6例。总有效率为94.%。
7.6通窍汤
【来源】陈仁华,《集验百病良方》
【组成】金银花、苍耳子各15克,大蓟10克,辛夷、菊花、黄芩各9克,白芷、甘草各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8~10剂为1疗程。一般需1~2疗程,最多3疗程。
【功用】芳香通窍,祛风清热。
【方解】鼻渊多由外感风热之邪,或风寒侵袭,郁久化热,犯及鼻窍,内传于肺,邪热循经上蒸,灼伤鼻窦所致。方中以苍耳子、辛夷、白芷辛散风邪,芳香通窍;黄芩、菊花、金银花清热解毒,使风热之邪得以从表而解;久病入络,脉络瘀阻,故用大蓟散瘀消肿。诸药相伍,共奏芳香通窍、祛风清热之功,使邪毒清、鼻窍利,鼻渊可愈。
【主治】鼻渊。
【疗效】治疗100例,结果痊愈52例,有效4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7.%。
7.7群芳煎
【来源】王建孚,《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金银花、夏枯花各20克,野菊花、苦参各15克,辛夷花、黄芩、苍耳子、白蒺藜各12克,玉簪花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轻清上透、芳香宣窍。
【方解】方中金银花甘寒能解毒疗疮;夏枯花味苦可消瘰散结;辛夷花味甘可治鼻塞流涕、不闻香臭;野菊花之辛苦能消痈肿疔毒;玉簪花之甘辛寒可消痈肿,一般用根,而此方用花。并加黄芩苦寒,泻火清肺,苦参味苦,清热消痈;苍耳子味苦驱风除痹;白蒺藜味苦能平肝消风,再加十二月时令之花为引,得到生发之气,芳香化浊,花性轻清,升浮之力最强,故能直达肺之清窍。《诸病源候论》描述更详:“肺主气。其经手太阴之脉也,其气通鼻,若肺脏调和,则鼻气通利,而知香臭。若风冷伤于脏腑,而邪气乘于太阴之经,其气蕴积于鼻者,则津液壅塞,鼻气不宣调,故不知香臭,而为鼻渊也。”诸药配伍,共奏轻清上透、芳香通窍之功,故用之收效颇捷。
【主治】鼻渊。
【加减】另加药引:每月一花,农历正月用迎春花9克,二月加白玉兰花9克,三月加白桃花9克,四月加白芍药花9克,五月加石榴花9克,六月加白凤仙花9克,七月加白荷花9克,八月加银桂花9克,九月加白菊花9克,十月加白鸡冠花9克,十一月加白芙蓉花9克,十二月加素心腊梅花9克(或绿萼梅花亦可)。花皆用白色者,因白色入肺,肺气通于鼻也,经云:“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又云:“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故鼻渊脑漏,皆为鼻塞流涕不闻香臭之证。
【疗效】多年临床应用,治验颇多,仅守本方,按月加一花,均获痊愈或显效。
7.8鼻脑方
【来源】向芳世,《新中药》(8)1990年
【组成】法半夏、云茯苓、苍术、石菖蒲、炙黄芪、当归、郁金、丹参、陈皮、板蓝根、黄芩、葛根各10克,升麻、砂仁各3克。
【用法】上药加水500毫升煎至300毫升,分2次温服,每日1剂,5剂为1疗程,可连服1~5疗程,疗程间隔3日。同时配用开水泡中药方(辛夷、苍耳子、杭菊花各10克,生甘草3克),代茶饮,可服3~5剂巩固疗效。
【功用】燥湿化痰、益气健脾、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方解】病由脾虚痰湿,且与热毒内蕴、气滞血瘀有关。故方用法半夏、陈皮、云茯苓、苍术、石菖蒲燥湿化痰;炙黄芪、升麻、砂仁益气健脾升清;黄芩、葛根、板蓝根清热解毒;当归、郁金、丹参活血化瘀。本方攻补兼施、寒热并用、标本同治,使之达到脾健化痰、清阳得升、热毒自去、气血调和,而鼻通痛止。因方切病机,故收效颇捷。
【主治】控脑砂(鼻渊兼脑痛),证见鼻流臭秽浊涕,不闻香臭,头昏闷重胀痛、嗜睡乏力,恶心欲呕等症。本病包括现代医学之慢性鼻炎、副鼻窦炎、额窦炎以上颌窦炎等病。
【加减】如见全头痛,加白芷10克,炙甘草3克;前额痛甚,加白芷、元胡各10克;两侧痛甚,加柴胡、川芎各10克;头顶痛甚,加藁本、杭菊花各10克;头重甚、加厚朴、白蔻仁各10克;神疲嗜睡,加太子参12克,干姜6克;鼻塞流脓浊甚者,加辛夷花、苍耳子各10克;恶心欲呕者,加吴茱萸6克,竹茹10克。
【疗效】治疗32例,结果近期治愈25例,有效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6%。本病多为缠绵难愈之病,笔者验之临床,亦收良效。
7.9鼻渊散
【来源】程爵棠,《四川中医》(2)1984年
【组成】芙蓉叶、香白芷、辛夷花各15克,细辛3克,冰片1.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勿泄气。临证用药前,先用药棉棒将鼻腔涕液拭干净后,再取本散适量(约0.15克)用吹药器吹入患侧鼻腔内或令患者用鼻吸入,每次吹2~3下。每日吹3次。
【功用】疏风泄热,宣肺通窍。
【方解】《辨证录》云:“盖少阳生发之气,全赖肾水为之滋养,肾水虚则胆火无制而上逆于脑,胆热蒸蒸,气化浊涕,走空窍而外于鼻、臭不堪闻。”《外科证治全书》云:“鼻流浊涕,经年累月不止,当明寒热,涕臭属热,……涕流不臭觉腥者,属虚寒。”盖肺开窍于鼻,又鼻为肺之门户,本病多因外感风寒,肺失宣发,风寒内郁,壅滞鼻窍,或因胆经之热移脑,壅滞鼻窍所致。病在鼻窍,内连肺与胆也。治宜疏风泄热,宣肺通窍。方用香白芷、辛夷花、细辛疏风散寒,宣肺通窍以复肺气宣发之用;入芙蓉叶、冰片清热消炎,通窍止痛以清泄伏热,通窍清脑。诸药配伍为用,一清一温,清温并用,共奏疏风泄热、宣肺通窍之功。又因外用,俾药力直达病所,故奏效颇捷。
【主治】鼻渊(慢性鼻窦炎,副鼻窦炎)及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干燥性鼻炎、萎缩性鼻炎。症见单鼻或双鼻鼻塞,时流脓浊涕或稀涕,有腥臭味,多伴有头胀痛或头晕目眩,记忆力减退,易感冒,感冒后鼻塞加重,鼻液增多。
【疗效】笔者用本方治疗鼻渊300例,其中:急性鼻渊165例中,痊愈147例,显效14例,有效4例;慢性鼻渊135例中,痊愈108例,显效21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9.34%。
【附记】本方为程氏祖传秘方。据笔者临床观察,凡鼻渊,无论病之久暂,急性或慢性,证之寒热虚实,用之多获良效。三十多年来,用本方治验甚多,总有效率达99%以上,其中痊愈率为85%。本病,尤其慢性(鼻渊),必须坚持用药,切忌间断,方获良效。若兼感冒,必须先治感冒,或辅以汤剂,内外兼治,方为上策。且本方适用证广,疗程短、奏效快、疗效高、药简价廉,无任何毒副作用。
注意事项:忌用指甲挖鼻孔,以免损伤鼻腔黏膜,或带菌进入鼻腔。擤鼻涕时,不可同时按压鼻腔两侧,用力也不宜太重,忌烟、酒及辛热辛辣、肥甘之品。
7.10通治鼻渊方
【来源】周执中,《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辛夷5克,葛根、升麻各3克,黄芩、生石膏各10克,知母、苦丁茶各6克,山栀10克,羚羊角1.2克(研冲)。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辛凉清热,开上宣郁。
【主治】鼻渊。此因胆热移于脑所致者。
【疗效】临床屡用,颇能应手取效,效佳。
【附记】若属鼻渊轻证,可用周氏家传苏叶汤:苏叶、杏仁、桔梗、枳壳、旋覆花、川防风各6克,前胡、生石膏各10克,辛夷、甘草各3克。水煎服,每日1剂。颇有效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