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认为,中医首先是经验医学,中医根据人体应答而随机诊断,治疗和确定效果。
当然经验可以上升为理论,中医丰富临床实践经验,也的确总结了一些比如诊断方法,治疗原则,辨药用药及组方原则。
但是所有这些并非纯然的经验提炼,而只是一些更基础理论构架的延伸运用。所以中医的合理与否,亦取决于这些理论的真实和确定
这些理论使中医成为模式医学,而非纯粹的在现代能被普及接受的实证医学。因为这些理论来源并非现在可以重复进行的经验观察,而更多包含着联想与模糊类比之类不严格的演绎推断。
中医伟大之处在对阴阳概念的推崇与发展运用。中医对阴阳理解没有止步于两仪四像。为了契合对自然季节的观察。中医发展出五运六气,在四像基础上形成六像,即六经辨证。由此带来概念混乱与理论整体的不协调。
比如肺五行为金,六经为太阴,其本气为燥为阳明,但实际上肺最容易受伤寒之气,归于太阳比较恰当。
这些若对应中医另一基础——五行的话,解释就必然莫衷一是。
也许可以猜想中医五行来自对五季的观察,至于生克观念,则混合了自然观察与日常的尤其是农业生产相关之经验。但是可以发现,临床上这种运用并不多矣,因容易陷入循环无端。
但是作为五行本身与运气的对应却是中医关键,在此有六经辨证,更有由此展开的对药物性味归经效果的认识,对组方的指导。
根据作物环境性状生长特性而推测其作用也许是粗糙的类比归纳
但是组方原则呢,君臣佐使,平衡兼抑,大致可以理解。
而作为单位药物剂量,与各味药剂量之比的原则,却没有明了,至少没有公开明了。古方剂量大致可看出河洛术数影响,但生数,成数其哲学与医学意义仍然混沌。
如果这些基础性东西不能以令人信服的逻辑,和接近常识理解的概念来表达。那么它就无法普及推广。它就仍然只能在个别的内证实验中摸索,或者自我验证,
如果在逻辑概念和实证中同时无法大众化,那么中医就无法靠个别的疗效来维持了。这一代,下一代中医人任重道远啊。
针灸为世界接受是因为其可以重复验证,即循证。而中药体系庞大,繁杂,难以确定。任何理论与实践的展开,都要以确定,标准,简约为前提。
说句题外话,有实验发现小肠大肠反射区不在太阳肠经与阳明肠经,而在阳明胃经。
看来古人的理论并非完全经由实践,有时候也会为了形式而忽视真实。
真希望类似实验能更深广度展开!
是的,中医表达了系统论,分形与自相似,但问题是这种表达是原始的,粗糙的,并且有时是互相冲突的。
更重要的,你无法确定这些理论的运用是否在所有尺度上都是准确,或者准确性多少。
显然,尺度不同,因果关系和作用也不尽相同。而中医从人体小宇宙到世界大宇宙一概而论,推断类比太多,这个过程只有现象观察与联想类比,缺乏精确实验支持。
有人认为中医是定性的分析解决,而非西医或者现代科学的定量。
实际上这是社会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差别。
而中医既是哲学,也是一种精确的技术。
就以组方而论,用药微妙差别,效果迥异。
也许中医属于非线性科学,只是这门科学起步不久,还缺乏足够的研究积累,也缺乏足够的描述,表达手段。。也许二十年后,借助这门科学与思维的发展,运用。我们今天面对中医的疑惑,都能基本廓清。
当然经验可以上升为理论,中医丰富临床实践经验,也的确总结了一些比如诊断方法,治疗原则,辨药用药及组方原则。
但是所有这些并非纯然的经验提炼,而只是一些更基础理论构架的延伸运用。所以中医的合理与否,亦取决于这些理论的真实和确定
这些理论使中医成为模式医学,而非纯粹的在现代能被普及接受的实证医学。因为这些理论来源并非现在可以重复进行的经验观察,而更多包含着联想与模糊类比之类不严格的演绎推断。
中医伟大之处在对阴阳概念的推崇与发展运用。中医对阴阳理解没有止步于两仪四像。为了契合对自然季节的观察。中医发展出五运六气,在四像基础上形成六像,即六经辨证。由此带来概念混乱与理论整体的不协调。
比如肺五行为金,六经为太阴,其本气为燥为阳明,但实际上肺最容易受伤寒之气,归于太阳比较恰当。
这些若对应中医另一基础——五行的话,解释就必然莫衷一是。
也许可以猜想中医五行来自对五季的观察,至于生克观念,则混合了自然观察与日常的尤其是农业生产相关之经验。但是可以发现,临床上这种运用并不多矣,因容易陷入循环无端。
但是作为五行本身与运气的对应却是中医关键,在此有六经辨证,更有由此展开的对药物性味归经效果的认识,对组方的指导。
根据作物环境性状生长特性而推测其作用也许是粗糙的类比归纳
但是组方原则呢,君臣佐使,平衡兼抑,大致可以理解。
而作为单位药物剂量,与各味药剂量之比的原则,却没有明了,至少没有公开明了。古方剂量大致可看出河洛术数影响,但生数,成数其哲学与医学意义仍然混沌。
如果这些基础性东西不能以令人信服的逻辑,和接近常识理解的概念来表达。那么它就无法普及推广。它就仍然只能在个别的内证实验中摸索,或者自我验证,
如果在逻辑概念和实证中同时无法大众化,那么中医就无法靠个别的疗效来维持了。这一代,下一代中医人任重道远啊。
针灸为世界接受是因为其可以重复验证,即循证。而中药体系庞大,繁杂,难以确定。任何理论与实践的展开,都要以确定,标准,简约为前提。
说句题外话,有实验发现小肠大肠反射区不在太阳肠经与阳明肠经,而在阳明胃经。
看来古人的理论并非完全经由实践,有时候也会为了形式而忽视真实。
真希望类似实验能更深广度展开!
是的,中医表达了系统论,分形与自相似,但问题是这种表达是原始的,粗糙的,并且有时是互相冲突的。
更重要的,你无法确定这些理论的运用是否在所有尺度上都是准确,或者准确性多少。
显然,尺度不同,因果关系和作用也不尽相同。而中医从人体小宇宙到世界大宇宙一概而论,推断类比太多,这个过程只有现象观察与联想类比,缺乏精确实验支持。
有人认为中医是定性的分析解决,而非西医或者现代科学的定量。
实际上这是社会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差别。
而中医既是哲学,也是一种精确的技术。
就以组方而论,用药微妙差别,效果迥异。
也许中医属于非线性科学,只是这门科学起步不久,还缺乏足够的研究积累,也缺乏足够的描述,表达手段。。也许二十年后,借助这门科学与思维的发展,运用。我们今天面对中医的疑惑,都能基本廓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