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阳法验案
王业龙
温阳法,治法,温法之一,温通阳气的治法。《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劳者温之”“损者益之”具体有回阳救逆、温中祛寒等。适用于外寒入里,深入脏腑经络。或阳气不足,寒从内生的里寒征或真寒假热证。症见精神不振。形寒肢冷,口淡不渴,喜热饮,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脉迟或腹部冷痛,呕吐腹泻或水肿,或手足厥逆,脉微细欲绝等。临床上某些难治之病,辨为阳气亏损,阴寒凝盛的疾患,放胆使用温阳一法,常可收到预期的效果,笔者应用温阳一法治疗一些疑难杂证多获良效,现举以下案例:
一 痰水阻遏,上凌心阳,心阳被抑
刘某,女,57岁,2014年3月3日初诊。诊见,胸满气憋,语不接续,动则心悸,每句话须分段才能说出,吐几字要停顿换气,观其说话,动作尤其痛苦,询之,饮食无多大改变,小便量少,卧时短气稍舒。舌质淡白,边有齿印,苔稍厚,白腻,脉沉略紧。
诉去年腊月患感冒,未能及时治疗,当时咳嗽较严重,伴有喘急,咳吐白色清稀痰。因年关家人团聚,无暇顾及疾病。迁延至春节后,症如前述。因二子都在上海工作,此前,刘亦在上海为儿子带小孩。节后儿子携母亲到上海治疗,先后查过6家医院,均无确切证据支持某一疾病。耗资数千元,未查出疾病,亦无从下药。且病情日笃,在此求治无望,旋即返家地,求治于余。
分析:患者素体阳,斯文之质,不耐寒侵,且感寒之后,未曾治疗,外汗不出,内饮不行,痰水阻遏,上凌心阳,心阳被抑,是短气作矣。病不出心痛短气之类。治不出温阳利水之法门。
处方:附片15克(先煎半小时)、干姜10克、肉桂10克、山茱萸15克、五味子、党参各12克、桂枝8克、白芍15克、杏仁、酸枣仁各10在、百合12克、木通6克、泽泄10克、茯苓15克。5剂,水煎服,每日1剂。
服后3剂,自觉诸症好转,3月5日下午来所,观其神情,说话稍流利,不象3天前那样,吐几字,就要深吸气,胸憋,腹满俱转轻。深深道谢谢,“您开的药真灵”。
二诊 制附片20克(先煎半小时)、干姜10克、肉桂10克、山茱萸15克、党参各12克、桂枝8克、白芍15克、杏仁、10、百合12克、木通6克、泽泄10克、茯苓20克、白芍药15、车实10克、黄芪12克、薤白9克、芍药10克。枳壳10克、瓜蒌皮10克、5剂,水煎服,每日1剂。
按:本例痰水阻遏,心阳虚衰,非大剂量温药,无以起虚竭之心阳,是方重用附子、肉桂、干姜温阳化气,犹如日出云散,群阴退尽;桂枝、木通、泽泄、茯苓。通阳利水;茱萸、五味子摄精敛阴;酸枣仁各、百合养心安神。诸药配合,共奏温阳化气,消痰利水之功,故收一剂知之效。二诊在一诊方中加入薤白,瓜蒌皮宽胸,利膈化痰,以加强通阳化浊之功。其三诊、四诊,五诊、六诊均以一、二诊方中进退出入,其中附子、干姜贯彻治疗全程。全程计用附子500余克。
二 阴阳两虚,肝肾不足,怯视昏蒙
储某某,女,46岁,2014年8月6 日初诊。诉眼疾畏光,视物昏花1月余,曾到某城市医院眼科诊治,疗效不显,刻诊胞轮微肿,视物模糊畏光,尤其怯远视。在家或外出干活均需以草帽遮光,两眼无障翳可见,瞳神气血大小如常,惟白睛黑睛及瞳孔呈淡蓝色可见,自觉视物总有一种不清晰感觉,尤其怕久视或远视,兼见面色淡白,心悸神疲,夜寐多梦,睡不安卧,体倦无力,舌淡脉弱。
本例中医眼科属瞳神疾患,病属虚证治当补益为主,非易愈之疾,故宜长时间耐心治疗。《诸病源候论》认为:不能远视乃“劳伤脏腑,肝之不足所致。” 王好古《此事难知》则谓“不能远视,责其无火,治当补心,不能近视,责其无水,法当补肾。”后世医家多宗其说。如《审视瑶函》论能远怯近曰:“盖阴精不足,阳光有余,病于水者,故光华散乱,而不能收敛近视:阳不足,阴有余,病于火少者,无火,是光华不能发越于远,而拘敛近视耳。”此乃阴阳两虚,肝肾不足所致。治以温阳法,兼益肝肾之阴
处方:制附片8克、肉桂5克、熟地12克、淮山药12克、山茱萸15克、丹皮8克、泽泻8克、茯苓 12克、北杞12克、石斛10克、藁本9克、杭菊12克、荆子9克、红花9克、黄芪10克、煅牡蛎12克、7剂。
二诊 服上药1周,视物稍清晰,畏光,怯视症状有改善。再拟制附片8克、肉桂5克、熟地12克、淮山药12克、山茱萸15克、丹皮8克、泽泻8克茯苓 12克、北杞12克、麦冬10克、石斛10克、藁本9克、杭菊12克、荆子9克、红花9克、黄芪10克、煅牡蛎12克、煅珍珠母12克、
按:” 此例患者,兼有阴阳两虚之候,盖阴精不足,近视不能久,阳不足者,光华不能发越于远,故不耐远视。是故以补益肝肾之阴兼以温阳法。一诊方中以附子、肉桂温补肾阳,杞菊地黄汤滋肝肾之阴;黄芪 、荆子、藁本、 益气升清;红花养血活血;5诊共守其方,其间或加煅牡蛎摄精归肾,或加麦冬、石斛养阴明目;或加煅珍珠母,石决明潜镇虚阳。前后服药40余剂,视力基本恢复健康。
三脾阳虚极,寒滞肠中,虚寒下痢
汪某某,男,32岁,2015年1月20日初诊。患者长期在外打工,居阴冷湿地,3年前发现下痢稀薄,带有白冻,甚则滑脱不禁,或腹中隐痛,当时只于黄连素一类内服,未如彻底的治疗。延及后期,下痢时发时止,日久难愈,饮食减少,体瘦乏力,肌腱瘦削,倦怠嗜卧,临厕腹痛里急,大便夹有稀薄粘液,舌质淡苔白腻,脉濡软。此则虚寒痢也,治宜温中清肠,佐以化气调滞。处方:制附片面9克、肉桂5克、干姜10克、白术10克、淮药12克、木香12克、吴萸9克、川连5克、乌梅7克、内金10、克山楂15、克茯苓12克、小茴12克、公丁香6克。2诊上方去小茴。共服药15剂,临床治愈。
按:此例下痢日久难愈,正虚邪恋,时发时止,脾胃虚弱,中阳健运失常,肾阳亦衰,方中附片面、肉桂、干姜、温阳健脾,白术淮药内金、山楂、茯苓健脾化湿;木香、川连行气清肠化湿;吴萸、公丁香温中行气,少佐乌梅涩肠止痢。
王业龙
温阳法,治法,温法之一,温通阳气的治法。《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劳者温之”“损者益之”具体有回阳救逆、温中祛寒等。适用于外寒入里,深入脏腑经络。或阳气不足,寒从内生的里寒征或真寒假热证。症见精神不振。形寒肢冷,口淡不渴,喜热饮,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脉迟或腹部冷痛,呕吐腹泻或水肿,或手足厥逆,脉微细欲绝等。临床上某些难治之病,辨为阳气亏损,阴寒凝盛的疾患,放胆使用温阳一法,常可收到预期的效果,笔者应用温阳一法治疗一些疑难杂证多获良效,现举以下案例:
一 痰水阻遏,上凌心阳,心阳被抑
刘某,女,57岁,2014年3月3日初诊。诊见,胸满气憋,语不接续,动则心悸,每句话须分段才能说出,吐几字要停顿换气,观其说话,动作尤其痛苦,询之,饮食无多大改变,小便量少,卧时短气稍舒。舌质淡白,边有齿印,苔稍厚,白腻,脉沉略紧。
诉去年腊月患感冒,未能及时治疗,当时咳嗽较严重,伴有喘急,咳吐白色清稀痰。因年关家人团聚,无暇顾及疾病。迁延至春节后,症如前述。因二子都在上海工作,此前,刘亦在上海为儿子带小孩。节后儿子携母亲到上海治疗,先后查过6家医院,均无确切证据支持某一疾病。耗资数千元,未查出疾病,亦无从下药。且病情日笃,在此求治无望,旋即返家地,求治于余。
分析:患者素体阳,斯文之质,不耐寒侵,且感寒之后,未曾治疗,外汗不出,内饮不行,痰水阻遏,上凌心阳,心阳被抑,是短气作矣。病不出心痛短气之类。治不出温阳利水之法门。
处方:附片15克(先煎半小时)、干姜10克、肉桂10克、山茱萸15克、五味子、党参各12克、桂枝8克、白芍15克、杏仁、酸枣仁各10在、百合12克、木通6克、泽泄10克、茯苓15克。5剂,水煎服,每日1剂。
服后3剂,自觉诸症好转,3月5日下午来所,观其神情,说话稍流利,不象3天前那样,吐几字,就要深吸气,胸憋,腹满俱转轻。深深道谢谢,“您开的药真灵”。
二诊 制附片20克(先煎半小时)、干姜10克、肉桂10克、山茱萸15克、党参各12克、桂枝8克、白芍15克、杏仁、10、百合12克、木通6克、泽泄10克、茯苓20克、白芍药15、车实10克、黄芪12克、薤白9克、芍药10克。枳壳10克、瓜蒌皮10克、5剂,水煎服,每日1剂。
按:本例痰水阻遏,心阳虚衰,非大剂量温药,无以起虚竭之心阳,是方重用附子、肉桂、干姜温阳化气,犹如日出云散,群阴退尽;桂枝、木通、泽泄、茯苓。通阳利水;茱萸、五味子摄精敛阴;酸枣仁各、百合养心安神。诸药配合,共奏温阳化气,消痰利水之功,故收一剂知之效。二诊在一诊方中加入薤白,瓜蒌皮宽胸,利膈化痰,以加强通阳化浊之功。其三诊、四诊,五诊、六诊均以一、二诊方中进退出入,其中附子、干姜贯彻治疗全程。全程计用附子500余克。
二 阴阳两虚,肝肾不足,怯视昏蒙
储某某,女,46岁,2014年8月6 日初诊。诉眼疾畏光,视物昏花1月余,曾到某城市医院眼科诊治,疗效不显,刻诊胞轮微肿,视物模糊畏光,尤其怯远视。在家或外出干活均需以草帽遮光,两眼无障翳可见,瞳神气血大小如常,惟白睛黑睛及瞳孔呈淡蓝色可见,自觉视物总有一种不清晰感觉,尤其怕久视或远视,兼见面色淡白,心悸神疲,夜寐多梦,睡不安卧,体倦无力,舌淡脉弱。
本例中医眼科属瞳神疾患,病属虚证治当补益为主,非易愈之疾,故宜长时间耐心治疗。《诸病源候论》认为:不能远视乃“劳伤脏腑,肝之不足所致。” 王好古《此事难知》则谓“不能远视,责其无火,治当补心,不能近视,责其无水,法当补肾。”后世医家多宗其说。如《审视瑶函》论能远怯近曰:“盖阴精不足,阳光有余,病于水者,故光华散乱,而不能收敛近视:阳不足,阴有余,病于火少者,无火,是光华不能发越于远,而拘敛近视耳。”此乃阴阳两虚,肝肾不足所致。治以温阳法,兼益肝肾之阴
处方:制附片8克、肉桂5克、熟地12克、淮山药12克、山茱萸15克、丹皮8克、泽泻8克、茯苓 12克、北杞12克、石斛10克、藁本9克、杭菊12克、荆子9克、红花9克、黄芪10克、煅牡蛎12克、7剂。
二诊 服上药1周,视物稍清晰,畏光,怯视症状有改善。再拟制附片8克、肉桂5克、熟地12克、淮山药12克、山茱萸15克、丹皮8克、泽泻8克茯苓 12克、北杞12克、麦冬10克、石斛10克、藁本9克、杭菊12克、荆子9克、红花9克、黄芪10克、煅牡蛎12克、煅珍珠母12克、
按:” 此例患者,兼有阴阳两虚之候,盖阴精不足,近视不能久,阳不足者,光华不能发越于远,故不耐远视。是故以补益肝肾之阴兼以温阳法。一诊方中以附子、肉桂温补肾阳,杞菊地黄汤滋肝肾之阴;黄芪 、荆子、藁本、 益气升清;红花养血活血;5诊共守其方,其间或加煅牡蛎摄精归肾,或加麦冬、石斛养阴明目;或加煅珍珠母,石决明潜镇虚阳。前后服药40余剂,视力基本恢复健康。
三脾阳虚极,寒滞肠中,虚寒下痢
汪某某,男,32岁,2015年1月20日初诊。患者长期在外打工,居阴冷湿地,3年前发现下痢稀薄,带有白冻,甚则滑脱不禁,或腹中隐痛,当时只于黄连素一类内服,未如彻底的治疗。延及后期,下痢时发时止,日久难愈,饮食减少,体瘦乏力,肌腱瘦削,倦怠嗜卧,临厕腹痛里急,大便夹有稀薄粘液,舌质淡苔白腻,脉濡软。此则虚寒痢也,治宜温中清肠,佐以化气调滞。处方:制附片面9克、肉桂5克、干姜10克、白术10克、淮药12克、木香12克、吴萸9克、川连5克、乌梅7克、内金10、克山楂15、克茯苓12克、小茴12克、公丁香6克。2诊上方去小茴。共服药15剂,临床治愈。
按:此例下痢日久难愈,正虚邪恋,时发时止,脾胃虚弱,中阳健运失常,肾阳亦衰,方中附片面、肉桂、干姜、温阳健脾,白术淮药内金、山楂、茯苓健脾化湿;木香、川连行气清肠化湿;吴萸、公丁香温中行气,少佐乌梅涩肠止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