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04/10
- 帖子
- 11228
- 获得点赞
- 80
- 声望
- 38
- 年龄
- 54
掌握影响抗生素疗效的各种因素。成功的抗生素治疗,不仅取决于对抗菌谱的了解,而且还取决于抗生素在感染部位应该能够达到的抑菌或杀菌浓度。为此必须了解抗生素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和规律,从而建立最佳给药方案,掌握影响抗生素疗效的各种因素。如果剂量太小,给药时间间隔过长,疗程太短,给药途径不当,均可造成抗生素治疗的失败。
为了确保抗生素的疗效,不仅应该给予足够的药物总量,而且要掌握适当地给药时间间隔和选用适当的给药途径。例如中效磺胺,应照其T1/2间隔一日给药2次,过少不能维持其作用。而繁殖期杀菌性药物(如青霉素、头孢菌素),则要求快速进入体内在短期内达到较高血浓度,以发挥杀菌作用。如胆囊炎病人采用氨苄青霉素口服,虽可吸收,但在囊壁和胆汁中浓度很低,改为静注其浓度可随用量增加而增高。脑膜炎病人须用易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以使其在脑组织中达到有效的药物浓度。抗生素治疗中要尽量排除各种治疗障碍(如脓肿引流不畅、泌尿道或呼吸阻塞等),还要注意病人的肝肾功能。大多数抗生素主要由肾脏排泄,当肾功不良时易发生蓄积中毒,应注意调整剂量和给药间隔时间。必要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某些抗生素在肝脏中代谢谢灭活,汉肝功不良时应适当调整剂量或避免使用。
关于抗生素的给药时间和给药次数,许多专家提出有别于传统的方式方法,如青霉素半衰期T1/2为 0.65~0.7h,用药后3~4h约90%已排泄,6h血药浓度已低于MIC(最低抑菌浓度),因此有专家强调,青霉素给药时间应为是歇性的,将每日一次注药改为2~3次分输。传统的给药法大部分时间血药浓度低于MIC,增加了细菌产生耐药的可能性。选择适当的给药时机,如术前预防用药应改在围手术期而不是术后。病原菌产生耐药性使药物失效一直是抗菌治疗中的大问题。有目的的选择抗菌药避免频繁更换或中断,使血药浓度保证达到MIC水平及减少外用等,都是避免耐药菌产生的重要方面。
为了确保抗生素的疗效,不仅应该给予足够的药物总量,而且要掌握适当地给药时间间隔和选用适当的给药途径。例如中效磺胺,应照其T1/2间隔一日给药2次,过少不能维持其作用。而繁殖期杀菌性药物(如青霉素、头孢菌素),则要求快速进入体内在短期内达到较高血浓度,以发挥杀菌作用。如胆囊炎病人采用氨苄青霉素口服,虽可吸收,但在囊壁和胆汁中浓度很低,改为静注其浓度可随用量增加而增高。脑膜炎病人须用易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以使其在脑组织中达到有效的药物浓度。抗生素治疗中要尽量排除各种治疗障碍(如脓肿引流不畅、泌尿道或呼吸阻塞等),还要注意病人的肝肾功能。大多数抗生素主要由肾脏排泄,当肾功不良时易发生蓄积中毒,应注意调整剂量和给药间隔时间。必要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某些抗生素在肝脏中代谢谢灭活,汉肝功不良时应适当调整剂量或避免使用。
关于抗生素的给药时间和给药次数,许多专家提出有别于传统的方式方法,如青霉素半衰期T1/2为 0.65~0.7h,用药后3~4h约90%已排泄,6h血药浓度已低于MIC(最低抑菌浓度),因此有专家强调,青霉素给药时间应为是歇性的,将每日一次注药改为2~3次分输。传统的给药法大部分时间血药浓度低于MIC,增加了细菌产生耐药的可能性。选择适当的给药时机,如术前预防用药应改在围手术期而不是术后。病原菌产生耐药性使药物失效一直是抗菌治疗中的大问题。有目的的选择抗菌药避免频繁更换或中断,使血药浓度保证达到MIC水平及减少外用等,都是避免耐药菌产生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