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太极阴阳元气论(本原论)/道家元精论 元气论 元神论/元气论刍议

九龙神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4/03/24
帖子
1498
获得点赞
307
声望
63
第一章 太极阴阳元气论(本原论)
————民间中医 刘文澄

我们生活的时空仅是浩瀚宇宙时空(无极)的一个极小部分。我们用肉眼年看得见的叫阳,看不见的叫阴。宇为空间四方上下,宙为时间,也就是古往今来。人顶天立地,得天地之中气而生,我们居住的地球就是一个小宇宙,周围有大气包裹,人类的活动会影响这个时空,同时这个时空也会制约人类的行为,有人叫自然现象,其实是因果轮回,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研究人体就不能离开对自然现象的研究。 无极生太极,太极就是小宇宙,人体也是一个小宇宙,小宇宙与大宇宙息息相通,合于天地阴阳则长久,悖于阴阳则病。太极生两仪,两仪即是阴阳。 万物负阴而抱阳,阴阳者须臾不可离也。阳化气,阴成形。阴为物质,阳为功能,阴为寒,阳为热。阳为生长,阴为收藏。阴为水,阳为火,阴为内,阳为外,阴阳合则气化成。

在人体,先天之精来源于父母为元阴,精化之气为元气,元气为先天本气,后天之气来源于水谷精微,神是精化气之显现,血是后天水谷精微与大气合成,津液来滋养,精、血、津、液化气合一神气加。精亏则元气亏,神衰无气力,血亏脉络空,肌肉瘦削枯。血津液可载精,精化气将其摄。一元论,精气论,气是水火之化身,精血津液化成气,周流藏腑肢体百脉间,足则行,盈则通,亏则滞涩难于行。 水为阴,精血津液属其身。火为阳,君火在心藏,相火辅其疆。 阴阳辩证有二端,先辨元阴(精)盈亏,再辨津液血盈亏,精足神全阳气足,气有余便是火,病属阳证,气不足便是寒,属阴证。形胜能食,则形气有余,口渴饮冷可滋阴,大便秘结可泻火。形胜(身体肥胖超体重)食少,气不足属阴证,口渴饮热属精亏,温之以气(厚味药食),小便清长、口不渴、四肢逆冷属阴寒在内可用生熟附子、干姜散其大寒,则阳气自复。形羸气虚无力,当温润中气,以复脾胃后天之本。 血津液来源于脾胃等脏腑化生自然五谷菜蔬之精微,充养于肾为精,注入脉中为血,渗入腔隙为液,上承于口、出于皮肤为津。 后天以中气为本,以元阴为根,精足则肾水上腾,心火下降交于中焦脾胃,上薰下蒸则水谷得以消化,精微不乏其源,中气充足,五藏得养,六腑以通,百脉周流,各得其所。 治病辩证要先找出中心点,后天以脾胃为中心点,无论哪里出了问题先要看脾胃功能如何,否则吃什么药也白搭,就像画圆时中心点在画的过程中有偏移,就永远画不出一个真正的圆一样。这里说的脾不是西医解剖上的脾,而是一切具有运化功能藏器,包括胆、胰、脾、大小肠等的功能。 先天之元气需要后天水谷之精化气来滋养,水谷属阴,需要君火相火之熏蒸,才能化气,因此切切不可妄用寒凉,这也正是理中汤(治枯寒之病)、四逆汤(治水盛之病)受宠的原因。胆汁化源不足就用一贯煎去川楝子,效如桴鼓。治病必求其本,本是什么?阴阳。先天的阴就是精,后天的阴就是水谷精微,阳就是君火相火。不明根本南辕北辙。 历史上中医百家争鸣,是因为圆找到了中心点,无论从那里起手都能画出一个圆,但是画这个圆能否以最少的笔墨和最快的时间那就要看医家的学问和修为到底有多高。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继承了先人的学术成果,创造性地提出六经阴阳(精气血津液)辩证法并用金刚禅指与金刚足交通阴阳在临床中行之有效,简洁易行。 人的生命起于脐下三寸之关元内,道家之丹田,此处在女子为胞宫(子宫),元气寄于此,凡久病之人无不脐下低温,甚至冰凉,生发元气有两条途径,一者通过后天水谷化生精气来充养,二者通过权衡阴阳用中药来激发,久病之人元气虚则中气亏,水谷精微无以腐熟,并难以吸收。因此最简捷的办法是取火温润来生发元气,这正是灸法,但是灸法操作不当容易损伤皮肤,所以我改良了古人的温灸法而用炒热的沙子装在一个棉布做的袋子里在腹部脐下三寸为中心上热敷,下面垫上一条毛巾,这样火气从沙子里源源不断地输于人体,寒水得化,元气升腾,中气得以激发则水谷精微得以吸收。此法简洁易行,符合大道自然之理。


元精论 元气论 元神论


道家元精论

精为形之基,是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察受于先人而充乔十后天,故就其来源可分为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元精”,即揩先天之精而言。元者,始也,元精是生命的捏源物质,并具有调节与主宰生殖、生民发育的作用。《内经》中虽无“元精”一词,但《灵枢.本神》“生之米,谓之精”、《灵枢.决气》“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以及《灵枢.经脉》“人始生,先成精”之“精”,皆是指元精而言。
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在早期的有关“精气神”论述中,并没有严格区分开来,全内丹学兴起,才有明显的分别,“元精”一名始见干丹书。《古文参同契》说:“元气之积厚而精英者,称为元精”。此谓元精乃元气之精华,实指先天无形之精气,是产生后天形质之精的母气。因此,元精虽是生命的起源物质,但又不等同于男女交媾的生殖之精。故《寿世传真》说:“元精乃先天之精,非交媾之精”,《紫清指玄集》中也说:“其精不是交感精”,而是“根于父母未生前”。《老子》所说“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即指元精而言,因此元精又名“太极之精”、“天真”等。杨继州指出:“人禀天地之气以有生,而太极之精寓焉,此吾之所固有,而充塞于西间者也”(《针灸大成.肾脏图》)。《周易参同契》说:“元精眇难睹。”此精为先天无形之精气,“抟之不得,视之不见,而能潜随化机,生成万物”(《周易参同契》彭晓注),但必须含于形质之精中乃能存。正如《玉清金笥宝录》所说:“精虽元精,然无日用之精则元精不见。又如不信,譬如有水则潮生白气,未闻白气生于地也。水乃精也,白气乃华也,“元精禀于先天,受之于父母而与生俱来。当父母阴阳之精结合,在母体内形成胚胎、构成身形后,元精亦已藏之于肾,成为维持生命活动的生要物质。生命诞生以后,此精又必须依赖后天水谷之精的充养,才能发挥生长、发育的作用。元精只有不断得到后人之精的供养,才能逐渐充盈,当充盈至一定程度,才能具有繁衍后代、保持种族和个体恃持的能力。先天元精与后天水谷之精相互资生,密切相关。人在出生前,先天元精已为后天之精的加工、吸收、利用等准备了机能的物质基础;出生之后,脾胃所化生的后天水谷之精,不断输送至五脏六腑,转化为脏腑之精,脏腑之精充盛时,又输归于肾,以充养先天之精。此即《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言:“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无先天之元精则尤以生身;无后天水谷之精则无以养身。有精才有生命,无精则无生命;精足则生命力强,精亏则生命力弱。故《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
元精与元气的关系非常密切。元气为万物之本原,元精乃元气之“精英”,由“元气之积厚”而生,此即谓“气归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有“元气生则元精产”(《青华秘文》)、“先天之气,气化为精”(《类经.摄生类》)之说。人出生后,元精藏之于肾,赖后天之养逐渐充盈而为元气之根,此即谓“精化为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张介宾说:“人身之精,真阴也,为元气之本。”
“元精”之名始于丹经,元精之论也详于丹经,元精是内丹家修炼的上药三品之一,元.陈致虚《上阳子金丹大要》说,“夫金液还丹之精……此乃先天地之精,却为人之至宝……修仙之士,先明此精,既若明了,即可仙矣。”《性命圭旨全书》亦说:“炼精者,炼元精,抽坎中之元阳也。元精固则交感之精自不泄漏。”这不仅明确指出内丹上药三品“精气神”之“精”乃指元精而言,还论述了修炼之术及效应。《类修要诀》亦有“元精足,不思欲”之论。〈武术汇宗》进一步阐发说:“元精发于肾之元气,从虚极静笃生来,则精乃清;从妄念淫事中生来,则精乃浊。清浊之辨,不辨之于其精,而辨之于其神也。”认为神定志闲,所生为先天之精;稍动淫念,则所生为交感之精。故逆修之,后天可以返为先天;顺引之,先天亦可洛入后天,故葆精者,贵在清心寡欲。宋.张伯端《青华秘文.神水华池说》称元精穴为“华池”,“华池者,脐中气穴之下,两肾中间一窍。”逆升而上,则元精化为元气而为内丹之母;顺流而下,则元精化为形质之精而生男育女。并认为元精亦有赖于饮食之充养,故又说:“谷气就此而生精”、“华池之窍,乃生精而降于肾者也。”
总之,“元精论”为道家内丹术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对内丹理论的形成及内丹本的修炼,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读文献
林雅谷主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气功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
王松龄:《中国气功的史.理.法》,华夏出版社,1989年
宋.张伯端:《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中国气功大成》本,吉林科技出版社,1989年。


道家元气论

“元气”,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概念,指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元,通“原”,“始也”(《说文》),指天地万物之本原。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元气学说是人们认识自然的世界观,其产生可追溯至老子之“道”,基本形成于战因时期宋钅开尹文的“精气说”(即“气一元论”),发展干东汉末年王充的“元气自然论”及北宋张载所倡之“元气本体论”。元气学说以元气作为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以元气的运动变化来解释宇宙万物的生成、发展、变化、消亡等现象。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并对门然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元气学说作为一种自然观,是对整个物质世界的总体认识。因为人的生命活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故元气学说在对人地万物的生成和各种自然现象作唯物主义解释的同时,还对人类生命的起源以及有关生理现象提出了朴素的见解。基于元气学说的对人类生命的认识,即是“元气论”。元气论对中医学、气功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人身元气又你“原气”、“真气”,是存在于体内惟动生命活动的本原物质。《难经.八难》说:“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此即指元气而言,故元气广义义简称为“气”。《灵枢.刺节真邪》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允身者也”,此气源于先天而养于后天,但狭义又专指禀受父母的先天之气。在古典气功文献中,常把此“气”字写作“炁”,以示与后天之“气”的区别。
元气论认为,元气是人的生命与天地自然统一的物质基础,“大人生厂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宝命全形论》);元气也是生命之源泉,“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知北游》);生命活动过程,即是元气的消长变化及升降出入运动。“人之生此由乎气”(景岳全书》),“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素问.六微旨大论》)。
由此可见,元气的盛衰聚散及运行正常与否,直接关系着人的生老病死。元气充足、运行正常。是人体健康的保障;元气不足或气机失调,则为致病之因,故有“百病皆生于气”、“元气虚为致病之本”之说。因此防病治病也应以调护元气为本,善养生者更应正视护养此气。故张介宾说:“盖天地万物皆由气化,气存数亦存,气尽数亦尽,所以生者由乎此,所以死者亦由乎此。此气不可不宝,能宝其气,则延年之道也”(《类经.运气类》)。
元气藏之于肾而化生元精,系于命门而为肾间动气,其变化为用,一分为二而为元阴、元阳,实为性命之本、造化之机。元气虽藏之于下,而其用则布护周身,脏腑之机能全赖此气之运转,故徐灵胎说:“五脏有五脏之真精,此元气之分体者也。而其根本所在,即道经所谓丹田,《难经》所谓命门,《内经》所谓七节之劳有小心。阴阳阖辟存乎此,呼吸出入系乎此,无火而能令百体皆温,无水而能令五脏皆润,此中一线未绝,则生气一线末亡,皆赖此也”(《医学源流论》)。元气之所行,与任督二脉关系至密。元气根之于肾而行于任督,故李时珍说:任督二脉,人身之子午也,此元气之所由生,真息之所由起”(《奇经八脉考》)。元气虽化生于先天父母之精,但必须有赖于后天水谷精气的充养,所以与脾胃又密切相关,故李东垣说:“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脾胃论》):“脾胃既损,是真气元气败坏,促人之寿”(《内外伤辨惑论》)。
气功学中所言元气,多指先天之“炁”。此“炁”形成于受胎之先,先天细细蕴蕴,生于无形,又谓“原始祖炁”,是推动胎儿内呼吸(潜气内转)的循环动力;在人出生后,即“炁落丹田”,成为启动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原动力,并司理后天呼吸之气、水谷之气、营卫之气、脏腑之气、经脉之气等。气功学中所指先天之“杰”是潜藏的内气,而后天之“气”则着重指形于呼吸之气(外呼吸),故《入药镜》注:“藏则为惹,形则为气”。在人体,先天之“炁”与后天之“气”密不可分。出生后“炁落丹田”,为“呼吸之根”,人在进行呼吸活动时,“先天元始祖炁未尝不充溢其中。非后天之气,无以见先天一炁之流行;非先天之炁,无以为后天一气之主宰”(《入药镜》注)。内丹水中要求气贯丹田,即以后天之“气”接引先天之“炁”,发动任、督循环,以达到所谓“再立胎息”的效果。《入药镜》听说:“先天惹,后天气,得之者,常如醉。”即指气功状态中二气混合,呼吸绵绵,任督循环,身心酣畅的自我体验。古代先贤通过几千年的实践证明,气功锻炼可以充实元气、调理气机,以达治病强身之目的,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恬恢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养生家们并以“元气论”为理论基础,在实践中逐渐总结出一整套行气、养气的方法和本式,以培补元气、调畅气机,有力地推动了气功学的发展。
元气论是中国古代传统的生命观,对中医学、气功学理论体系的确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其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元气的实质百到现代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仍是一个尚未完全揭晓的谜。近年来有人对元气进行了一系列探讨和研究,如有人从控制论的角度,认为元气与信息同样具有传递、保存、交换的共同特征,人体通过元气的调控作用,以维持内环境及内外环境间的阴阳平衡:有人从“场”论角度,认为元气是一种“动态的生物场”,这种“场”非常活跃,虽看不见、摸不到,但其可产生感觉,能联系调节机体内外环境,以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协调;有人从能量的角度,提出“电子激发能假说”,认为激发态分子可通过共振转移,将激发能传给别的分子,这一过程就是所谓“行气”。还有人认为,气是一种微粒流,其直径小于60±2微米,某些还带行正负电荷;辐射场摄影能提供内气的指标,说明内气存在于生命之中,并随着生命条件的转化而改变,电量辉光即是内气存在的表现。尽管日前对元气的研究还比较粗疏,很多问题尚有待深入,但实践证明,进一步探讨元气的实质,不仅是传统的中医学、气功学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对揭开人类生命的奥秘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林雅谷主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气功学》,上海科学技术的出版社,1998年
王庆其:元气论钩玄,〈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1):34
宋知行:略论元气学说及其发展,《江苏中医杂志〉1984,(2):3


道家元神论

神为人身“三宝”之一,虽历代医家皆有论述,但气功古籍所载尤详。丹道书中义将其分为先天与后天,先天之神又弥“元神”。元,有本无、根本、原始之义。元神是指与生俱来的禀受于先天的神气,与出生后由外景事物为心所任而逐渐产生的后天识神、欲神有着本质的区别。正如张伯端所说:“失神者,有元神焉,有欲神焉。无神者,乃先天以来“点灵光也;欲神者,乃后人所染气禀之性也”(《青华秘文》)。近人张锡纯也说:“元神者,无思无虑,自然虚灵也;识神者,有思有虑,灵而不虚也”(《医学衷中参西录.人身神明诠》)。
神本原于先天父母之精。《灵枢.本神》说:“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天年》又说:“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意即父母媾精结胎成形之后,神气舍心才产生生命。此神为出生前尚未被后天所染之神,故当指元神而言。正如《性命圭旨全书》所说:“父母媾精之后,一点灵光……元从太虚中来者,我之元神也。”
元神所以在丹道书中论述较详,乃因古代内丹家在炼养实践中体验总结而成。元神是先天之性,又称“元性”、“真性”,因其不是思虑之神(即意念活动),故表现如婴儿不识不知而又具备感觉、灵动的状态。气功态下,人处于恬淡虚无的境界,此时呼吸绵绵,若存若亡,无思无虑,飘飘欲仙,恍恍惚惚,这一状态即乃元神所现。正如《黄庭外景经》石和阳注:“元神者,心中之意,不动不静之中活活泼泼时是也。”《脉望》说:“内念不萌,外想不入,独我自主,谓之元神。”〈武术汇宗》说:“此神亦谓之本性,亦谓之真意,其心必要清清朗朗,浑浑沦沦,无一毫念虑,无一毫觉知,则空洞之中,恍惚似见元神悬照于内,斯时殊觉五蕴皆空,四体皆假,而我有真我也。”其实,〈老子》所言“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专气致柔能婴儿,涤除玄览能无疵,爱民治国能无为,天门开阖能无雌,明白四达能无知,”正是描述元神所主宰的出命活动状态。
先天元神与后天识神、欲神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欲神者,气质之性也;无神者,先天之性也”;“元性微而质性彰”(《青华秘文》)。人在少、长、壮、老的过程中,质性日彰,元性日微,结果欲神将掩盖元神,此乃“气质之性胜本元之性”;若杂念纷坛则元神即退,摒除杂念则元神即现,此乃“念止神即来,念动神即去”(《养真集》)一般人先天元神为后天识神所蔽,昼思夜梦如云遮月,因而元神隐退,识神常日主事。若能静定归一、无思无念,识神自然隐退,元神真性显现,此即佛、道两家之所谓见性。神本由心,心无为则元神之性现,心有为则欲神之性现,故张伯端说:“盖心者,君之位也,以无为临之,则其所以动者,元神之性耳;以有为临之,则其所以动者,欲念之性耳。行为者,日用之心;无为者,金丹之用心也”(《青华秘文〉)。
元神与元气、元精的关系非常密切。“元神见而元气生,元气生则元精产矣”(《青华秘文〉)。内丹修炼尤重元神,故《金丹四百字序》说:“炼神者,炼元神,非心意思虑之神。”内丹本的主导思想既为“返本还元”,故要求以先天制后天,从有为返无为,逐步消除气质之性。只要“气质尽而本无始见,本无见而后可以用事”;“以本元之性而用之,则气力先天之气也”;“先天之气纯熟,日用常行,无非本体矣,此得先天制后天无为之用也”(《青华秘文》)。从这一意义上讲,气功人静的锻炼过程,即为除欲神、炼元神的过程,这也是气功效应的关键所在。
有人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元神,认为元神是人的一种无意识(潜意识)活动,但其并非是“未被意识到的意识”,而是与生俱来的带有明显自然属性的“原生无意识”,与出于后天生活经验的潜移默化逐步积累而成的无意识(如心理定势之类)不同,是个体的一种强大而原始的内驱力源,每个人的生命活动都在不知不觉中为它所左右,其生理基础是皮层下中枢,与真正的意识(识神)有着本质的区别。当练动者进入气功态后,意识活动暂停,于是所有监视、压抑原生无意识,使之不能活动的因素不再起作用,这种无意识就得以充分活动起来,它不仅能迅速激发体内之生理潜能,而且对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等直接进行调节,使之“阴平阳秘”,从而使机体处于最佳功能态中,达到最佳练功效果。这便是元神论在气功学中的重要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宋.张伯端:《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中国气功大成》本,吉林科技出版社,1989年。
 
元气论刍议

唐文彰
摘要:本文试图从世界本原,世界无限性,产生万物的方式,物质、运动、时空的统一性等四个方面,分析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中国式自然哲学理论——元气论,比较元气论与古希腊的原子论之间的区别,探讨元气论对暗物质或反物质研究的思想启示。
关键词:元气论原子论
一、元气论是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中国式自然哲学理论
大陆农业文化孕育的古代中国,从“阴阳五行”到“天人合一”,从“究天人之际”到“通古今之变”,从“原天地之美”到“达于万物之理”,无论是哲学家、科学家,还是文人墨客,都在以时间为主导的时空统一的史观文化影响下,由与大自然的和谐、亲近,到探索人与自然的沟通联系,以求最终达到人生的天长地久,社会的长治久安,其自然哲学的世界观基础就是元气论。
由于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独具的理论思维的特点,中国古人在说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上有自己的特色。元气论或气论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自然哲学物质理论。“气”是我国古代哲学家表示宇宙万物本原的概念。早在西周末期,伯阳父就曾用“气”说明自然、社会的变化,最早的使用“气”作为宇宙万物本原的是春秋时期的管仲,到战国时期“气”已成了一个十分流行的概念。以后元气学说,无论在哲学还是自然科学领域里,都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传播和应用,成为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中国式说明。
(一)气作为世界的物质本原和构成万物的本体元素
元气论把世界看成是有机的、联系的、动态的和规则的,它辩证性地把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的物质世界统一于一元化生的基础之上,把气看作万化之根,定盘之针。
古人把自然界的地震星坠、日明月晦、风雨博施、阴阳变化、四时更替和人世间的男女之事、生死轮回、饮食之味、身体结构、生命运动、生存方式、时运兴衰、王朝更替、世道变迁等联系起来,感觉到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统一性、相关性和感应性,也就是“气”的存在和作用。
在古人的理解中,“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根天地之气”而生成的,“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管子?七法》)。不但人与自然万物本原于元气,而且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元气是相通的,是可以互相联系、互相感应的。气功学说之所以能够建立,其理论的支撑点就在于此。
元气论认为,气作为世界的物质本原,,既是最大的东西,又是最小的东西。“元气未分,混沌为一”(《论衡?谈天》),“天地未生,混沌一气”(《无能子》),气“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庄子》)。
气是可感知的,它对维持生命的呼吸至关重要,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物质,但又是较之其它物质不易感知的物质,容易给人一种混沌之感。它弥漫于空间,到处流动,没有固定形状,也无色无味。气无所不在的特点,有助于说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因为气本身是个可感物,它能从现象上表现物质的存在。“气聚,则离明得施而有形;不聚,则离明不得施而无形。”气稀散时,物质看不见(无形),但它是事物的本质,靠理性能把握住。
气是“阴阳之气”,阴阳是气的两种对立的基本性质,是构成宇宙万物性质的一切对立关系的中国式的、朴素而又形象的概括,诸如:善恶,冷热,柔刚,湿燥,晦明,男女等等(不仅包括自然界的物质属性,也包括社会的,精神的属性)。元气论认为,太虚元气本身就包含了阴阳对立,因此,“天地之化,人物之生,皆具阴阳二气”(《正蒙注?参两篇》)。元气论讲的“五行”也是气,是气运行的基本形态和构成万物的材料,“气化流行,生生不易,是故谓之道。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行亦道之总称”(《孟子字义疏证[》)。可见,道、阴阳、五行都是气,作为世界本原的“至小无内”“至大无外”的气,同时是终极的本体元素。
在古代自然哲学的意义上,气也是个抽象物,对应于老子的“有无统一”的道。佚名的《嵩山太无先生气经》对形与气的关系,也就是器与道的关系,作了理论的说明:“夫形之所恃者,气也;气之所依者,形也。”元气论认为道就是气,并把老子关于道的“至大”与“至小”统一的观点直接用于对气的解释上。所以,气的概念较之金、木、水、火、土更为抽象些。但是,它也是感性的抽象物,是通过表象来体现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
(二)气的属性所体现的世界无限性
气作为世界的物质本原,具有无限的性质。气漫无边际,到处流动,正是体现了物质的运动性和无限性。这种无限性既是量的又是质的,同时气的无限性又是和有限性辩证统一的。它一方面是无限的(气充斥和弥漫于整个宇宙中),另一方面又是有限的(气可以变化为有形物)。有限和无限是互相转化的(气聚集成万物,万物又稀散成气)。
气“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性质,用来论证空间的无限性和时间的无限性是很方便的。中国古代自然哲学家用气的演化来论证世界的物质无限性时,也既是从空间上又是从时间上来说明的。中国古代的宣夜说,就是用气来描述无限宇宙的图景的:“天了无质,仰而瞻瞻,高远无极”(《晋书?天文志》)。王充在《论衡》中说:“天去人高远,其气茫茫苍无端末。”柳宗元在《天对》中也说:“无极之极,漭弥非垠”。这些都是说气所构成的宇宙没有边界,无穷无尽。元气论者认为,宇宙在时间上也是无限的,“太虚者气之体”(《正蒙?乾称》)。天地未有之前,是一团混沌之气,然后从混沌中生成天地,化生万物。可见,在论证世界的无限性上,元气论的观点充满着朴素的辩证法。
(三)气化生万物
气既然是万物的本原,那么由气如何产生万物呢。元气论者提出了气从混沌中化生万物的观点。气化生万物的过程,可以描述为这样一条基本路线:气→阴阳→五行→万物。宇宙开始只是一团混沌的元气,元气运动使阴阳相离而形成天地,这是一个由混沌到区分的过程,天地阴阳交感而化生“五行”,“五行”生成万物。
《太平经合校》中对万物始于元气作了这样的解释:“夫物,始于元气。元气恍惚自然,其凝成天,名为一也;分而生阴而成地,名为二也;因为上天下地,阴阳相合,施生人,名为三也。三统其生,长养万物。”这里不但指出自然万物始于元气,而且认为人自身也是秉天地之气而生。荀子认为,正是阴阳二气的交合,才有人的生命的产生。《荀子?王制》有言:“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而生命的存在,乃是气的存在,气在而命在,气去而命去。以至于现在我们还常讲,人活一口气,人争一口气,不争馒头争口气。人活着要讲气质、气概、气节、气势、浩然正气。关于阴阳交感化生万物的过程,《阴符经疏》中描述得较为详实:“天者,阴阳之总名也。阳之精轻清,上浮为天;阴之精气重浊,下沉为地,相连而不相离。……故知天地则阴阳之二气,气中有子,名曰五行,五行者天地阴阳之用也,万物从而生焉。万物则五行之子也。”元气论者认为水,木,火,金,土这五种基本的物质元素也是气,强调“阴阳二气”的交感化生作用,即“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论衡?自然》)。叶适还认为,《易经》中作为八卦的八种物质元素也是气,“夫天,地,水,火,雷,风,山,泽,此八物者,一气之所役,阴阳之所分”(《叶适集?进卷?易》)。在元气论看来,所有一切都是由气而化生,即“万物之始皆气化”(《二程遗书:卷五》)。元气论正是以气的连续性,或者以它的连续性和不连续性的统一,来说明自然界是一个运动着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同时又立足于气的运动变化,以气的变化无穷的化生形式,来说明自然界的各种差别,以表现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四)气所体现的物质、运动、时空的统一性首先,气是物质和运动的统一。气在中国古代哲学家那里,本身就是一个运动的物质。气既然是“至大无外”,那么也就从根本上排除了在气之外还有什么运动的原因存在的可能性。气是流动不息的,未定形的物质,形象地体现了物质与运动的不可分性。其次,气是物质与空间的统一。元气论者否认有空无一物的虚空存在,“虚空者,气之量。气弥沦天涯而希微不形,则人见虚空而不见气。凡虚空皆气也,聚则显,显则人谓之有,散则隐,隐则人谓之无”(《正蒙注?太和篇》)。这就是说,气无所不在,所谓虚空无非是气的稀散而已。气稀散而成虚空;气聚集而形成有形物体。世界上没有无气的真空(即没有无物质的真空)。按照这种观点,空间是和物质不可分离的,没有无物质的空间,也没有无空间的物质。再次,气是物质与时间的统一。在元气论者看来,正如物质与空间不可分一样,物质与时间也是不可分的。因为气本身是一个不断演进化生的物质过程,其演化时间的历史,若向上追溯,可直至无穷,如庄子所说:“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也者”(《庄子?齐物》)。对于元气论者来说,时间的历史是和物质的演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王安石说:“无者,形之上者也。自太初至于太始,由太始至于太极,太始生天地,以名天地之始。有,形之下者也,有天地然后生万物,此名万物之母,母者生之谓也”(《老子注》)。“无”就是混沌无形的原初物质元气,元气由太初状态演进到太始状态时,阴阳分化,生成天地,天地生成之初为太极状态,之后天地化生万物。这就是元气逐渐演化的过程。可见,元气论看到了物质、运动、时空三者之间的联系,并通过气把这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了。总而言之,在说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上,中国古代的元气论富有辩证法思想;但是,由于元气论只是素朴的哲学物质理论,因此带有很多主观的猜测,它所描述的世界整体也是极其模糊的,它和古代其他物质理论一样,不能精确而科学地说明万物的产生和构成。二、元气论与古希腊原子论的区别及其对现代科学理论的启示中国古代的元气论与古希腊的原子论都是说明世界本原的理论,也都是人类科学文化萌芽状态中的理论。但从民族文化的角度看,它反映了东西方民族不同的文化渊源和不同的文化风格。原子论,这是西方文化的空间型宇宙观的产物,是古代希腊人最初的科学思维的萌芽,也是后来西方科学及其哲学的理论基点。古希腊海岛商业文化产生的自然观,是把世界看作空间的存在,世界上的人与自然万物,没有整体历史性的联系,是彼此分开的、零散的和不规则的。从宏观上讲,大到天际星云、山脉河流,小到花鸟虫鱼及个体的人,都是各自独立的客观性实体存在,存在本身就是意义,就是价值之所在。从微观上讲,存在物由最小的单位、最基本的实体形式所构成,古代希腊的自然哲学家称之为“原子”,即本原的粒子或原初的粒子。原子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物质最小的、不可再分的基本单位。物质好比大海,原子就是构成大海的水珠。古希腊的思想家留基伯、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等人,都把原子看作是物质的最小微粒,是构成物质的“始基”、“本原”、“始原”、“原因”。原子论把世界看成是静态的、分立的和机械的,在近代科学革命之前,它一直支撑着西方的科学文化。在当今的世界,它的影响在科学思想领域仍能体现出来。(一)东西方两种理论的区别就承认世界是物质性存在而言,东西方文化的这两种理论没有区别,它们的区别来自于对物质基本形态的判断和认识上。就原子与元气的形状而言,二者的差别就很明显。原子是有形的物质微粒,是三维的,有重量,有位置,有次序。元气是无形的物质存在。张载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又说:“太虚者,气之体。气有阴阳,屈伸相感之无穷”。就二者的性状而言,一个是孤立的单个存在,一个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存在。原子论认为,在虚空中,原子被分割。原子与原子之间,是不联系的。原子与原子之间的虚空或曰空间,间隙所占的面积,要比原子所占的面积大得多。在这空荡中存在的原子,都是孤立的,不连续的。中国的元气论把气看作是一种不间断的,有机联系的物质状态。在广柔的空间,气无孔不入,无法间断,不存在空隙。管子说,元气“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流就是说明气的连续性、联系性。气充满宇宙,不留空隙,气生生不息,流行不止,状态各异。可见,原子论和元气论的最显著区别在于,原子论是个体性的,元气论则是整体性的。无论是希腊语中的atouos,还是英语中的atom,都是指不可分割的个体、质点。在中国古汉语中,没有“原子”一词。近代严复译述《穆勒名学》时,才第一次把“atom”介绍到中国来。因为找不到对应的词,严复以意译为“莫破”。原子论则译为“莫破质点律”。中国的元气论,反映的则是万物及万物本原的整体性。所谓“天地未生,浑沌一气”,说的就是这种元气浑然一体,无边无际,充满宇宙。气的结构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或“其细无内,其大无外”。明代科学家方以智把气的性质定义为“充一切虚,贯一切实”,也就是说,不但有形的物质,而且连无形的虚空都是由气充贯其中。从万物形成的途径和方法上看,原子论与元气论也提供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原子论对事物构成的解说,起点就在于单个的微粒,单个的点。从几何学上讲,积点(原子)成线,积线成面,积面成体。从文字上讲,由字母(原子)组成单词,由单词组成句子,由句子组成文章。其特点在于由微粒的排列、组合、拼装而形成事物。元气论对事物生成的解释是感应化生。《周易》强调“阴阳二气感应,万物化生”。连先贤的诞生也是“感神龙而孕”。《淮南子?天文训》对事物的化生有一段详细的解说:“宇宙生气,气有涯根。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积阳之热气生火,火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日月淫(气)为精者,为星辰。”从认识论的内在本质来看,中国古代的元气论和古希腊的原子论体现了东西方古老文化中不同的思维方式。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开始总是认识它的一些性能,而往往把某些现象的性能,任意地推广到一切现象上去。后来对性能的认识有了一定程度,方才进入到自然界物质结构部分的认识。而进入到对构成部分的认识,就为科学地认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提供了前提。古希腊的原子论是对物质表象的超越,是对人类感性认识的超越,因为它从对物质自然属性的质朴认识,上升到对物质构成(形状、体积、重量、位序等)和内部结构的理性分析,从对事物的定性判断发展到定量分析。原子论这种假设的物质结构理论,已经完全摆脱了自然物的感性属性,为科学地(不仅定性而且定量)分析物质世界的层次形式,认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提供了不仅在当时来说,而且直至十九世纪现代原子论创立之前也是最好的理论模式,它为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论的提出奠定了自然哲学的思想基础中国古代元气论说气“构”成万物,实际上还是说气通过阴阳五行的形式“化”成万物。因为从性状的知识中不能推演出结构的知识,对事物整体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其性状上,而没有经过抽象分析,深入到它的结构组成部分,显然是不能达到对整体的比较清楚的认识的;而要想进入到这一步,就必须在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中摆脱具体事物的自然属性的束缚。元气论的物质理论并没有摆脱具体物的自然属性,依旧停留在“唯性质”论上,因而不能发展为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但元气论重视事物内在的辩证性与功能性。《周易》论述阴阳之气的功能说:“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荀子论述元气的功能时说:“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就是说元气在其“摩荡”中,和谐地、辩证地、有规律地创造了一切,包括人自身。关于元气运动中对立统一的辩证性,中国古文献的论述就更多了。从阴阳、天地、男女到八卦、四时、五行,无不是对立的统一,这种辩证意识,为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提供了一种整体观的科学思维,这种思维模式,在经历了几百年分析时代后,现在又重现光芒。(二)元气论对现代科学理论的启示现代科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都能在元气论中找到原始的自然哲学上的中国式说明,如物质不灭、能量守恒、运动不止、场论、波动理论、物质无限可分等,而元气论对于当代科学前沿的暗物质或反物质研究也有思想方法上的启示。原子论认为有形的才是物质,而元气论则认为宇宙间不但有形的是物质,无形的也是物质。从元气论来看,有形的是实子,是实体,无形的是虚子,是虚体。目前按西方学者的宇宙大爆炸理论来解释,整个物质世界和所有能量也是从“无”产生的,是从无中生有的,也就是从无形的物质生成(转化)为有形的物质。宇宙大爆炸理论实际上采用了中国的元气论及阴阳学说来解释宇宙的生成,也就是从浑沌未分的太极裂变为阴阳二极,逐步演化生成形形色色的宇宙万物。阳性的一极,我们称之为实体存在,是有形的物质,可以被认知,被计算,被论证,被利用。阴性的一极是虚体存在,是无形的物质,也就是所谓暗物质或反物质,这是物质的终极存在方式,我们对它还没有科学的认识,目前还不能被计算,被论证,被利用。我们对阳性物质,即有形物质的认识,现代科学已取得惊人的成就,但其过程还远远没有结束,如物质是不是无限可分?最小的物质微粒是不是光子?光速是不是速度的极限?等等。我们对阴性物质,即无形物质的认识,现代科学,即使从“场论”开始,也才是刚刚起步。至于有形物质与无形物质的关系,更是知之甚少。但有一点我们在元气论中是清楚的,就是元气作为物质的无形的本原,既可形成有形的物质,又可形成无形的物质。因而,可以由此推断,有形的物质是有限的,少量的;无形的物质是无限的,大量的。如果说有形实子由无形的元气生成,那么,无形的虚子亦可从有形的实子转化而成。这与当代物理学关于暗物质或反物质的设想是不谋而合的,对其进一步的研究也不无启发。从物质不灭定律来说,“无”是相对于“有”而存在的,也是一种物质状态,即无形的虚子的存在状态,虚子也有自身的运动和变化,更有着向有形的实子转化的可能。物质的虚实二态的区别不在于物质的有无,而在于存在方式的不同,显为实子,隐为虚子,有形为原子,无形为元气。虚子活动于阴性空间,是一种波形的物质,不为万有引力所动,没有具体的形体,没有具体的重量,运动的速度是超光速的,如果低于光速,就会转化为实子。这是从中国古老的元气论中得出的解释,或将为当代科学的发展所证明。
参考文献:
1.卿臻,梅良勇:气论——世界物质统一性的中国式说明,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3)。
2.董广杰:中西科学启蒙思想的比较中原工学院学报1999年增刊。3.梅森.自然科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4.赵鑫珊.科学、艺术、哲学断想[M].北京:三联书店,1985。
5.张长宇,元气论。经贸导刊,2000年(1)。
6.李海、孙祝中国古代的空间观,雁北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3)。7.曾振宇,超越与回复:古希腊气论与原子论述评,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5)。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