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辨证》
中医有十二经脉之称,而《伤寒学》却只讲六经辨证;以仲景之精微,辨证于毫发之间,断不致如此。
《素问•阴阳离合论篇第六》只言六经,未分手足。而《素问•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却分别手足为十二经:“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注:“心主”当为“心包”。
结合《伤寒论》我们会发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在互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疾病传变非常密切。例如足太阳膀胱经伤寒最容易传肾经,而肾经虚寒也容易使太阳膀胱经外感伤寒。其它两对经脉的关系也同样密切。
但是: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阴心经,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厥阴心包经,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太阴肺经,这三对互为表里的经脉之间,疾病的传变却少得多。而《伤寒论》是以足六经为线索进行辨证的,所以六经辨证中指的六经是足六经。即使其中有手六经的方证,也是以足六经辨证为线索安插在里面的。
《素问》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而是一本累积成书的论文集。我们不难发现,起初是只有“六经”之说的,而且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足六经,后来为了匹配十二脏腑,才又发明六经,于是分手足以别。但是天衣有缝,手六经的辨证意义远不如足六经。另从针灸学发展历程也能证明这一点:经脉分类法从元代才逐渐流行,此前一直是遵从《甲乙经》之俞穴分类法,可见十二经脉在此前的影响并不大。
但是,在《伤寒论》中:辨少阴病卷中确有治手少阴心经方,辨阳明病卷中确有治手阳明大肠经方。我认为这是王叔和的编排,王氏《脉经》宗《难经》独取寸口,又将十二经脉脉象匹配于左右寸关尺。那么他肯定要将十二经脉理论与仲景伤寒论融合,仲景原著是前论后方,王氏改成方随论附,肯定会考虑手六经相关方剂的安插。况且,《伤寒论》中许多方剂,并非只能治一经之病,而病也往往兼在多经。
仲景是师法《素问》的,可能他并没有读过《难经》。
或许《难经》成书在仲景之后;但应该在叔和之前,否则《脉经》也是后人伪托。
缘起:
近日整理旧稿,劳心过度,扰动心神,以致睡眠不安。适昨午饮酒,困倦睡至天黑,入夜又难眠,阅《素问》《伤寒》等,仿佛若有所思,前惑渐消,豁然开朗。谨记之,黄子赋曰:
鸿蒙一鉴开,
水落石出来;
问君何所悟,
六经明心怀。
时共和六十六年,岁在甲午,润九月二十日,浏阳黄可清。
修正《六经辨证》
中医有十二经络之称,而《伤寒论》却只讲六经辨证。以仲景之精微,辨证于毫发之间,断不致如此。
《素问》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而是一本累积成书的论文集。其中包含了各个学派的论著。《素问•阴阳离合论篇第六》只言六经,未分手足。仲景显然是属于阴阳离合论这一学派的。在《素问•阴阳离合论篇第六》中,已将三阳三阴六经与经络联系起来,但未明确其与脏腑的联系。这一学派发展与脏腑的匹配应该是后来的事,根据《伤寒论》其与脏腑的匹配大致应该是:
太阳经:膀胱、小肠
阳明经:胃、大肠
少阳经:胆
太阴经:脾、肺
少阴经:肾
阕阴经:心、肝
也许有人会奇怪,为什么没有心包和三焦?我认为心包、三焦是属于十二经络这一学派的,是为与十二经对应增益的,所以脏腑学说中争议最大的也就是这二腑。
按照一般对历史的理解,十二经络学派是在三阳三阴六经理论基础上创新发展起来的,其出现的时间要比六经理论晚得多,可能在仲景前后,因此仲景不熟悉这以理论也就不足为怪。《难经》、《脉经》、《灵枢经》均是属于这一学派。
《素问•阴阳离合论篇第六》中,当时的经络理论本身还在萌芽时代。但在《素问•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中十二经理论已经成型,三阴三阳与经络本身合为一体。并发展出十二经络相互表里理论:“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注:“心主”当为“心包”。
显然,在《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体系中,没有十二经络理论;因此用十二经络理论去解释六经辨证,就好比关公战秦琼。“六经辨证”中的“表”是固定性概念,仅指“太阳”一经。而在十二经络中,“表”、“里”都成了相对性概念。
岁在乙未腊月二十三日浏阳黄可清
中医有十二经脉之称,而《伤寒学》却只讲六经辨证;以仲景之精微,辨证于毫发之间,断不致如此。
《素问•阴阳离合论篇第六》只言六经,未分手足。而《素问•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却分别手足为十二经:“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注:“心主”当为“心包”。
结合《伤寒论》我们会发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在互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疾病传变非常密切。例如足太阳膀胱经伤寒最容易传肾经,而肾经虚寒也容易使太阳膀胱经外感伤寒。其它两对经脉的关系也同样密切。
但是: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阴心经,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厥阴心包经,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太阴肺经,这三对互为表里的经脉之间,疾病的传变却少得多。而《伤寒论》是以足六经为线索进行辨证的,所以六经辨证中指的六经是足六经。即使其中有手六经的方证,也是以足六经辨证为线索安插在里面的。
《素问》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而是一本累积成书的论文集。我们不难发现,起初是只有“六经”之说的,而且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足六经,后来为了匹配十二脏腑,才又发明六经,于是分手足以别。但是天衣有缝,手六经的辨证意义远不如足六经。另从针灸学发展历程也能证明这一点:经脉分类法从元代才逐渐流行,此前一直是遵从《甲乙经》之俞穴分类法,可见十二经脉在此前的影响并不大。
但是,在《伤寒论》中:辨少阴病卷中确有治手少阴心经方,辨阳明病卷中确有治手阳明大肠经方。我认为这是王叔和的编排,王氏《脉经》宗《难经》独取寸口,又将十二经脉脉象匹配于左右寸关尺。那么他肯定要将十二经脉理论与仲景伤寒论融合,仲景原著是前论后方,王氏改成方随论附,肯定会考虑手六经相关方剂的安插。况且,《伤寒论》中许多方剂,并非只能治一经之病,而病也往往兼在多经。
仲景是师法《素问》的,可能他并没有读过《难经》。
或许《难经》成书在仲景之后;但应该在叔和之前,否则《脉经》也是后人伪托。
缘起:
近日整理旧稿,劳心过度,扰动心神,以致睡眠不安。适昨午饮酒,困倦睡至天黑,入夜又难眠,阅《素问》《伤寒》等,仿佛若有所思,前惑渐消,豁然开朗。谨记之,黄子赋曰:
鸿蒙一鉴开,
水落石出来;
问君何所悟,
六经明心怀。
时共和六十六年,岁在甲午,润九月二十日,浏阳黄可清。
修正《六经辨证》
中医有十二经络之称,而《伤寒论》却只讲六经辨证。以仲景之精微,辨证于毫发之间,断不致如此。
《素问》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而是一本累积成书的论文集。其中包含了各个学派的论著。《素问•阴阳离合论篇第六》只言六经,未分手足。仲景显然是属于阴阳离合论这一学派的。在《素问•阴阳离合论篇第六》中,已将三阳三阴六经与经络联系起来,但未明确其与脏腑的联系。这一学派发展与脏腑的匹配应该是后来的事,根据《伤寒论》其与脏腑的匹配大致应该是:
太阳经:膀胱、小肠
阳明经:胃、大肠
少阳经:胆
太阴经:脾、肺
少阴经:肾
阕阴经:心、肝
也许有人会奇怪,为什么没有心包和三焦?我认为心包、三焦是属于十二经络这一学派的,是为与十二经对应增益的,所以脏腑学说中争议最大的也就是这二腑。
按照一般对历史的理解,十二经络学派是在三阳三阴六经理论基础上创新发展起来的,其出现的时间要比六经理论晚得多,可能在仲景前后,因此仲景不熟悉这以理论也就不足为怪。《难经》、《脉经》、《灵枢经》均是属于这一学派。
《素问•阴阳离合论篇第六》中,当时的经络理论本身还在萌芽时代。但在《素问•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中十二经理论已经成型,三阴三阳与经络本身合为一体。并发展出十二经络相互表里理论:“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注:“心主”当为“心包”。
显然,在《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体系中,没有十二经络理论;因此用十二经络理论去解释六经辨证,就好比关公战秦琼。“六经辨证”中的“表”是固定性概念,仅指“太阳”一经。而在十二经络中,“表”、“里”都成了相对性概念。
岁在乙未腊月二十三日浏阳黄可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