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5/05/09
- 帖子
- 1783
- 获得点赞
- 159
- 声望
- 63
一 麻黄汤配伍思路与方法【组成】 麻黄去节,三两(9g)桂枝二两(6g)杏仁去皮尖,七十个(12g)甘草炙,一两(3g)
【方歌】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用法】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需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治法】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适应证】 太阳伤寒证(风寒表实证):发热,恶风寒,头痛,身痛,腰疼,骨节疼痛,无汗,或咳嗽,或气喘,或呕逆,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浮或兼紧。
【配伍原则与方法】 太阳伤寒证(风寒表实证)的基本病理病证是风寒客表;经气不通;肺气宣降失常,所以,治疗风寒表实证,其用方配伍原则与方法必须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证机选用解表发汗药:风寒表实证,张仲景称其为太阳伤寒证,其病因是风寒之邪侵犯肌表营卫,因体质而异所致病证是表实证,其证机是夙体营卫之气不虚,营卫失调而受邪,并与风寒之邪相搏,形成营气郁滞,卫气闭塞的病理特征。证以发热,恶寒,无汗而喘,头痛,身疼痛,口中和,舌淡,苔薄白,脉浮或紧。其治当解表发汗,疏散风寒。在选用辛温解表药时,必须审明风寒表实证,其证机大多与肺气失调有关,因肺主皮毛,宣发营卫,故选用辛温解表药时,考虑用药既要具有解表作用,又要具有宣肺作用,这样可使风寒表实证应期而愈。如方中麻黄。
2.合理配伍通经发汗药:治疗风寒表实证,在针对证机选用解表发汗药时,还要辨清风寒之邪不仅侵犯太阳肌表营卫之间,还郁滞太阳经气经脉,呈现经气不通的病理病证,如头痛,身疼痛,骨节疼痛。因此,在组方时最好配伍既有解表作用,又有通经作用,以此协助解表发汗药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从而使表邪得散,经气得通,病证得解。如方中桂枝。
3.妥善配伍肃降肺气药:风寒之邪侵袭肌表营卫,其病理特点是卫闭营郁,势必影响肺气宣发皮毛,肺气不得宣发皮毛,则气逆于上则为气喘。肺的生理功能是既向外向上宣发,又向内向下肃降,宣降有序,才能构成肺气的升降出入。组方若仅宣而无降,同样是不能达到预期治疗效果。因此,在治疗太阳伤寒证时,要妥善配伍肃降肺气药,以增强治疗效果。如方中杏仁。
4.适当配伍益汗源药:发汗,其汗由津液所化,只有适当配伍发汗药,才能使风寒之邪从外而散。但汗由津液所化,汗出则会损伤阴津,阴津受伤又不利于发汗解表散风寒。因此,适当配伍益汗源药,则有利于表邪从汗而解。如方中甘草。
5.随证加减用药:若头痛以项部症状明显者,加葛根,羌活,以疏达太阳经气;若鼻塞不通者,加辛夷,苍耳子,以通达鼻窍;若肢体酸楚明显者,加川芎,独活,以行血祛湿活络;若胸满者,加紫苏,香附,以芳香行气开胸;若血虚者,加当归,阿胶,以滋补阴血;若气虚,加黄芪,白术,以健脾益气固表;若阴虚者,加麦冬,生地,以滋阴和营,等。
二 麻黄汤及其衍生方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无汗而喘服之宜。
【来源】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分类】解表剂-辛温解表
【组成】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6克) 甘草(3克)
【功用】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 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属风寒表实证者。)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辨证要点】 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
【用法】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现代用法:水煎服,温覆取微汗)。
原书主治《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麻黄汤主之。”
【文献】 方论 李时珍:“麻黄乃肺经专药,故治肺病多用之。张仲景治伤寒无汗用麻黄,有汗用桂枝。历代名医解释,皆随文傅会,未有究其精微者。时珍常绎思之,似有一得,与昔人有所不同云。津液为汗,汗即血也。在营则为血,在卫则为汗。夫寒伤营,营血内涩,不能外通于卫,卫气闭固,津液不行,故无汗发热而憎寒。夫风伤卫,卫气外泄,不能内护于营,营气虚弱,津液不固,有汗发热而恶风。然风寒之邪,皆由皮毛而入。皮毛者,肺之合也。肺主卫气,包罗一身,天之象也。是证虽属乎太阳,而肺实受邪气。其证时兼面赤怫郁,咳嗽有痰,喘而胸满诸证者,非肺病乎?盖皮毛外闭,则邪热内攻,而肺气抑郁。故用麻黄、甘草同桂枝,引出营分之邪,达之肌表,佐以杏仁泄肺而利气。”《本草纲目》
方论 柯琴《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上:“此为开表逐邪发汗之峻剂也。古人用药法象之义。麻黄中空外直,宛如毛窍骨节,故能祛骨节之风寒,从毛窍而出,为卫分发散风寒之品。桂枝枝条纵横,宛如经脉系络,能入心化液,通经络而出汗,为营分散解风寒之品,杏仁为心果,温能助心散寒,苦能清肺下气,为上焦逐邪定喘之品。甘草甘平,外拒风寒,内和气血,为中宫安内攘外之品。此汤入胃,行气于玄府,输精于皮毛,斯毛脉合精而溱溱汗出,在表之邪,其尽去而不留,痛止喘平,寒热顿解,不烦啜粥而籍汗于谷也。”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为伤寒(3)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36)
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37)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46)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51)
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52)
阳明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55)
阳明中风,脉浮弦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231)。
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232)
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235)
[运用目标]
发热、喘而无汗、恶寒、体痛、呕逆,脉浮紧;肌肤灼手、起疹、鼻中干燥或咳喘而胸满者;头身肿或疼痛、喜热,阴冷潮湿则加重,舌淡脉浮者。
[常用范围]
1、以发热、无汗、恶风为主的外感性疾病,如流感、病毒性感冒、风湿热、骨折、肺炎、脑炎、局灶性化脓性感染。
2、以无汗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外伤性关节炎、颈椎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腰肌劳损、雷诺氏病、肩周炎、强直性脊柱炎、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偏头痛、鼻窦炎、皮肌炎、硬皮病。
3、以无汗而喘为主的疾病,如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花粉症、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心包积液。
4、以干燥、无汗、恶风、脉浮或阴冷潮湿加重为主的皮肤科疾病,如湿疹、荨麻疹、冻疮。
5、其它方面,麻黄汤还用于五官科的鼻炎、鼻息肉、喉炎、中耳炎;泌尿外科的急性肾炎、慢性肾小球炎、肾盂炎、前列腺肥大;另外,尿崩症、肝硬化腹水、血栓性静脉炎、变态反应性水肿、日光性皮炎等也有运用麻黄汤的时候。
[使用须知]
1、运用麻黄汤时,遇到患者肌肤白皙、疏松,有上冲感,易烘热、汗出,甚至抚摸时湿润沾手;脉浮缓或尺脉沉细;平素易头晕、目眩、鼻衄或心腹动悸以及喘咳伴泄泻、无尿、失神者禁用。
2、麻黄汤具有较强的发汗作用,所以运用时一定要根据汗出的情况,来斟酌给药的剂量与时间。以温覆后汗出证减为度。未汗,服至汗出。但不要令汗出体虚、心慌、肢冷。
3、麻黄汤运用于一些慢性疾病。如鼻炎、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及各种疼痛性疾病时,不必一定要待其汗出。
4、高血压、心脏病、神经官能证、糖尿病、疮口破溃而肌肤松软、小便涩少、尺脉沉涩、久病体虚或有大量失血史者都要慎用麻黄汤及麻黄制剂。
5、麻黄汤药味精练、配伍严禁,为临床所常用。三拗汤、覆杯汤、小青龙汤、续命汤、还魂汤等许多古方都是本方演化而成。因麻黄通经、散寒、破症瘕积聚,所以用本方加茯苓、丹皮、桃仁、艾叶、芍药、川芎等治疗妇科盆腔炎、子宫肌瘤、附件炎等疗效十分显著。用本方治疗皮肤病时用量不宜太重,取其轻清外达、微微出汗即可。用于儿科病及慢性咽喉炎等五官科疾病时,要少饮频服为宜。
6、麻黄汤虽然是久用不衰的咳喘专药,但临床运用时一定要辨证取舍。长期服用或使用不当会伐阴动阳、拔动肾根。尤其是针对一些久治不愈的慢性咳喘病、老年咳喘病、虚人咳喘病时,更要跳出麻黄治喘的惯性思维。但体形胖肿、肌肉发达、皮肤粗黄、不易出汗等麻黄体质的患者除外。
禁忌
本方为辛温发汗之峻剂,故《伤寒论》对“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虚自汗、血虚而脉兼“尺中迟”、误下而见“身重心悸”等,虽有表寒证,亦皆禁用。麻黄汤药味虽少,但发汗力强,不可过服,否则,汗出过多必伤人正气。正如柯琴指出:“此乃纯阳之剂,过于发散,如单刀直入之将,投之恰当,一战成功。不当则不戢而召祸。故用之发表,可一而不可再。”(《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上)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83)
淋家不可发汗,汗出必便血。(84)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85)
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不得眠(瞑)。(86)
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87)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丢失的药方)。(88)
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89)
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50)
脉浮数,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49)
方解
风寒伤人肌表,毛窍闭塞,肺气不宣,卫气不得外达,营气涩而不畅,所以外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脉浮,内见喘逆。此时,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使肺气宣,毛窍开,营卫通畅,汗出而在表之风寒得解,诸证悉除。麻黄味苦辛性温,为肺经专药,能发越人体阳气,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作用,所以是方中的君药,并用来作为方名。由于营涩卫郁,单用麻黄发汗,但解卫气之郁,所以又用温经散寒,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加强发汗解表而散风寒,除身疼。本证之喘,是由肺气郁而上逆所致,麻黄、桂枝又都上行而散,所以再配降肺气、散风寒的杏仁为佐药,同麻黄一宣一降,增强解郁平喘之功。炙甘草既能调和宣降之麻、杏,又能缓和麻、桂相合的峻烈之性,使汗出不致过猛而伤耗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义。麻黄得桂枝,一发卫分之郁,一透营分之邪,所以柯琴评麻黄汤曰:“此为开表逐邪发汗之峻剂也。”
方义2:本方证为外感风寒,肺气夫宣所致。风寒之邪外袭肌表,使卫阳被遏,腠理闭塞,营阴郁滞,经脉不通,故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痛;肺主气属卫,外合皮毛,寒邪外束于表,影响肺气的宣肃下行,则上逆为喘;舌苔薄白,脉浮紧皆是风寒袭表的反映。治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中麻黄苦辛性温,归肺与膀胱经,善开腠发汗,祛在表之风寒;宣肺平喘,开闭郁之肺气,故本方用以为君药。由于本方证属卫郁营滞,单用麻黄发汗,只能解卫气之闭郁,所以又用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药,解肌发表,温通经脉,既助麻黄解表,使发汗之力倍增;又畅行营阴,使疼痛之症得解。二药相须为用,是辛温发汗的常用组合。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加强宣肺平喘之功,是为宣降肺气的常用组合,为佐药。炙甘草既能调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缓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耗伤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用。四药配伍,表寒得散,营卫得通,肺气得宣,则诸症可愈。
化裁
若喘急胸闷、咳嗽痰多、表证不甚者,去桂枝,加苏子、半夏以化痰止咳平喘。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子、辛夷以宣通鼻窍。若夹湿邪而兼见骨节酸痛,加苍术、薏苡仁以祛风除湿。兼里热之烦躁、口干,酌加石膏、黄芩以清泻郁热。
附方
1.麻黄加术汤(《金匮要略》) 麻黄(9g) 桂枝(6g) 炙甘草(3g) 杏仁(6g) 白术(12g)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功用:发汗解表,散寒祛湿。主治:风寒夹湿痹证。身体烦疼,无汗等。
2.麻黄杏仁薏苡仁甘草汤(《金匮要略》)麻黄(9g) 杏仁(6g) 薏苡仁(12g) 炙甘草(3g) 上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12g)。水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功用:发汗解表,祛风除湿。主治:风湿在表,湿郁化热证。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
3.大青龙汤(《伤寒论》) 麻黄(12g) 桂枝(6g) 炙甘草(6g) 杏仁(6g) 石膏(12g)生姜(9g) 大枣(3g)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里热。主治:外感风寒,里有郁热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烦躁,口渴,脉浮紧。
4.三拗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甘草(不炙) 麻黄(不去根节) 杏仁(不去皮尖) 各等分(30g)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15g)水一盏半,姜五片,同煎至一盏,去滓,通口服。以衣被盖覆睡,取微汗为度。功用:宣肺解表。主治:外感风寒,肺气不宣证。鼻塞头痛,语音不出,咳嗽胸闷。
5.华盖散(《博济方》) 紫苏子(炒) 麻黄(去根节) 杏仁(去皮尖) 陈皮(去白) 桑白皮 赤茯苓(去皮)各一两(30g) 甘草(15g) 上为末,每服2钱(6g),水一盏,煎至六分,食后温服。功用:宣肺解表,祛痰止咳。主治:素体痰多,外感风寒证。咳嗽上气,呀呷有声,吐痰色白,胸膈痞满,鼻塞声重,恶寒发热,苔白润,脉浮紧。
附注
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为辨证要点。本方配伍特点有二:一为麻、桂相须,发卫气之闭以开腠理,透营分之郁以畅营阴,则发汗解表之功益彰;二为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则宣肺平喘之效甚著。
方剂比较:
麻黄加术汤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均由麻黄汤加减而成,都是治疗外感风寒夹湿的方剂。但前方证属素体多寒,又外感风寒,表寒及身疼较后方为重,故用麻、桂与白术相配,以发汗解表、散寒祛湿。然发汗祛湿又不宜过汗,方中麻黄得白术虽发汗而不致太过,白术得麻黄则能尽去表里之湿,相辅相制,深得配伍之妙。后方证不仅表寒及身疼比较轻,且日晡发热增剧,有化热之倾向,故而不用桂枝、白术,改用苡仁渗利清化。全方用量尤轻,亦为微汗之用。
大青龙汤系由麻黄汤重用麻黄,再加石膏、生姜、大枣组成。主治风寒表实重证而兼里有郁热者。方中倍用麻黄,故其发汗之力尤峻。其烦躁为郁热在里,故加石膏清热除烦。生姜合麻、桂则散风寒,以解表邪,合枣、草则益脾胃以滋肝源,使汗出表解,寒热烦躁并除。
三拗汤与华盖散皆为麻黄汤去桂枝,故功用重在宣散肺中风寒,主治风寒犯肺之咳喘证。但为宣肺解表的基础方,主治风寒袭肺的咳喘轻证;华盖散主治素体痰多而风寒袭肺证,故加苏子、陈皮、桑白皮、赤茯苓以降气祛痰,加强化痰止咳的作用。
麻黄汤的衍生方
一、麻黄加术汤(《金匮要略》)
二、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
三、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伤寒论》)
四、麻黄细辛附子汤(《伤寒论》)
五、麻黄附子甘草汤及麻黄附子汤
六、大青龙汤(《伤寒论》)
七、小青龙汤(《伤寒论》)
八、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要略》)
九、射干麻黄汤(《金匮要略》)
十、厚朴麻黄汤(《金匮要略》)
十一、越婢汤(《金匮要略》)
十二、越婢加术汤(《金匮要略》)
十三、越婢加半夏汤(《金匮要略》)
十四、甘草麻黄汤(《金匮要略》)
十五、三拗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十六、华盖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十七、定喘汤(《摄生众妙方》)
十八、续命汤(《金匮要略》)
十九、文蛤汤(<金匮要略》)
二十、桂枝芍药知母汤(《金匮要略》)
二十一、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金匮要略》)
二十二、桂枝麻黄各半汤(《伤寒论》)
二十三、桂枝二麻黄一汤(《伤寒论》)
二十四、桂枝二越婢一汤(《伤寒论》)
二十五、葛根汤(《伤寒论》)
二十六、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伤寒论》)
麻黄汤全方药理研究
一、解热作用
二、发汗及促进腺体分泌作用
三、抗炎作用
四、抗病毒作用
五、镇咳作用
六、祛痰作用
七、扩张支气管及平喘作用
八、抗过敏作用
九、抗高血糖作用
十、免疫调节作用
十一、对中枢神经递质的影响
十二、抑制癌细胞转移作用
十三、抗低体温作用
主治
(1)用于风寒表证。本品辛温浮散,透达于肌腠之间能“散风寒,逐表邪,发邪汗”。其开腠发汗之力虽较麻黄和缓,但并不专于发散,且长于宣阳气于卫分,畅营阴于肌表,使汗液蒸化有源,故为外感风寒的常用之药,不论伤寒表实无汗,或伤风表虚有汗,以及阳虚感寒诸证,皆宜用之。临床常用配伍有:
①风寒表实证:风寒外袭,卫阳被遏,营阴郁阻,肺气失宣而恶寒发热,且恶寒偏重,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者,桂枝与麻黄相须为用,既助麻黄发表散寒、宣肺平喘之力,又通阳和营,缓和全身疼痛,如麻黄汤、《景岳全书》麻桂饮、《症因脉治》甘草麻桂汤(桂枝、麻黄、甘草)等。虽表实无汗,因风寒较轻而不宜峻汗者,可用《伤寒论》桂枝麻黄各半汤、或桂枝二麻黄一汤,小发其汗。表实而项强者,宜与葛根、麻黄等同用,如《伤寒论》葛根汤。
②风寒表虚证:汗出当风,或表虚感受风寒,外邪乘虚内犯肌表,而营卫失和,卫表不固,症见发热,恶风,汗自出,脉浮缓者,本品宜与白芍配伍。桂、芍相合,则桂枝辛甘通阳,解散肌表之风寒,攘外以调卫;白芍酸苦敛阴,固护外泄之阴液,安内以和营。前人认为:“桂枝君芍药,是于发汗中有敛汗之旨;芍药臣桂枝,是于和营中有调卫之功。”(《医宗金鉴》)。二药相制为用,解表而不伤阴,敛阴而不碍邪,表证得解,营卫自和。这一特殊配伍,即为《伤寒论》桂枝汤的主要组成。表虚有汗而项强者,可于前方加入葛根。风寒外感,营卫不和,而内兼湿浊者,《张伯臾医案》以桂枝、白芍与藿香、佩兰、白蔻壳等同用,可收祛风辟秽调和营卫之效。该配伍还可外用,如《中医外治法类编》实表膏,以桂枝、白芍与黄芪、白术、羌活等同用,制为膏剂,外贴心口,主治外感风邪,表虚自汗。桂枝配伍白芍(或桂枝汤)不仅主治风寒表虚之发热、汗出,对内伤发热或兼汗出者,亦多使用。
③风寒表湿证:本品解表,偏于散寒祛风,对风寒犯表夹湿,恶寒发热,头胀如裹,一身酸楚者,宜与羌活、防风等祛风胜湿药配伍,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桂枝羌活汤。治寒湿俱盛者,如《症因脉治》麻桂术甘汤(麻黄、桂枝、苍术、甘草)。治寒湿较轻者,如《幼幼集成》桂枝防风汤(即桂枝汤加防风一味)。
④风寒喘咳证:因外感风寒,肺气失宣,诱发喘咳者,本品外散风寒,除感冒,内利肺气,止喘咳。如《伤寒论》以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宿有喘疾而病太阳中风者。《黄文东医案》桂枝朴杏汤,以桂枝、厚朴、杏仁与苏子、紫菀等同用,治痰饮恋肺,感邪即发之哮喘性支气管炎有效。对外感风寒,内有伏饮者,本品亦可内化水饮,常与干姜、细辛、五味子同用,如《伤寒论》小青龙汤。风寒闭肺,肺失清肃,咳逆痰多者,本品又宜配伍化痰止咳之药,如《医醇媵义》姜桂二陈汤,其与半夏、橘红、苏子等同用。《类证治裁》加味麻黄汤,则以之与紫苏、半夏等同用。临床以本品与白芥子、制南星、远志等同用,治小儿风寒闭肺,咳嗽痰多者,甚为有效。
⑤阳虚感冒风寒:本品既发散风寒,又温助阳气,对素体阳虚而感冒风寒之证,有标本兼顾的特长,故尤为适合,若再与附子同用,其温阳之力更佳。如《伤寒论》桂枝加附子汤、《温病条辨》桂枝姜附汤、《伤寒六书》再造散等以之与附子、细辛等同用,治脾肾阳虚,水饮内停,感受风寒,而喘咳复发者。此外,气虚感冒风寒者,本品常与黄芪、人参等同用,如《伤寒论》桂枝人参汤、《症因脉治》桂枝黄芪汤、桂枝续命汤等。按照六经辨证,太阳未尽而入少阳,症见发热微感风寒,微呕,心烦者,本品可与柴胡、黄芩等同用,如《伤寒论》柴胡桂枝汤、《症因脉治》桂枝柴胡汤。太阳阳明合证者,本品可与葛根等同用,如《症因脉治》桂枝葛根汤。表寒里热者,其可与石膏等同用,如《伤寒论》桂枝二越婢一汤。
(2)用于里寒实证。本品既是发散风寒之药,又是温里祛寒之品,不但表寒证多用,对里寒实证亦较适宜。其温里祛寒之功,主要用于:
①风湿痹证:本品温经散寒,可以“通经络而开痹涩”(《长沙药解》)。其与祛风湿之药为伍,可助祛风寒止痹痛之功,故蠲痹方中多用。其又长于“行上部肩臂,能领药至痛处”(《药品化义》),相对于肉桂而言,更宜于上肢痹痛。治风邪重者,常与羌活、独活、麻黄等同用,如《名医妙方精华千首》生地汤。治寒邪重者,常与乌头、附子、细辛等同用,如《千金要方》乌头汤。治湿邪重者,常与苍术、薏苡仁等同用,如《医醇媵义》桂苓神术散。《金匮要略》桂枝芍药知母汤,以本品与防风、附子、白术、麻黄等同用,祛风除湿,散寒止痛而不燥热,为治疗历节(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风寒湿痹的常用之方。湿热痹痛,关节红肿,本品亦可与清热药品组成蠲痹除热之剂,如《张氏医通》桂枝白虎汤。痹证日久,气血不足,经脉瘀滞者,宜与益气、补血、活血药配伍,如《金匮要略》黄芪桂枝五物汤。
②寒凝血瘀:本品善入血分,为温通血脉之要药,且有如肉桂“宣导百药”之能,与诸活血药相使,可增强通脉活血之力。对妇女经脉受寒,月经失调、痛经、瘢瘕、产后腹痛及外伤受寒,肿痛不消等,常为必用之物。如《金匮要略》温经汤,以本品配伍川芎、牡丹皮、当归等药,治妇女冲任虚寒,瘀血内阻所致之月经后期,量少,经期腹痛,痛经及崩漏等。该书桂枝茯苓丸,以本品与桃仁、芍药等同用,治妇人血瘀之腹中瘕块。现代以桂枝茯苓丸变化治疗妇女卵巢囊肿有效;临床还用本方治妇女盆腔炎、产后尿潴留、恶露不尽、更年期崩漏、经期综合征以及其他各种内外科病证之有寒凝血瘀者,皆甚有效。《伤寒保命集》桂枝桃仁汤,以之与桃仁、芍药、生地黄同用,治经前瘀滞腹痛者。治疗伤后受寒者,如《伤科补要》麻桂温经酒,以之与红花、赤芍、细辛等煎服;宽筋散,以桂枝与续断、当归、白芍等为末,治损伤后期,筋肉拘痛。
③经脉受寒之厥逆及头痛、身痛、肢痛、疝痛、冻疮及阴疽不消等证:本品温经祛寒,和营止痛,并能“领药至痛处”,前人称其为“寒伤营血,亦不可少之药。”故上述因寒犯经脉,营气不通之肢冷、疼痛证,均宜使用。如《伤寒论》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以之与当归、细辛、木通等同用,治血虚寒阻肢体失于温养之厥冷或头、肩、腰、腿、足部疼痛。现代还以此类方药治疗雷诺氏综合征。
[名家医案]
1、《伤寒九十论》载许叔微以本方治疗一喘而胸满,脉浮长,身热头痛,腰脊强,鼻干,不得卧的患者,得汗而解;同时还载一邱姓伤寒的患者,因尺脉沉弱而先用小建中汤加味调理数日,待其尺脉充盛后,数剂而安。
2、《经方实验录》载曹颖甫先生用本方治疗范氏形寒发热,无汗,而喘,头项腰脊疼痛而脉浮紧;同时还记载一头疼,恶寒,脉浮紧但发热不甚,胃气虚弱的患者,用本方加生姜、大枣,一剂若失。
3、《经方传真》载一陈姓男孩因汗后洗冷水澡而恶寒,发热,头痛,全身酸痛,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胡老与麻黄汤,盖被取微汗出,热退而解。
4、《橘窗书影》载浅田宗伯先生曾治疗一妇人临产破浆后,振寒腰痛如折,不能分娩,前医与破血剂,先生诊曰:脉浮数而肌热,恐系外感,与麻黄汤加附子,温覆使发汗,须臾腰痛梢宽,而发阵缩,余谓产期将至,使坐草,俄产一女。
【方歌】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用法】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需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治法】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适应证】 太阳伤寒证(风寒表实证):发热,恶风寒,头痛,身痛,腰疼,骨节疼痛,无汗,或咳嗽,或气喘,或呕逆,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浮或兼紧。
【配伍原则与方法】 太阳伤寒证(风寒表实证)的基本病理病证是风寒客表;经气不通;肺气宣降失常,所以,治疗风寒表实证,其用方配伍原则与方法必须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证机选用解表发汗药:风寒表实证,张仲景称其为太阳伤寒证,其病因是风寒之邪侵犯肌表营卫,因体质而异所致病证是表实证,其证机是夙体营卫之气不虚,营卫失调而受邪,并与风寒之邪相搏,形成营气郁滞,卫气闭塞的病理特征。证以发热,恶寒,无汗而喘,头痛,身疼痛,口中和,舌淡,苔薄白,脉浮或紧。其治当解表发汗,疏散风寒。在选用辛温解表药时,必须审明风寒表实证,其证机大多与肺气失调有关,因肺主皮毛,宣发营卫,故选用辛温解表药时,考虑用药既要具有解表作用,又要具有宣肺作用,这样可使风寒表实证应期而愈。如方中麻黄。
2.合理配伍通经发汗药:治疗风寒表实证,在针对证机选用解表发汗药时,还要辨清风寒之邪不仅侵犯太阳肌表营卫之间,还郁滞太阳经气经脉,呈现经气不通的病理病证,如头痛,身疼痛,骨节疼痛。因此,在组方时最好配伍既有解表作用,又有通经作用,以此协助解表发汗药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从而使表邪得散,经气得通,病证得解。如方中桂枝。
3.妥善配伍肃降肺气药:风寒之邪侵袭肌表营卫,其病理特点是卫闭营郁,势必影响肺气宣发皮毛,肺气不得宣发皮毛,则气逆于上则为气喘。肺的生理功能是既向外向上宣发,又向内向下肃降,宣降有序,才能构成肺气的升降出入。组方若仅宣而无降,同样是不能达到预期治疗效果。因此,在治疗太阳伤寒证时,要妥善配伍肃降肺气药,以增强治疗效果。如方中杏仁。
4.适当配伍益汗源药:发汗,其汗由津液所化,只有适当配伍发汗药,才能使风寒之邪从外而散。但汗由津液所化,汗出则会损伤阴津,阴津受伤又不利于发汗解表散风寒。因此,适当配伍益汗源药,则有利于表邪从汗而解。如方中甘草。
5.随证加减用药:若头痛以项部症状明显者,加葛根,羌活,以疏达太阳经气;若鼻塞不通者,加辛夷,苍耳子,以通达鼻窍;若肢体酸楚明显者,加川芎,独活,以行血祛湿活络;若胸满者,加紫苏,香附,以芳香行气开胸;若血虚者,加当归,阿胶,以滋补阴血;若气虚,加黄芪,白术,以健脾益气固表;若阴虚者,加麦冬,生地,以滋阴和营,等。
二 麻黄汤及其衍生方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无汗而喘服之宜。
【来源】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分类】解表剂-辛温解表
【组成】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6克) 甘草(3克)
【功用】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 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属风寒表实证者。)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辨证要点】 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
【用法】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现代用法:水煎服,温覆取微汗)。
原书主治《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麻黄汤主之。”
【文献】 方论 李时珍:“麻黄乃肺经专药,故治肺病多用之。张仲景治伤寒无汗用麻黄,有汗用桂枝。历代名医解释,皆随文傅会,未有究其精微者。时珍常绎思之,似有一得,与昔人有所不同云。津液为汗,汗即血也。在营则为血,在卫则为汗。夫寒伤营,营血内涩,不能外通于卫,卫气闭固,津液不行,故无汗发热而憎寒。夫风伤卫,卫气外泄,不能内护于营,营气虚弱,津液不固,有汗发热而恶风。然风寒之邪,皆由皮毛而入。皮毛者,肺之合也。肺主卫气,包罗一身,天之象也。是证虽属乎太阳,而肺实受邪气。其证时兼面赤怫郁,咳嗽有痰,喘而胸满诸证者,非肺病乎?盖皮毛外闭,则邪热内攻,而肺气抑郁。故用麻黄、甘草同桂枝,引出营分之邪,达之肌表,佐以杏仁泄肺而利气。”《本草纲目》
方论 柯琴《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上:“此为开表逐邪发汗之峻剂也。古人用药法象之义。麻黄中空外直,宛如毛窍骨节,故能祛骨节之风寒,从毛窍而出,为卫分发散风寒之品。桂枝枝条纵横,宛如经脉系络,能入心化液,通经络而出汗,为营分散解风寒之品,杏仁为心果,温能助心散寒,苦能清肺下气,为上焦逐邪定喘之品。甘草甘平,外拒风寒,内和气血,为中宫安内攘外之品。此汤入胃,行气于玄府,输精于皮毛,斯毛脉合精而溱溱汗出,在表之邪,其尽去而不留,痛止喘平,寒热顿解,不烦啜粥而籍汗于谷也。”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为伤寒(3)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36)
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37)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46)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51)
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52)
阳明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55)
阳明中风,脉浮弦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231)。
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232)
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235)
[运用目标]
发热、喘而无汗、恶寒、体痛、呕逆,脉浮紧;肌肤灼手、起疹、鼻中干燥或咳喘而胸满者;头身肿或疼痛、喜热,阴冷潮湿则加重,舌淡脉浮者。
[常用范围]
1、以发热、无汗、恶风为主的外感性疾病,如流感、病毒性感冒、风湿热、骨折、肺炎、脑炎、局灶性化脓性感染。
2、以无汗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外伤性关节炎、颈椎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腰肌劳损、雷诺氏病、肩周炎、强直性脊柱炎、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偏头痛、鼻窦炎、皮肌炎、硬皮病。
3、以无汗而喘为主的疾病,如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花粉症、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心包积液。
4、以干燥、无汗、恶风、脉浮或阴冷潮湿加重为主的皮肤科疾病,如湿疹、荨麻疹、冻疮。
5、其它方面,麻黄汤还用于五官科的鼻炎、鼻息肉、喉炎、中耳炎;泌尿外科的急性肾炎、慢性肾小球炎、肾盂炎、前列腺肥大;另外,尿崩症、肝硬化腹水、血栓性静脉炎、变态反应性水肿、日光性皮炎等也有运用麻黄汤的时候。
[使用须知]
1、运用麻黄汤时,遇到患者肌肤白皙、疏松,有上冲感,易烘热、汗出,甚至抚摸时湿润沾手;脉浮缓或尺脉沉细;平素易头晕、目眩、鼻衄或心腹动悸以及喘咳伴泄泻、无尿、失神者禁用。
2、麻黄汤具有较强的发汗作用,所以运用时一定要根据汗出的情况,来斟酌给药的剂量与时间。以温覆后汗出证减为度。未汗,服至汗出。但不要令汗出体虚、心慌、肢冷。
3、麻黄汤运用于一些慢性疾病。如鼻炎、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及各种疼痛性疾病时,不必一定要待其汗出。
4、高血压、心脏病、神经官能证、糖尿病、疮口破溃而肌肤松软、小便涩少、尺脉沉涩、久病体虚或有大量失血史者都要慎用麻黄汤及麻黄制剂。
5、麻黄汤药味精练、配伍严禁,为临床所常用。三拗汤、覆杯汤、小青龙汤、续命汤、还魂汤等许多古方都是本方演化而成。因麻黄通经、散寒、破症瘕积聚,所以用本方加茯苓、丹皮、桃仁、艾叶、芍药、川芎等治疗妇科盆腔炎、子宫肌瘤、附件炎等疗效十分显著。用本方治疗皮肤病时用量不宜太重,取其轻清外达、微微出汗即可。用于儿科病及慢性咽喉炎等五官科疾病时,要少饮频服为宜。
6、麻黄汤虽然是久用不衰的咳喘专药,但临床运用时一定要辨证取舍。长期服用或使用不当会伐阴动阳、拔动肾根。尤其是针对一些久治不愈的慢性咳喘病、老年咳喘病、虚人咳喘病时,更要跳出麻黄治喘的惯性思维。但体形胖肿、肌肉发达、皮肤粗黄、不易出汗等麻黄体质的患者除外。
禁忌
本方为辛温发汗之峻剂,故《伤寒论》对“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虚自汗、血虚而脉兼“尺中迟”、误下而见“身重心悸”等,虽有表寒证,亦皆禁用。麻黄汤药味虽少,但发汗力强,不可过服,否则,汗出过多必伤人正气。正如柯琴指出:“此乃纯阳之剂,过于发散,如单刀直入之将,投之恰当,一战成功。不当则不戢而召祸。故用之发表,可一而不可再。”(《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上)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83)
淋家不可发汗,汗出必便血。(84)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85)
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不得眠(瞑)。(86)
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87)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丢失的药方)。(88)
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89)
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50)
脉浮数,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49)
方解
风寒伤人肌表,毛窍闭塞,肺气不宣,卫气不得外达,营气涩而不畅,所以外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脉浮,内见喘逆。此时,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使肺气宣,毛窍开,营卫通畅,汗出而在表之风寒得解,诸证悉除。麻黄味苦辛性温,为肺经专药,能发越人体阳气,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作用,所以是方中的君药,并用来作为方名。由于营涩卫郁,单用麻黄发汗,但解卫气之郁,所以又用温经散寒,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加强发汗解表而散风寒,除身疼。本证之喘,是由肺气郁而上逆所致,麻黄、桂枝又都上行而散,所以再配降肺气、散风寒的杏仁为佐药,同麻黄一宣一降,增强解郁平喘之功。炙甘草既能调和宣降之麻、杏,又能缓和麻、桂相合的峻烈之性,使汗出不致过猛而伤耗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义。麻黄得桂枝,一发卫分之郁,一透营分之邪,所以柯琴评麻黄汤曰:“此为开表逐邪发汗之峻剂也。”
方义2:本方证为外感风寒,肺气夫宣所致。风寒之邪外袭肌表,使卫阳被遏,腠理闭塞,营阴郁滞,经脉不通,故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痛;肺主气属卫,外合皮毛,寒邪外束于表,影响肺气的宣肃下行,则上逆为喘;舌苔薄白,脉浮紧皆是风寒袭表的反映。治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中麻黄苦辛性温,归肺与膀胱经,善开腠发汗,祛在表之风寒;宣肺平喘,开闭郁之肺气,故本方用以为君药。由于本方证属卫郁营滞,单用麻黄发汗,只能解卫气之闭郁,所以又用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药,解肌发表,温通经脉,既助麻黄解表,使发汗之力倍增;又畅行营阴,使疼痛之症得解。二药相须为用,是辛温发汗的常用组合。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加强宣肺平喘之功,是为宣降肺气的常用组合,为佐药。炙甘草既能调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缓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耗伤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用。四药配伍,表寒得散,营卫得通,肺气得宣,则诸症可愈。
化裁
若喘急胸闷、咳嗽痰多、表证不甚者,去桂枝,加苏子、半夏以化痰止咳平喘。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子、辛夷以宣通鼻窍。若夹湿邪而兼见骨节酸痛,加苍术、薏苡仁以祛风除湿。兼里热之烦躁、口干,酌加石膏、黄芩以清泻郁热。
附方
1.麻黄加术汤(《金匮要略》) 麻黄(9g) 桂枝(6g) 炙甘草(3g) 杏仁(6g) 白术(12g)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功用:发汗解表,散寒祛湿。主治:风寒夹湿痹证。身体烦疼,无汗等。
2.麻黄杏仁薏苡仁甘草汤(《金匮要略》)麻黄(9g) 杏仁(6g) 薏苡仁(12g) 炙甘草(3g) 上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12g)。水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功用:发汗解表,祛风除湿。主治:风湿在表,湿郁化热证。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
3.大青龙汤(《伤寒论》) 麻黄(12g) 桂枝(6g) 炙甘草(6g) 杏仁(6g) 石膏(12g)生姜(9g) 大枣(3g)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里热。主治:外感风寒,里有郁热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烦躁,口渴,脉浮紧。
4.三拗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甘草(不炙) 麻黄(不去根节) 杏仁(不去皮尖) 各等分(30g)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15g)水一盏半,姜五片,同煎至一盏,去滓,通口服。以衣被盖覆睡,取微汗为度。功用:宣肺解表。主治:外感风寒,肺气不宣证。鼻塞头痛,语音不出,咳嗽胸闷。
5.华盖散(《博济方》) 紫苏子(炒) 麻黄(去根节) 杏仁(去皮尖) 陈皮(去白) 桑白皮 赤茯苓(去皮)各一两(30g) 甘草(15g) 上为末,每服2钱(6g),水一盏,煎至六分,食后温服。功用:宣肺解表,祛痰止咳。主治:素体痰多,外感风寒证。咳嗽上气,呀呷有声,吐痰色白,胸膈痞满,鼻塞声重,恶寒发热,苔白润,脉浮紧。
附注
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为辨证要点。本方配伍特点有二:一为麻、桂相须,发卫气之闭以开腠理,透营分之郁以畅营阴,则发汗解表之功益彰;二为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则宣肺平喘之效甚著。
方剂比较:
麻黄加术汤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均由麻黄汤加减而成,都是治疗外感风寒夹湿的方剂。但前方证属素体多寒,又外感风寒,表寒及身疼较后方为重,故用麻、桂与白术相配,以发汗解表、散寒祛湿。然发汗祛湿又不宜过汗,方中麻黄得白术虽发汗而不致太过,白术得麻黄则能尽去表里之湿,相辅相制,深得配伍之妙。后方证不仅表寒及身疼比较轻,且日晡发热增剧,有化热之倾向,故而不用桂枝、白术,改用苡仁渗利清化。全方用量尤轻,亦为微汗之用。
大青龙汤系由麻黄汤重用麻黄,再加石膏、生姜、大枣组成。主治风寒表实重证而兼里有郁热者。方中倍用麻黄,故其发汗之力尤峻。其烦躁为郁热在里,故加石膏清热除烦。生姜合麻、桂则散风寒,以解表邪,合枣、草则益脾胃以滋肝源,使汗出表解,寒热烦躁并除。
三拗汤与华盖散皆为麻黄汤去桂枝,故功用重在宣散肺中风寒,主治风寒犯肺之咳喘证。但为宣肺解表的基础方,主治风寒袭肺的咳喘轻证;华盖散主治素体痰多而风寒袭肺证,故加苏子、陈皮、桑白皮、赤茯苓以降气祛痰,加强化痰止咳的作用。
麻黄汤的衍生方
一、麻黄加术汤(《金匮要略》)
二、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
三、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伤寒论》)
四、麻黄细辛附子汤(《伤寒论》)
五、麻黄附子甘草汤及麻黄附子汤
六、大青龙汤(《伤寒论》)
七、小青龙汤(《伤寒论》)
八、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要略》)
九、射干麻黄汤(《金匮要略》)
十、厚朴麻黄汤(《金匮要略》)
十一、越婢汤(《金匮要略》)
十二、越婢加术汤(《金匮要略》)
十三、越婢加半夏汤(《金匮要略》)
十四、甘草麻黄汤(《金匮要略》)
十五、三拗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十六、华盖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十七、定喘汤(《摄生众妙方》)
十八、续命汤(《金匮要略》)
十九、文蛤汤(<金匮要略》)
二十、桂枝芍药知母汤(《金匮要略》)
二十一、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金匮要略》)
二十二、桂枝麻黄各半汤(《伤寒论》)
二十三、桂枝二麻黄一汤(《伤寒论》)
二十四、桂枝二越婢一汤(《伤寒论》)
二十五、葛根汤(《伤寒论》)
二十六、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伤寒论》)
麻黄汤全方药理研究
一、解热作用
二、发汗及促进腺体分泌作用
三、抗炎作用
四、抗病毒作用
五、镇咳作用
六、祛痰作用
七、扩张支气管及平喘作用
八、抗过敏作用
九、抗高血糖作用
十、免疫调节作用
十一、对中枢神经递质的影响
十二、抑制癌细胞转移作用
十三、抗低体温作用
主治
(1)用于风寒表证。本品辛温浮散,透达于肌腠之间能“散风寒,逐表邪,发邪汗”。其开腠发汗之力虽较麻黄和缓,但并不专于发散,且长于宣阳气于卫分,畅营阴于肌表,使汗液蒸化有源,故为外感风寒的常用之药,不论伤寒表实无汗,或伤风表虚有汗,以及阳虚感寒诸证,皆宜用之。临床常用配伍有:
①风寒表实证:风寒外袭,卫阳被遏,营阴郁阻,肺气失宣而恶寒发热,且恶寒偏重,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者,桂枝与麻黄相须为用,既助麻黄发表散寒、宣肺平喘之力,又通阳和营,缓和全身疼痛,如麻黄汤、《景岳全书》麻桂饮、《症因脉治》甘草麻桂汤(桂枝、麻黄、甘草)等。虽表实无汗,因风寒较轻而不宜峻汗者,可用《伤寒论》桂枝麻黄各半汤、或桂枝二麻黄一汤,小发其汗。表实而项强者,宜与葛根、麻黄等同用,如《伤寒论》葛根汤。
②风寒表虚证:汗出当风,或表虚感受风寒,外邪乘虚内犯肌表,而营卫失和,卫表不固,症见发热,恶风,汗自出,脉浮缓者,本品宜与白芍配伍。桂、芍相合,则桂枝辛甘通阳,解散肌表之风寒,攘外以调卫;白芍酸苦敛阴,固护外泄之阴液,安内以和营。前人认为:“桂枝君芍药,是于发汗中有敛汗之旨;芍药臣桂枝,是于和营中有调卫之功。”(《医宗金鉴》)。二药相制为用,解表而不伤阴,敛阴而不碍邪,表证得解,营卫自和。这一特殊配伍,即为《伤寒论》桂枝汤的主要组成。表虚有汗而项强者,可于前方加入葛根。风寒外感,营卫不和,而内兼湿浊者,《张伯臾医案》以桂枝、白芍与藿香、佩兰、白蔻壳等同用,可收祛风辟秽调和营卫之效。该配伍还可外用,如《中医外治法类编》实表膏,以桂枝、白芍与黄芪、白术、羌活等同用,制为膏剂,外贴心口,主治外感风邪,表虚自汗。桂枝配伍白芍(或桂枝汤)不仅主治风寒表虚之发热、汗出,对内伤发热或兼汗出者,亦多使用。
③风寒表湿证:本品解表,偏于散寒祛风,对风寒犯表夹湿,恶寒发热,头胀如裹,一身酸楚者,宜与羌活、防风等祛风胜湿药配伍,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桂枝羌活汤。治寒湿俱盛者,如《症因脉治》麻桂术甘汤(麻黄、桂枝、苍术、甘草)。治寒湿较轻者,如《幼幼集成》桂枝防风汤(即桂枝汤加防风一味)。
④风寒喘咳证:因外感风寒,肺气失宣,诱发喘咳者,本品外散风寒,除感冒,内利肺气,止喘咳。如《伤寒论》以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宿有喘疾而病太阳中风者。《黄文东医案》桂枝朴杏汤,以桂枝、厚朴、杏仁与苏子、紫菀等同用,治痰饮恋肺,感邪即发之哮喘性支气管炎有效。对外感风寒,内有伏饮者,本品亦可内化水饮,常与干姜、细辛、五味子同用,如《伤寒论》小青龙汤。风寒闭肺,肺失清肃,咳逆痰多者,本品又宜配伍化痰止咳之药,如《医醇媵义》姜桂二陈汤,其与半夏、橘红、苏子等同用。《类证治裁》加味麻黄汤,则以之与紫苏、半夏等同用。临床以本品与白芥子、制南星、远志等同用,治小儿风寒闭肺,咳嗽痰多者,甚为有效。
⑤阳虚感冒风寒:本品既发散风寒,又温助阳气,对素体阳虚而感冒风寒之证,有标本兼顾的特长,故尤为适合,若再与附子同用,其温阳之力更佳。如《伤寒论》桂枝加附子汤、《温病条辨》桂枝姜附汤、《伤寒六书》再造散等以之与附子、细辛等同用,治脾肾阳虚,水饮内停,感受风寒,而喘咳复发者。此外,气虚感冒风寒者,本品常与黄芪、人参等同用,如《伤寒论》桂枝人参汤、《症因脉治》桂枝黄芪汤、桂枝续命汤等。按照六经辨证,太阳未尽而入少阳,症见发热微感风寒,微呕,心烦者,本品可与柴胡、黄芩等同用,如《伤寒论》柴胡桂枝汤、《症因脉治》桂枝柴胡汤。太阳阳明合证者,本品可与葛根等同用,如《症因脉治》桂枝葛根汤。表寒里热者,其可与石膏等同用,如《伤寒论》桂枝二越婢一汤。
(2)用于里寒实证。本品既是发散风寒之药,又是温里祛寒之品,不但表寒证多用,对里寒实证亦较适宜。其温里祛寒之功,主要用于:
①风湿痹证:本品温经散寒,可以“通经络而开痹涩”(《长沙药解》)。其与祛风湿之药为伍,可助祛风寒止痹痛之功,故蠲痹方中多用。其又长于“行上部肩臂,能领药至痛处”(《药品化义》),相对于肉桂而言,更宜于上肢痹痛。治风邪重者,常与羌活、独活、麻黄等同用,如《名医妙方精华千首》生地汤。治寒邪重者,常与乌头、附子、细辛等同用,如《千金要方》乌头汤。治湿邪重者,常与苍术、薏苡仁等同用,如《医醇媵义》桂苓神术散。《金匮要略》桂枝芍药知母汤,以本品与防风、附子、白术、麻黄等同用,祛风除湿,散寒止痛而不燥热,为治疗历节(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风寒湿痹的常用之方。湿热痹痛,关节红肿,本品亦可与清热药品组成蠲痹除热之剂,如《张氏医通》桂枝白虎汤。痹证日久,气血不足,经脉瘀滞者,宜与益气、补血、活血药配伍,如《金匮要略》黄芪桂枝五物汤。
②寒凝血瘀:本品善入血分,为温通血脉之要药,且有如肉桂“宣导百药”之能,与诸活血药相使,可增强通脉活血之力。对妇女经脉受寒,月经失调、痛经、瘢瘕、产后腹痛及外伤受寒,肿痛不消等,常为必用之物。如《金匮要略》温经汤,以本品配伍川芎、牡丹皮、当归等药,治妇女冲任虚寒,瘀血内阻所致之月经后期,量少,经期腹痛,痛经及崩漏等。该书桂枝茯苓丸,以本品与桃仁、芍药等同用,治妇人血瘀之腹中瘕块。现代以桂枝茯苓丸变化治疗妇女卵巢囊肿有效;临床还用本方治妇女盆腔炎、产后尿潴留、恶露不尽、更年期崩漏、经期综合征以及其他各种内外科病证之有寒凝血瘀者,皆甚有效。《伤寒保命集》桂枝桃仁汤,以之与桃仁、芍药、生地黄同用,治经前瘀滞腹痛者。治疗伤后受寒者,如《伤科补要》麻桂温经酒,以之与红花、赤芍、细辛等煎服;宽筋散,以桂枝与续断、当归、白芍等为末,治损伤后期,筋肉拘痛。
③经脉受寒之厥逆及头痛、身痛、肢痛、疝痛、冻疮及阴疽不消等证:本品温经祛寒,和营止痛,并能“领药至痛处”,前人称其为“寒伤营血,亦不可少之药。”故上述因寒犯经脉,营气不通之肢冷、疼痛证,均宜使用。如《伤寒论》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以之与当归、细辛、木通等同用,治血虚寒阻肢体失于温养之厥冷或头、肩、腰、腿、足部疼痛。现代还以此类方药治疗雷诺氏综合征。
[名家医案]
1、《伤寒九十论》载许叔微以本方治疗一喘而胸满,脉浮长,身热头痛,腰脊强,鼻干,不得卧的患者,得汗而解;同时还载一邱姓伤寒的患者,因尺脉沉弱而先用小建中汤加味调理数日,待其尺脉充盛后,数剂而安。
2、《经方实验录》载曹颖甫先生用本方治疗范氏形寒发热,无汗,而喘,头项腰脊疼痛而脉浮紧;同时还记载一头疼,恶寒,脉浮紧但发热不甚,胃气虚弱的患者,用本方加生姜、大枣,一剂若失。
3、《经方传真》载一陈姓男孩因汗后洗冷水澡而恶寒,发热,头痛,全身酸痛,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胡老与麻黄汤,盖被取微汗出,热退而解。
4、《橘窗书影》载浅田宗伯先生曾治疗一妇人临产破浆后,振寒腰痛如折,不能分娩,前医与破血剂,先生诊曰:脉浮数而肌热,恐系外感,与麻黄汤加附子,温覆使发汗,须臾腰痛梢宽,而发阵缩,余谓产期将至,使坐草,俄产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