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08/06
- 帖子
- 2826
- 获得点赞
- 139
- 声望
- 48
导 语:在南通剑山西北的半坡上,坐立着一座黑色的大理石纪念碑,碑身连同底座高2.5米,坐北朝南,周围松柏掩映,环境肃穆、庄严,雕饰典雅、质朴,纪念碑碑身的正面镌刻着“明代杰出外科医学家陈实功先生纪念碑”。今天就以一则针刀救人的故事一起来缅怀一下明代外科学家陈实功。
陈实功,明代外科学家,字毓仁,号若虚,江苏东海(今南通市)人。
陈实功幼年多病,少年时期即开始习医,师从著名文学家、医学家李沧溟。
陈实功天资聪明,读书从不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而是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把自己在行医实践中取得的一些经验与古人的治病方法相互结合,总结出一套适合于大众的、切实可行的理论。他从事外科四十余载,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积累了丰富的治病经验。当时的人们,只注重内科,而忽视外科,这是因为外科医学同内科医学相比较而言,缺少详尽的基础理论。陈实功在多年的治病行医中,已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
他继承和发展了著名医学家李沧溟的学术思想,并根据病者的实际病况,采取内治或内治外治相结合的方法,在外科手术治疗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陈实功主张“开户逐贼,使毒外出为第一”,外部手术与内服药物相结合。由于他医术高明,因而声名远扬,登门求医者络绎不绝。
一天,一国子监的监生,突然发现自己项部起疮,于是找到陈实功。
“先生! 我这头上好像长了个疮,烦请您给我看看。”监生道。
“生在什么地方?”陈实功问。
“在这儿。”监生用手指了指项后靠近后脑勺的位置。
陈实功顺着监生手指的方向,看到他脖子上初起的一个疮,疮头偏于项后的右半边,于是说道:“此疮虽小,却万不可轻待,必以艾灸治疗为上。
来! 坐在这儿,趴在桌子上,我给你灸一灸。”
“好的。”监生挪了挪凳子,坐在桌旁,趴了下去。
陈实功在监生颈项的疮头上放置蒜片,上燃艾绒,用隔蒜灸的方法,灸了起来,一壮灸完,又灸一壮。
“哇! 好痛。”灸到第十五壮的时候,监生感到了疼痛,叫了起来。
“好了,今天就灸到这里为止。”陈实功说着,清除掉监生身上的蒜片和艾灰。
“就这样了?”监生问道。
“你等一等,我再给你开点药。”
说着,陈实功写好药方,交给这位监生,并交代了煎服的方法。
监生回去了。他并没有太看重这个病。一天下来,他摸摸项后,觉得疮头没有长起来。
第二天,疮头依然没有变大,项后似乎也没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
“就这么一个小疮,也没什么,我何必要这么紧张!”他放松了警惕。
但是,病症并没有依照他的意志而消失,不曾想见的事情发生了。
四天以后的早晨,他醒来就觉得脖子不舒服,他试着转转头,这头颈似乎不听使唤,转也转不过来。
他用手摸了摸脖子,“啊! 怎么肿得这么厉害,怪不得转不动头。”他又用手碰了碰患处,“哇! 怎么这么痛!”
他这才知道,他的疮病骤然间暴发了。
“不行,得赶快找陈实功医生去。”
这疮发得是真快,陈实功看到监生颈项上有一大圈泛紫的红肿,触摸一下,感到有些硬,就问道:“痛吗?”
“哎! 怪了,刚才碰它的时候还挺疼的,怎么这会儿痛得有些发木了呢?”监生有些不安。
“你坐下来,我看看你的脉象如何。”陈实功吩咐道。
监生坐到桌旁,伸出一只手放到桌上的脉枕上。
陈实功把着脉,问道:“你有几天没大便了?”
监生这才想到,发病这几天,似乎真没怎么大便,怎么陈医生知道得这么清楚。他回答道:“有三四天了。”
“发病这几天都没有大便。”
“是。”
“你脉实有力,热毒炽盛,应当以黄连汤加玄明粉内疏,通其大便。”
监生服药后的第二天,陈实功又让他服了消毒救苦汤两剂,可是服后,肿势依然没有减退。
陈实功看到,监生内毒外发,消法已不可控制,遂决定换用托里消毒散。
但是,病势发展到这一步,仅内服药物病情似乎并没有多大的改善。该监生肥胖,体表肌肉紧实,疮头难以腐溃。
陈实功觉得病况恐有变数,不宜再继续拖延下去,就对监生说:“容我在你的疮头上扎下一针,好让毒邪从针孔处排出。”
哪知,这监生一听说要扎针,就头皮发麻,忙说:“针不得! 针不得!”
“还是听医生的吧!”家人劝道。
“我只吃药,不要针。”
家人拗不过他,陈实功无奈,也不便于强求。
哪知,怕针的监生回去后,病情急转直下,一发不可收拾。变症一出,就出现了烦闷昏聩的现象,以至于人事不省。
监生的家属急忙求助于陈实功,陈实功随他们匆匆地赶到监生的住处,见监生昏睡,不知人事,随即用铍针在项疮正中及左右划了几道,见到疮内脓腐之处,就剪割寸许顽肉,放出里面瘀积的脓毒与血液,共一碗左右。
陈实功用铍针为监生施行手术后,又拟就健脾胃、养气血、托脓补虚的方药,让监生服用。
此后,监生疮口的脓液犹如泉水一样向外流出,没有止歇。
陈实功看到监生的病情还是没有好转,就要求监生的家属每天早晚在给监生的饭食中放进人参六七钱(20 克左右),一直服到腐肉脱尽,新肉生出。
四十天后,监生才渐渐苏醒,始知人事。陈实功与监生家属问其前事,他竟然一无所知。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监生的身体一天天地好了起来,对昏睡前的记忆也逐渐地恢复了。
设想一下,此患者如果禁用针刀,之后又不加峻补,还能有生的希望吗?好在他的家人听从了陈实功的话,才没有铸成大错。
【本文选自《针方奇谭》(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张载义著)】
陈实功,明代外科学家,字毓仁,号若虚,江苏东海(今南通市)人。
陈实功幼年多病,少年时期即开始习医,师从著名文学家、医学家李沧溟。
陈实功天资聪明,读书从不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而是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把自己在行医实践中取得的一些经验与古人的治病方法相互结合,总结出一套适合于大众的、切实可行的理论。他从事外科四十余载,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积累了丰富的治病经验。当时的人们,只注重内科,而忽视外科,这是因为外科医学同内科医学相比较而言,缺少详尽的基础理论。陈实功在多年的治病行医中,已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
他继承和发展了著名医学家李沧溟的学术思想,并根据病者的实际病况,采取内治或内治外治相结合的方法,在外科手术治疗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陈实功主张“开户逐贼,使毒外出为第一”,外部手术与内服药物相结合。由于他医术高明,因而声名远扬,登门求医者络绎不绝。
一天,一国子监的监生,突然发现自己项部起疮,于是找到陈实功。
“先生! 我这头上好像长了个疮,烦请您给我看看。”监生道。
“生在什么地方?”陈实功问。
“在这儿。”监生用手指了指项后靠近后脑勺的位置。
陈实功顺着监生手指的方向,看到他脖子上初起的一个疮,疮头偏于项后的右半边,于是说道:“此疮虽小,却万不可轻待,必以艾灸治疗为上。
来! 坐在这儿,趴在桌子上,我给你灸一灸。”
“好的。”监生挪了挪凳子,坐在桌旁,趴了下去。
陈实功在监生颈项的疮头上放置蒜片,上燃艾绒,用隔蒜灸的方法,灸了起来,一壮灸完,又灸一壮。
“哇! 好痛。”灸到第十五壮的时候,监生感到了疼痛,叫了起来。
“好了,今天就灸到这里为止。”陈实功说着,清除掉监生身上的蒜片和艾灰。
“就这样了?”监生问道。
“你等一等,我再给你开点药。”
说着,陈实功写好药方,交给这位监生,并交代了煎服的方法。
监生回去了。他并没有太看重这个病。一天下来,他摸摸项后,觉得疮头没有长起来。
第二天,疮头依然没有变大,项后似乎也没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
“就这么一个小疮,也没什么,我何必要这么紧张!”他放松了警惕。
但是,病症并没有依照他的意志而消失,不曾想见的事情发生了。
四天以后的早晨,他醒来就觉得脖子不舒服,他试着转转头,这头颈似乎不听使唤,转也转不过来。
他用手摸了摸脖子,“啊! 怎么肿得这么厉害,怪不得转不动头。”他又用手碰了碰患处,“哇! 怎么这么痛!”
他这才知道,他的疮病骤然间暴发了。
“不行,得赶快找陈实功医生去。”
这疮发得是真快,陈实功看到监生颈项上有一大圈泛紫的红肿,触摸一下,感到有些硬,就问道:“痛吗?”
“哎! 怪了,刚才碰它的时候还挺疼的,怎么这会儿痛得有些发木了呢?”监生有些不安。
“你坐下来,我看看你的脉象如何。”陈实功吩咐道。
监生坐到桌旁,伸出一只手放到桌上的脉枕上。
陈实功把着脉,问道:“你有几天没大便了?”
监生这才想到,发病这几天,似乎真没怎么大便,怎么陈医生知道得这么清楚。他回答道:“有三四天了。”
“发病这几天都没有大便。”
“是。”
“你脉实有力,热毒炽盛,应当以黄连汤加玄明粉内疏,通其大便。”
监生服药后的第二天,陈实功又让他服了消毒救苦汤两剂,可是服后,肿势依然没有减退。
陈实功看到,监生内毒外发,消法已不可控制,遂决定换用托里消毒散。
但是,病势发展到这一步,仅内服药物病情似乎并没有多大的改善。该监生肥胖,体表肌肉紧实,疮头难以腐溃。
陈实功觉得病况恐有变数,不宜再继续拖延下去,就对监生说:“容我在你的疮头上扎下一针,好让毒邪从针孔处排出。”
哪知,这监生一听说要扎针,就头皮发麻,忙说:“针不得! 针不得!”
“还是听医生的吧!”家人劝道。
“我只吃药,不要针。”
家人拗不过他,陈实功无奈,也不便于强求。
哪知,怕针的监生回去后,病情急转直下,一发不可收拾。变症一出,就出现了烦闷昏聩的现象,以至于人事不省。
监生的家属急忙求助于陈实功,陈实功随他们匆匆地赶到监生的住处,见监生昏睡,不知人事,随即用铍针在项疮正中及左右划了几道,见到疮内脓腐之处,就剪割寸许顽肉,放出里面瘀积的脓毒与血液,共一碗左右。
陈实功用铍针为监生施行手术后,又拟就健脾胃、养气血、托脓补虚的方药,让监生服用。
此后,监生疮口的脓液犹如泉水一样向外流出,没有止歇。
陈实功看到监生的病情还是没有好转,就要求监生的家属每天早晚在给监生的饭食中放进人参六七钱(20 克左右),一直服到腐肉脱尽,新肉生出。
四十天后,监生才渐渐苏醒,始知人事。陈实功与监生家属问其前事,他竟然一无所知。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监生的身体一天天地好了起来,对昏睡前的记忆也逐渐地恢复了。
设想一下,此患者如果禁用针刀,之后又不加峻补,还能有生的希望吗?好在他的家人听从了陈实功的话,才没有铸成大错。
【本文选自《针方奇谭》(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张载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