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关脉”问答:
张医生问题:
反关脉是正常位置完全摸不到吗?我一直觉得自己是反关,但这次学飞龙脉法仔细摸了自己,原来正位也有,只是不稳定,有时还微弱难以摸到,另外一只手也是动脉解剖异常,两根动脉并行,分裂脉,在飞龙脉法中,这种脉象表示在人生的早期有过重大的情致打击或其它因素影响。但是无论我自己还是我妈,都没想起有过大的刺激,所以,我自己的结论是:1)动脉血管解剖异常应该是不止一处,2)解剖异常也可能本质不正常,也可能无大碍,3)从这种人寸口脉无法获得全部的脉诊信息,应该结合其他部位脉诊。不知德国的飞龙脉法老师怎样解释反关脉的?
像我这样的,还是不能当正常读取信息的,否则,心脉缺少,岂不是很危险!求唐医生也给我开药方,把心脉长出来,应该是可能的吧!自己扎了几次针,太渊,内关,神门,太冲,左手脉时有时无
我这叫推己及人,拿自己当反面教材。可能也还是摆脱不了西医思维:提到脉象总会想到血管,然后就一路想下去:动脉血管如何…血流如何…但是,应该也不过分,毕竟都是研究人体!
德国的徐医生回答:
反关脉在德国飞龙脉法老师的教授中是说桡动脉提前分支了,甚至有的在手臂近肘处就分开。正常人是在鱼际那儿才开始分。我这次摸到三个反关脉,一个较瘦弱的女生,手背上竟能看到脉跳,但寸脉那里一般也能摸到一条分支,要非常细心体会才行。脉位如常不变,只是好象说这种脉海默医生另有摸法?这就要请教唐医生了。
唐医生答复如下:
关于反关脉,传统上有一种解剖学的异常,寸口脉隐约难辨,从列缺斜到阳溪穴,脉相明显,被称之为反关脉。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一般会舍掉寸口脉,以反关脉为主,这是我们传统意义上对反关脉的定义。在飞龙脉法里,一种是左脉深隐难触及,反关脉也不见,称之为三阴脉。另外一种情况,左手和右手也出现和传统脉诊相同的反关脉象,称之为反关脉。以上两种情况,正常的寸口脉,都被解释为没有临床意义。出现这种情况,只好在诊断时舍脉从证了。
但是,我经过临床有不同的看法。
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是为寸口脉。---《难经》
脉会太渊,营卫循行日夜五十度,复会于太渊,故以寸口来判断五脏六腑功能状态,是非常有道理的。
当脉出现了反关脉,我们的太渊穴并不会因为解剖异常而改变取穴,脉之大会还是在太渊,那我们这个时候应该如何取决呢?这种解剖异常往往确实是会有遗传的特点,即生而即有。如果按照传统的说法,我们舍脉从证,那这个脉就没有什么临床意义了,但是,如果从相反的方向来想,既然脉会太渊,即使出现了解剖异常,太渊的取穴,肺经的循行应该还是不会改变的。因此,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也可以考虑为,出现了某种阻滞,影响了肺经的循行,导致出现了这种解剖异常。另外一个原因,因为心主血脉,也可以因为心的阻滞,影响了循环,出现了解剖异常。在这个思路指导下,在临床上,我往往会从心肺功能异常的方向来进行调整,一般病人的反关脉,即不清楚的寸口脉,会逐渐回复正常。这也进一步从临床上验证说明了,出现反关脉的时候,我们不应该舍脉从证,反而是应该认为这种脉象提供了一种重要的临床信息。当我经由大量临床验证有了这个认识和收获以后,内心还小小得意了一把,结果在看书的时候即看见了下面引文的内容,原来古人早就有了深刻的认识体会和明了的说明解释。只怪我们后人不细心读书了,不由得十分之汗颜。所以鼓励大家和我一样充分利用已经拥有的宝贵资源和经验,大家一起共同学习。以上学脉用脉心得仅供参考。
附引文:
问反关脉 诊宗三昧 张璐 明朝
昔人所云反关之脉.但言脉位之异.未审所见之脉,与平常之人可例推乎.抑别有所异乎.
答曰.凡脉之反关者.皆由脉道阻碍.故易位而见.自不能条畅如平常之脉也.其反关之因.各有不同.而反关之状.亦自不一.有胎息中惊恐颠仆而反关者.有襁褓束缚致损而反关者.有幼时跌仆动经而反关者.有龆龀疳积.伐肝太过.目连 而左手偏小.有似反关者.有大惊丧志.死绝复苏而反关者.有一手反关者.有两手反.关者.有从关斜走至寸而反关者.有反于内侧.近大陵而上者.有六部原有如丝.而阳溪列缺.别有一脉大于正位者.有平时正取侧取俱无.覆手取之而得者.有因病而正取无脉.覆手诊之乃得者.总皆阴阳伏匿之象.有伤寒欲作战汗.脉伏而误认反关者.大抵反关之脉.沉细不及.十常八九.坚强太过者.十无二三.欲求适中之道.卒不易得也.亦有诸部皆细小不振.中有一粒如珠者.此经脉阻结于其处之状.故其脉较平人细小者.为反关之常.较平人反大者绝少.不可以为指下变异.谓之怪脉也.凡遇反关殊异平常之脉.须细询.其较之平时稍大.即为邪盛.比之平时愈小.即为气衰.更以所见诸证参之.
张医生问题:
反关脉是正常位置完全摸不到吗?我一直觉得自己是反关,但这次学飞龙脉法仔细摸了自己,原来正位也有,只是不稳定,有时还微弱难以摸到,另外一只手也是动脉解剖异常,两根动脉并行,分裂脉,在飞龙脉法中,这种脉象表示在人生的早期有过重大的情致打击或其它因素影响。但是无论我自己还是我妈,都没想起有过大的刺激,所以,我自己的结论是:1)动脉血管解剖异常应该是不止一处,2)解剖异常也可能本质不正常,也可能无大碍,3)从这种人寸口脉无法获得全部的脉诊信息,应该结合其他部位脉诊。不知德国的飞龙脉法老师怎样解释反关脉的?
像我这样的,还是不能当正常读取信息的,否则,心脉缺少,岂不是很危险!求唐医生也给我开药方,把心脉长出来,应该是可能的吧!自己扎了几次针,太渊,内关,神门,太冲,左手脉时有时无
我这叫推己及人,拿自己当反面教材。可能也还是摆脱不了西医思维:提到脉象总会想到血管,然后就一路想下去:动脉血管如何…血流如何…但是,应该也不过分,毕竟都是研究人体!
德国的徐医生回答:
反关脉在德国飞龙脉法老师的教授中是说桡动脉提前分支了,甚至有的在手臂近肘处就分开。正常人是在鱼际那儿才开始分。我这次摸到三个反关脉,一个较瘦弱的女生,手背上竟能看到脉跳,但寸脉那里一般也能摸到一条分支,要非常细心体会才行。脉位如常不变,只是好象说这种脉海默医生另有摸法?这就要请教唐医生了。
唐医生答复如下:
关于反关脉,传统上有一种解剖学的异常,寸口脉隐约难辨,从列缺斜到阳溪穴,脉相明显,被称之为反关脉。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一般会舍掉寸口脉,以反关脉为主,这是我们传统意义上对反关脉的定义。在飞龙脉法里,一种是左脉深隐难触及,反关脉也不见,称之为三阴脉。另外一种情况,左手和右手也出现和传统脉诊相同的反关脉象,称之为反关脉。以上两种情况,正常的寸口脉,都被解释为没有临床意义。出现这种情况,只好在诊断时舍脉从证了。
但是,我经过临床有不同的看法。
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是为寸口脉。---《难经》
脉会太渊,营卫循行日夜五十度,复会于太渊,故以寸口来判断五脏六腑功能状态,是非常有道理的。
当脉出现了反关脉,我们的太渊穴并不会因为解剖异常而改变取穴,脉之大会还是在太渊,那我们这个时候应该如何取决呢?这种解剖异常往往确实是会有遗传的特点,即生而即有。如果按照传统的说法,我们舍脉从证,那这个脉就没有什么临床意义了,但是,如果从相反的方向来想,既然脉会太渊,即使出现了解剖异常,太渊的取穴,肺经的循行应该还是不会改变的。因此,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也可以考虑为,出现了某种阻滞,影响了肺经的循行,导致出现了这种解剖异常。另外一个原因,因为心主血脉,也可以因为心的阻滞,影响了循环,出现了解剖异常。在这个思路指导下,在临床上,我往往会从心肺功能异常的方向来进行调整,一般病人的反关脉,即不清楚的寸口脉,会逐渐回复正常。这也进一步从临床上验证说明了,出现反关脉的时候,我们不应该舍脉从证,反而是应该认为这种脉象提供了一种重要的临床信息。当我经由大量临床验证有了这个认识和收获以后,内心还小小得意了一把,结果在看书的时候即看见了下面引文的内容,原来古人早就有了深刻的认识体会和明了的说明解释。只怪我们后人不细心读书了,不由得十分之汗颜。所以鼓励大家和我一样充分利用已经拥有的宝贵资源和经验,大家一起共同学习。以上学脉用脉心得仅供参考。
附引文:
问反关脉 诊宗三昧 张璐 明朝
昔人所云反关之脉.但言脉位之异.未审所见之脉,与平常之人可例推乎.抑别有所异乎.
答曰.凡脉之反关者.皆由脉道阻碍.故易位而见.自不能条畅如平常之脉也.其反关之因.各有不同.而反关之状.亦自不一.有胎息中惊恐颠仆而反关者.有襁褓束缚致损而反关者.有幼时跌仆动经而反关者.有龆龀疳积.伐肝太过.目连 而左手偏小.有似反关者.有大惊丧志.死绝复苏而反关者.有一手反关者.有两手反.关者.有从关斜走至寸而反关者.有反于内侧.近大陵而上者.有六部原有如丝.而阳溪列缺.别有一脉大于正位者.有平时正取侧取俱无.覆手取之而得者.有因病而正取无脉.覆手诊之乃得者.总皆阴阳伏匿之象.有伤寒欲作战汗.脉伏而误认反关者.大抵反关之脉.沉细不及.十常八九.坚强太过者.十无二三.欲求适中之道.卒不易得也.亦有诸部皆细小不振.中有一粒如珠者.此经脉阻结于其处之状.故其脉较平人细小者.为反关之常.较平人反大者绝少.不可以为指下变异.谓之怪脉也.凡遇反关殊异平常之脉.须细询.其较之平时稍大.即为邪盛.比之平时愈小.即为气衰.更以所见诸证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