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6/04/04
- 帖子
- 5
- 获得点赞
- 0
- 声望
- 1
- 年龄
- 45
五行相生的本质是五季的顺序更迭
汉代《白虎通·五行》曰:“言行者,欲言为天行气之义也”。五行的阴阳本义就是一年中阴阳二气消长的五个节段。由于五行描述了一个太阳回归年周期,两个寒、暑节令把一年均分为上、下两个半年,每半年过一次新年,大寒期间为过年日;大暑期间过火把节。大寒之后是立春,气候由寒转暖;大暑之后是立秋,气候由热转凉。这就将五行与阴阳的属性联系在一起。
甲乙日、丙丁日、戊己日、庚辛日、壬癸日,以农历的记述方法,就是指甲乙月、丙丁月、戊己月、庚辛月、壬癸月,即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木代表了甲乙太阳光和热的生,火代表了丙丁太阳光和热的长,金代表了庚辛太阳光和热的收,水代表了壬癸太阳光和热的藏,这里的“土”位于火与金之间,也就是在从太阳光和热的生长到收藏的转化(化)过程。
《白虎通》:五行之性,或上或下何?火者阳也,尊故上。水者阴也,卑故下。木者少阳,金者少阴,有中和之性,故可曲直从革……。
《尚书·洪范》: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二者描述五行的属性是一样的。
《孙子兵法·虚实》: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吴越春秋》记范蠡说:四时不并盛,五行不俱驰,阴阳更唱,气有盛衰。
这是讲五行的运动消长。
五行的相生,是相对季节而言的,相生即五季(行)的更迭顺序。
木性生荣,向上往火行运转。
木行生火行,火性蕃茂,火行不可能无限向上生长,故向土行运转。
火行生土行,土性丰满,其气平,其用高下,其性顺,转化向上的趋势为向下,向金行运转。
土行生金行,金性坚敛,向下往水行运转。
金行生水行,其化凝坚,水行不可能无限向下沉潜,故须向上往木行运转,故水行生木行,周而复始再进入下一循环。
五行顺序转化的模式,将阳气在一个太阳回归周期的运转规律、特性、五行相关属性十分完美的融会贯通,优点十分明显。但如果将这个理论应用于医学中,这里就有一个致命的缺陷,这个缺陷也是由十日历的最大缺陷决定的:土位于火与金之间,也就是在从气的升到降的转化过程。相对应的,从气的降到升的转化过程中,也是需要有这样的一个过渡阶段。在十日历之中,不存在这样一个相对应的阶段,而是一步到位,没有一个转化属性的土行在发挥作用。
如何完成其转化过程?必须参照十日历的法则,在余下的5~6天的“过年日”中“守岁”,战战兢兢、兢兢业业“考定星历,建立五行”,必须进行所谓的“闭关”,人为的创造出十分安静的环境,借助自身的力量或外来力量来完成这个转化。
很多武侠小说里也经常提到,一些武林功法修炼到某种的程度后,必须闭关,才能登上这个功法的一下阶层,如果不能闭关,或者在闭关时出现了意外,轻则走火入魔,重则小命不保。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五行就是一年中以太阳回归周期运动为基准的阴阳二气消长的五个节段,属于天之阴阳术数。其制定要“考定星历,建立五行”,即根据实际的天象来随时调整。所以,五行只是人中之阴阳依据“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效法者,而非“数之可数”的人中之阴阳术数本身。
五行相克的本质是五谷生长成熟的属性
五行“相克”属性的本质,是五季的万物生长、成熟的属性。
五行相克,代表了五行属性事物的始与止,木属性的事物到了金属性的环境则止(或曰有利于成熟),火属性的事物到了水属性的环境则止,土属性的事物到了木属性的环境则止,金属性的事物到了火属性的环境则止,水属性的事物到了土属性的环境则止。相克并非病理性的状态,相生、相克,均是事物属性的常态,均是生理性的状态。
五谷即是在十日历中,五个季节分而种植,五个季节均有收获的谷物,在当时较低生产力水平的情况下,提高了复种指数,有利于增加粮食产量,保证一年五季均有食物供给,此即五谷丰登。
《诗·豳风·七月》: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穫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注:当“祈求”)。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
这几句诗十分形象地叙述了,当时的人们充分种植和利用自然界中各种时节成熟的瓜谷来生存。
《素问·五常政大论》:
黄帝问曰:太虚寥廓,五运逥薄,衰盛不同,损益相从,愿闻平气何如而名?何如而纪也?
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木曰敷和,火曰升明,土曰备化,金曰审平,水曰静顺。
帝曰:其不及奈何?
岐伯曰:木曰委和,火曰伏明,土曰卑监,金曰从革,水曰涸流。
帝曰:太过何谓?
岐伯曰:木曰发生,火曰赫曦,土曰敦阜,金曰坚成,水曰流衍。
帝曰:三气之纪,愿闻其候。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
敷和之纪,木德周行,阳舒阴布,五化宣平,其气端,其性随,其用曲直,其化生荣,其类草木,其政发散,其候温和,其令风,其藏肝,肝其畏清,其主目,其谷麻,其果李,其实核,其应春,其虫毛,其畜犬,其色苍,其养筋,其病里急支满,其味酸,其音角,其物中坚,其数八。
升明之纪,正阳而治,德施周普,五化均衡,其气高,其性速,其用燔灼,其化蕃茂,其类火,其政明曜,其候炎暑,其令热,其藏心,心其畏寒,其主舌,其谷麦,其果杏,其实络,其应夏,其虫羽,其畜马,其色赤,其养血,其病(目閏)瘛,其味苦,其音徵,其物脉,其数七。
备化之纪,气协天休,德流四政,五化齐修,其气平,其性顺,其用高下,其化丰满,其类土,其政安静,其候溽蒸,其令湿,其藏脾,脾其畏风,其主口,其谷稷,其果枣,其实肉,其应长夏,其虫倮,其畜牛,其色黄,其养肉,其病否,其味甘,其音宫,其物肤,其数五。
审平之纪,收而不争,杀而无犯,五化宣明,其气洁,其性刚,其用散落,其化坚敛,其类金,其政劲肃,其候清切,其令燥,其藏肺,肺其畏热,其主鼻,其谷稻,其果桃,其实壳,其应秋,其虫介,其畜鸡,其色白,其养皮毛,其病咳,其味辛,其音商,其物外坚,其数九。
静顺之纪,藏而勿害,治而善下,五化咸整,其气明,其性下,其用沃衍,其化凝坚,其类水,其政流演,其候凝肃,其令寒,其藏肾,肾其畏湿,其主二阴,其谷豆,其果栗,其实濡,其应冬,其虫鳞,其畜彘,其色黑,其养骨髓,其病厥,其味咸,其音羽,其物濡,其数六。
故生而勿杀,长而勿罚,化而勿制,收而勿害,藏而勿抑,是谓平气。
按《素问·五常政大论》的描述,五谷最早的特含义,并按收获季节的排序,应为:麻、麦、稷、稻、豆。就是现在的火麻仁、红皮冬小麦、软或硬黄糜子、稻米、黑饭豆。
麻种于土季,成熟收获于木季,其色苍;故曰:木克土。
麦种于金季,成熟收获于火季,其色红;故曰:火克金。
稷种于水季,成熟收获于土季,其色黄;故曰:土克水。
稻种于木季,成熟收获于金季,其色白;故曰:金克木。
豆种于火季,成熟收获于水季,其色黑。故曰:水克火。
病理状态下,是生长、成熟的属性太过与不及。例如:生理状态下,木属性的事物到了金属性的环境则止,这是金克木。如果金属性的环境发生了变动:一是“金之燥令”太过,本为“金之燥令”而实际上是“水之寒令”,则木属性的事物(稻)凋亡,此为金乘木;二是“金之燥令”不及,本为“金之燥令”而实际上是“土之湿令”,则木属性的事物(稻)繁茂葱郁,但不能成熟纳实,此为木侮金。依此类推……
《淮南子·说林训》:
圣人之于道,犹葵之与日也,虽不能与终始哉,其乡之诚也。宫池涔则溢,旱则涸;江水之原,渊泉不能竭。盖非撩,不能蔽日,轮非辐不能追疾,然而橑、辐未足恃也。金胜木者,非以一刃残林也;土胜水者,非以一墣塞江也。躄者见虎而不走,非勇,势不便也。倾者易覆也,倚者易驸也,几易助也,湿易雨也。设鼠者机动,钓鱼者泛杭,任动者车鸣也。
《淮南子·说林训》认识到了“金胜木者,非以一刃残林也;土胜水者,非以一墣塞江也”,但没有说出五行相克的含义,但在《淮南子·墬形训》提了出来:
木胜土、土胜水、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故禾春生秋死,菽夏生冬死,麦秋生夏死,荠冬生中夏死。木壮,水老火生金囚土死;火壮,木老土生水囚金死;土壮,火老金生木囚水死;金壮,土老水生火囚木死。
《淮南子·墬形训》有稻、菽(豆)、麦、荠(稷jì,即黄糜子。《说文》:稷,齌也,五谷之长),少了一个种于土季而收于木季的“麻”,说明《淮南子》时代的历法已经发展到了用四季来划分的“十二日”历法系统了,只有“四谷”,用“十日”历来划分的真正“五谷”的概念已经消亡。
董仲舒《循天之道》:
天地之物,乘其泰而生,厌于其胜而死,四时之变是也。故冬之水气东加于春而木生,乘其泰也。春之生,西至金而死;生于金者至火而死。春之所生而不得过秋,秋之所生不得过夏。
董仲舒对五行相生相克的解释,属于“一知半解”的类型,或者是“藏着掖着”。
麻,金文作,为桑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或称汉麻、火麻、枲、苴,直到三国以前,麻字是大麻(Cannabis sativa L)的专名。原产中国,国外称之为“中国草”的苎麻,在先秦以前的古籍称为紵zhù,基本字义同“纻”,到三国以后“麻”才成为大麻、苎麻等所有麻类植物的共名。这里的大麻不是现在特指的毒品大麻(Cannabis),毒品大麻是荨麻目大麻科草本植物,特指雌性植物经干燥的花和毛状体,其主要有效化学成份为四氢大麻酚(THC),THC在吸食或口服后有精神和生理的活性作用;毒品大麻在宗教、灵学中有悠久的历史,特别是在印度,几个世纪来为游荡的“宗教、灵学圣人”们所使用。
桑科大麻在中国有八千多年的种植历史,是一种重要的农作物。其韧皮的纤维可以用于纺织麻布,制造绳索、麻线等,是明代皇帝朱元璋强制推广棉花之前,中国古人最主要的衣物纤维原料。它的种子,被称为火麻仁或大麻仁,火麻仁呈扁椭圆形,表面灰绿或灰褐色,具光泽样,故曰“其色苍”。在汉和汉以前,桑科大麻不仅是重要的衣物纤维来源,其种子还是主要的粮食,《诗经》记“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列子·杨朱》记:“昔人有美戎菽、甘枲茎、芹萍子者,对乡豪称之。乡豪取而尝之,蛰于口,惨于腹。众哂而怨之,其人大惭”。由于大麻仁含有较多的脂肪油,过多食用可引起恶心、呕吐,腹泻,四肢麻木,烦躁不安等,汉以后只是作为一种救荒食物。但是,大麻仁作为辅食或食品佐料,经常少量食用,有润肠胃、滋阴补虚、助消化、明目保肝之功效。生活在广西巴马县的居民一谈到巴马火麻,就会脱口而出:“天天吃火麻,活到九十八”。很多专家学者在撰文记录巴马百岁老人的长寿食谱时,总是由火麻作为入点,如巴马人常吃的“火麻豆腐”、“火麻苦菜汤”、“火麻粥”等。火麻仁可榨成火麻油,是一种能够溶解于水的植物油料,火麻油脂肪酸中含亚油酸和亚麻酸共达76.4%,是目前常见食用植物油中不饱和脂肪含量的最高者之一。其中α-亚麻酸(ALA)经过人体代谢,可以产生鱼油中最重要的两种成份,即EPA和DHA,是脑脂肪的主要成份。火麻油被当地群众称之为“长寿麻”或“长寿油”。
麦属火行,其色为赤,即现在红皮冬小麦,红皮小麦(红粒小麦)籽粒的表皮为深红色或红褐色。东汉时期,麦粉做成的食物称为“饼”。现在的馒头称为“炊饼”,面条在当时称为“索饼”,这些名词在古医书中常常出现。
稷为土季成熟作物,其色黄。穋lù,《管子·地员篇》:“其種穋”。穋指后种先熟的谷类,重穋即種穋,意指黍与稷是同一谷物,只因生长阶段不同而异名,即“黍”与“稷”共通。黍shǔ亦称“稷”、“糜子”,《说文》:“黍,禾属而黏者也”。《本草纲目》:“黏者为黍,不黏者为稷”,即现在黄土高原上的“黄糜子”,黍为软黄糜子,稷为硬黄糜子,古代是最主要的粮食,因其色黄属土,所以称黄色居中。
稻种于木季而收获于金季,其色白,最为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天时的粮食;稻米分为籼米(籼型非糯性稻米)、粳米(粳型非糯性稻米)、糯米(籼糯米和粳糯米)。粳米短而宽,人称“肥仔米”,主要产于中国长江以北稻区,常见的有珍珠米、水晶米、东北大米等,属于优质大米,米质胀性较小而粘性较强,适合熬粥,常吃粳米煮的稠粥,很适合养胃。籼米则外形修长苗条,常见的有中国香米、泰国香米、丝苗米、猫牙米等,米质胀性较大而粘性较弱,适合焖饭,常吃籼米煮的稀粥,易患胃病。《伤寒论》中常用粳米来煎药,即取其粘性较强产生的悬浮液,又无糯米的粘滞之弊。稻米除淀粉外,其他营养成分大多藏于米粒的胚芽和外膜中,现在市场上的大米,是在糙米经过数次加工,脱去了米糠层及胚芽后,碾成精白米,基本上就只剩下淀粉及少量蛋白质,大量对人体有益的维生素、微量元素、纤维素就被去掉了。虽然去除米糠层易于消化,但从人体的健康需求分析,废弃米糠及胚芽实在是可惜了。
豆为水季成熟,其色黑,即现在的黑饭豆。经过加工后可做成咸豆豉,或淡豆豉。
《素问·藏气法时论》:
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素问·五常政大论》:
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固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素问》将人类的饮食分为“谷肉果菜”四大类,由于原始的五谷产量低,且不易消化吸收,不适合长时间食用。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外来物种的引种,“五谷”成为了一个变化中的概念,与五行相克理论却相去很远。原来的五谷就变成了“杂粮”。
在东汉以后,“五谷”的定义的排序就有了很多种变化:
《楚辞·大招》:“五谷六仞”,东汉著名文学家王逸注:“五谷,稻、稷、麦、豆、麻也”。从王逸的注释看,五行相克属性的“五谷”概念已经湮没了。
《周礼·天官·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注:“五谷,麻、黍、稷、麦、豆也”;
《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东汉经学家赵歧注:“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
唐开元十四年,佛教密宗经典《苏悉地经·卷中》:“五谷谓大麦、小麦、稻谷、大豆、胡麻”;
王冰注《素问·藏气法时论》“五谷为养”:“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也。”
中国现代农业作物以产量、碳水化合物含量为基准,主要粮食前五名已经变成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和马玲薯,最为顺应天时的稻米成为了当之无愧“首席”。现代谷物越来越精细,味道也越单纯。原始的五谷产量低,虽不易于消化,但谷香绕梁。
与“五谷”相对应的为“五畜”:犬马牛鸡猪,相对于“六畜”,“五畜”少了一个“羊”。“六畜”再加上鼠、虎、兔、龙、蛇、猴等六种属相,就形成了完整的“十二日”太阳历的专属名词。
汉代《白虎通·五行》曰:“言行者,欲言为天行气之义也”。五行的阴阳本义就是一年中阴阳二气消长的五个节段。由于五行描述了一个太阳回归年周期,两个寒、暑节令把一年均分为上、下两个半年,每半年过一次新年,大寒期间为过年日;大暑期间过火把节。大寒之后是立春,气候由寒转暖;大暑之后是立秋,气候由热转凉。这就将五行与阴阳的属性联系在一起。
甲乙日、丙丁日、戊己日、庚辛日、壬癸日,以农历的记述方法,就是指甲乙月、丙丁月、戊己月、庚辛月、壬癸月,即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木代表了甲乙太阳光和热的生,火代表了丙丁太阳光和热的长,金代表了庚辛太阳光和热的收,水代表了壬癸太阳光和热的藏,这里的“土”位于火与金之间,也就是在从太阳光和热的生长到收藏的转化(化)过程。
《白虎通》:五行之性,或上或下何?火者阳也,尊故上。水者阴也,卑故下。木者少阳,金者少阴,有中和之性,故可曲直从革……。
《尚书·洪范》: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二者描述五行的属性是一样的。
《孙子兵法·虚实》: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吴越春秋》记范蠡说:四时不并盛,五行不俱驰,阴阳更唱,气有盛衰。
这是讲五行的运动消长。
五行的相生,是相对季节而言的,相生即五季(行)的更迭顺序。
木性生荣,向上往火行运转。
木行生火行,火性蕃茂,火行不可能无限向上生长,故向土行运转。
火行生土行,土性丰满,其气平,其用高下,其性顺,转化向上的趋势为向下,向金行运转。
土行生金行,金性坚敛,向下往水行运转。
金行生水行,其化凝坚,水行不可能无限向下沉潜,故须向上往木行运转,故水行生木行,周而复始再进入下一循环。
五行顺序转化的模式,将阳气在一个太阳回归周期的运转规律、特性、五行相关属性十分完美的融会贯通,优点十分明显。但如果将这个理论应用于医学中,这里就有一个致命的缺陷,这个缺陷也是由十日历的最大缺陷决定的:土位于火与金之间,也就是在从气的升到降的转化过程。相对应的,从气的降到升的转化过程中,也是需要有这样的一个过渡阶段。在十日历之中,不存在这样一个相对应的阶段,而是一步到位,没有一个转化属性的土行在发挥作用。
如何完成其转化过程?必须参照十日历的法则,在余下的5~6天的“过年日”中“守岁”,战战兢兢、兢兢业业“考定星历,建立五行”,必须进行所谓的“闭关”,人为的创造出十分安静的环境,借助自身的力量或外来力量来完成这个转化。
很多武侠小说里也经常提到,一些武林功法修炼到某种的程度后,必须闭关,才能登上这个功法的一下阶层,如果不能闭关,或者在闭关时出现了意外,轻则走火入魔,重则小命不保。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五行就是一年中以太阳回归周期运动为基准的阴阳二气消长的五个节段,属于天之阴阳术数。其制定要“考定星历,建立五行”,即根据实际的天象来随时调整。所以,五行只是人中之阴阳依据“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效法者,而非“数之可数”的人中之阴阳术数本身。
五行相克的本质是五谷生长成熟的属性
五行“相克”属性的本质,是五季的万物生长、成熟的属性。
五行相克,代表了五行属性事物的始与止,木属性的事物到了金属性的环境则止(或曰有利于成熟),火属性的事物到了水属性的环境则止,土属性的事物到了木属性的环境则止,金属性的事物到了火属性的环境则止,水属性的事物到了土属性的环境则止。相克并非病理性的状态,相生、相克,均是事物属性的常态,均是生理性的状态。
五谷即是在十日历中,五个季节分而种植,五个季节均有收获的谷物,在当时较低生产力水平的情况下,提高了复种指数,有利于增加粮食产量,保证一年五季均有食物供给,此即五谷丰登。
《诗·豳风·七月》: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穫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注:当“祈求”)。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
这几句诗十分形象地叙述了,当时的人们充分种植和利用自然界中各种时节成熟的瓜谷来生存。
《素问·五常政大论》:
黄帝问曰:太虚寥廓,五运逥薄,衰盛不同,损益相从,愿闻平气何如而名?何如而纪也?
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木曰敷和,火曰升明,土曰备化,金曰审平,水曰静顺。
帝曰:其不及奈何?
岐伯曰:木曰委和,火曰伏明,土曰卑监,金曰从革,水曰涸流。
帝曰:太过何谓?
岐伯曰:木曰发生,火曰赫曦,土曰敦阜,金曰坚成,水曰流衍。
帝曰:三气之纪,愿闻其候。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
敷和之纪,木德周行,阳舒阴布,五化宣平,其气端,其性随,其用曲直,其化生荣,其类草木,其政发散,其候温和,其令风,其藏肝,肝其畏清,其主目,其谷麻,其果李,其实核,其应春,其虫毛,其畜犬,其色苍,其养筋,其病里急支满,其味酸,其音角,其物中坚,其数八。
升明之纪,正阳而治,德施周普,五化均衡,其气高,其性速,其用燔灼,其化蕃茂,其类火,其政明曜,其候炎暑,其令热,其藏心,心其畏寒,其主舌,其谷麦,其果杏,其实络,其应夏,其虫羽,其畜马,其色赤,其养血,其病(目閏)瘛,其味苦,其音徵,其物脉,其数七。
备化之纪,气协天休,德流四政,五化齐修,其气平,其性顺,其用高下,其化丰满,其类土,其政安静,其候溽蒸,其令湿,其藏脾,脾其畏风,其主口,其谷稷,其果枣,其实肉,其应长夏,其虫倮,其畜牛,其色黄,其养肉,其病否,其味甘,其音宫,其物肤,其数五。
审平之纪,收而不争,杀而无犯,五化宣明,其气洁,其性刚,其用散落,其化坚敛,其类金,其政劲肃,其候清切,其令燥,其藏肺,肺其畏热,其主鼻,其谷稻,其果桃,其实壳,其应秋,其虫介,其畜鸡,其色白,其养皮毛,其病咳,其味辛,其音商,其物外坚,其数九。
静顺之纪,藏而勿害,治而善下,五化咸整,其气明,其性下,其用沃衍,其化凝坚,其类水,其政流演,其候凝肃,其令寒,其藏肾,肾其畏湿,其主二阴,其谷豆,其果栗,其实濡,其应冬,其虫鳞,其畜彘,其色黑,其养骨髓,其病厥,其味咸,其音羽,其物濡,其数六。
故生而勿杀,长而勿罚,化而勿制,收而勿害,藏而勿抑,是谓平气。
按《素问·五常政大论》的描述,五谷最早的特含义,并按收获季节的排序,应为:麻、麦、稷、稻、豆。就是现在的火麻仁、红皮冬小麦、软或硬黄糜子、稻米、黑饭豆。
麻种于土季,成熟收获于木季,其色苍;故曰:木克土。
麦种于金季,成熟收获于火季,其色红;故曰:火克金。
稷种于水季,成熟收获于土季,其色黄;故曰:土克水。
稻种于木季,成熟收获于金季,其色白;故曰:金克木。
豆种于火季,成熟收获于水季,其色黑。故曰:水克火。
病理状态下,是生长、成熟的属性太过与不及。例如:生理状态下,木属性的事物到了金属性的环境则止,这是金克木。如果金属性的环境发生了变动:一是“金之燥令”太过,本为“金之燥令”而实际上是“水之寒令”,则木属性的事物(稻)凋亡,此为金乘木;二是“金之燥令”不及,本为“金之燥令”而实际上是“土之湿令”,则木属性的事物(稻)繁茂葱郁,但不能成熟纳实,此为木侮金。依此类推……
《淮南子·说林训》:
圣人之于道,犹葵之与日也,虽不能与终始哉,其乡之诚也。宫池涔则溢,旱则涸;江水之原,渊泉不能竭。盖非撩,不能蔽日,轮非辐不能追疾,然而橑、辐未足恃也。金胜木者,非以一刃残林也;土胜水者,非以一墣塞江也。躄者见虎而不走,非勇,势不便也。倾者易覆也,倚者易驸也,几易助也,湿易雨也。设鼠者机动,钓鱼者泛杭,任动者车鸣也。
《淮南子·说林训》认识到了“金胜木者,非以一刃残林也;土胜水者,非以一墣塞江也”,但没有说出五行相克的含义,但在《淮南子·墬形训》提了出来:
木胜土、土胜水、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故禾春生秋死,菽夏生冬死,麦秋生夏死,荠冬生中夏死。木壮,水老火生金囚土死;火壮,木老土生水囚金死;土壮,火老金生木囚水死;金壮,土老水生火囚木死。
《淮南子·墬形训》有稻、菽(豆)、麦、荠(稷jì,即黄糜子。《说文》:稷,齌也,五谷之长),少了一个种于土季而收于木季的“麻”,说明《淮南子》时代的历法已经发展到了用四季来划分的“十二日”历法系统了,只有“四谷”,用“十日”历来划分的真正“五谷”的概念已经消亡。
董仲舒《循天之道》:
天地之物,乘其泰而生,厌于其胜而死,四时之变是也。故冬之水气东加于春而木生,乘其泰也。春之生,西至金而死;生于金者至火而死。春之所生而不得过秋,秋之所生不得过夏。
董仲舒对五行相生相克的解释,属于“一知半解”的类型,或者是“藏着掖着”。
麻,金文作,为桑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或称汉麻、火麻、枲、苴,直到三国以前,麻字是大麻(Cannabis sativa L)的专名。原产中国,国外称之为“中国草”的苎麻,在先秦以前的古籍称为紵zhù,基本字义同“纻”,到三国以后“麻”才成为大麻、苎麻等所有麻类植物的共名。这里的大麻不是现在特指的毒品大麻(Cannabis),毒品大麻是荨麻目大麻科草本植物,特指雌性植物经干燥的花和毛状体,其主要有效化学成份为四氢大麻酚(THC),THC在吸食或口服后有精神和生理的活性作用;毒品大麻在宗教、灵学中有悠久的历史,特别是在印度,几个世纪来为游荡的“宗教、灵学圣人”们所使用。
桑科大麻在中国有八千多年的种植历史,是一种重要的农作物。其韧皮的纤维可以用于纺织麻布,制造绳索、麻线等,是明代皇帝朱元璋强制推广棉花之前,中国古人最主要的衣物纤维原料。它的种子,被称为火麻仁或大麻仁,火麻仁呈扁椭圆形,表面灰绿或灰褐色,具光泽样,故曰“其色苍”。在汉和汉以前,桑科大麻不仅是重要的衣物纤维来源,其种子还是主要的粮食,《诗经》记“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列子·杨朱》记:“昔人有美戎菽、甘枲茎、芹萍子者,对乡豪称之。乡豪取而尝之,蛰于口,惨于腹。众哂而怨之,其人大惭”。由于大麻仁含有较多的脂肪油,过多食用可引起恶心、呕吐,腹泻,四肢麻木,烦躁不安等,汉以后只是作为一种救荒食物。但是,大麻仁作为辅食或食品佐料,经常少量食用,有润肠胃、滋阴补虚、助消化、明目保肝之功效。生活在广西巴马县的居民一谈到巴马火麻,就会脱口而出:“天天吃火麻,活到九十八”。很多专家学者在撰文记录巴马百岁老人的长寿食谱时,总是由火麻作为入点,如巴马人常吃的“火麻豆腐”、“火麻苦菜汤”、“火麻粥”等。火麻仁可榨成火麻油,是一种能够溶解于水的植物油料,火麻油脂肪酸中含亚油酸和亚麻酸共达76.4%,是目前常见食用植物油中不饱和脂肪含量的最高者之一。其中α-亚麻酸(ALA)经过人体代谢,可以产生鱼油中最重要的两种成份,即EPA和DHA,是脑脂肪的主要成份。火麻油被当地群众称之为“长寿麻”或“长寿油”。
麦属火行,其色为赤,即现在红皮冬小麦,红皮小麦(红粒小麦)籽粒的表皮为深红色或红褐色。东汉时期,麦粉做成的食物称为“饼”。现在的馒头称为“炊饼”,面条在当时称为“索饼”,这些名词在古医书中常常出现。
稷为土季成熟作物,其色黄。穋lù,《管子·地员篇》:“其種穋”。穋指后种先熟的谷类,重穋即種穋,意指黍与稷是同一谷物,只因生长阶段不同而异名,即“黍”与“稷”共通。黍shǔ亦称“稷”、“糜子”,《说文》:“黍,禾属而黏者也”。《本草纲目》:“黏者为黍,不黏者为稷”,即现在黄土高原上的“黄糜子”,黍为软黄糜子,稷为硬黄糜子,古代是最主要的粮食,因其色黄属土,所以称黄色居中。
稻种于木季而收获于金季,其色白,最为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天时的粮食;稻米分为籼米(籼型非糯性稻米)、粳米(粳型非糯性稻米)、糯米(籼糯米和粳糯米)。粳米短而宽,人称“肥仔米”,主要产于中国长江以北稻区,常见的有珍珠米、水晶米、东北大米等,属于优质大米,米质胀性较小而粘性较强,适合熬粥,常吃粳米煮的稠粥,很适合养胃。籼米则外形修长苗条,常见的有中国香米、泰国香米、丝苗米、猫牙米等,米质胀性较大而粘性较弱,适合焖饭,常吃籼米煮的稀粥,易患胃病。《伤寒论》中常用粳米来煎药,即取其粘性较强产生的悬浮液,又无糯米的粘滞之弊。稻米除淀粉外,其他营养成分大多藏于米粒的胚芽和外膜中,现在市场上的大米,是在糙米经过数次加工,脱去了米糠层及胚芽后,碾成精白米,基本上就只剩下淀粉及少量蛋白质,大量对人体有益的维生素、微量元素、纤维素就被去掉了。虽然去除米糠层易于消化,但从人体的健康需求分析,废弃米糠及胚芽实在是可惜了。
豆为水季成熟,其色黑,即现在的黑饭豆。经过加工后可做成咸豆豉,或淡豆豉。
《素问·藏气法时论》:
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素问·五常政大论》:
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固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素问》将人类的饮食分为“谷肉果菜”四大类,由于原始的五谷产量低,且不易消化吸收,不适合长时间食用。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外来物种的引种,“五谷”成为了一个变化中的概念,与五行相克理论却相去很远。原来的五谷就变成了“杂粮”。
在东汉以后,“五谷”的定义的排序就有了很多种变化:
《楚辞·大招》:“五谷六仞”,东汉著名文学家王逸注:“五谷,稻、稷、麦、豆、麻也”。从王逸的注释看,五行相克属性的“五谷”概念已经湮没了。
《周礼·天官·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注:“五谷,麻、黍、稷、麦、豆也”;
《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东汉经学家赵歧注:“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
唐开元十四年,佛教密宗经典《苏悉地经·卷中》:“五谷谓大麦、小麦、稻谷、大豆、胡麻”;
王冰注《素问·藏气法时论》“五谷为养”:“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也。”
中国现代农业作物以产量、碳水化合物含量为基准,主要粮食前五名已经变成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和马玲薯,最为顺应天时的稻米成为了当之无愧“首席”。现代谷物越来越精细,味道也越单纯。原始的五谷产量低,虽不易于消化,但谷香绕梁。
与“五谷”相对应的为“五畜”:犬马牛鸡猪,相对于“六畜”,“五畜”少了一个“羊”。“六畜”再加上鼠、虎、兔、龙、蛇、猴等六种属相,就形成了完整的“十二日”太阳历的专属名词。
由版主最后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