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是由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胃粘膜层的炎性病变,病变基本局限于粘膜层,伴有粘膜结构及功能的改变。在农村为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我们运用“俞氏胃炎方”加减治疗浅表性胃炎,取得比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10例,男8例,女2例,年龄18---62岁,病程1---12年;临床表现均以消化不良、胃肠饱胀、泛酸、烧灼、钝痛为主;均在荆门市一医或二医胃镜确诊。
治疗与方法:
俞氏浅表性胃炎基本方:黄芪10---15g,炒苍术10---15g,甘草10g,赤芍10g,当归10g,酒元胡10g,佛手柑10g,败酱草15g,蛇舌草15g,炒枳壳10g。加减:胃粘膜糜烂者加炒党参15g,生百芨6g,制乳香3g,参三七3g;气滞饱胀者加香附10g,全铃子10g,沉香20g;泛酸者加淡吴萸4g,毕澄茄10g;返流者加苏木10g,制半夏10g,代赭石30g。一日一剂,水煎分多次温服。饮食以少食多餐,清淡宜消化为原则。忌烟酒。
结果:本组10例病人均治疗8周,痊愈3例,临床有关症状均消失,复查胃镜无异常;显效5例,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复查胃镜接近正常;有效1例,临床症状好转,但复查胃镜无改变;无效1例,总有效率90%。
典型病例:邓某某,女,50岁,上腹胀痛,泛酸5年,2005年4月8日在荆门一医胃镜示(胃镜号01---2463):浅表性胃炎。曾用“兰索拉唑”,“达喜”等药治疗三个月无显效,近日上腹胀痛加重,食后尤甚,2006年9月12日初诊,脉滑,苔薄白,以俞氏浅表性胃炎基本方加减共治疗8周,临床症状消失,复查胃镜无异常。
讨论:
浅表性胃炎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烟酒损害,食物因素,药物损伤,幽门螺杆菌感染,胆汁返流等都可能成为发病原因。胃镜下可见胃粘膜间质充血,水肿,红白相间,粘膜有斑点状糜烂或出血等。
本病属中医“胃脘痛”范畴。典型症状是胃脘疼痛和烧灼痞满,由此浅表性胃炎辩证一般为肝胃不和,肝郁气滞所致,故浅表性胃炎脾胃气虚是病本,肝郁气滞为主要病机;叶天士《临症指南医案*胃脘痛》:“胃阴失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因此,胃脘痛日久屡发者,应注意对痰瘀的治疗;而俞氏浅表性胃炎方以益气健脾胃为主,并辅以通络行瘀疏肝理气止痛,用于治疗浅表性胃炎取得较好疗效。
参考文献:
俞尚德,《俞氏中医消化病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207---209。
资料与方法:
本组10例,男8例,女2例,年龄18---62岁,病程1---12年;临床表现均以消化不良、胃肠饱胀、泛酸、烧灼、钝痛为主;均在荆门市一医或二医胃镜确诊。
治疗与方法:
俞氏浅表性胃炎基本方:黄芪10---15g,炒苍术10---15g,甘草10g,赤芍10g,当归10g,酒元胡10g,佛手柑10g,败酱草15g,蛇舌草15g,炒枳壳10g。加减:胃粘膜糜烂者加炒党参15g,生百芨6g,制乳香3g,参三七3g;气滞饱胀者加香附10g,全铃子10g,沉香20g;泛酸者加淡吴萸4g,毕澄茄10g;返流者加苏木10g,制半夏10g,代赭石30g。一日一剂,水煎分多次温服。饮食以少食多餐,清淡宜消化为原则。忌烟酒。
结果:本组10例病人均治疗8周,痊愈3例,临床有关症状均消失,复查胃镜无异常;显效5例,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复查胃镜接近正常;有效1例,临床症状好转,但复查胃镜无改变;无效1例,总有效率90%。
典型病例:邓某某,女,50岁,上腹胀痛,泛酸5年,2005年4月8日在荆门一医胃镜示(胃镜号01---2463):浅表性胃炎。曾用“兰索拉唑”,“达喜”等药治疗三个月无显效,近日上腹胀痛加重,食后尤甚,2006年9月12日初诊,脉滑,苔薄白,以俞氏浅表性胃炎基本方加减共治疗8周,临床症状消失,复查胃镜无异常。
讨论:
浅表性胃炎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烟酒损害,食物因素,药物损伤,幽门螺杆菌感染,胆汁返流等都可能成为发病原因。胃镜下可见胃粘膜间质充血,水肿,红白相间,粘膜有斑点状糜烂或出血等。
本病属中医“胃脘痛”范畴。典型症状是胃脘疼痛和烧灼痞满,由此浅表性胃炎辩证一般为肝胃不和,肝郁气滞所致,故浅表性胃炎脾胃气虚是病本,肝郁气滞为主要病机;叶天士《临症指南医案*胃脘痛》:“胃阴失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因此,胃脘痛日久屡发者,应注意对痰瘀的治疗;而俞氏浅表性胃炎方以益气健脾胃为主,并辅以通络行瘀疏肝理气止痛,用于治疗浅表性胃炎取得较好疗效。
参考文献:
俞尚德,《俞氏中医消化病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207---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