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医学笔记十《六经辨证》

唐融儿

声名远扬
贵宾
注册
2014/09/29
帖子
2698
获得点赞
944
声望
113
年龄
44
所在地
湖南浏阳
《六经辨证》

中医有十二经脉之称,而《伤寒学》却只讲六经辨证;以仲景之精微,辨证于毫发之间,断不致如此。
《素问•阴阳离合论篇第六》只言六经,未分手足。而《素问•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却分别手足为十二经:“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注:“心主”当为“心包”。
结合《伤寒论》我们会发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在互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疾病传变非常密切。例如足太阳膀胱经伤寒最容易传肾经,而肾经虚寒也容易使太阳膀胱经外感伤寒。其它两对经脉的关系也同样密切。
但是: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阴心经,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厥阴心包经,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太阴肺经,这三对互为表里的经脉之间,疾病的传变却少得多。而《伤寒论》是以足六经为线索进行辨证的,所以六经辨证中指的六经是足六经。即使其中有手六经的方证,也是以足六经辨证为线索安插在里面的。
《素问》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而是一本累积成书的论文集。我们不难发现,起初是只有“六经”之说的,而且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足六经,后来为了匹配十二脏腑,才又发明六经,于是分手足以别。但是天衣有缝,手六经的辨证意义远不如足六经。另从针灸学发展历程也能证明这一点:经脉分类法从元代才逐渐流行,此前一直是遵从《甲乙经》之俞穴分类法,可见十二经脉在此前的影响并不大。
但是,在《伤寒论》中:辨少阴病卷中确有治手少阴心经方,辨阳明病卷中确有治手阳明大肠经方。我认为这是王叔和的编排,王氏《脉经》宗《难经》独取寸口,又将十二经脉脉象匹配于左右寸关尺。那么他肯定要将十二经脉理论与仲景伤寒论融合,仲景原著是前论后方,王氏改成方随论附,肯定会考虑手六经相关方剂的安插。况且,《伤寒论》中许多方剂,并非只能治一经之病,而病也往往兼在多经。
仲景是师法《素问》的,可能他并没有读过《难经》。
或许《难经》成书在仲景之后;但应该在叔和之前,否则《脉经》也是后人伪托。

缘起:
近日整理旧稿,劳心过度,扰动心神,以致睡眠不安。适昨午饮酒,困倦睡至天黑,入夜又难眠,阅《素问》《伤寒》等,仿佛若有所思,前惑渐消,豁然开朗。谨记之,黄子赋曰:
鸿蒙一鉴开,
水落石出来;
问君何所悟,
六经明心怀。
时共和六十六年,岁在甲午,润九月二十日,浏阳黄可清。

修正《六经辨证》
中医有十二经络之称,而《伤寒论》却只讲六经辨证。以仲景之精微,辨证于毫发之间,断不致如此。
《素问》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而是一本累积成书的论文集。其中包含了各个学派的论著。《素问•阴阳离合论篇第六》只言六经,未分手足。仲景显然是属于阴阳离合论这一学派的。在《素问•阴阳离合论篇第六》中,已将三阳三阴六经与经络联系起来,但未明确其与脏腑的联系。这一学派发展与脏腑的匹配应该是后来的事,根据《伤寒论》其与脏腑的匹配大致应该是:
太阳经:膀胱、小肠
阳明经:胃、大肠
少阳经:胆
太阴经:脾、肺
少阴经:肾
阕阴经:心、肝
也许有人会奇怪,为什么没有心包和三焦?我认为心包、三焦是属于十二经络这一学派的,是为与十二经对应增益的,所以脏腑学说中争议最大的也就是这二腑。
按照一般对历史的理解,十二经络学派是在三阳三阴六经理论基础上创新发展起来的,其出现的时间要比六经理论晚得多,可能在仲景前后,因此仲景不熟悉这以理论也就不足为怪。《难经》、《脉经》、《灵枢经》均是属于这一学派。
《素问•阴阳离合论篇第六》中,当时的经络理论本身还在萌芽时代。但在《素问•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中十二经理论已经成型,三阴三阳与经络本身合为一体。并发展出十二经络相互表里理论:“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注:“心主”当为“心包”。
显然,在《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体系中,没有十二经络理论;因此用十二经络理论去解释六经辨证,就好比关公战秦琼。“六经辨证”中的“表”是固定性概念,仅指“太阳”一经。而在十二经络中,“表”、“里”都成了相对性概念。
岁在乙未腊月二十三日浏阳黄可清
 
六经辨证之“经”——就是“经脉”吗?
 
事实上,六经与脏腑的联系更密切。但也不能说六经辨证就是脏腑辨证。

马王堆西汉医学里有十一经络,后来为了手足对称而加上一个称为十二经络。但在现代实验里,手经是要并于足经的。比如小大肠反应区在胃经。经络的发现源自古人导引养生,也就是行气感或者说是内视。是与脏腑无关。
我以为,经络的命名可以在伤寒论确认的是——与气运,具体就是六气的相关性。而这一点,才是伤寒论与六经辩证的核心!所以伤寒提太阳病,而内经分足膀胱手小肠。显然内经所述为后人伪作。甚至今天甚流行的十二脏腑与十二经络,及其貌似自圆其说的关系。都是仲景以后人牵强附会。完全歪曲了仲景本意,背离内经与伤寒的气运致病这一原旨,和中医立治的基础。与所谓五行脏腑论一样,并无临床价值,徒然混淆视听。
 
每个人在看书时都觉得自己有新发现,可是再看多一点书,就会觉得自己跟古人越来越近,到时会发现原来自己的所谓发现,所谓悟性,古人早已记录在册。只是大家没有发现而已。所以应该认真学习,深思悟道才是正路。别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所以就有古人不肯写书留世,其实他们觉得,古人已经写得很完善啦,自己再写,就没有味啦。。。。。
 
每个人在看书时都觉得自己有新发现,可是再看多一点书,就会觉得自己跟古人越来越近,到时会发现原来自己的所谓发现,所谓悟性,古人早已记录在册。只是大家没有发现而已。所以应该认真学习,深思悟道才是正路。别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所以就有古人不肯写书留世,其实他们觉得,古人已经写得很完善啦,自己再写,就没有味啦。。。。。
同感,赞。:086:
 
“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在互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疾病传变非常密切。例如足太阳膀胱经伤寒最容易传肾经,而肾经虚寒也容易使太阳膀胱经外感伤寒。其它两对经脉的关系也同样密切。
但是: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阴心经,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厥阴心包经,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太阴肺经,这三对互为表里的经脉之间,疾病的传变却少得多。”
古人早有:“伤寒传足不传手;温病传手不传足”之说。
 
“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在互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疾病传变非常密切。例如足太阳膀胱经伤寒最容易传肾经,而肾经虚寒也容易使太阳膀胱经外感伤寒。其它两对经脉的关系也同样密切。
但是: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阴心经,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厥阴心包经,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太阴肺经,这三对互为表里的经脉之间,疾病的传变却少得多。”
古人早有:“伤寒传足不传手;温病传手不传足”之说。

伤寒传到手六经,往往已经化热,当然也有直中。
 
现在已经完全写过了。
忘了古训,发表太早,有点后悔!:018: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