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原创首发 用最愚蠢的方法考证古代文献

唐融儿

声名远扬
贵宾
注册
2014/09/29
帖子
2698
获得点赞
944
声望
113
年龄
44
所在地
湖南浏阳
本帖最后由 唐融儿 于 2016-1-27 17:28 编辑

传说中《黄帝内经》共十八卷,今传《素问》、《灵枢》各分为9卷。那么我们来考证一下:
汉代书籍是用竹简抄写的,竹简长度一般不超过一尺(23cm),一般最短也有18cm,基本上在20cm左右。这是为什么呢?
一是朝廷有法度,民用竹简一般不能超过一尺,除非诏书之类正式文件才能用大规格竹简。
二是从实用上来说,这样很方便。现代32开图书一般高度也就21~25cm,而且用5号字竖排的话,很容易串行。
竹简的宽度一般不小于1cm,以20cm长度继,一根竹简最多写25字(隶书、章草)。
竹简的厚度一般不低于0.15cm,否则强度不够。
一卷竹简直径一般10cm,最多12cm,否则单手很难抓住。
---以一般而论,一卷最多100根竹简,最多写2500字,《黄帝内经》十八卷也就不到5万字。实际上不可能这么多,传说中西汉太中大夫东方朔撰文上书汉武帝,所用竹简需要两人抬进宫。道德经5千言已属长篇,东方朔一篇上书不会比这多太多吧。
根据网上数据:北宋林亿等校正《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计81630字;南宋史崧校正本《灵枢经》,计65388字;合162篇共147018字。147018字该有多少卷呢?或者将147018字写成18卷,每卷竹简该有多大?
---结论出来了,七略中所谓黄帝内经18卷,比今传的篇幅要小得多。
 
贝叶经:是写在树叶上的
 

附件

  • 70.5 KB 查看: 23
意思是《内经》有可能凭空多出近十万字?
 
拿出来看看,对比一下。
 
《黄帝内经》问世时间之争成因,混淆各篇写作时期与成书年代

2014-09-26 张效霞 中国中医药报
《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自晋代皇甫谧以来,就一直是一个聚讼不休、见仁见智的学术公案,至今尚未取得统一的认识。总括起来大致有四种说法,除成书于黄帝时代外,还有“战国说”、“汉代说”、“非一时一人说”,但都没有得到公认。究其原因,笔者以为是将《内经》各篇的写作年代与《内经》一书的成书年代混为一谈的缘故。
有人说:写作年代与成书年代是一个十分浅显的问题,自古至今这么多大家学者还能混淆么?
诚然,对今人来说,这不是一个问题,但要明白汉代甚至是六朝以前(也就是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前),一本书的写作年代和成书年代,却是一个需要花费许多笔墨才能说清楚的大问题。
《内经》书名或为刘向父子所定
详《黄帝内经》一名,见于《汉书·艺文志》。班固撰写的《艺文志》,乃是根据西汉末年刘歆的《七略》,“今删其要,以备篇籍”(《汉书·艺文志》),也就是“因《七略》之辞,为《汉书·艺文志》”(《七录序》),而刘歆的《七略》又是在其父刘向《别录》的基础上,“撮其指要”而成的。换言之,《黄帝内经》的书名最早见于《别录》、《七略》,比此更早的记载至今未见。那么,《黄帝内经》之名,是不是刘向父子所定的呢?
刘向校书时,“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汉书·艺文志》)是说刘向父子除了广备众本、校雠讹误等相对简单的校勘工作外,还进行了条次篇目、厘定部类、叙述源流等“辨彰学术、考镜源流”的学术工作。
此外,后人(孙德谦《刘向校雠学纂微》、蒋元卿《校雠学史》、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等)根据《别录》、《七略》的佚文,发现“定立书名”也是刘向父子校书时的一项重要任务。证之历史,也确乎如此。
汉代以前的书籍,大都既无篇名,也无书名。余嘉锡先生曾说:“古人著书,既不题撰人,又不自署书名。后之传录其书者,知其出于某家之学,则题为某氏某子,或某姓名。”(《古书通例·叙刘向之校雠编次》)“古书书名,本非作者所自题。后人既为之编次成书,知其为某家之学,则题其氏若名以为识别;无名氏者,乃约书中之意义以为之名。所传之本多寡不一,编次者亦不一,则其书名不能尽同。刘向校书之时,乃斟酌义例以题其书。”(《古书通例·汉志著录之书名异同及别本单行》)
余嘉锡在《四库提要辨证》中更明确指出:“刘向于《素问》之外,复得黄帝医经若干篇,于是别其纯驳,以其纯者,合《素问》编之,为《内经》十八卷。其余则为《外经》三十七卷,以存一家之言。”
既然“《内经》,刘向编《七略》时已有之”(杭世骏《质疑》),且其书名很可能出自刘向父子之手订,那么,刘向校书具体在什么时间呢?
根据《汉书·成帝纪》记载,河平三年八月“光禄大夫刘向校中秘书,谒者陈农使,使求遗书于天下”。这就是《汉书·艺文志》所说的:“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侍医李柱国校方技……会向卒,哀帝复使向子侍中奉车都尉歆卒父业。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
很显然,校书开始于河平三年(前26年),当时刘向五十来岁,他“年七十二卒”,死的时候这项工作已经进行了20多年(应劭《风俗通义》:“刘向为孝成皇帝典校书籍二十余年”),尚未完成,由儿子刘歆“卒父前业”(《汉书·楚元王传》),这已是哀帝时候的事了。
哀帝刘欣在位时间很短:公元前6年~公元前2年。以刘欣驾崩之年算,刘向父子校书时间在公元前26年~公元前2年之间。
名篇语言分属不同时代
又有人说:刘向有可能是根据“中”(国家藏书,包括天府、石渠阁、天禄阁、兰台、石室、延阁乃至太常、太史等处的藏书)、“外”(某些官员和民间的私人藏书)图书中已有的《黄帝内经》一书为底本进行校勘的,《内经》成书年代或在刘向校书之前。
这确实是一个暂时无法彻底解决的问题。如果《别录》、《七略》没有亡佚的话,相信刘向父子在“书录”中会有明确交代的。
不过,从现存七八篇刘向所写的“书录”(《战国策书录》、《晏子书录》、《孙卿子书录》、《管子书录》、《列子书录》、《韩非子书录》、《邓析子书录》等)来看,在当时书写条件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书籍大多是单篇流传的,很少有如后世完整的某一部书存在。
简言之,刘向校书时,世上存有若干散乱的以黄帝与诸臣子问答为形式的医学篇章,这些篇章都是单篇别行,是由刘向、李柱国搜集、清理、删重、分类、校勘之后,编订为《黄帝内经》一书。因此,将《内经》成书年代的下限定为公元前26年~公元前2年之间,当非孟浪之举,亦非无稽之谈。
明确了《内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一部完整书籍的下限,那么影响甚巨的“非一时之言”、“亦非一人之手”之说,说的则是《内经》各篇的写作年代,而非其成书年代。
姚际恒曾云:“其中言黔首,又《藏气法时》曰夜半、曰平旦、曰日出、曰日中、曰日昳、曰下晡,不言十二支,当是秦人作。又有言岁甲子、言寅时,则又汉后人所作。故其中所言有古近之分,未可一概论也。”(《古今伪书考》)简单而直接地说,《内经》中的篇章,有的写于先秦,有的作于秦汉之际,有的出于西汉人之手。
不仅如此,有的篇目,“虽不实出黄、岐之世,要亦去先王未远时人祖述黄、岐遗意而作”(周木《素问纠略序》),“其言虽不尽出于黄帝、岐伯,其旨亦必有所从受”(明·程敏政《新安文献集·运气说》引宋代王炎语),“其文不必尽古,而其法则出于古也”(黄省曾《五岳山人集·内经注辨序》)。
具体地说,因为古代书籍经历了由口传心授到文字记录的演变过程,《内经》中有的篇章可能源于自黄帝时代起就世世代代口耳相传的内容,只是形成文字的时间是在战国或以后:“至于战国之时,方术之士,遂笔之书,以相传授,如列子之所引,与夫《素问》、《握奇》之属,盖必有粗得其遗言之仿佛者,如许行所道神农之言耳。”(朱熹《古史余论》)“和、扁诸神医,必有传于岐黄真谛,而后能彰起死回生之术。则岐黄之微言,宜有一二存乎后世者,而后人附会之,以成是书。”(祝文彦《庆符堂集》)
正如首倡“非一时一人说”的吕复所云:“大略如《礼记》之萃于汉儒,而与孔子、子思之言并传也。”(《九灵山房集·沧州翁传》)也就是说,《内经》虽非黄帝之所作,但保留有黄帝时代的微言大义,这也是本文将《内经》的成书年代与各篇的写作年代区分开来的意义之所在。
今本《内经》写作延及唐宋
当然,今本《内经》一书在流传过程中,几经散佚和整理,已非刘向定本之原貌。元代刘骃曾云:“夫《内经》十八卷,《素问》外九卷不经见,且勿论。姑以《素问》言,则程、邵两夫子皆以为战国出矣。然自《甲乙》以来,则又非战国之旧矣。自朱墨以来,则又非《甲乙》之旧矣。而今之所传,则又非朱墨之旧矣。”(《内经类编序》)简单地说,“汉献迁徙,晋怀奔迸,文籍焚糜,千不遗一”(《神农本草经集注·序》),特别是“王莽之末,长安兵起,宫室图书,并从焚烬”(《隋书·牛弘传》),刘向父子雠校之《内经》,也难逃厄运。
所以在《素问·灵兰秘典论》有“中正”和“州都”这样的曹魏以后才有的官名,说明此篇可能是东汉之人的补亡之作。特别是《素问》第七卷晋代已亡,王冰注释《素问》时,“于先生郭子斋堂,受得先师张公秘本”而补入,也就是通常所谓的“运气七篇大论”。而《刺法论》、《本病论》两个“遗篇”,则是王冰以后人所讬而作。但不论如何,均改变不了今本《内经》主体成编时间在公元前26年~公元前2年之间的历史事实。
至于自古至今的学者,从文字音韵、天文历法、避讳、五脏配五行等各个方面进行的所谓《内经》成书年代的研究,实际上说的都是《内经》各篇的写作年代,而今本《内经》的写作年代,则是经历了岐黄时代发其端,一直延伸到王冰之后的唐宋人的漫长历程。(山东中医药大学 张效霞)


考证学,是一专门的学问
 
要系统考证不容易。但是有几点我胸有成竹:
一是从语言特征上来说,《素问》最早的部分只可能写于战国晚,不能再早了。
二是从历史学、文献学角度来看,《素问》其主体只能是成书于战国晚~两汉这个范围内,这还不包括王冰夹带的七章。至于《灵枢》,四库提要好像是定于唐初,就算再早,也应在王叔和之后。
三是与《五十二病方》对比,如果黄帝内经在上古三代就成书,马王堆出土的医书就不是那个医学水平了。利仓是什么人物,相当现在“正部级”,实际诸王国的丞相比一般干部更有钱。
 
前两日看了本新书《重构秦汉医学图像》:
背景知识介绍很多,搜罗了不少史料,但是就文献本身的疏证却很少,还是没什么文献学功底。
2012年,刘起釪凄凉的死在了南京的一座托老所里,他是公认的顾门弟子中学问最高的。虽然毛主席很器重顾颉刚,但由于历史原因,顾门弟子均不显达,唯有脱离师门投靠朝廷的李学勤辉煌腾达。
 
要系统考证不容易。但是有几点我胸有成竹:
一是从语言特征上来说,《素问》最早的部分只可能写于战国晚,

虽不懂考证的学问,偶尔看看这方面的东西,也可长见闻,不错
 
很有启发啊,好思路,这样分析可能真的正确。楼主厉害。
 
要系统考证不容易。但是有几点我胸有成竹:
一是从语言特征上来说,《素问》最早的部分只可能写于战国晚,

汉朝张仲景伤寒卒病论序里面提到的九卷又怎么解释呢?难道要说这序是伪作?
 
很有启发啊,好思路,这样分析可能真的正确。楼主厉害。

咱能看出一些门道,但毕竟不是专业。古典文献学专业不好玩,十年寸功。
补充:
为什么一卷竹简必须单手能够抓起呢?因为在席地而坐、坐榻的时代,小几很矮,放几上看很累,只能拿在手里看;书写也是一手执简,一手执笔。这种姿势一直延续到唐代。所以至唐代硬黄纸的厚度在140g~160g,必须能拿在手上写。
 
汉朝张仲景伤寒卒病论序里面提到的九卷又怎么解释呢?难道要说这序是伪作?

古代可能有一本叫《九卷》的医书。
有人说,汉人著书没有作序的习惯,可资一说。此序可疑的地方很多:
“撰用《八十一难》”,《八十一难》是《难经》吗,《难经》主张独取寸口,但序中又批评“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
-问题很复杂,一时半会说不清。
 
《汉志·黄帝内经》不是今本《黄帝内经》=《素问》+《灵枢》。
 
关于竹简卷数的问题,余自汉等著《内经灵素考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版)有详考。
 
汉朝张仲景伤寒卒病论序里面提到的九卷又怎么解释呢?难道要说这序是伪作?

张仲景《伤寒卒病论集·原序》,有后人沾益部分。
 
张仲景《伤寒卒病论集·原序》,有后人沾益部分。

据杨绍伊考证,张仲景的序文应该是“张仲景论广汤液经序”。

张仲景论广汤液经序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治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憟,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元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者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汤液经》之训,博采众方《汤液经》之方,为《伤寒卒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张仲景《伤寒卒病论集·原序》,有后人沾益部分。

《伤寒论自序》并非仲景自撰全文
据钱超尘先生考证,今本《伤寒论》中之《张仲景原序》不完全是张仲景撰写的,有后人沾益的部分。
钱先生说:
“下面从校勘的角度,举例说明《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在校勘和研究《伤寒论》上的主要意义与众多启发。
……
宋本《伤寒论》张仲景自序有‘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至‘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一大段文字。凡220字,是张仲景亲笔所写吗?
考《千金要方》卷一孙思邈《千金要方序》引张仲景《伤寒论自序》首先标以‘张仲景曰’四字,而在卷一《治病略例》一段引‘夫天布五行,以植万类’一大段文字时,则绝不提‘张仲景’三字,可证当时孙思邈所读到的《伤寒论序》仅至‘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而止;从‘夫天布五行’起至‘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在唐初尚未属张仲景之名。
我们从日本《康平本伤寒论》中也可以找到佐证。《康平本伤寒论》张仲景自序恰至‘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而终。而从‘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起至‘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凡220字,皆较仲景自序低两格抄写,以示与仲景序有别。
由此可证,‘夫天布五行’句之下220字,亦非仲景语,而出于后人沾益。”(钱超尘《千金翼方诠译•后记•第三章卷九卷十校后余语》学苑出版社,1995年版)
又,钱先生说:
“《伤寒论序》中的两段文字非为张仲景自撰,乃出于后人之手。《伤寒论序》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一十六卷。’从‘撰用’至‘《平脉辨证》’计二十三字,以及《伤寒论序》‘夫天布五行’至‘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非张仲景所自撰,而为后人所增入。”(冯世纶《解读伊尹汤液经•第三篇钱超尘<仲景论广伊尹汤液考>》学苑出版社,2009年版)
金栋按:这个后人指晋王叔和或唐宋医家。
 
由于晋王叔和伪撰张仲景自序,致使后人误认为《伤寒杂病论》是“撰用《素问》、《九卷》”等而成,遂使后人误读几千年。
 
由于晋王叔和伪撰张仲景自序,致使后人误认为《伤寒杂病论》是“撰用《素问》、《九卷》”等而成,遂使后人

《伤寒论》,原名《伤寒杂病论》(亦有名《伤寒卒病论》者),为东汉张仲景(机)著,晋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史志未载,书名或为王叔和所定。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