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10/02
- 帖子
- 1838
- 获得点赞
- 65
- 声望
- 48
《金谷子讲黄帝内经素问》脉理节录:
........ 除了看形象描述怎么看脉以外,这里讲的更多的是一种脉理。
从脉理上来理解,形象上慢慢体会就行了。
假如说局限于形象,不通脉理,仅凭触觉辨形象会非常困难,甚至说不太现实。脉理不通不可能辨得形象。
所以说脉难学吗?辨形象就难了,方法方向的错误。
那脉好学吗?只分五种就很简单,前面分至数也容易,看着表看就行了。
所以说《内经》的脉通了脉理是很简单的,非常肯定的,包括这里的方法也是非常肯定的。
要通篇把《内经》学完,这些方法都能掌握。然后做诊断就有把握多了。
而不是象有些人一样,九宫脉法在一个点上怎么摸出九宫来确定哪一个东西有病。
细辨形象,不否认有特别灵巧的手能感觉出来,但对更多人来说那是类似巫术,甚至不太现实,有嫌涉于虚妄,不是常人的学术。千万不要在一些无关的东西上耽搁时间。
就象修仙一样,修仙是假的吗?不可能是假,假的话就不会有中华仙学道统这一大派的传承到现在。
那修仙是真的吗?过去的人都说了修道者如牛毛,得道者如麟角。
牛能成群,一头牛的毛数不过来,比人口肯定多。
麟是什么东西都不知道,真何况麟头上的角呢。
可能得道的就象传说中的仙吧。
但医学是门实用的学问,要用起来能治病救人。不能修上几生几世,那人都死光了,医生还没形成呢,脉还摸不出来呢,那就误了自己一生。所以一定要求真、求实、求能操作、求可重复。
《内经》讲的是可重复的。你能摸出来,他能摸出来,这就是真正的脉。........
“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
讲到胃之大络。
络不同于经。横的叫络,纵的叫经,小的叫络,大的叫经。相当于说经是大的主要血管,络就是细的分支的或横的交通支的动静脉的血管。
胃的大络叫虚里。应该是说和胃相关的一些血管。
胃是在膈以下的。这络是通过膈上去的。络肺,它又经过肺把肺给包络起来。
这就是很真实的下腔静脉从胃、肠吸收了营养以后上去入到了右心房,再经过右心室肺动脉循环。
中间细致走行那一块省略了直接就讲到络肺了。
但大的方向上,胃之络,胃的气,气血的营养,这个循环是真实不错的。
通过肺静脉入到左心房,再入左心室。这就是在左乳下看到的左心室心尖的搏动。
“其动应衣,”有的说其动应手,应手是用手能触摸到。
应衣是穿的少能看到搏动。
上次让你们看的那例,应衣的位置就不是在左乳下,是在左乳下再偏左。那就是心脏扩大,心肌肥厚,一眼就能看得见。
不用隔皮透视,是思外揣内,西医这么看,中医也是这么看。
就一个人体的结构来观察,不存在中医、西医,都是一样地观察。各有各的一套理论,一些对立的观点是因为无知。
对对方的无知和对自己的无知而产生的偏见。
对自己本位的医学、本民族的医学了解了,再了解了世界其它民族的医学,会看到先人们的探索和现代的认知在更大程度上是一致的。
限于器械和技术水平在细致程度上也许不够,那么这个细致的解剖和生理的关联不是属于哪一个民族,哪一个学派的,是人类共同的文明成就。
视而不见那就是把自己边缘化了,入不到主流上去。
认识是发展的,人类是在逐步进步的。
但做为思考的高度来说,并不是古代的就是古朴的,古代人的思考丝毫不比现代人更差。当然技术的差别是存在的,但那不妨碍人思维的真实。
就这个心尖的搏动和肺的循环来看,这里全有了。
“脉宗气也。”脉都是从心脏发出来的。
心主血脉是什么?心脏的搏动就有脉搏的搏动,这就是脉宗气。
脉所秉承的气,最终是归到一起的,就是在心尖那个部位。所有的血脉都归到心里去。
这就是对解剖生理的一个真实论述。
........ 除了看形象描述怎么看脉以外,这里讲的更多的是一种脉理。
从脉理上来理解,形象上慢慢体会就行了。
假如说局限于形象,不通脉理,仅凭触觉辨形象会非常困难,甚至说不太现实。脉理不通不可能辨得形象。
所以说脉难学吗?辨形象就难了,方法方向的错误。
那脉好学吗?只分五种就很简单,前面分至数也容易,看着表看就行了。
所以说《内经》的脉通了脉理是很简单的,非常肯定的,包括这里的方法也是非常肯定的。
要通篇把《内经》学完,这些方法都能掌握。然后做诊断就有把握多了。
而不是象有些人一样,九宫脉法在一个点上怎么摸出九宫来确定哪一个东西有病。
细辨形象,不否认有特别灵巧的手能感觉出来,但对更多人来说那是类似巫术,甚至不太现实,有嫌涉于虚妄,不是常人的学术。千万不要在一些无关的东西上耽搁时间。
就象修仙一样,修仙是假的吗?不可能是假,假的话就不会有中华仙学道统这一大派的传承到现在。
那修仙是真的吗?过去的人都说了修道者如牛毛,得道者如麟角。
牛能成群,一头牛的毛数不过来,比人口肯定多。
麟是什么东西都不知道,真何况麟头上的角呢。
可能得道的就象传说中的仙吧。
但医学是门实用的学问,要用起来能治病救人。不能修上几生几世,那人都死光了,医生还没形成呢,脉还摸不出来呢,那就误了自己一生。所以一定要求真、求实、求能操作、求可重复。
《内经》讲的是可重复的。你能摸出来,他能摸出来,这就是真正的脉。........
“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
讲到胃之大络。
络不同于经。横的叫络,纵的叫经,小的叫络,大的叫经。相当于说经是大的主要血管,络就是细的分支的或横的交通支的动静脉的血管。
胃的大络叫虚里。应该是说和胃相关的一些血管。
胃是在膈以下的。这络是通过膈上去的。络肺,它又经过肺把肺给包络起来。
这就是很真实的下腔静脉从胃、肠吸收了营养以后上去入到了右心房,再经过右心室肺动脉循环。
中间细致走行那一块省略了直接就讲到络肺了。
但大的方向上,胃之络,胃的气,气血的营养,这个循环是真实不错的。
通过肺静脉入到左心房,再入左心室。这就是在左乳下看到的左心室心尖的搏动。
“其动应衣,”有的说其动应手,应手是用手能触摸到。
应衣是穿的少能看到搏动。
上次让你们看的那例,应衣的位置就不是在左乳下,是在左乳下再偏左。那就是心脏扩大,心肌肥厚,一眼就能看得见。
不用隔皮透视,是思外揣内,西医这么看,中医也是这么看。
就一个人体的结构来观察,不存在中医、西医,都是一样地观察。各有各的一套理论,一些对立的观点是因为无知。
对对方的无知和对自己的无知而产生的偏见。
对自己本位的医学、本民族的医学了解了,再了解了世界其它民族的医学,会看到先人们的探索和现代的认知在更大程度上是一致的。
限于器械和技术水平在细致程度上也许不够,那么这个细致的解剖和生理的关联不是属于哪一个民族,哪一个学派的,是人类共同的文明成就。
视而不见那就是把自己边缘化了,入不到主流上去。
认识是发展的,人类是在逐步进步的。
但做为思考的高度来说,并不是古代的就是古朴的,古代人的思考丝毫不比现代人更差。当然技术的差别是存在的,但那不妨碍人思维的真实。
就这个心尖的搏动和肺的循环来看,这里全有了。
“脉宗气也。”脉都是从心脏发出来的。
心主血脉是什么?心脏的搏动就有脉搏的搏动,这就是脉宗气。
脉所秉承的气,最终是归到一起的,就是在心尖那个部位。所有的血脉都归到心里去。
这就是对解剖生理的一个真实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