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4/03/24
- 帖子
- 1498
- 获得点赞
- 304
- 声望
- 63
魏长春临床一句真言
1.治病以调和内脏矛盾为主
《金匮要略》日:"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五脏元真即五脏的真气,即人之元气。人患病时,体内阴阳的正常关系失去平衡,五脏功能不能协调或相互矛盾,所以,治病总方法以调和内脏矛盾,此即《金匮》所言。人身若能五脏元真通畅,就能不生病、少生病。
2.论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中医治病与西医不同者,西医以病名与化验为用药标准,中医以病人体质及受病原因为用药要旨。所受外感六气或内伤七情成病同,但病人体质有阳脏阴脏寒热燥湿之不同,地区有南北之分,性情有刚柔之别,工作有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相差,思想有开达和抑郁之各异,特别是受病原因不同,治法亦随之大有区别。譬如同一身热,有因受风寒而发热,有因受风温而发热,以及因感受暑湿发热或因郁怒火升,有因食积痰积,有因疲劳、有患内痈,有因伏气晚发,需详究病因论治,切忌见热用凉,当知病名同,病因异,应辨证论治,同病异治。
至于异病同治,其理由即在"治病求本"的基础上,以及从病人体质虚实,采取异病同治方法。譬如病人元阳虚,卫阳不固,容易感冒,咳嗽鼻塞;脾阳虚弱,容易停食,则腹痛泄泻。这两种病虽不同,一是呼吸系统疾病,一为消化系统疾病,但二者的病因都是由于元阳不足,故可同用保元汤(黄芪、党参、炙甘草、肉桂)温补元阳进行治疗。卫阳固,腠理密,毛窍开合及时,抵抗力强,病邪不易侵袭;脾阳足,运化有力,肠胃消化吸收健全。病症虽不同,但病人体质虚弱相同,故可以异病同治取效。
又如实证,湿火上升,头痛牙痛,发热,口臭;或湿火下注,大便闭小便赤,腹胀作痛。二证虽一上一下,病象不同,但同属湿火为患,湿热化火,热重湿轻,都可用凉膈散,表里双解,湿化火降,诸病皆愈。
3.治外感以解表为第一要义
治外感,不管是风寒还是暑湿,总的方法以解表为第一要义,虽分别药性,以辛温治风寒,辛凉治温热暑湿,但总的疗法是逐邪外出,使表邪仍从表解。所以古人有言:"善治者治皮毛",逐邪外出,不留病根,不使外邪内陷为首要。临床实践证明,治外感病需从里达表,切忌见高热强遏,每逢天气变化,旧病复发或加重,若因复受新感所致,亦以透达为主。
4.邪在气分可用益胃透汗。邪在血分可进清胃透汗
叶氏《温热论》云:邪在气分,法宜益胃以化汗。《伤寒论》有服桂枝汤后,令啜热稀粥以助汗。这都是取胃中水谷之气旺,能化汗驱邪,这是伤寒与温病的从胃治法,用意相同。
若邪人营血,可用清胃方法,待胃热清,元气振,邪从血分外出,转达气分;或从胃清,伏邪能化汗,使新感之邪与血分伏邪分离,便是转凶为吉,化险为夷的治法。
5.治外感与内伤并病要分别虚买
外感证宜表散,内伤证宜疏补,此乃一般常规,外感与内伤并病,宜用和解。李东垣用补中益气汤,就是用升麻柴胡姜枣治外感,参术芪草治内伤,佐当归调血,橘皮和中,此是邪少虚多的治法。后人制方,参苏饮用二陈汤和中为主.用苏叶、葛根、桔梗、前胡、姜、枣解表,枳壳、木香疏之,党参补中,虽为外感挟内伤是虚中夹实,有气滞痰湿交困之象,不宜重补,宜和中达邪。从这两方大意,可以明了辨体质用药之重要。
至于内伤外感合病的治法,一般来说,内伤大致宜补养,外感宜疏散。内伤体挟外感宜分理。外感重于内伤者,则以外感为主,兼治内伤;内伤重于外感者,则以内伤为主,兼治外感。以咳嗽为例,有需专治外感者,有需专治内伤者,有需外感内伤兼治者。如咳嗽初起,诊断是风寒犯肺,应用辛温药表散,专去肺经之风寒,重则用麻黄汤,轻则用苏叶、防风、杏仁等,汗出邪达,咳嗽即解,此是专治外感法。如肺虚久咳,兼见便溏腹痛,可用黄芪建中汤,补脾以益肺,此是培本治法。若肺阴不足,久咳痰中带血,司用琼玉膏治之,此是金水兼滋,肺肾同治法。若内伤体兼风寒外感,脉象弦紧,舌淡光滑,咳嗽气喘,寒热,宜用标本同治,如小青龙汤合贞元饮法,补肾纳气解表。如肺阴不足,兼受外感风温,可用自拟方清肺六二汤养肺胃阴液,清外感温热,是顾本解表并治法。其余各脏内伤外感同病甚多,临床亦当注意辨治。
6.治伏暑宜拨动气机疏通血络
伏暑为病,至深秋而发者,始见于叶氏《临证指南医案》,霜未降者轻,霜既降者重,冬至后尤重,或竞存伏至来春始发者。由于秋暑过酷,冬令仍温,收藏之令不行,中气因太泄而伤,邪热因中虚而伏,其绵延淹滞,较《临证指南》所说更甚,调治之法尤难,非参芪所能托,非芩连所能清,惟借轻清灵通之品,缓缓拨醒其气机,疏透其血络为妥善治法,若稍一呆钝或猛浪,则非火闭即气脱矣。发表则汗不易出,过清则肢冷呕恶,直攻则便易溏泻,辛散则唇齿燥裂,此用药之难也。其为病也,竞有先次发疹,又次发斑,而病始轻者,亦有疹斑并发。又先便黑酱,次便红酱,终便淡黄粪,而热势始退者,王孟英所谓如剥蕉抽茧层出不穷.真阅历精深之言也。
按照缓缓拨醒其气机,疏透其血络,临证常用鲜水芦根、白茅根、人参叶、益元散、大豆卷、鲜淡竹叶为主,酌加对症药。宣肺气用蝉衣、瓜蒌皮,开胃用无花果,平肝熄风用钩藤、桑叶、白菊,凉血解毒用玄参、银花、蒲公英之类,合乎轻灵方义。
7.治疟不善,留邪有三害
王孟英尝说,治疟不善有三患:一是邪留肝络,则为疟母(现代所谓脾脏肿大);二是留邪伤脾,变成疟臌;三是久疟损伤肾阴,成为疟劳。这都是医者不研究疟疾所感暑湿之邪的重轻,与本身秉体的寒热,有无兼挟痰湿。只知截疟,使邪无出路,从三阳经内陷入三阴经,损伤肝脾肾,变成难治之证。
王孟英善治外感化疟,主要在分清营卫气血及兼症夹症,使真气不伤,邪从外达,无留邪为患。王孟英还说,临证必先辨其病属何因,继必察其体质何似,更当审其有无宿恙,然后权其先后之宜,方可用药,自然服药有效,而无后患。
8.治食积成病要分辨有无表邪
消食之药,多为消滞与攻下之品。但首先要明辨,有表邪者,宜用解表化滞法,表邪外达,食滞自然消化。亦要分辨病人秉体寒热燥湿之不同,阴脏阳脏之区别。寒体食积,赛如水中之冰;热体积食,好象炉中之炭。所以治食积,要问明所伤何物?寒食积如吃了寒性饮食物成病,消食药宜兼温化,古人泻寒积药用巴豆霜,取其温下。如吃了热性食物成病,应当用凉散药或清下药,常用生萝卜汁,既能清热,又能化食,不药之药,最为适宜。没有鲜萝卜的时候,可用栀豉汤代替,另用生大黄、生甘草,开水泡出汁,加入药内同服,效果颇为理想。
9.外损病是因虚体外感误治所致
外损的病症,是内伤虚体,感受风寒暑湿成病,医生只顾体虚,一味呆补,不兼用驱逐病邪之药,使病邪得补反而牢固不出;或注重逐邪,专用克削攻泻药,大伤元气,肝肺胃内脏受损伤,不虚做成虚,非损造成损。这都是因误药造成损症,病名外损,是因外感留邪成损。
譬如伤风感冒咳嗽,是轻微的病症,不明白咳嗽是本身元气驱邪外出的道理,反而用成药止咳,留邪不出,成咳嗽久病,加以体虚,造成肺痿症。病在初起时,应用和解,仿古人用参苏饮方法,驱逐风寒,略兼补气养液之品同用,使外邪驱逐,真元不受损伤。
若受暑湿成病,感觉发热,胸满头眩,腹胀纳钝,先进炒盐泡汤探吐,去其胸膈热气痰涎,后用栀豉汤加鲜荷叶煎汁服,清解暑湿,能使病愈无后患。
凡治虚体病症,时时想到急病兼虚,要慎食荤腥油黏生冷,使内脏清洁为要。
10.治慢性病要病人耐心勿躁
尝遇许多病人,不肯忍耐,欲求速效,杂药乱投,使病症反而增重。《内经》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大凡神经性的病,以及肝炎胃病,都要内脏安静,肝火不妄动,使精神内守,意志安宁,饮食有味,夜能安眠,自然病能渐瘥。阴虚火炽的遗精,肝阳上升的头晕、头痛,亦要静心勿躁,才能逐渐向愈。
患阳痿早泄病症,尤其不能心急求速效,要听其自然,若服药求速效,妄图勉强纵欲,岂知精髓不足,勉强行房,反而早泄,即使成孕,亦不能保胎安宁,即使生育,孩子亦不健康,这都是因无耐心之害。
11.对虚弱体患者治疗以和解为主
虚弱体患者治疗总则,须辨所患新病的原因,分清是内'伤,还是外感;所患旧病与新病有什么关系,要将新感驱逐出去,不使内留,同时又要保护元气,不受表散的影响。古人有和解治法,就是讲驱邪固本,表里兼顾的治法。
治虚体患者,必须注意保元气,逐邪外出为首,还要注意用药,勿败胃,勿伤脾作泻,亦勿可呆补,使胸腹胀满。用药既要疏通气机,又要做到不耗气,不伤液,轻可去实,拨动气机,同时又使患者精神安定,夜能安眠,缓以图治,虚损弱体自然能病愈转强。进一步说,久病患者,病型已乱,治疗应从调和脾胃为主,但有"健脾阳"、"和胃阴"之不同,必须检查从前起病原因,所服药物,损伤气液程度。伤气者治脾阳,伤液者养胃阴,同时还要检查目前病状与胃纳、睡眠、二便等情况,为治脾治胃的标准。
久病不痊,胃纳无味,可用所喜的食物诱之。治久病以扶元保胃气为主,要少用毒性药。伤于情志的病症,必须缓治,用轻剂芳香药调理。
12.上下交病治其中
凡遇久病,脏腑气血都受损害,治宜辨其体质属阴属阳,分别阳虚治脾,阴虚治胃方法,使中气足胃纳强,诸病自然渐愈。若不顾脾胃,只知见病治病,发现一种病用一种药,杂药乱投,病难好转,脾胃反败,致成不治者多矣!李杲(东垣)治病,以脾为重,叶桂(天士)治病,调胃为先,能得治法纲要,百病皆愈,值得后人仿效。
譬如病人有泄泻遗精,头晕失眠,及肝炎胁痛,这就是上下交病,宜治其中。可用参苓白术散(西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淮山药、白扁豆、苡仁、莲子、陈皮、砂仁、桔梗),此方能治多种病,但以治中焦为主。这就是中医治病,以整体为主的道理。
13.致病因素皆因郁结,治病方法以开郁达闭
内伤病,以气郁、血滞、湿困、痰闭为主因;外感病,亦因先有内郁,后受外感,因患者气机郁滞,无力抵抗外邪以致成病。外科所患疮疖亦因气血瘀郁不流通成病。故日无郁不成病,治病总方法,以流通气血为首要。
故寒凉药退热,宜佐活血通络疏滞药一二味,以免热退湿遏,留邪为患。
14.开郁安神为治梦遗的主要方法
肾主闭藏,肝主疏泄。梦遗失精,病本在郁,郁则生火,使神不守舍,精从下漏。青年在发育时犯手淫,最可怕。因他所遗之精,是秉承失天所来之精,中年交合所泄之精,是饮食水谷所化之精,是后天水谷精华所成,是日生之精,与先天秉受之精有天渊之别。治先天之精甚难,首先要戒妄想,忌烦躁,待内脏安定,神静气平,使精能固.只靠服药,效果甚微。
15.临病人问所便也是治病一法
凡患慢性病服药久而无效者,可以问其所好,若对病无危害,不妨放松忌口。如水肿服药忌盐已久,人困倦,可以吃些咸味,引开胃口;病湿热症久,忌荤腥,可吃些鲜味,引开胃纳。能进食,病自然能瘥。机械刻板,严令忌日,反而有害。古人云:"瞄病人问所便"是有深刻意义的。
病者服药有起反应之事,亦须问明。若病人讲服某药不利要头眩作吐或吃了某药要失眠,魏老就依病人主张除去某药,亦是问所便的办法。特别是神经性病症,合其意则和,违其意则逆。
16.治疗结核病用"保原有,去本无"的方法
治疗结核病亦用"保原有,去本无"这个方法作治疗方针。先研究其致病原因,再研究其虚实程度。治疗其咳嗽失血蒸热盗汗遗精失眠诸症,同时还要清除其体内不应有的瘀血、顽痰、败精、蒸热。用药不在于呆补,主要使气血流通、眠安纳佳、胸脘宽畅、二便通调为目的。止吐血衄血要不留瘀,退蒸热勿使败胃,消顽痰勿可伤津液,治遗精要注意开郁调气。使人身水火相济,阴平阳秘。
饮食要以清汁滋养,蔬菜亦富有营养,大忌重脂肪厚味填补,增虚火,生顽痰。
17.中医治疗糖尿病以调养元气为主
糖尿病是中医消渴症中下消病类。中医治此症,不特别强调禁食糖质甜味,亦不强调限制食量,一般多从强壮病人吸收运化能力人手。肺脾肾元气充足,三焦气化通调,饮食精华分布全身,不从下泄,变成精血,糖尿病自然全愈。古人用肾气丸治此症,从肾气二字体会,是肾脏有温暖元气上升,使三焦温暖,脾能健运;肺有温暖毛窍能力,不受风寒外感;脾阳输布,津液自生,能止消渴。因此治此病主要在协调整体阴阳水火平衡,不求速效,缓以见功。
18.治疗肝炎,急性以汗下和解为主,慢性以调和肝脾为主
肝炎是西医病名,分有黄疸和无黄疸之别,亦可根据感染病毒不同区别。西医依据血液化验结果以定病名与治疗。魏老治肝炎病症,从急性慢性来区别。治急性肝炎应以汗下和解为主,使邪从外解,不犯内脏;治慢性肝炎,以调和肝脾内脏矛盾,使气血平衡,达到五脏通畅、气血调和。同时辨其血分有无伏邪,透达气分湿热,清解血分瘀热,使内脏邪尽,病能转愈。还要查其有无兼症夹症,亦宜兼顾。治肝炎要根据《金匮要略》见肝治脾的道理,"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所以治肝炎病症用药,要特别保护脾胃,勿使受伤而成肝硬化;若已成肝硬化,要注重保元神,逐病邪,既不用呆补,亦不可猛攻。
19.治腹水以通调三焦气化为主
中医治腹水,从整体治疗出发,以通调三焦气化为主,使脾肾元阳充足,小便自然畅通。亦适用于"保其所固有,去其所本无",保其原有精气神三宝,去其体内不应有的败质废物。腹内积水要去掉,切勿损伤精气神,强行放水及用毒性药物泻下,大伤元气,易成坏证。故用药必须取利避弊,权衡得失。
20.肝硬化初起治法用运大气法流通全身气血
肝硬化是现代医学病名。魏老治此症分别病体伤阳与伤阴之不同,辨证论治。此病初起腹胀满闷,常用《金匮要略》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运大气法,流通全身气血,使瘤积逐渐软化消散,再用柔肝养血,扶助元阳以培本。待其病体自己发挥抗病力,再从张洁古"养正积自除"治则,取缓和见功,不用克削伤元气的泻药,时时注意保护元气,使病有出路。
臌胀病原因甚多,主要靠病人元气能运行,魏老经多年实践体会,认为见臌休治臌,调其肝脾气,首要运大气。《金匮要略?水气篇》桂姜枣草麻辛附子汤,魏老用此方治肝硬化腹水初起,有效,旨在推动病人本身元气,驱病邪从小便出,病治愈而无后遗症。
喻嘉言在《医门法律》中言及:用运大气治水方法,惟恐足太阴脾之健运失职,手太阴肺之治节不行,足少阴肾之关门不开,并其腑膀胱之气化不行。仲景所用方药,立于无过之地,可信,可师。
21.胁痛与低热以留瘀在络居多
胁痛是络中留瘀,低热亦与血脉失于流通有关。其病都因外感发热,遗留余热未清,血液流通受阻,成瘀积为病。所以治胁痛以消瘀通络,退低热常佐活血通络,使伏邪有去路,忌进呆补。
22.产后恶露不下有二因
魏玉璜讲产后恶露不下,有二因:一因瘀滞,宜行;一因血虚,宜补。瘀滞属实,其人平日必有气郁及瘀滞,产后发现腹痛,恶露不下,脉象弦涩,舌淡红,边有青黯痕,面黄腹痛。以生化汤加减治疗,药用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炙甘草、炮姜、淮牛膝等活血逐瘀。
血虚者,其人平日胃纳不佳,生化力弱,常有头眩晕脑胀失眠,低热,脉象细软,舌质淡红。以保元汤加味。药用生黄芪、西党参、炙甘草、肉桂粉、红枣、炮姜、红花等治疗。若有小孩哺乳,增加漏芦、通草,兼通乳汁。
23.小儿伤食成痉与惊风不同
王孟英日,小儿之病,因于食滞者多,胃不和则卧不安,阳明实则谵语,身热,筋抽搐掣动,面红多汗,甚则热深而四肢厥冷,舌苔黄腻,口渴唇红,而世人辄作惊风治疗,每致病症变重。
中医治此病,注重原因疗法,查出因食滞挟外感,还要分别感受风热与风寒,分别辛凉与辛温不同来解表。食滞亦要区别,是停积米麦,还是油黏,选用不同的消导药。如见痉厥抽搐,身热便闭,要消食积,兼治抽搐,用枳实栀豉汤合调胃承气汤,加僵蚕、钩藤,解表里消积滞并进,有举重若轻的疗效。
24.疡证因气血阻滞成病
管荣棠日:凡外感六淫,先作内病,如伤寒发汗不彻,温热分解不清,余邪逗留为内痈,为痞结,为流注,为附骨疽,皆因内有伏热,外被寒凝所致,即胸背等痈,亦由湿热上升而成,所谓营气不从,逆于肉里,发为痈肿,若云阴虚火炎,而生痈疽者少见。总而言之,外疡不外气血阻滞,即损伤致病,亦是血凝气滞成病。(见《潜斋医学丛书?归砚录?卷二》)
据管氏所讲,一般疡证疗法,亦宜透达,忌用凉遏,可见凡病皆宜驱邪外出,勿使内伏,留邪生根。
25.辨发痈脓防有内科性外科病
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则为发痈酿脓。诸痈肿,欲知有脓无脓,以手按肿上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按外痈,发于外,尚有外形可见,惟内痈,更宜留心。故无论胸胁腰背,皆要按其痛处,若按之知痛,每夜发寒热,要防内痈,以其外不现形,最能误人。故知咳嗽胸痛之肺痈,胁痛寒热之肝胆痈,能食、胃痛、夜间寒热之胃痈,腹痛脚不能伸之肠痈,还有身痛寒热,将发流注,腿痛内溃之附骨疽等,皆须细心辨证,防有内科性外科病,要防生内痈。辨之明确,治以温通气血,忌用寒凉药遏伏。
26.治病必须细审病因大忌滥用成方
如治浮火者,当引火归原,乃指肾脏虚寒,非治别脏之火。类中风用地黄饮子(熟地、山茱萸、五味子、苁蓉、石斛、麦冬、石菖蒲、远志、茯苓、肉桂、附子、巴戟肉、薄荷、生姜、红枣),乃治少阴纯虚之证,非治风火痰瘀之中风。虚劳用建中汤(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红枣、饴糖),乃治阳虚脉迟舌淡之证,非治阴虚火旺之证。
治病必须细审病因,切忌滥用成方。我们用古方要明白古人当时治病立方之意,一忌呆搬成方不知变化;二忌取该方一二味主药即名某汤。治病用成方加减,亦要有组织、有规律,要明白方义。
27.治病靠人身自然疗能。用药要乘势利导
俗话说:"有病不医,反得中医",这就说明自然疗能的意义,魏老晚年将自身作研究,遇小病不服药,病亦自愈。如感冒风邪咳嗽,使病邪从咳出,从上出,眼目红赤而病愈;或从下行,大便泻热灼溏薄粪。一二日后病痊愈,极少服药,更不杂药乱投。
若不明自然疗能,见感冒咳嗽,即用止咳成药;见便泻即用止泻药;见目赤即用消炎药。这都是舍本求末,没有查清病源,及其病因,违反乘势利导方法,反而使病情变化,甚致留根,因此必须注意这个道理。
28.见泻休治泻,脏邪从腑出
临床上常遇内伤体挟外感症,发热,大便泻泄每日多次。若用辛温苦燥,解表止泻药,泻减少,引起咽喉痛,痰中带血,身热,舌绛红糙苔黄,脉促,此乃秋燥症。泄泻乃肺热移于大肠,脏邪传腑,自寻出路,今用药阻其出路,热上攻,故见喉痛痰血之肺脏病。故凡遇身热泄泻,当明白"病邪自寻出路"之理,大忌见病治病,不究病因。
1.治病以调和内脏矛盾为主
《金匮要略》日:"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五脏元真即五脏的真气,即人之元气。人患病时,体内阴阳的正常关系失去平衡,五脏功能不能协调或相互矛盾,所以,治病总方法以调和内脏矛盾,此即《金匮》所言。人身若能五脏元真通畅,就能不生病、少生病。
2.论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中医治病与西医不同者,西医以病名与化验为用药标准,中医以病人体质及受病原因为用药要旨。所受外感六气或内伤七情成病同,但病人体质有阳脏阴脏寒热燥湿之不同,地区有南北之分,性情有刚柔之别,工作有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相差,思想有开达和抑郁之各异,特别是受病原因不同,治法亦随之大有区别。譬如同一身热,有因受风寒而发热,有因受风温而发热,以及因感受暑湿发热或因郁怒火升,有因食积痰积,有因疲劳、有患内痈,有因伏气晚发,需详究病因论治,切忌见热用凉,当知病名同,病因异,应辨证论治,同病异治。
至于异病同治,其理由即在"治病求本"的基础上,以及从病人体质虚实,采取异病同治方法。譬如病人元阳虚,卫阳不固,容易感冒,咳嗽鼻塞;脾阳虚弱,容易停食,则腹痛泄泻。这两种病虽不同,一是呼吸系统疾病,一为消化系统疾病,但二者的病因都是由于元阳不足,故可同用保元汤(黄芪、党参、炙甘草、肉桂)温补元阳进行治疗。卫阳固,腠理密,毛窍开合及时,抵抗力强,病邪不易侵袭;脾阳足,运化有力,肠胃消化吸收健全。病症虽不同,但病人体质虚弱相同,故可以异病同治取效。
又如实证,湿火上升,头痛牙痛,发热,口臭;或湿火下注,大便闭小便赤,腹胀作痛。二证虽一上一下,病象不同,但同属湿火为患,湿热化火,热重湿轻,都可用凉膈散,表里双解,湿化火降,诸病皆愈。
3.治外感以解表为第一要义
治外感,不管是风寒还是暑湿,总的方法以解表为第一要义,虽分别药性,以辛温治风寒,辛凉治温热暑湿,但总的疗法是逐邪外出,使表邪仍从表解。所以古人有言:"善治者治皮毛",逐邪外出,不留病根,不使外邪内陷为首要。临床实践证明,治外感病需从里达表,切忌见高热强遏,每逢天气变化,旧病复发或加重,若因复受新感所致,亦以透达为主。
4.邪在气分可用益胃透汗。邪在血分可进清胃透汗
叶氏《温热论》云:邪在气分,法宜益胃以化汗。《伤寒论》有服桂枝汤后,令啜热稀粥以助汗。这都是取胃中水谷之气旺,能化汗驱邪,这是伤寒与温病的从胃治法,用意相同。
若邪人营血,可用清胃方法,待胃热清,元气振,邪从血分外出,转达气分;或从胃清,伏邪能化汗,使新感之邪与血分伏邪分离,便是转凶为吉,化险为夷的治法。
5.治外感与内伤并病要分别虚买
外感证宜表散,内伤证宜疏补,此乃一般常规,外感与内伤并病,宜用和解。李东垣用补中益气汤,就是用升麻柴胡姜枣治外感,参术芪草治内伤,佐当归调血,橘皮和中,此是邪少虚多的治法。后人制方,参苏饮用二陈汤和中为主.用苏叶、葛根、桔梗、前胡、姜、枣解表,枳壳、木香疏之,党参补中,虽为外感挟内伤是虚中夹实,有气滞痰湿交困之象,不宜重补,宜和中达邪。从这两方大意,可以明了辨体质用药之重要。
至于内伤外感合病的治法,一般来说,内伤大致宜补养,外感宜疏散。内伤体挟外感宜分理。外感重于内伤者,则以外感为主,兼治内伤;内伤重于外感者,则以内伤为主,兼治外感。以咳嗽为例,有需专治外感者,有需专治内伤者,有需外感内伤兼治者。如咳嗽初起,诊断是风寒犯肺,应用辛温药表散,专去肺经之风寒,重则用麻黄汤,轻则用苏叶、防风、杏仁等,汗出邪达,咳嗽即解,此是专治外感法。如肺虚久咳,兼见便溏腹痛,可用黄芪建中汤,补脾以益肺,此是培本治法。若肺阴不足,久咳痰中带血,司用琼玉膏治之,此是金水兼滋,肺肾同治法。若内伤体兼风寒外感,脉象弦紧,舌淡光滑,咳嗽气喘,寒热,宜用标本同治,如小青龙汤合贞元饮法,补肾纳气解表。如肺阴不足,兼受外感风温,可用自拟方清肺六二汤养肺胃阴液,清外感温热,是顾本解表并治法。其余各脏内伤外感同病甚多,临床亦当注意辨治。
6.治伏暑宜拨动气机疏通血络
伏暑为病,至深秋而发者,始见于叶氏《临证指南医案》,霜未降者轻,霜既降者重,冬至后尤重,或竞存伏至来春始发者。由于秋暑过酷,冬令仍温,收藏之令不行,中气因太泄而伤,邪热因中虚而伏,其绵延淹滞,较《临证指南》所说更甚,调治之法尤难,非参芪所能托,非芩连所能清,惟借轻清灵通之品,缓缓拨醒其气机,疏透其血络为妥善治法,若稍一呆钝或猛浪,则非火闭即气脱矣。发表则汗不易出,过清则肢冷呕恶,直攻则便易溏泻,辛散则唇齿燥裂,此用药之难也。其为病也,竞有先次发疹,又次发斑,而病始轻者,亦有疹斑并发。又先便黑酱,次便红酱,终便淡黄粪,而热势始退者,王孟英所谓如剥蕉抽茧层出不穷.真阅历精深之言也。
按照缓缓拨醒其气机,疏透其血络,临证常用鲜水芦根、白茅根、人参叶、益元散、大豆卷、鲜淡竹叶为主,酌加对症药。宣肺气用蝉衣、瓜蒌皮,开胃用无花果,平肝熄风用钩藤、桑叶、白菊,凉血解毒用玄参、银花、蒲公英之类,合乎轻灵方义。
7.治疟不善,留邪有三害
王孟英尝说,治疟不善有三患:一是邪留肝络,则为疟母(现代所谓脾脏肿大);二是留邪伤脾,变成疟臌;三是久疟损伤肾阴,成为疟劳。这都是医者不研究疟疾所感暑湿之邪的重轻,与本身秉体的寒热,有无兼挟痰湿。只知截疟,使邪无出路,从三阳经内陷入三阴经,损伤肝脾肾,变成难治之证。
王孟英善治外感化疟,主要在分清营卫气血及兼症夹症,使真气不伤,邪从外达,无留邪为患。王孟英还说,临证必先辨其病属何因,继必察其体质何似,更当审其有无宿恙,然后权其先后之宜,方可用药,自然服药有效,而无后患。
8.治食积成病要分辨有无表邪
消食之药,多为消滞与攻下之品。但首先要明辨,有表邪者,宜用解表化滞法,表邪外达,食滞自然消化。亦要分辨病人秉体寒热燥湿之不同,阴脏阳脏之区别。寒体食积,赛如水中之冰;热体积食,好象炉中之炭。所以治食积,要问明所伤何物?寒食积如吃了寒性饮食物成病,消食药宜兼温化,古人泻寒积药用巴豆霜,取其温下。如吃了热性食物成病,应当用凉散药或清下药,常用生萝卜汁,既能清热,又能化食,不药之药,最为适宜。没有鲜萝卜的时候,可用栀豉汤代替,另用生大黄、生甘草,开水泡出汁,加入药内同服,效果颇为理想。
9.外损病是因虚体外感误治所致
外损的病症,是内伤虚体,感受风寒暑湿成病,医生只顾体虚,一味呆补,不兼用驱逐病邪之药,使病邪得补反而牢固不出;或注重逐邪,专用克削攻泻药,大伤元气,肝肺胃内脏受损伤,不虚做成虚,非损造成损。这都是因误药造成损症,病名外损,是因外感留邪成损。
譬如伤风感冒咳嗽,是轻微的病症,不明白咳嗽是本身元气驱邪外出的道理,反而用成药止咳,留邪不出,成咳嗽久病,加以体虚,造成肺痿症。病在初起时,应用和解,仿古人用参苏饮方法,驱逐风寒,略兼补气养液之品同用,使外邪驱逐,真元不受损伤。
若受暑湿成病,感觉发热,胸满头眩,腹胀纳钝,先进炒盐泡汤探吐,去其胸膈热气痰涎,后用栀豉汤加鲜荷叶煎汁服,清解暑湿,能使病愈无后患。
凡治虚体病症,时时想到急病兼虚,要慎食荤腥油黏生冷,使内脏清洁为要。
10.治慢性病要病人耐心勿躁
尝遇许多病人,不肯忍耐,欲求速效,杂药乱投,使病症反而增重。《内经》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大凡神经性的病,以及肝炎胃病,都要内脏安静,肝火不妄动,使精神内守,意志安宁,饮食有味,夜能安眠,自然病能渐瘥。阴虚火炽的遗精,肝阳上升的头晕、头痛,亦要静心勿躁,才能逐渐向愈。
患阳痿早泄病症,尤其不能心急求速效,要听其自然,若服药求速效,妄图勉强纵欲,岂知精髓不足,勉强行房,反而早泄,即使成孕,亦不能保胎安宁,即使生育,孩子亦不健康,这都是因无耐心之害。
11.对虚弱体患者治疗以和解为主
虚弱体患者治疗总则,须辨所患新病的原因,分清是内'伤,还是外感;所患旧病与新病有什么关系,要将新感驱逐出去,不使内留,同时又要保护元气,不受表散的影响。古人有和解治法,就是讲驱邪固本,表里兼顾的治法。
治虚体患者,必须注意保元气,逐邪外出为首,还要注意用药,勿败胃,勿伤脾作泻,亦勿可呆补,使胸腹胀满。用药既要疏通气机,又要做到不耗气,不伤液,轻可去实,拨动气机,同时又使患者精神安定,夜能安眠,缓以图治,虚损弱体自然能病愈转强。进一步说,久病患者,病型已乱,治疗应从调和脾胃为主,但有"健脾阳"、"和胃阴"之不同,必须检查从前起病原因,所服药物,损伤气液程度。伤气者治脾阳,伤液者养胃阴,同时还要检查目前病状与胃纳、睡眠、二便等情况,为治脾治胃的标准。
久病不痊,胃纳无味,可用所喜的食物诱之。治久病以扶元保胃气为主,要少用毒性药。伤于情志的病症,必须缓治,用轻剂芳香药调理。
12.上下交病治其中
凡遇久病,脏腑气血都受损害,治宜辨其体质属阴属阳,分别阳虚治脾,阴虚治胃方法,使中气足胃纳强,诸病自然渐愈。若不顾脾胃,只知见病治病,发现一种病用一种药,杂药乱投,病难好转,脾胃反败,致成不治者多矣!李杲(东垣)治病,以脾为重,叶桂(天士)治病,调胃为先,能得治法纲要,百病皆愈,值得后人仿效。
譬如病人有泄泻遗精,头晕失眠,及肝炎胁痛,这就是上下交病,宜治其中。可用参苓白术散(西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淮山药、白扁豆、苡仁、莲子、陈皮、砂仁、桔梗),此方能治多种病,但以治中焦为主。这就是中医治病,以整体为主的道理。
13.致病因素皆因郁结,治病方法以开郁达闭
内伤病,以气郁、血滞、湿困、痰闭为主因;外感病,亦因先有内郁,后受外感,因患者气机郁滞,无力抵抗外邪以致成病。外科所患疮疖亦因气血瘀郁不流通成病。故日无郁不成病,治病总方法,以流通气血为首要。
故寒凉药退热,宜佐活血通络疏滞药一二味,以免热退湿遏,留邪为患。
14.开郁安神为治梦遗的主要方法
肾主闭藏,肝主疏泄。梦遗失精,病本在郁,郁则生火,使神不守舍,精从下漏。青年在发育时犯手淫,最可怕。因他所遗之精,是秉承失天所来之精,中年交合所泄之精,是饮食水谷所化之精,是后天水谷精华所成,是日生之精,与先天秉受之精有天渊之别。治先天之精甚难,首先要戒妄想,忌烦躁,待内脏安定,神静气平,使精能固.只靠服药,效果甚微。
15.临病人问所便也是治病一法
凡患慢性病服药久而无效者,可以问其所好,若对病无危害,不妨放松忌口。如水肿服药忌盐已久,人困倦,可以吃些咸味,引开胃口;病湿热症久,忌荤腥,可吃些鲜味,引开胃纳。能进食,病自然能瘥。机械刻板,严令忌日,反而有害。古人云:"瞄病人问所便"是有深刻意义的。
病者服药有起反应之事,亦须问明。若病人讲服某药不利要头眩作吐或吃了某药要失眠,魏老就依病人主张除去某药,亦是问所便的办法。特别是神经性病症,合其意则和,违其意则逆。
16.治疗结核病用"保原有,去本无"的方法
治疗结核病亦用"保原有,去本无"这个方法作治疗方针。先研究其致病原因,再研究其虚实程度。治疗其咳嗽失血蒸热盗汗遗精失眠诸症,同时还要清除其体内不应有的瘀血、顽痰、败精、蒸热。用药不在于呆补,主要使气血流通、眠安纳佳、胸脘宽畅、二便通调为目的。止吐血衄血要不留瘀,退蒸热勿使败胃,消顽痰勿可伤津液,治遗精要注意开郁调气。使人身水火相济,阴平阳秘。
饮食要以清汁滋养,蔬菜亦富有营养,大忌重脂肪厚味填补,增虚火,生顽痰。
17.中医治疗糖尿病以调养元气为主
糖尿病是中医消渴症中下消病类。中医治此症,不特别强调禁食糖质甜味,亦不强调限制食量,一般多从强壮病人吸收运化能力人手。肺脾肾元气充足,三焦气化通调,饮食精华分布全身,不从下泄,变成精血,糖尿病自然全愈。古人用肾气丸治此症,从肾气二字体会,是肾脏有温暖元气上升,使三焦温暖,脾能健运;肺有温暖毛窍能力,不受风寒外感;脾阳输布,津液自生,能止消渴。因此治此病主要在协调整体阴阳水火平衡,不求速效,缓以见功。
18.治疗肝炎,急性以汗下和解为主,慢性以调和肝脾为主
肝炎是西医病名,分有黄疸和无黄疸之别,亦可根据感染病毒不同区别。西医依据血液化验结果以定病名与治疗。魏老治肝炎病症,从急性慢性来区别。治急性肝炎应以汗下和解为主,使邪从外解,不犯内脏;治慢性肝炎,以调和肝脾内脏矛盾,使气血平衡,达到五脏通畅、气血调和。同时辨其血分有无伏邪,透达气分湿热,清解血分瘀热,使内脏邪尽,病能转愈。还要查其有无兼症夹症,亦宜兼顾。治肝炎要根据《金匮要略》见肝治脾的道理,"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所以治肝炎病症用药,要特别保护脾胃,勿使受伤而成肝硬化;若已成肝硬化,要注重保元神,逐病邪,既不用呆补,亦不可猛攻。
19.治腹水以通调三焦气化为主
中医治腹水,从整体治疗出发,以通调三焦气化为主,使脾肾元阳充足,小便自然畅通。亦适用于"保其所固有,去其所本无",保其原有精气神三宝,去其体内不应有的败质废物。腹内积水要去掉,切勿损伤精气神,强行放水及用毒性药物泻下,大伤元气,易成坏证。故用药必须取利避弊,权衡得失。
20.肝硬化初起治法用运大气法流通全身气血
肝硬化是现代医学病名。魏老治此症分别病体伤阳与伤阴之不同,辨证论治。此病初起腹胀满闷,常用《金匮要略》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运大气法,流通全身气血,使瘤积逐渐软化消散,再用柔肝养血,扶助元阳以培本。待其病体自己发挥抗病力,再从张洁古"养正积自除"治则,取缓和见功,不用克削伤元气的泻药,时时注意保护元气,使病有出路。
臌胀病原因甚多,主要靠病人元气能运行,魏老经多年实践体会,认为见臌休治臌,调其肝脾气,首要运大气。《金匮要略?水气篇》桂姜枣草麻辛附子汤,魏老用此方治肝硬化腹水初起,有效,旨在推动病人本身元气,驱病邪从小便出,病治愈而无后遗症。
喻嘉言在《医门法律》中言及:用运大气治水方法,惟恐足太阴脾之健运失职,手太阴肺之治节不行,足少阴肾之关门不开,并其腑膀胱之气化不行。仲景所用方药,立于无过之地,可信,可师。
21.胁痛与低热以留瘀在络居多
胁痛是络中留瘀,低热亦与血脉失于流通有关。其病都因外感发热,遗留余热未清,血液流通受阻,成瘀积为病。所以治胁痛以消瘀通络,退低热常佐活血通络,使伏邪有去路,忌进呆补。
22.产后恶露不下有二因
魏玉璜讲产后恶露不下,有二因:一因瘀滞,宜行;一因血虚,宜补。瘀滞属实,其人平日必有气郁及瘀滞,产后发现腹痛,恶露不下,脉象弦涩,舌淡红,边有青黯痕,面黄腹痛。以生化汤加减治疗,药用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炙甘草、炮姜、淮牛膝等活血逐瘀。
血虚者,其人平日胃纳不佳,生化力弱,常有头眩晕脑胀失眠,低热,脉象细软,舌质淡红。以保元汤加味。药用生黄芪、西党参、炙甘草、肉桂粉、红枣、炮姜、红花等治疗。若有小孩哺乳,增加漏芦、通草,兼通乳汁。
23.小儿伤食成痉与惊风不同
王孟英日,小儿之病,因于食滞者多,胃不和则卧不安,阳明实则谵语,身热,筋抽搐掣动,面红多汗,甚则热深而四肢厥冷,舌苔黄腻,口渴唇红,而世人辄作惊风治疗,每致病症变重。
中医治此病,注重原因疗法,查出因食滞挟外感,还要分别感受风热与风寒,分别辛凉与辛温不同来解表。食滞亦要区别,是停积米麦,还是油黏,选用不同的消导药。如见痉厥抽搐,身热便闭,要消食积,兼治抽搐,用枳实栀豉汤合调胃承气汤,加僵蚕、钩藤,解表里消积滞并进,有举重若轻的疗效。
24.疡证因气血阻滞成病
管荣棠日:凡外感六淫,先作内病,如伤寒发汗不彻,温热分解不清,余邪逗留为内痈,为痞结,为流注,为附骨疽,皆因内有伏热,外被寒凝所致,即胸背等痈,亦由湿热上升而成,所谓营气不从,逆于肉里,发为痈肿,若云阴虚火炎,而生痈疽者少见。总而言之,外疡不外气血阻滞,即损伤致病,亦是血凝气滞成病。(见《潜斋医学丛书?归砚录?卷二》)
据管氏所讲,一般疡证疗法,亦宜透达,忌用凉遏,可见凡病皆宜驱邪外出,勿使内伏,留邪生根。
25.辨发痈脓防有内科性外科病
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则为发痈酿脓。诸痈肿,欲知有脓无脓,以手按肿上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按外痈,发于外,尚有外形可见,惟内痈,更宜留心。故无论胸胁腰背,皆要按其痛处,若按之知痛,每夜发寒热,要防内痈,以其外不现形,最能误人。故知咳嗽胸痛之肺痈,胁痛寒热之肝胆痈,能食、胃痛、夜间寒热之胃痈,腹痛脚不能伸之肠痈,还有身痛寒热,将发流注,腿痛内溃之附骨疽等,皆须细心辨证,防有内科性外科病,要防生内痈。辨之明确,治以温通气血,忌用寒凉药遏伏。
26.治病必须细审病因大忌滥用成方
如治浮火者,当引火归原,乃指肾脏虚寒,非治别脏之火。类中风用地黄饮子(熟地、山茱萸、五味子、苁蓉、石斛、麦冬、石菖蒲、远志、茯苓、肉桂、附子、巴戟肉、薄荷、生姜、红枣),乃治少阴纯虚之证,非治风火痰瘀之中风。虚劳用建中汤(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红枣、饴糖),乃治阳虚脉迟舌淡之证,非治阴虚火旺之证。
治病必须细审病因,切忌滥用成方。我们用古方要明白古人当时治病立方之意,一忌呆搬成方不知变化;二忌取该方一二味主药即名某汤。治病用成方加减,亦要有组织、有规律,要明白方义。
27.治病靠人身自然疗能。用药要乘势利导
俗话说:"有病不医,反得中医",这就说明自然疗能的意义,魏老晚年将自身作研究,遇小病不服药,病亦自愈。如感冒风邪咳嗽,使病邪从咳出,从上出,眼目红赤而病愈;或从下行,大便泻热灼溏薄粪。一二日后病痊愈,极少服药,更不杂药乱投。
若不明自然疗能,见感冒咳嗽,即用止咳成药;见便泻即用止泻药;见目赤即用消炎药。这都是舍本求末,没有查清病源,及其病因,违反乘势利导方法,反而使病情变化,甚致留根,因此必须注意这个道理。
28.见泻休治泻,脏邪从腑出
临床上常遇内伤体挟外感症,发热,大便泻泄每日多次。若用辛温苦燥,解表止泻药,泻减少,引起咽喉痛,痰中带血,身热,舌绛红糙苔黄,脉促,此乃秋燥症。泄泻乃肺热移于大肠,脏邪传腑,自寻出路,今用药阻其出路,热上攻,故见喉痛痰血之肺脏病。故凡遇身热泄泻,当明白"病邪自寻出路"之理,大忌见病治病,不究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