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1/02/09
- 帖子
- 142
- 获得点赞
- 1
- 声望
- 16
本帖最后由 老丁 于 2016-2-4 11:33 编辑
处在当今这个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时代,中医的科学性问题,是个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能突破和解决,对于中医的普世价值认同、学术传播、科学出路,乃至生存和传承都将带来无休止的麻烦,故而是一个必须尽快解决好的问题。
所谓中医的科学性问题是:中医到底是否科学?如果是科学,那么又为何迥然有别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之类人们普遍认同的科学?
回答上述问题,事实上就是要回答“中医的科学出路究竟在哪里”。
毋庸置疑,近年来鹊起的质疑中医科学性的声音,包括将中医列为科学打假对象的主张和行动,乃至近年来许多中医业内人士对中医日益衰落的感叹,都说明了解决中医科学性问题的紧迫性。客观地说,中医的科学性之所以会成为问题,其根本还是由于自己理论体系上的弱点,那就是理论上过于封闭,与当代科学潮流长期缺乏沟通、交融,以至于使人产生一种与当代科学格格不入的另类感。
也有的中医朋友对此持不屑一顾的心态,认为“管他说什么科学不科学,我能够治好毛病是个硬道理”。其实,这种心态需要改变,因为这样的想法只能使中医业内人士自己保持对中医的信念而已,但却无法跳出自我的天地去影响更广的范围,更不能促使中医赢得普世价值,此其一;其二,在崇尚科学成为人类社会潮流的大环境下,你如果不能说清楚自己的科学性,那你的理论要想屹立于世界科学之林而光芒四射,这至少不是良策。
从学科的分类来说,中医的科学性问题属于科学学的研究范畴,也就是对科学自身的认识问题。
拙作《模糊科学原理》属于科学学的学科范畴。理论的触角涉及了如下逐次深入的问题:
——科学分为精确科学和模糊科学两大系列。科学的蓝天事实上是由精确科学和模糊科学共同支撑的,即科学=精确科学+模糊科学。由于500多年来精确科学成就非常辉煌耀眼,所以就导致了人们将精确科学等同于科学的假象,即科学=精确科学。这个错误的假象给人类的科学事业带来了负面影响,人们几乎忽视了模糊科学的存在和开发,中医遭到科学性的质疑正是其负面影响之一。
——西医属于精确科学范畴,中医属于模糊科学范畴。两者所适用的科学手段各不相同。质疑中医的人们常常提到的可重复性、可检验性、可测量性等所谓的认定“科学”的条件,实际上只是认定精确科学的条件,拿这些条件来评判模糊科学系列的中医的科学性,属于理论上的张冠李戴。著名学者方舟子借以否定中医科学性的“中医既不可证伪,也不可证实”现象,仅仅是否定中医不属于精确科学的依据,而不能否定中医的科学性。
——模糊科学是指科学对象模糊或者科学手段模糊的科学。依照导致模糊的原点不同,模糊科学可分为概念型、发生型、关系型和手段型四种类型。中医属于手段型的模糊科学。
——精确科学的对象是必然性的因果联系,其手段也是必然性的,其科学本质是运用必然性的手段,去解决具有必然性因果联系的客观事物。但问题是许多客观事物内部没有必然性的因果联系,而只有或然性的因果联系。模糊科学的对象是或然性的因果联系,或者用或然性的手段去描述和把握客观事物。
——精确科学发展了5个世纪,其成就可谓辉煌灿烂。但受其张力所限,面对当代日趋复杂的科学对象,逐渐产生了力不从心。比如西医的检测手段固然越来越精密,但对于失眠、自汗、盗汗、耳鸣、痛经、闭经……之类常见的病证,就始终无法通过精确的检测和定量描述来解决问题。而模糊科学则受时代大势所趋,将逐渐在模糊性、非线性、复杂性系统的探索中,开始扮演愈益重要的角色。模糊数学在上个世纪末开始兴起就是一个有力的例证。随着人们对模糊科学的认识到位,中医的重新崛起也将指日可待。
——模糊科学不是糊涂科学,即模糊科学≠糊涂科学。其实,“模糊”与“糊涂”这两个概念并不能划等号,这是需要特别提示和声明的。从字面上看,糊涂的含义有两个,一个是指人不明事理,一个是指事物的内容混乱。它是对人或事物混乱状态的一种描述,并且是一种带有贬义色彩的描述。而模糊的含义则主要针对事物,指事物的界限不清,故而呈现不分明、不清晰、不确定状态,以致于叫人无法确认。在涉及是与非、真理与谬误之类的问题时,“模糊”这一概念通常仅仅指界限不清;但“糊涂”这一概念里,则多少带有“错误”、“谬误”、“不适当”、“不恰当”之类的含义。
综上所述,模糊科学是科学的一个种类,它与精确科学相对,两者并无好坏、优劣之分。之所以被称为模糊科学,是因为它的使命,在于对客观世界中无法精确描述和把握的模糊现象,作出特殊的描述和把握;或者在对客观现象描述和把握的过程中,采用了被称为“模糊”的手段。应当确认:模糊科学与精确科学似一对孪生姊妹,两者相互协同相互补充,共同支撑起了科学的蓝天,共同体现了人类认识世界、把握世界、改造世界的决心和意志。
处在当今这个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时代,中医的科学性问题,是个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能突破和解决,对于中医的普世价值认同、学术传播、科学出路,乃至生存和传承都将带来无休止的麻烦,故而是一个必须尽快解决好的问题。
所谓中医的科学性问题是:中医到底是否科学?如果是科学,那么又为何迥然有别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之类人们普遍认同的科学?
回答上述问题,事实上就是要回答“中医的科学出路究竟在哪里”。
毋庸置疑,近年来鹊起的质疑中医科学性的声音,包括将中医列为科学打假对象的主张和行动,乃至近年来许多中医业内人士对中医日益衰落的感叹,都说明了解决中医科学性问题的紧迫性。客观地说,中医的科学性之所以会成为问题,其根本还是由于自己理论体系上的弱点,那就是理论上过于封闭,与当代科学潮流长期缺乏沟通、交融,以至于使人产生一种与当代科学格格不入的另类感。
也有的中医朋友对此持不屑一顾的心态,认为“管他说什么科学不科学,我能够治好毛病是个硬道理”。其实,这种心态需要改变,因为这样的想法只能使中医业内人士自己保持对中医的信念而已,但却无法跳出自我的天地去影响更广的范围,更不能促使中医赢得普世价值,此其一;其二,在崇尚科学成为人类社会潮流的大环境下,你如果不能说清楚自己的科学性,那你的理论要想屹立于世界科学之林而光芒四射,这至少不是良策。
从学科的分类来说,中医的科学性问题属于科学学的研究范畴,也就是对科学自身的认识问题。
拙作《模糊科学原理》属于科学学的学科范畴。理论的触角涉及了如下逐次深入的问题:
——科学分为精确科学和模糊科学两大系列。科学的蓝天事实上是由精确科学和模糊科学共同支撑的,即科学=精确科学+模糊科学。由于500多年来精确科学成就非常辉煌耀眼,所以就导致了人们将精确科学等同于科学的假象,即科学=精确科学。这个错误的假象给人类的科学事业带来了负面影响,人们几乎忽视了模糊科学的存在和开发,中医遭到科学性的质疑正是其负面影响之一。
——西医属于精确科学范畴,中医属于模糊科学范畴。两者所适用的科学手段各不相同。质疑中医的人们常常提到的可重复性、可检验性、可测量性等所谓的认定“科学”的条件,实际上只是认定精确科学的条件,拿这些条件来评判模糊科学系列的中医的科学性,属于理论上的张冠李戴。著名学者方舟子借以否定中医科学性的“中医既不可证伪,也不可证实”现象,仅仅是否定中医不属于精确科学的依据,而不能否定中医的科学性。
——模糊科学是指科学对象模糊或者科学手段模糊的科学。依照导致模糊的原点不同,模糊科学可分为概念型、发生型、关系型和手段型四种类型。中医属于手段型的模糊科学。
——精确科学的对象是必然性的因果联系,其手段也是必然性的,其科学本质是运用必然性的手段,去解决具有必然性因果联系的客观事物。但问题是许多客观事物内部没有必然性的因果联系,而只有或然性的因果联系。模糊科学的对象是或然性的因果联系,或者用或然性的手段去描述和把握客观事物。
——精确科学发展了5个世纪,其成就可谓辉煌灿烂。但受其张力所限,面对当代日趋复杂的科学对象,逐渐产生了力不从心。比如西医的检测手段固然越来越精密,但对于失眠、自汗、盗汗、耳鸣、痛经、闭经……之类常见的病证,就始终无法通过精确的检测和定量描述来解决问题。而模糊科学则受时代大势所趋,将逐渐在模糊性、非线性、复杂性系统的探索中,开始扮演愈益重要的角色。模糊数学在上个世纪末开始兴起就是一个有力的例证。随着人们对模糊科学的认识到位,中医的重新崛起也将指日可待。
——模糊科学不是糊涂科学,即模糊科学≠糊涂科学。其实,“模糊”与“糊涂”这两个概念并不能划等号,这是需要特别提示和声明的。从字面上看,糊涂的含义有两个,一个是指人不明事理,一个是指事物的内容混乱。它是对人或事物混乱状态的一种描述,并且是一种带有贬义色彩的描述。而模糊的含义则主要针对事物,指事物的界限不清,故而呈现不分明、不清晰、不确定状态,以致于叫人无法确认。在涉及是与非、真理与谬误之类的问题时,“模糊”这一概念通常仅仅指界限不清;但“糊涂”这一概念里,则多少带有“错误”、“谬误”、“不适当”、“不恰当”之类的含义。
综上所述,模糊科学是科学的一个种类,它与精确科学相对,两者并无好坏、优劣之分。之所以被称为模糊科学,是因为它的使命,在于对客观世界中无法精确描述和把握的模糊现象,作出特殊的描述和把握;或者在对客观现象描述和把握的过程中,采用了被称为“模糊”的手段。应当确认:模糊科学与精确科学似一对孪生姊妹,两者相互协同相互补充,共同支撑起了科学的蓝天,共同体现了人类认识世界、把握世界、改造世界的决心和意志。
附件
-
7.6 KB 查看: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