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04/10
- 帖子
- 11228
- 获得点赞
- 80
- 声望
- 38
- 年龄
- 54
15.张仲景把38条脉浮紧的大青龙汤证称为“太阳中风”,把39条脉浮缓的大青龙汤证称为“伤寒”,有的注家说这是张仲景有意识地名词互用,示人以辨证为主,不要在名词上作纠缠,是这样的吗?
答:“名词互用”也就是“名词乱用”,名不正则言不顺,张仲景恐怕不会这样糊涂吧?按张仲景划分“伤寒”和“中风”这两个名词的原则,可以归纳成两类:一是取义于风性疏泄,寒性凝敛。例如太阳病表虚有汗者,名为中风,表实无汗者,名为伤寒。二是取义于风属阳邪,寒属阴邪。例如,无论哪一经病,都是对比其出现的症状,属于阳邪者名为中风,属于阴邪者名为伤寒。前者只适用于划分太阳表证,后者则广泛应用于伤寒所有的六经,也包括一些杂病。譬如阳明病,能食者为阳邪,名中风,不能食者相对为阴邪,就算“中寒”。少阳病,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为中风,仅头痛发热、目不赤、不烦满者,对比前者为阴邪,就叫伤寒。太阴病,四肢烦痛,属阳邪,为中风;四肢不烦痛者,相对为阴邪,即名伤寒。由于那时还没有“热化证”、“寒化证”这样的名词,所以少阴病和厥阴病都是以“热化证”名中风,“寒化证”名伤寒。又如《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中的五脏中风、中寒,也都是根据其所出现的症状,凡属热者都名中风,属寒者都名中寒。这也可看出,我们现在所说的寒热辨证,仲景那时叫做风寒辨证。根据这一原则,“不汗出而烦躁者”属阳邪,名为中风,“身不痛但重者”,对比前者不烦躁为阴邪,名伤寒,就无可非议了。
答:“名词互用”也就是“名词乱用”,名不正则言不顺,张仲景恐怕不会这样糊涂吧?按张仲景划分“伤寒”和“中风”这两个名词的原则,可以归纳成两类:一是取义于风性疏泄,寒性凝敛。例如太阳病表虚有汗者,名为中风,表实无汗者,名为伤寒。二是取义于风属阳邪,寒属阴邪。例如,无论哪一经病,都是对比其出现的症状,属于阳邪者名为中风,属于阴邪者名为伤寒。前者只适用于划分太阳表证,后者则广泛应用于伤寒所有的六经,也包括一些杂病。譬如阳明病,能食者为阳邪,名中风,不能食者相对为阴邪,就算“中寒”。少阳病,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为中风,仅头痛发热、目不赤、不烦满者,对比前者为阴邪,就叫伤寒。太阴病,四肢烦痛,属阳邪,为中风;四肢不烦痛者,相对为阴邪,即名伤寒。由于那时还没有“热化证”、“寒化证”这样的名词,所以少阴病和厥阴病都是以“热化证”名中风,“寒化证”名伤寒。又如《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中的五脏中风、中寒,也都是根据其所出现的症状,凡属热者都名中风,属寒者都名中寒。这也可看出,我们现在所说的寒热辨证,仲景那时叫做风寒辨证。根据这一原则,“不汗出而烦躁者”属阳邪,名为中风,“身不痛但重者”,对比前者不烦躁为阴邪,名伤寒,就无可非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