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5/05/09
- 帖子
- 1783
- 获得点赞
- 159
- 声望
- 63
扶阳三法-灼艾、丹药、附子
宋代的著名医学家窦材把自己喻为扁鹊再生,写了一部医书《扁鹊心书》。书中重点倡导的就是扶阳。他认为自古扶阳有三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阳精若壮千年寿,阴气如强必毖伤”。说的就是要保命长寿,扶阳是不二法门。
其中的灼艾之法还有一个小故事:
南宋绍兴年间,有一个叫王超的军人,退役后遁入江湖做了江洋大盗,无恶不作。他年轻时曾经遇到一个得道的异人,传授给他一套“黄白住世之法”。王超按照这套方法修炼,年过九十还精神饱满,肌肤腴润。……后来犯案被抓,判了死刑。临刑前,监官问他:你这么高的年龄,还有这么好的身体,有什么养生秘术吗?王超回答说:秘术我没有,只是年轻时师父教我,在每年的夏秋之交,在小腹部的关元穴,用艾条施灸千炷。久而久之,冬天不怕冷,夏天不怕热,几日不吃饭也不觉得饿,脐下总是像一团火那样温暖。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吗,土成砖,木成炭,千年不朽,皆火之力啊。王超被处死后,刑官让人将他的腹暖之处剖开,看见一块非肉非骨之物,凝然如石,这就是长期施灸用艾火灸出来的。
可见灼艾对培固人体阳气的力量有多强大。《神农本草经》记载:艾草有温阳、暖宫、除湿、通筋活血的功效。
关元穴是小肠的募穴,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是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与任脉的交会穴,故统治足三阴,小肠,任脉诸经病。具有补肾壮阳、温通经络、理气和血、补虚益损,壮一身之元气等作用,古今都作为保健的要穴。
关元在下腹部,身体的正中线上,脐下3寸。采用仰卧的姿势,将手四指并拢,置于脐下横量,在手小指的下缘处即是该穴。
关元穴的温和灸法就是,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后,对准关元穴熏灸。艾条距离皮肤约二到三厘米,使局部有温热感不灼痛为宜,每次灸15~30分钟,灸致局部皮肤产生红晕为度。
灸关元的最好时机在夏秋之交,相当于南京地区的7月底到9月中。隔日灸1次,每月连续灸10次。冬春两季除去特殊原因,尽量不要去灸关元穴,因为冬主收藏,春主升发,灸多了反而会泄精气。
学医之初,我老师有位病人,患有性功能障碍。老师没给他开药,就让他用艾条灸关元穴,每天一次,每次灸15至30分钟。一个月过后,患者的病就痊愈了。老师嘱咐他最好每年夏秋之际,都用艾条灸一灸关元穴。如今他已近古稀之年,依然身体健康,无尿频、阳痿等症状。
道家还有一个小秘法:每晚睡觉前,将双手搓热,把手掌的劳宫穴对准关元,意守此处,慢慢入睡即可。劳宫是心包经的大穴,属火,关元是小肠经的募穴,小肠经也属火,用心经与小肠经的火来温补任脉之阴,收到水火既济之功。
灼艾之法除了灸关元以外,还可以用艾条灸足三里、三阴交。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多气多血,增加胃肠蠕动,强壮脾胃。一个礼拜熏一次,一次二十分钟。三阴交是肝脾肾三条阴经相交汇的一个聚合点,艾灸此穴有从阴引阳之意,补益阴精,长期灸这个穴位对肝脾肾都有补益固摄的作用。可祛湿浊,降血脂,还可以用来辅助治疗脂肪肝。女人腰膝酸软、白带增多、月经不调,都可以通过这穴位来治疗。方便的话还可以请别人帮忙灸一下肾俞穴,此穴可以缓解疲劳,温补肾阳,对肾虚的病人很有帮助。
除了灸法扶阳外,另两个扶阳大方就是丹药与附子了。丹药,主要成分为矿物,以铅汞等金石品为主。《扁鹊心书》提到的丹药名为太上金液丹,以硫磺为主,扶阳祛湿。民国时代的医学大家张锡纯受丹道医家的影响,在其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主张服用生硫磺来回阳,他认为生硫磺回阳效果比人参还好,能兴垂绝之阳。但是现在的硫磺杂质很多,需要炼制后方可应用,丹药炼制必须要明师指点,工艺复杂,操作不易,只在极少数精通丹道医学的医家手中使用。
附子是现代中医界应用比较广泛的一味回阳药物。从古到今,使用附子的著名医家有很多,像东汉的张仲景,在其《伤寒杂病论》中创立了很多以附子为主的汤药,像附子里中汤、桂附地黄丸、四逆汤等等方剂都是以附子为主组成的。到清末,以四川名医郑钦安为主的医家,则创立了以回阳扶阳为指导思想的医学流派,就是大名鼎鼎的火神派。
四川曾经有一位老师,是重庆名医补晓岚的弟子,他告诉我,补晓岚先生是一位擅长使用附子治病的丹道医家大师。补先生曾经在重庆行医时每天都要煮两大锅以附子为主要的汤药来治病,凡是阳虚的患者通过简单的望闻问切,不管什么病,只要是阳虚都服用该汤药,临床的效果非常好。
现在云南、四川还有一道名菜:附子炖狗肉,作为招待尊贵客人佳肴。但不是人人都能吃到这道美味。吃前,还要检查一番,有口干舌燥、舌体发红,体内有热的人是不让吃的,否则容易上火。因为附子和狗肉都是性大热之品。具备了阳虚症状的人,吃上一顿附子炖狗肉,会感觉到非常舒服,浑身暖融融的,如同美酒微酣,既治病又养生。附子在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一味中成药是附子理中丸。适合手脚冰凉、四肢无温,腹泻畏寒等脾阳不足的人服用。
橙香发表日志:附子配伍技巧
其中对附子的品种的选择,以炮附子为最多,用生附子者次之。用乌头者有5方6条,用天雄者只有1方.著名的方剂如附子汤、附子桂枝汤、桂枝加附子汤、大黄附子汤,
附子一药,古而有之。此药乃毛莨科植物乌头的肥大块根。药书谓此药性味大辛,大热,有毒。可入心、脾、肾三经。一般认为此药有回阳救逆,温阳脾肾,散寒止痛之功能。
此药的应用历史悠久,是一味十分难得的中药材。中医临床应用此药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早在一千多年的,《淮南子》一书中已有记载:“天雄,乌喙,药之大毒也,良医以活人。”古之医家善用附子者首推汉代张仲景,在其所著《伤寒论》一书中, 用附子者20方,37条:《金匮要略》有11方,16条。(内有乌头,附子并用者未计算在内)。其中对附子的品种的选择,以炮附子为最多,用生附子者次之。用乌头者有5方6条,用天雄者只有1方.著名的方剂如附子汤、附子桂枝汤、桂枝加附子汤、大黄附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干姜附子汤,附子泻心汤,附子理中汤、真武汤,术附汤等。应用得当,颇有立杆见影之功效。明代著名医家张介宾也十分推崇附子,认为此药乃药中之“四维”,《景岳全书》有语指出附子与大黄为药中之良将,人参、熟地为药中之良相。此语十分客观而有见地。好用温热药的窦材曾在《扁鹊新书》中曾言: 保命之法,艾灸第一, 丹药第二,附子第三。推崇附子为续命起死之要药。善用衰竭; 轻清药物著称的一代大医家叶天士在其《临诊指南医案》中也有应用附子为主方的医案。至于近代名医应用附子善治杂病者也是为数众多。而且对此药的配伍应用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代名医张锡纯在其所著《衷中参西录》中云:审证既确,用药以胜病为主。用石膏附子,不必拘泥常规,有病则病当之也。近代医家陈耀堂也曾说:余临证40年,遇大症、危症,用附子每收到意外的疗效。近代名医祝味菊,众人戏称祝附子,临证善用附子治疗疾病,每获奇效。
笔曾师从当代名医陈苏生先生,其早年师从祝味菊,亦善用附子治病救厄,取得非常好的疗效。笔者刚习医之初,在淮南山区学采草药,遇一老妇病危,全身高度水肿,腰以下尤其,尿量减少,四肢欠温,神疲怯寒,面色灰滞,舌色淡,舌质胖,舌苔白,脉膊沉细,尺脉弱。辨为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水湿内盛。即予温肾利水,处以真武汤变化,重用附子而获奇效,使准备后事的家人欣喜若狂,备感惊奇。也曾重用附子为一旅日华侨治疗双下肢寒冷疼痛而获良效。
附子单味应用有效,配伍应用则更显其将军之风。例如四逆汤中的附子与干姜、甘草配伍,其回阳救逆之功更胜一筹。《证治要诀》云:“附子无干姜不热,得甘草则性缓,得桂则补命门。” 徐洄溪在《兰台规范》中云:方之既成,能使药之症各全其能,亦能使药各失其性,此成方之妙也,历代擅长应用附子的医家对附子的配伍提供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如人参配附子(参附汤),温阳而益气,提高了救逆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心力衰竭之症;黄芪加附子 (芪附汤),可促进固本之能,温阳而固表,治气虚自汗之症;白术加附子(术附汤),增加温中健脾之功,温脾燥湿,治脾虚泄泻之症;地黄加附子(地附汤),增强补血生血之功,治疗血虚低热之症;当归加附子(温经汤),增强温经养血之功,治妇人月经延期,血海虚寒之症;桂枝加附子,增强通阳疏络之功,温经通络而止痛,治风湿相博,肢体酸楚之症;石膏加附子(千金越婢汤),起到了清热强心作用,用于治疗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确有良效。亦有取附子之温以抵消主治药物的消伐作用。如麻黄加附子(麻附细辛汤),温经发表而散寒。因虑麻黄发汗过度而惧其亡阳,加附子则汗出而阳不虚脱也,可治伤寒失表,心阳不振之症;大黄加附子(大黄附子汤),温阳通便而逐邪,使其通下而不伤中,可治伤寒心下痞实之症;黄连加附子(附子泻心汤),扶阳而泻热,取其黄连泻心,附子护阳,虚人汗出心下痞者宜用之;龙胆泻肝汤嫌其寒,可加附子以去其寒而强肝,方为柴牡附龙煎,对慢性肝炎有一定的疗效。此外,蝎附同用,可治小儿慢惊虚风抽搐;栀附同用,治寒热疝病;椒附同用,治中寒泛酸;气逆吐清水者;苓附同用,可温肾利水,治阴水浮肿,少腹账满;败附同用(苡仁附子败酱草)治慢性肠痈;羚附同用,治头风偏头痛久治不愈者。
又如:麻黄附子同用,强心发汗,可用于心力衰竭而兼表证恶寒无汗者;杏仁附子同用,可用于左心衰竭而兼见肺有郁血、口唇紫绀者;磁石附子同用,兴奋加镇静,具强壮之功,可抑制虚性兴奋,治神经衰弱之失眠者;枣仁加附子,辛通加酸收,有缓和作用,可治疗心动过速,心悸早搏者:知母加附子,辛热加甘寒,有温润作用,可治疗热性病心阳不振而兼口渴欲饮者;附子与肉桂相配,可增加命门之火,以温煦全身阳气,以消阴翳,用于阳气虚衰者。
以上为笔者临症与读书之心德,撰写如上,敬请指正为盼。
作者简介:董鸿涌,男,浙江镇海人,主治医师。
附子诚大将军之药。其温里散寒,回阳救逆的功效是其它中药难以代替的。因此古人开方每用之,今人因其有毒(实其真性情所在)开方唯恐避之不及。很是可惜。
一支独秀发表日志:回阳救逆的附子
回阳救逆的附子 回阳救逆的附子 扶阳补火一派的著名方剂有:四逆汤、白通汤、参附汤、附子汤、姜附汤、术附汤、附子理中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里边几乎都有附子。
回阳救逆的附子
回阳救逆的附子
扶阳补火一派的著名方剂有:四逆汤、白通汤、参附汤、附子汤、姜附汤、术附汤、附子理中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里边几乎都有附子。最有名的四逆汤,则是以附子为君药,加上干姜,桂枝、甘草,救四肢逆冷濒临绝气的人,十分神效。
可以说,这一派的主要特点就是在使用附子上面,如果按照国家规定的安全剂量,不超过15克,但这一派的著名人物则常常使用超过100克的大剂量,有的甚至多达400克。用著名老中医李可的话说:"我平生用附子超过5吨,经治病人过万,人服己用,未见一例中毒反应。附子乃纯阳之品,其毒性正是救命的仙丹。仲景原方中,炙甘草正可克制其毒。"
附子是现代中医界应用比较广泛的一味回阳药物。附子在临床上呈特异之双向调节性,即扶阳派认为的病在阴者,扶阳益阴,病在阳者,用阳化阴。但极为奇特的是,正宗的附子只产在四川江油市,这可就有点学问了,因为西南属土,此地位坤,其附子最得火伏土中之理气。江油附子自一阳初生之时,长到夏至,药性方全,一过夏即又不能保存。所以,全年只有七月一日至三、五日之间收获,不然就全在地下烂掉了。而且挖出来也必须尽快处理,不然也会烂掉。附子在当地土名就叫"隔夜烂"。神奇的东西总是脾性很怪。
我必须要说说附子这味药,因为它太好了,所以,对有些人它就是大补,补火扶阳嘛,就会自己去买些回来,和羊肉炖成一锅吃。殊不知这样可能会出大问题,这个问题主要出在现在的附子的炮制工艺上。
附子使用一般要求先煎,生附子之乌头碱,经加热转化为苯甲酰乌头胺和乌头胺后,毒性可减低近二千倍。生附子这东西有巨毒,因为有巨毒才是良药。可是现在也常听说附子煎过后中毒的个案,这其实是因为所使用的附子是用有毒的化工原料加工出来的。他们挖出生附子后,首先以焦亚硫酸钠(吊白块)、工业双氧水、工业烧碱、散泡剂混合煮制,十分钟即可袪皮。这些严重致癌品使得附子看起来特别漂亮。外观成型后,第二步是为附子超量灌胆巴,因为可以增重,将附子泡胆过程延至15天以上,而只作不流水退胆一至两次。甚至在热处理过程中,再给附子直接灌入胆巴汁以增重。这些都使得现在买回来的附子都是大有问题的,再著名的什么堂的都是。我自己也去买过几次,看着就不对劲,所以,我后来使用的附子都是每年自己找人去江油市守着加工的。用完了,再通过特殊渠道买点回来。这东西其实很好辨认,正宗的制附子质地很脆,不太美观,如要动用大铜钟来捣碎,肯定都是毒药附子。这也没办法,因为这东西挖出地很快就要烂,用传统工艺制作一是时间来不及,二是产量太低了,只有用化学方法来处理。还有,真正有效的附子只出在江油市,就是一说李白家乡的青田故里,别的地方也有,但像土豆似的不容易烂,所以,也就没有什么效果。
我自小的记忆里,奶奶会偶尔给我们用附子炖羊肉,吃下去浑身暖融融的感觉十分舒服。这在四川,甚至云南至今的风俗中也还部分地保留着,当然,这东西有大热,体内本就有热的人是不能食用的,否则更加上火。
附子在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一味中成药是附子理中丸,适合手脚冰凉、四肢无温,腹泻畏寒等脾阳不足的人服用。
温度一到,各种淤堵和酸痛就会自动消失
人是环境动物,换言之是温度动物。把我们送到火星上或是月亮上去,是活不了几天的。仅凭这个,我们都应该感谢地球,感谢温度。
地球可不是个死东西,到处都是生命,我们的生命就在天和地之间发生着交换,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藏在肾中的是先天之精气,但光靠这个气还不够活、不够养,于是,我们还需要水谷之精华化成的气,还要加上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除了先天的,后天的气都是天地日月所生的,我们的生命就是在它们的生命里。
中医理论里气的主要功能是推动、温煦、防御和固摄。血液流动、津液的生成和运行,维持脏腑组织间的各种生理活动,都靠的是气。气无定形,气无处不在,气是功能性的,这很容易就可以换算成温度,正是因为温度到了,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我们的身体就会被温煦,被推动。
当温度不够或是降低时,我们的身体就会淤阻,就会酸痛,疼痛常常都是因寒而致的,不论是四肢的关节疼痛,还是心痛、胃痛、腹痛、头痛等,都可以从寒上去思考。血液流速减慢,会出现滞涩、淤堵,进一步降低,血液就会凝固,人就面临死亡。
是温度使血液能流动,并在我们的全身循环不已,所以,保持温度,什么方法可以保持温度,可以升温,就是好的方法,各种外治法,艾灸、热敷,泡脚或熏蒸,都是在给身体加温,温热的、辛辣的食物,寒则加衣取暖,都是为了驱寒,保持我们身体里宝贵的温度。
身体暖和,我们的心才会感到温暖,生命才有春天,我们生命的潜能才可以被激发起来,才可以有阳光灿烂的日子。
附子半夏药对应用考
来源:《现代中医药》 作者:杜敏
药对是对两味配伍比较固定的中药相互使用而能够达到疗效肯定、相辅相成、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者的称谓。附子配半夏,国家药典将其列为禁忌,属中医十八反之乌头反半夏,然而称其为药对,是确有其因。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之。
1药对的来源及历代应用
1.1药对的来源 附子半夏相伍,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其在腹满寒疝宿食病篇所列附子粳米汤,乃仲景治疗寒邪内阻,阴寒湿浊上犯出现以腹中雷鸣疼痛,胸胁逆满呕吐之证而设。方中附子一枚炮用,乃大辛大热之品,大补不足之元阳,散阴寒之气,使阳气回升,阴寒湿浊之邪自然消散。半夏半升,其性辛苦而温,辛开苦降,燥湿化浊,降逆和胃,助附子除阴寒湿浊之邪。两者相合,有君臣相辅相成之意。如此溶温阳散寒、化浊燥湿、降逆和胃为一体,成为治疗元阳不足,寒浊内盛,痰湿内蕴,胃气不和的绝佳搭配。原方佐以甘草、大枣、粳米缓中补虚,以扶助胃气,且可缓解附子的毒性。此药对历家多有应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附子条附方中引载:“胃冷有痰,脾弱呕吐。生附子、半夏各两钱,姜十片,水两盏,煎七分,空心温服。一方:并炮热,加木香五分”。此处是该药对的典型应用。张仲景被称为医圣,其著作《伤寒杂病论》历来为中医学者所奉为圭臬。其所列方只要辨证无误,疗效都非常肯定。可见两者相互配伍,必然有其深意。李时珍亦是中医史上少有的大家,将其列在附方中以示后人,亦说明两者配伍疗效肯定。前后两者所用疾病病机一致,组方固定,对于疗效自然也不容质疑。可见称此为药对理不为过。
1.2药对的历家应用简况及疗效分析此药对历代应用较常见,如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之大五饮丸、半夏汤、附子五积散都用到此药对;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十四味建中汤,以治劳损、形体赢瘦、短气嗜卧、头痛、胃痛、咳喘吐痰、手足冷、夜卧汗多惊悸、小腹拘急、大便滑利、小便频数等症,即以附子配半夏,功在温阳化饮,健中化痰;其他如宋代《圣济总录》之大半夏丸,明代陶节庵《伤寒六书》之回阳救急汤,王肯堂《证治准绳》之小半夏汤;清代张璐《张氏医通》之附子散,《河间六书》之大白劳丸等。近现代的应用也不少见,如近代名医《丁甘仁医案》中以附子配半夏者就有50多处,其治疗病种达十余种,包括痰饮、疝气、中风、伤寒、肿胀、痢疾、哮喘、痹证等。所举医家应用疾病虽有出入,但基本病机都有“寒”和“痰”的共性。以上所列包括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李时珍《本草纲目》都属中医史上的名家或国家修订本草,虽明知相反而用之,足证其利大于弊,疗效非凡。
2从文献看两者配伍的安全性
国家药典之所以认为附子与半夏相反,是源于《神农本草经》的乌头反半夏之说,而附子来源于川乌头的子根,既然乌头反半夏,附子与半夏相反似乎成立。但逻辑上的成立却与历史事实完全不符,这似乎说明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2.1历代本草对附子是否反半夏的记载 《神农本草经》是中药配伍七情相反理论的奠基之作,所谓十八反歌亦是后人对此书记载的相反药物的总结。乌头反半夏即来源于此书的诸药制使篇。此书附子与乌头并列,在乌头制使条下明确记载反半夏,而半夏条下亦记载反乌头,但同篇的附子条下却没有记载反半夏。可以看出,《本经》认为乌头与附子不是同一药物,两者的七情相反不能等同看待。《本草纲目》中的记载也是附子与乌头并列,将川乌附子在同一条目下论述,通篇没有提到附子与半夏相反,而且在其附方中记载了附子与半夏同用治疗胃冷有痰的简效方。更可贵的是,在附子与乌头条将两者进行了反复的区别。认为附子是家种栽培品种,历史久远,品种固定单一,川乌是附子之母,七情配伍与附子一致,仅药效略有不同。而乌头专指野生乌头,其类别繁多,没有经过驯养修治,与附子川乌完全不同,毒性更甚。并在乌头条下专门记载反半夏、瓜蒌、贝母、白敛、白芨。而乌头通篇亦没有与半夏相伍而用的记载;有人考历家本草,对两者相反得出以下结论:附子条下记载反半夏的著作有《本草从新》、《本经逢原》,《本草从新》中只记载附子反半夏,而未谈及草乌是否反半夏。《本经逢原》对所有相反药的记载极不一致,如川乌附子只反半夏,草乌则未提及是否反半夏。且附子反半夏是否有确凿的临床案例,亦未见记载。其余许多重要的本草及现代中药著作,对附子均未提出相反者。考《本草备要》亦是类似,只在附子条下言反半夏,草乌条则只字不提,对附子川乌草乌的分类亦没有《本草纲目》全面细致。
以上可以看出,作为中药学最为经典和权威的《神农本草经》与《本草纲目》,并没有将附子与半夏作为相反的配伍看待。而诸多本草亦是有相同的观点。只是极少数的相反记载是何原因已不好追究,但基本上可以肯定,两者配伍不作为常规禁忌,附子与半夏相伍不属于相反的常规范畴。
2.2现代研究成果及对其安全性的评价刘氏随机搜集了明清以来129名医家20313个医案,对其中十八反药物配伍情况研究结果显示:共有反案486个,其中附子配半夏者最多,占所有相反配伍的51.68%。在所有反药配伍应用的病证中附子半夏配伍占到84.78%,治疗病种以伤寒及痰饮最多。陈氏统计了《普济方》和《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中含十八反的共411方,其中附子配半夏者达163方。韩氏在二十多年的中药药剂工作过程中,对该院医生所开的处方留心观察与对患者服药前后的了解和随访中发现:附子与半夏同用没有引起中毒和副作用的产生,相反有的病人服用后疗效还很明显。刘沛然以半夏附子和生姜偕用,剂量同时增减,称积四十年之经验,凡有“冷”“痰”之证,两者配伍疗效甚殊而尚未发现不良反应。近代药理研究和临床研究表明,在一般临床用量范围内,半夏配伍附子均不会出现毒性增强或疗效降低。现代实验证明,十八反的禁忌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如半夏与黑附片合用于小鼠,小鼠心电图就出现心肌缺血改变;半夏与炙川乌合用可发生程度不等的传导阻滞。又如以制乌头、姜半夏的单煎、单煎混合或混合煎剂喂饲小鼠,发现单煎混合或混合煎剂的死亡率显著高于单煎,证明两者“相反”理论有一定根据。有人对89年以前共54篇十八反动物实验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发现:乌头(具体品属及生制条件不详)与半夏配伍的共14篇,其中结果2篇报告有毒性增加,其余85.7%未见毒性增加。
以上临床资料显示,两者配伍应用广泛,疗效显著,且安全度较高。实验研究的结果不一致,有毒性增强的结果,但大多数显示毒性不会因为相互配伍而增加。考虑动物试验与人体病理生理条件的差异、人体与动物反应性差异等问题,都会导致实验结果与临床事实不符。所以对其安全l生的评价需以临床观察和历代医家的应用情况为主要参考依据。
3附子配半夏疗效突出的原因分析
中药相反的本质为两种药物同时使用时,患者出现了表现比较剧烈的反应,其反应程度是单个药物所不能达到的,其中的具体反应理当包括治疗作用与副作用,当然也可能包括现代医学的毒性反应。这是药物的共性,一般来说,所有药物都具有治疗作用与副反应,是集两者于一体的双刃剑。中药不同于西药,有诸多的类似于食品或本身就是食品的植物药材。神农本草经将其分为上中下三品,所谓上药养生、中药养性、下药除病,下品一般毒副作用较大,不宜长期服用。占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两种药物同时应用时,会出现明显的副反应,其治疗作用存在,但副作用可能使其出现了其他不适;或者毒副反应非常剧烈,使大多患者根本不能耐受,使得治疗效果不能发挥,出现了与治疗目的或意愿完全相反的结果,所以称这类配伍为相反。野生乌头半夏均属下品,其本身的偏性就很强,中医治病以偏纠偏,即利用药物的阴阳寒热属性的多少来纠正人体出现的各种不协调状态。因此,偏性很强的附子半夏配伍不仅可能会产生副作用,而且其治疗效应也必然更强。
附子与乌头均属于毛莨科植物,附子为此科乌头的子根,属家种栽培品种;乌头则主要是此科北乌头的块根,为野生品种。两者的现代药理研究显示所含的成分类似,都含有乌头类生物碱,其强心、升压、抗炎、镇痛等药效物质基础基本一致。所以,两者在植物渊源上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这种野生的乌头与率夏相反历家认识一致,因此将与草乌同源的附子和半夏配伍,其相反的属性必然存在,但由于附子属于家种品种,而且生长时间较短,又经过适宜的炮制,所以毒副反应表现的可能比较温和,患者可以接受,故此时也就表现为突出的治疗作用了。
4结语
附子半夏药对一直受相反配伍禁忌的约束而不能发挥其非凡的疗效,能够灵活应用者历来仅见于精通医理的大家名家。今对其本质略加探讨,希望学者能够抛开历史陈说的束缚,深刻思考,灵活应用。大量的临床验证,附子与半夏配伍疗效肯定,安全可信。只要表现以阳气不足,虚寒内盛,湿浊内阻为主要病机,出现胃气不和而恶心呕逆,或肺气不降而咳嗽咳痰气喘难平,或寒湿痹阻经隧期节而筋骨关节疼痛久久难以消除者,都可随证加减配伍应用。
转载请明确注明出处及链接,或完整保留此版权信息。
来源:唐汉中医药网 网址:http://www.Chinesemedicines.net
附子半夏药对应用考
药对是对两味配伍比较固定的中药相互使用而能够达到疗效肯定、相辅相成、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者的称谓。附子配半夏,国家药典将其列为禁忌,属中医十八反之乌头反半夏,然而称其为药对,是确有其因。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之。
1药对的来源及历代应用
1.1药对的来源 附子半夏相伍,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其在腹满寒疝宿食病篇所列附子粳米汤,乃仲景治疗寒邪内阻,阴寒湿浊上犯出现以腹中雷鸣疼痛,胸胁逆满呕吐之证而设。方中附子一枚炮用,乃大辛大热之品,大补不足之元阳,散阴寒之气,使阳气回升,阴寒湿浊之邪自然消散。半夏半升,其性辛苦而温,辛开苦降,燥湿化浊,降逆和胃,助附子除阴寒湿浊之邪。两者相合,有君臣相辅相成之意。如此溶温阳散寒、化浊燥湿、降逆和胃为一体,成为治疗元阳不足,寒浊内盛,痰湿内蕴,胃气不和的绝佳搭配。原方佐以甘草、大枣、粳米缓中补虚,以扶助胃气,且可缓解附子的毒性。此药对历家多有应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附子条附方中引载:“胃冷有痰,脾弱呕吐。生附子、半夏各两钱,姜十片,水两盏,煎七分,空心温服。一方:并炮热,加木香五分”。此处是该药对的典型应用。张仲景被称为医圣,其著作《伤寒杂病论》历来为中医学者所奉为圭臬。其所列方只要辨证无误,疗效都非常肯定。可见两者相互配伍,必然有其深意。李时珍亦是中医史上少有的大家,将其列在附方中以示后人,亦说明两者配伍疗效肯定。前后两者所用疾病病机一致,组方固定,对于疗效自然也不容质疑。可见称此为药对理不为过。
1.2药对的历家应用简况及疗效分析此药对历代应用较常见,如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之大五饮丸、半夏汤、附子五积散都用到此药对;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十四味建中汤,以治劳损、形体赢瘦、短气嗜卧、头痛、胃痛、咳喘吐痰、手足冷、夜卧汗多惊悸、小腹拘急、大便滑利、小便频数等症,即以附子配半夏,功在温阳化饮,健中化痰;其他如宋代《圣济总录》之大半夏丸,明代陶节庵《伤寒六书》之回阳救急汤,王肯堂《证治准绳》之小半夏汤;清代张璐《张氏医通》之附子散,《河间六书》之大白劳丸等。近现代的应用也不少见,如近代名医《丁甘仁医案》中以附子配半夏者就有50多处,其治疗病种达十余种,包括痰饮、疝气、中风、伤寒、肿胀、痢疾、哮喘、痹证等。所举医家应用疾病虽有出入,但基本病机都有“寒”和“痰”的共性。以上所列包括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李时珍《本草纲目》都属中医史上的名家或国家修订本草,虽明知相反而用之,足证其利大于弊,疗效非凡。
2从文献看两者配伍的安全性
国家药典之所以认为附子与半夏相反,是源于《神农本草经》的乌头反半夏之说,而附子来源于川乌头的子根,既然乌头反半夏,附子与半夏相反似乎成立。但逻辑上的成立却与历史事实完全不符,这似乎说明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2.1历代本草对附子是否反半夏的记载 《神农本草经》是中药配伍七情相反理论的奠基之作,所谓十八反歌亦是后人对此书记载的相反药物的总结。乌头反半夏即来源于此书的诸药制使篇。此书附子与乌头并列,在乌头制使条下明确记载反半夏,而半夏条下亦记载反乌头,但同篇的附子条下却没有记载反半夏。可以看出,《本经》认为乌头与附子不是同一药物,两者的七情相反不能等同看待。《本草纲目》中的记载也是附子与乌头并列,将川乌附子在同一条目下论述,通篇没有提到附子与半夏相反,而且在其附方中记载了附子与半夏同用治疗胃冷有痰的简效方。更可贵的是,在附子与乌头条将两者进行了反复的区别。认为附子是家种栽培品种,历史久远,品种固定单一,川乌是附子之母,七情配伍与附子一致,仅药效略有不同。而乌头专指野生乌头,其类别繁多,没有经过驯养修治,与附子川乌完全不同,毒性更甚。并在乌头条下专门记载反半夏、瓜蒌、贝母、白敛、白芨。而乌头通篇亦没有与半夏相伍而用的记载;有人考历家本草,对两者相反得出以下结论:附子条下记载反半夏的著作有《本草从新》、《本经逢原》,《本草从新》中只记载附子反半夏,而未谈及草乌是否反半夏。《本经逢原》对所有相反药的记载极不一致,如川乌附子只反半夏,草乌则未提及是否反半夏。且附子反半夏是否有确凿的临床案例,亦未见记载。其余许多重要的本草及现代中药著作,对附子均未提出相反者。考《本草备要》亦是类似,只在附子条下言反半夏,草乌条则只字不提,对附子川乌草乌的分类亦没有《本草纲目》全面细致。
以上可以看出,作为中药学最为经典和权威的《神农本草经》与《本草纲目》,并没有将附子与半夏作为相反的配伍看待。而诸多本草亦是有相同的观点。只是极少数的相反记载是何原因已不好追究,但基本上可以肯定,两者配伍不作为常规禁忌,附子与半夏相伍不属于相反的常规范畴。
2.2现代研究成果及对其安全性的评价刘氏随机搜集了明清以来129名医家20313个医案,对其中十八反药物配伍情况研究结果显示:共有反案486个,其中附子配半夏者最多,占所有相反配伍的51.68%。在所有反药配伍应用的病证中附子半夏配伍占到84.78%,治疗病种以伤寒及痰饮最多。陈氏统计了《普济方》和《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中含十八反的共411方,其中附子配半夏者达163方。韩氏在二十多年的中药药剂工作过程中,对该院医生所开的处方留心观察与对患者服药前后的了解和随访中发现:附子与半夏同用没有引起中毒和副作用的产生,相反有的病人服用后疗效还很明显。刘沛然以半夏附子和生姜偕用,剂量同时增减,称积四十年之经验,凡有“冷”“痰”之证,两者配伍疗效甚殊而尚未发现不良反应。近代药理研究和临床研究表明,在一般临床用量范围内,半夏配伍附子均不会出现毒性增强或疗效降低。现代实验证明,十八反的禁忌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如半夏与黑附片合用于小鼠,小鼠心电图就出现心肌缺血改变;半夏与炙川乌合用可发生程度不等的传导阻滞。又如以制乌头、姜半夏的单煎、单煎混合或混合煎剂喂饲小鼠,发现单煎混合或混合煎剂的死亡率显著高于单煎,证明两者“相反”理论有一定根据。有人对89年以前共54篇十八反动物实验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发现:乌头(具体品属及生制条件不详)与半夏配伍的共14篇,其中结果2篇报告有毒性增加,其余85.7%未见毒性增加。
以上临床资料显示,两者配伍应用广泛,疗效显著,且安全度较高。实验研究的结果不一致,有毒性增强的结果,但大多数显示毒性不会因为相互配伍而增加。考虑动物试验与人体病理生理条件的差异、人体与动物反应性差异等问题,都会导致实验结果与临床事实不符。所以对其安全l生的评价需以临床观察和历代医家的应用情况为主要参考依据。
3附子配半夏疗效突出的原因分析
中药相反的本质为两种药物同时使用时,患者出现了表现比较剧烈的反应,其反应程度是单个药物所不能达到的,其中的具体反应理当包括治疗作用与副作用,当然也可能包括现代医学的毒性反应。这是药物的共性,一般来说,所有药物都具有治疗作用与副反应,是集两者于一体的双刃剑。中药不同于西药,有诸多的类似于食品或本身就是食品的植物药材。神农本草经将其分为上中下三品,所谓上药养生、中药养性、下药除病,下品一般毒副作用较大,不宜长期服用。占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两种药物同时应用时,会出现明显的副反应,其治疗作用存在,但副作用可能使其出现了其他不适;或者毒副反应非常剧烈,使大多患者根本不能耐受,使得治疗效果不能发挥,出现了与治疗目的或意愿完全相反的结果,所以称这类配伍为相反。野生乌头半夏均属下品,其本身的偏性就很强,中医治病以偏纠偏,即利用药物的阴阳寒热属性的多少来纠正人体出现的各种不协调状态。因此,偏性很强的附子半夏配伍不仅可能会产生副作用,而且其治疗效应也必然更强。
附子与乌头均属于毛莨科植物,附子为此科乌头的子根,属家种栽培品种;乌头则主要是此科北乌头的块根,为野生品种。两者的现代药理研究显示所含的成分类似,都含有乌头类生物碱,其强心、升压、抗炎、镇痛等药效物质基础基本一致。所以,两者在植物渊源上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这种野生的乌头与半夏相反历家认识一致,因此将与草乌同源的附子和半夏配伍,其相反的属性必然存在,但由于附子属于家种品种,而且生长时间较短,又经过适宜的炮制,所以毒副反应表现的可能比较温和,患者可以接受,故此时也就表现为突出的治疗作用了。
4结语
附子半夏药对一直受相反配伍禁忌的约束而不能发挥其非凡的疗效,能够灵活应用者历来仅见于精通医理的大家名家。今对其本质略加探讨,希望学者能够抛开历史陈说的束缚,深刻思考,灵活应用。大量的临床验证,附子与半夏配伍疗效肯定,安全可信。只要表现以阳气不足,虚寒内盛,湿浊内阻为主要病机,出现胃气不和而恶心呕逆,或肺气不降而咳嗽咳痰气喘难平,或寒湿痹阻经隧期节而筋骨关节疼痛久久难以消除者,都可随证加减配伍应用。
传承中医 (2010-9-08 10:08:59)
临证辨治时,常常据证将半夏与附子同用,不仅疗效较好,也从未出现过任何毒副作用,而这样配伍,似乎违反了中药所谓“十八反”中的“乌头反半夏”之说,也有药师质疑,须签字才能调配。但实际上,附子并不等同于乌头,二者虽然关系密切但却是两味药,药性与毒性皆有一定的区别,附子是乌头块根上所附生的子根,功能为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里寒之力胜;乌头是乌头的主根(母根),分为川乌和草乌两种,川乌系栽培品,草乌为野生品,二者功效相似,皆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之功,乌头祛风通痹之力较附子为胜,但补火祛寒之力不及附子,故古有“附子逐寒,乌头祛风”之说,而乌头的毒性较附子为大,应用时其用量及配伍皆应谨慎。
在《神农本草经》中有“乌头反半夏”之说,但并没有说附子反半夏。在《本草纲目》中附子与乌头虽然在同一条目下论述,但也没有提到过附子反半夏,况且在其附方中还有附子与半夏同用以治疗胃冷有痰的小方,如在论述附子条的附方中引载:“胃冷有痰,脾弱呕吐。生附子、半夏各两钱,姜十片,水两盏,煎七分,空心温服。一方:并炮热,加木香五分。”
《本经》中规定栝楼是反乌头的,而在当代中医教科书里也没有将附子等同于乌头,栝楼与附子可以同用,如《中医内科学》五版、七版教材中的胸痹(心痛)阴寒凝滞证,在治疗方药中用栝楼薤白白酒汤加枳实、桂枝、附子、丹参、檀香,这里就是栝楼与附子同方。
实际上,《本经》也是将附子与乌头分别阐释的,谓附子曰:“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温,踒。躄拘挛,脚痛,不能行步……神农辛,岐伯雷公甘有毒,李氏苦有毒,大温。”谓乌头曰:“味辛温。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湿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又云:乌喙,神农雷公桐君黄帝有毒。”并在所附诸药制使中提到了乌头反半夏,说:“乌头,乌喙,莽草为使,反半夏”,“半夏,反乌头”,但并没有说附子反半夏,只是说:“附子,地坦为使,畏防风,甘草,黄芪,人参,乌韭,大豆”,此也说明附子与半夏同用并不相反。
附子与半夏相伍同用,首推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中寒饮逆满证条文曰:“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此为中焦虚寒挟饮所致之腹满腹痛,故以附子粳米汤温中散寒,化饮降逆,这个附子粳米汤的药物组成为:炮附子、半夏、甘草、大枣、粳米。方中附子补阳益火,祛寒止痛,阳旺则阴寒湿浊之邪自除,半夏燥湿化浊,降逆和胃,与附子相配可助附子祛除阴寒湿浊之邪。二者相伍既温中散寒,又化浊燥湿、降逆和胃,治疗元阳不足,寒邪内阻,阴寒湿浊上犯之证相得益彰,如此用法,并未认为附子与半夏相反。
自古至今,历代医家据证制方时以附子与半夏相配的医家还有不少,如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中治疗饮酒后及伤寒饮冷水过多所致五饮的“大五饮丸”,方中附子助阳,半夏涤痰。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治疗脾肾久虚,荣卫不足,形体羸瘦,短气嗜卧,咳嗽喘促,吐呕痰沫的“十四味建中汤”,方中附子引火归元,半夏和胃健脾化痰。宋代朱肱《类证活人书》中治疗阴毒伤寒,唇青面黑,身背强,四肢冷,妇人血室痼冷沉寒的“附子散”,附子温阳祛寒,半夏化痰散结。现代中医临床家李可也是最善于以附子伍半夏治疗疑难重症的,《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中常以破格救心汤与小青龙汤合方治疗肺心病心衰、呼吸衰竭等急危重症,其中还多是以生半夏与大剂量附子同用,回阳涤痰,力大效彰。这说明古代权威的药学著作以及历代医家并没有将附子与半夏配伍作为相反之药看待。
综上所述,只要临证辨证准确,病情需要附子与半夏同用时,就不能宥于“乌头反半夏”之说而株连到附子,该相伍时就相伍。不过,在《本经》中,半夏与附子皆属于下经(下品)之药,“主治病多应地,有毒,不可久服”,即使能够相伍,应用时也必须小心谨慎,密切观察病情,中病即止,不能长服。
宋代的著名医学家窦材把自己喻为扁鹊再生,写了一部医书《扁鹊心书》。书中重点倡导的就是扶阳。他认为自古扶阳有三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阳精若壮千年寿,阴气如强必毖伤”。说的就是要保命长寿,扶阳是不二法门。
其中的灼艾之法还有一个小故事:
南宋绍兴年间,有一个叫王超的军人,退役后遁入江湖做了江洋大盗,无恶不作。他年轻时曾经遇到一个得道的异人,传授给他一套“黄白住世之法”。王超按照这套方法修炼,年过九十还精神饱满,肌肤腴润。……后来犯案被抓,判了死刑。临刑前,监官问他:你这么高的年龄,还有这么好的身体,有什么养生秘术吗?王超回答说:秘术我没有,只是年轻时师父教我,在每年的夏秋之交,在小腹部的关元穴,用艾条施灸千炷。久而久之,冬天不怕冷,夏天不怕热,几日不吃饭也不觉得饿,脐下总是像一团火那样温暖。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吗,土成砖,木成炭,千年不朽,皆火之力啊。王超被处死后,刑官让人将他的腹暖之处剖开,看见一块非肉非骨之物,凝然如石,这就是长期施灸用艾火灸出来的。
可见灼艾对培固人体阳气的力量有多强大。《神农本草经》记载:艾草有温阳、暖宫、除湿、通筋活血的功效。
关元穴是小肠的募穴,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是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与任脉的交会穴,故统治足三阴,小肠,任脉诸经病。具有补肾壮阳、温通经络、理气和血、补虚益损,壮一身之元气等作用,古今都作为保健的要穴。
关元在下腹部,身体的正中线上,脐下3寸。采用仰卧的姿势,将手四指并拢,置于脐下横量,在手小指的下缘处即是该穴。
关元穴的温和灸法就是,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后,对准关元穴熏灸。艾条距离皮肤约二到三厘米,使局部有温热感不灼痛为宜,每次灸15~30分钟,灸致局部皮肤产生红晕为度。
灸关元的最好时机在夏秋之交,相当于南京地区的7月底到9月中。隔日灸1次,每月连续灸10次。冬春两季除去特殊原因,尽量不要去灸关元穴,因为冬主收藏,春主升发,灸多了反而会泄精气。
学医之初,我老师有位病人,患有性功能障碍。老师没给他开药,就让他用艾条灸关元穴,每天一次,每次灸15至30分钟。一个月过后,患者的病就痊愈了。老师嘱咐他最好每年夏秋之际,都用艾条灸一灸关元穴。如今他已近古稀之年,依然身体健康,无尿频、阳痿等症状。
道家还有一个小秘法:每晚睡觉前,将双手搓热,把手掌的劳宫穴对准关元,意守此处,慢慢入睡即可。劳宫是心包经的大穴,属火,关元是小肠经的募穴,小肠经也属火,用心经与小肠经的火来温补任脉之阴,收到水火既济之功。
灼艾之法除了灸关元以外,还可以用艾条灸足三里、三阴交。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多气多血,增加胃肠蠕动,强壮脾胃。一个礼拜熏一次,一次二十分钟。三阴交是肝脾肾三条阴经相交汇的一个聚合点,艾灸此穴有从阴引阳之意,补益阴精,长期灸这个穴位对肝脾肾都有补益固摄的作用。可祛湿浊,降血脂,还可以用来辅助治疗脂肪肝。女人腰膝酸软、白带增多、月经不调,都可以通过这穴位来治疗。方便的话还可以请别人帮忙灸一下肾俞穴,此穴可以缓解疲劳,温补肾阳,对肾虚的病人很有帮助。
除了灸法扶阳外,另两个扶阳大方就是丹药与附子了。丹药,主要成分为矿物,以铅汞等金石品为主。《扁鹊心书》提到的丹药名为太上金液丹,以硫磺为主,扶阳祛湿。民国时代的医学大家张锡纯受丹道医家的影响,在其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主张服用生硫磺来回阳,他认为生硫磺回阳效果比人参还好,能兴垂绝之阳。但是现在的硫磺杂质很多,需要炼制后方可应用,丹药炼制必须要明师指点,工艺复杂,操作不易,只在极少数精通丹道医学的医家手中使用。
附子是现代中医界应用比较广泛的一味回阳药物。从古到今,使用附子的著名医家有很多,像东汉的张仲景,在其《伤寒杂病论》中创立了很多以附子为主的汤药,像附子里中汤、桂附地黄丸、四逆汤等等方剂都是以附子为主组成的。到清末,以四川名医郑钦安为主的医家,则创立了以回阳扶阳为指导思想的医学流派,就是大名鼎鼎的火神派。
四川曾经有一位老师,是重庆名医补晓岚的弟子,他告诉我,补晓岚先生是一位擅长使用附子治病的丹道医家大师。补先生曾经在重庆行医时每天都要煮两大锅以附子为主要的汤药来治病,凡是阳虚的患者通过简单的望闻问切,不管什么病,只要是阳虚都服用该汤药,临床的效果非常好。
现在云南、四川还有一道名菜:附子炖狗肉,作为招待尊贵客人佳肴。但不是人人都能吃到这道美味。吃前,还要检查一番,有口干舌燥、舌体发红,体内有热的人是不让吃的,否则容易上火。因为附子和狗肉都是性大热之品。具备了阳虚症状的人,吃上一顿附子炖狗肉,会感觉到非常舒服,浑身暖融融的,如同美酒微酣,既治病又养生。附子在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一味中成药是附子理中丸。适合手脚冰凉、四肢无温,腹泻畏寒等脾阳不足的人服用。
橙香发表日志:附子配伍技巧
其中对附子的品种的选择,以炮附子为最多,用生附子者次之。用乌头者有5方6条,用天雄者只有1方.著名的方剂如附子汤、附子桂枝汤、桂枝加附子汤、大黄附子汤,
附子一药,古而有之。此药乃毛莨科植物乌头的肥大块根。药书谓此药性味大辛,大热,有毒。可入心、脾、肾三经。一般认为此药有回阳救逆,温阳脾肾,散寒止痛之功能。
此药的应用历史悠久,是一味十分难得的中药材。中医临床应用此药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早在一千多年的,《淮南子》一书中已有记载:“天雄,乌喙,药之大毒也,良医以活人。”古之医家善用附子者首推汉代张仲景,在其所著《伤寒论》一书中, 用附子者20方,37条:《金匮要略》有11方,16条。(内有乌头,附子并用者未计算在内)。其中对附子的品种的选择,以炮附子为最多,用生附子者次之。用乌头者有5方6条,用天雄者只有1方.著名的方剂如附子汤、附子桂枝汤、桂枝加附子汤、大黄附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干姜附子汤,附子泻心汤,附子理中汤、真武汤,术附汤等。应用得当,颇有立杆见影之功效。明代著名医家张介宾也十分推崇附子,认为此药乃药中之“四维”,《景岳全书》有语指出附子与大黄为药中之良将,人参、熟地为药中之良相。此语十分客观而有见地。好用温热药的窦材曾在《扁鹊新书》中曾言: 保命之法,艾灸第一, 丹药第二,附子第三。推崇附子为续命起死之要药。善用衰竭; 轻清药物著称的一代大医家叶天士在其《临诊指南医案》中也有应用附子为主方的医案。至于近代名医应用附子善治杂病者也是为数众多。而且对此药的配伍应用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代名医张锡纯在其所著《衷中参西录》中云:审证既确,用药以胜病为主。用石膏附子,不必拘泥常规,有病则病当之也。近代医家陈耀堂也曾说:余临证40年,遇大症、危症,用附子每收到意外的疗效。近代名医祝味菊,众人戏称祝附子,临证善用附子治疗疾病,每获奇效。
笔曾师从当代名医陈苏生先生,其早年师从祝味菊,亦善用附子治病救厄,取得非常好的疗效。笔者刚习医之初,在淮南山区学采草药,遇一老妇病危,全身高度水肿,腰以下尤其,尿量减少,四肢欠温,神疲怯寒,面色灰滞,舌色淡,舌质胖,舌苔白,脉膊沉细,尺脉弱。辨为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水湿内盛。即予温肾利水,处以真武汤变化,重用附子而获奇效,使准备后事的家人欣喜若狂,备感惊奇。也曾重用附子为一旅日华侨治疗双下肢寒冷疼痛而获良效。
附子单味应用有效,配伍应用则更显其将军之风。例如四逆汤中的附子与干姜、甘草配伍,其回阳救逆之功更胜一筹。《证治要诀》云:“附子无干姜不热,得甘草则性缓,得桂则补命门。” 徐洄溪在《兰台规范》中云:方之既成,能使药之症各全其能,亦能使药各失其性,此成方之妙也,历代擅长应用附子的医家对附子的配伍提供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如人参配附子(参附汤),温阳而益气,提高了救逆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心力衰竭之症;黄芪加附子 (芪附汤),可促进固本之能,温阳而固表,治气虚自汗之症;白术加附子(术附汤),增加温中健脾之功,温脾燥湿,治脾虚泄泻之症;地黄加附子(地附汤),增强补血生血之功,治疗血虚低热之症;当归加附子(温经汤),增强温经养血之功,治妇人月经延期,血海虚寒之症;桂枝加附子,增强通阳疏络之功,温经通络而止痛,治风湿相博,肢体酸楚之症;石膏加附子(千金越婢汤),起到了清热强心作用,用于治疗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确有良效。亦有取附子之温以抵消主治药物的消伐作用。如麻黄加附子(麻附细辛汤),温经发表而散寒。因虑麻黄发汗过度而惧其亡阳,加附子则汗出而阳不虚脱也,可治伤寒失表,心阳不振之症;大黄加附子(大黄附子汤),温阳通便而逐邪,使其通下而不伤中,可治伤寒心下痞实之症;黄连加附子(附子泻心汤),扶阳而泻热,取其黄连泻心,附子护阳,虚人汗出心下痞者宜用之;龙胆泻肝汤嫌其寒,可加附子以去其寒而强肝,方为柴牡附龙煎,对慢性肝炎有一定的疗效。此外,蝎附同用,可治小儿慢惊虚风抽搐;栀附同用,治寒热疝病;椒附同用,治中寒泛酸;气逆吐清水者;苓附同用,可温肾利水,治阴水浮肿,少腹账满;败附同用(苡仁附子败酱草)治慢性肠痈;羚附同用,治头风偏头痛久治不愈者。
又如:麻黄附子同用,强心发汗,可用于心力衰竭而兼表证恶寒无汗者;杏仁附子同用,可用于左心衰竭而兼见肺有郁血、口唇紫绀者;磁石附子同用,兴奋加镇静,具强壮之功,可抑制虚性兴奋,治神经衰弱之失眠者;枣仁加附子,辛通加酸收,有缓和作用,可治疗心动过速,心悸早搏者:知母加附子,辛热加甘寒,有温润作用,可治疗热性病心阳不振而兼口渴欲饮者;附子与肉桂相配,可增加命门之火,以温煦全身阳气,以消阴翳,用于阳气虚衰者。
以上为笔者临症与读书之心德,撰写如上,敬请指正为盼。
作者简介:董鸿涌,男,浙江镇海人,主治医师。
附子诚大将军之药。其温里散寒,回阳救逆的功效是其它中药难以代替的。因此古人开方每用之,今人因其有毒(实其真性情所在)开方唯恐避之不及。很是可惜。
一支独秀发表日志:回阳救逆的附子
回阳救逆的附子 回阳救逆的附子 扶阳补火一派的著名方剂有:四逆汤、白通汤、参附汤、附子汤、姜附汤、术附汤、附子理中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里边几乎都有附子。
回阳救逆的附子
回阳救逆的附子
扶阳补火一派的著名方剂有:四逆汤、白通汤、参附汤、附子汤、姜附汤、术附汤、附子理中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里边几乎都有附子。最有名的四逆汤,则是以附子为君药,加上干姜,桂枝、甘草,救四肢逆冷濒临绝气的人,十分神效。
可以说,这一派的主要特点就是在使用附子上面,如果按照国家规定的安全剂量,不超过15克,但这一派的著名人物则常常使用超过100克的大剂量,有的甚至多达400克。用著名老中医李可的话说:"我平生用附子超过5吨,经治病人过万,人服己用,未见一例中毒反应。附子乃纯阳之品,其毒性正是救命的仙丹。仲景原方中,炙甘草正可克制其毒。"
附子是现代中医界应用比较广泛的一味回阳药物。附子在临床上呈特异之双向调节性,即扶阳派认为的病在阴者,扶阳益阴,病在阳者,用阳化阴。但极为奇特的是,正宗的附子只产在四川江油市,这可就有点学问了,因为西南属土,此地位坤,其附子最得火伏土中之理气。江油附子自一阳初生之时,长到夏至,药性方全,一过夏即又不能保存。所以,全年只有七月一日至三、五日之间收获,不然就全在地下烂掉了。而且挖出来也必须尽快处理,不然也会烂掉。附子在当地土名就叫"隔夜烂"。神奇的东西总是脾性很怪。
我必须要说说附子这味药,因为它太好了,所以,对有些人它就是大补,补火扶阳嘛,就会自己去买些回来,和羊肉炖成一锅吃。殊不知这样可能会出大问题,这个问题主要出在现在的附子的炮制工艺上。
附子使用一般要求先煎,生附子之乌头碱,经加热转化为苯甲酰乌头胺和乌头胺后,毒性可减低近二千倍。生附子这东西有巨毒,因为有巨毒才是良药。可是现在也常听说附子煎过后中毒的个案,这其实是因为所使用的附子是用有毒的化工原料加工出来的。他们挖出生附子后,首先以焦亚硫酸钠(吊白块)、工业双氧水、工业烧碱、散泡剂混合煮制,十分钟即可袪皮。这些严重致癌品使得附子看起来特别漂亮。外观成型后,第二步是为附子超量灌胆巴,因为可以增重,将附子泡胆过程延至15天以上,而只作不流水退胆一至两次。甚至在热处理过程中,再给附子直接灌入胆巴汁以增重。这些都使得现在买回来的附子都是大有问题的,再著名的什么堂的都是。我自己也去买过几次,看着就不对劲,所以,我后来使用的附子都是每年自己找人去江油市守着加工的。用完了,再通过特殊渠道买点回来。这东西其实很好辨认,正宗的制附子质地很脆,不太美观,如要动用大铜钟来捣碎,肯定都是毒药附子。这也没办法,因为这东西挖出地很快就要烂,用传统工艺制作一是时间来不及,二是产量太低了,只有用化学方法来处理。还有,真正有效的附子只出在江油市,就是一说李白家乡的青田故里,别的地方也有,但像土豆似的不容易烂,所以,也就没有什么效果。
我自小的记忆里,奶奶会偶尔给我们用附子炖羊肉,吃下去浑身暖融融的感觉十分舒服。这在四川,甚至云南至今的风俗中也还部分地保留着,当然,这东西有大热,体内本就有热的人是不能食用的,否则更加上火。
附子在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一味中成药是附子理中丸,适合手脚冰凉、四肢无温,腹泻畏寒等脾阳不足的人服用。
温度一到,各种淤堵和酸痛就会自动消失
人是环境动物,换言之是温度动物。把我们送到火星上或是月亮上去,是活不了几天的。仅凭这个,我们都应该感谢地球,感谢温度。
地球可不是个死东西,到处都是生命,我们的生命就在天和地之间发生着交换,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藏在肾中的是先天之精气,但光靠这个气还不够活、不够养,于是,我们还需要水谷之精华化成的气,还要加上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除了先天的,后天的气都是天地日月所生的,我们的生命就是在它们的生命里。
中医理论里气的主要功能是推动、温煦、防御和固摄。血液流动、津液的生成和运行,维持脏腑组织间的各种生理活动,都靠的是气。气无定形,气无处不在,气是功能性的,这很容易就可以换算成温度,正是因为温度到了,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我们的身体就会被温煦,被推动。
当温度不够或是降低时,我们的身体就会淤阻,就会酸痛,疼痛常常都是因寒而致的,不论是四肢的关节疼痛,还是心痛、胃痛、腹痛、头痛等,都可以从寒上去思考。血液流速减慢,会出现滞涩、淤堵,进一步降低,血液就会凝固,人就面临死亡。
是温度使血液能流动,并在我们的全身循环不已,所以,保持温度,什么方法可以保持温度,可以升温,就是好的方法,各种外治法,艾灸、热敷,泡脚或熏蒸,都是在给身体加温,温热的、辛辣的食物,寒则加衣取暖,都是为了驱寒,保持我们身体里宝贵的温度。
身体暖和,我们的心才会感到温暖,生命才有春天,我们生命的潜能才可以被激发起来,才可以有阳光灿烂的日子。
附子半夏药对应用考
来源:《现代中医药》 作者:杜敏
药对是对两味配伍比较固定的中药相互使用而能够达到疗效肯定、相辅相成、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者的称谓。附子配半夏,国家药典将其列为禁忌,属中医十八反之乌头反半夏,然而称其为药对,是确有其因。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之。
1药对的来源及历代应用
1.1药对的来源 附子半夏相伍,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其在腹满寒疝宿食病篇所列附子粳米汤,乃仲景治疗寒邪内阻,阴寒湿浊上犯出现以腹中雷鸣疼痛,胸胁逆满呕吐之证而设。方中附子一枚炮用,乃大辛大热之品,大补不足之元阳,散阴寒之气,使阳气回升,阴寒湿浊之邪自然消散。半夏半升,其性辛苦而温,辛开苦降,燥湿化浊,降逆和胃,助附子除阴寒湿浊之邪。两者相合,有君臣相辅相成之意。如此溶温阳散寒、化浊燥湿、降逆和胃为一体,成为治疗元阳不足,寒浊内盛,痰湿内蕴,胃气不和的绝佳搭配。原方佐以甘草、大枣、粳米缓中补虚,以扶助胃气,且可缓解附子的毒性。此药对历家多有应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附子条附方中引载:“胃冷有痰,脾弱呕吐。生附子、半夏各两钱,姜十片,水两盏,煎七分,空心温服。一方:并炮热,加木香五分”。此处是该药对的典型应用。张仲景被称为医圣,其著作《伤寒杂病论》历来为中医学者所奉为圭臬。其所列方只要辨证无误,疗效都非常肯定。可见两者相互配伍,必然有其深意。李时珍亦是中医史上少有的大家,将其列在附方中以示后人,亦说明两者配伍疗效肯定。前后两者所用疾病病机一致,组方固定,对于疗效自然也不容质疑。可见称此为药对理不为过。
1.2药对的历家应用简况及疗效分析此药对历代应用较常见,如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之大五饮丸、半夏汤、附子五积散都用到此药对;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十四味建中汤,以治劳损、形体赢瘦、短气嗜卧、头痛、胃痛、咳喘吐痰、手足冷、夜卧汗多惊悸、小腹拘急、大便滑利、小便频数等症,即以附子配半夏,功在温阳化饮,健中化痰;其他如宋代《圣济总录》之大半夏丸,明代陶节庵《伤寒六书》之回阳救急汤,王肯堂《证治准绳》之小半夏汤;清代张璐《张氏医通》之附子散,《河间六书》之大白劳丸等。近现代的应用也不少见,如近代名医《丁甘仁医案》中以附子配半夏者就有50多处,其治疗病种达十余种,包括痰饮、疝气、中风、伤寒、肿胀、痢疾、哮喘、痹证等。所举医家应用疾病虽有出入,但基本病机都有“寒”和“痰”的共性。以上所列包括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李时珍《本草纲目》都属中医史上的名家或国家修订本草,虽明知相反而用之,足证其利大于弊,疗效非凡。
2从文献看两者配伍的安全性
国家药典之所以认为附子与半夏相反,是源于《神农本草经》的乌头反半夏之说,而附子来源于川乌头的子根,既然乌头反半夏,附子与半夏相反似乎成立。但逻辑上的成立却与历史事实完全不符,这似乎说明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2.1历代本草对附子是否反半夏的记载 《神农本草经》是中药配伍七情相反理论的奠基之作,所谓十八反歌亦是后人对此书记载的相反药物的总结。乌头反半夏即来源于此书的诸药制使篇。此书附子与乌头并列,在乌头制使条下明确记载反半夏,而半夏条下亦记载反乌头,但同篇的附子条下却没有记载反半夏。可以看出,《本经》认为乌头与附子不是同一药物,两者的七情相反不能等同看待。《本草纲目》中的记载也是附子与乌头并列,将川乌附子在同一条目下论述,通篇没有提到附子与半夏相反,而且在其附方中记载了附子与半夏同用治疗胃冷有痰的简效方。更可贵的是,在附子与乌头条将两者进行了反复的区别。认为附子是家种栽培品种,历史久远,品种固定单一,川乌是附子之母,七情配伍与附子一致,仅药效略有不同。而乌头专指野生乌头,其类别繁多,没有经过驯养修治,与附子川乌完全不同,毒性更甚。并在乌头条下专门记载反半夏、瓜蒌、贝母、白敛、白芨。而乌头通篇亦没有与半夏相伍而用的记载;有人考历家本草,对两者相反得出以下结论:附子条下记载反半夏的著作有《本草从新》、《本经逢原》,《本草从新》中只记载附子反半夏,而未谈及草乌是否反半夏。《本经逢原》对所有相反药的记载极不一致,如川乌附子只反半夏,草乌则未提及是否反半夏。且附子反半夏是否有确凿的临床案例,亦未见记载。其余许多重要的本草及现代中药著作,对附子均未提出相反者。考《本草备要》亦是类似,只在附子条下言反半夏,草乌条则只字不提,对附子川乌草乌的分类亦没有《本草纲目》全面细致。
以上可以看出,作为中药学最为经典和权威的《神农本草经》与《本草纲目》,并没有将附子与半夏作为相反的配伍看待。而诸多本草亦是有相同的观点。只是极少数的相反记载是何原因已不好追究,但基本上可以肯定,两者配伍不作为常规禁忌,附子与半夏相伍不属于相反的常规范畴。
2.2现代研究成果及对其安全性的评价刘氏随机搜集了明清以来129名医家20313个医案,对其中十八反药物配伍情况研究结果显示:共有反案486个,其中附子配半夏者最多,占所有相反配伍的51.68%。在所有反药配伍应用的病证中附子半夏配伍占到84.78%,治疗病种以伤寒及痰饮最多。陈氏统计了《普济方》和《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中含十八反的共411方,其中附子配半夏者达163方。韩氏在二十多年的中药药剂工作过程中,对该院医生所开的处方留心观察与对患者服药前后的了解和随访中发现:附子与半夏同用没有引起中毒和副作用的产生,相反有的病人服用后疗效还很明显。刘沛然以半夏附子和生姜偕用,剂量同时增减,称积四十年之经验,凡有“冷”“痰”之证,两者配伍疗效甚殊而尚未发现不良反应。近代药理研究和临床研究表明,在一般临床用量范围内,半夏配伍附子均不会出现毒性增强或疗效降低。现代实验证明,十八反的禁忌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如半夏与黑附片合用于小鼠,小鼠心电图就出现心肌缺血改变;半夏与炙川乌合用可发生程度不等的传导阻滞。又如以制乌头、姜半夏的单煎、单煎混合或混合煎剂喂饲小鼠,发现单煎混合或混合煎剂的死亡率显著高于单煎,证明两者“相反”理论有一定根据。有人对89年以前共54篇十八反动物实验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发现:乌头(具体品属及生制条件不详)与半夏配伍的共14篇,其中结果2篇报告有毒性增加,其余85.7%未见毒性增加。
以上临床资料显示,两者配伍应用广泛,疗效显著,且安全度较高。实验研究的结果不一致,有毒性增强的结果,但大多数显示毒性不会因为相互配伍而增加。考虑动物试验与人体病理生理条件的差异、人体与动物反应性差异等问题,都会导致实验结果与临床事实不符。所以对其安全l生的评价需以临床观察和历代医家的应用情况为主要参考依据。
3附子配半夏疗效突出的原因分析
中药相反的本质为两种药物同时使用时,患者出现了表现比较剧烈的反应,其反应程度是单个药物所不能达到的,其中的具体反应理当包括治疗作用与副作用,当然也可能包括现代医学的毒性反应。这是药物的共性,一般来说,所有药物都具有治疗作用与副反应,是集两者于一体的双刃剑。中药不同于西药,有诸多的类似于食品或本身就是食品的植物药材。神农本草经将其分为上中下三品,所谓上药养生、中药养性、下药除病,下品一般毒副作用较大,不宜长期服用。占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两种药物同时应用时,会出现明显的副反应,其治疗作用存在,但副作用可能使其出现了其他不适;或者毒副反应非常剧烈,使大多患者根本不能耐受,使得治疗效果不能发挥,出现了与治疗目的或意愿完全相反的结果,所以称这类配伍为相反。野生乌头半夏均属下品,其本身的偏性就很强,中医治病以偏纠偏,即利用药物的阴阳寒热属性的多少来纠正人体出现的各种不协调状态。因此,偏性很强的附子半夏配伍不仅可能会产生副作用,而且其治疗效应也必然更强。
附子与乌头均属于毛莨科植物,附子为此科乌头的子根,属家种栽培品种;乌头则主要是此科北乌头的块根,为野生品种。两者的现代药理研究显示所含的成分类似,都含有乌头类生物碱,其强心、升压、抗炎、镇痛等药效物质基础基本一致。所以,两者在植物渊源上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这种野生的乌头与率夏相反历家认识一致,因此将与草乌同源的附子和半夏配伍,其相反的属性必然存在,但由于附子属于家种品种,而且生长时间较短,又经过适宜的炮制,所以毒副反应表现的可能比较温和,患者可以接受,故此时也就表现为突出的治疗作用了。
4结语
附子半夏药对一直受相反配伍禁忌的约束而不能发挥其非凡的疗效,能够灵活应用者历来仅见于精通医理的大家名家。今对其本质略加探讨,希望学者能够抛开历史陈说的束缚,深刻思考,灵活应用。大量的临床验证,附子与半夏配伍疗效肯定,安全可信。只要表现以阳气不足,虚寒内盛,湿浊内阻为主要病机,出现胃气不和而恶心呕逆,或肺气不降而咳嗽咳痰气喘难平,或寒湿痹阻经隧期节而筋骨关节疼痛久久难以消除者,都可随证加减配伍应用。
转载请明确注明出处及链接,或完整保留此版权信息。
来源:唐汉中医药网 网址:http://www.Chinesemedicines.net
附子半夏药对应用考
药对是对两味配伍比较固定的中药相互使用而能够达到疗效肯定、相辅相成、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者的称谓。附子配半夏,国家药典将其列为禁忌,属中医十八反之乌头反半夏,然而称其为药对,是确有其因。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之。
1药对的来源及历代应用
1.1药对的来源 附子半夏相伍,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其在腹满寒疝宿食病篇所列附子粳米汤,乃仲景治疗寒邪内阻,阴寒湿浊上犯出现以腹中雷鸣疼痛,胸胁逆满呕吐之证而设。方中附子一枚炮用,乃大辛大热之品,大补不足之元阳,散阴寒之气,使阳气回升,阴寒湿浊之邪自然消散。半夏半升,其性辛苦而温,辛开苦降,燥湿化浊,降逆和胃,助附子除阴寒湿浊之邪。两者相合,有君臣相辅相成之意。如此溶温阳散寒、化浊燥湿、降逆和胃为一体,成为治疗元阳不足,寒浊内盛,痰湿内蕴,胃气不和的绝佳搭配。原方佐以甘草、大枣、粳米缓中补虚,以扶助胃气,且可缓解附子的毒性。此药对历家多有应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附子条附方中引载:“胃冷有痰,脾弱呕吐。生附子、半夏各两钱,姜十片,水两盏,煎七分,空心温服。一方:并炮热,加木香五分”。此处是该药对的典型应用。张仲景被称为医圣,其著作《伤寒杂病论》历来为中医学者所奉为圭臬。其所列方只要辨证无误,疗效都非常肯定。可见两者相互配伍,必然有其深意。李时珍亦是中医史上少有的大家,将其列在附方中以示后人,亦说明两者配伍疗效肯定。前后两者所用疾病病机一致,组方固定,对于疗效自然也不容质疑。可见称此为药对理不为过。
1.2药对的历家应用简况及疗效分析此药对历代应用较常见,如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之大五饮丸、半夏汤、附子五积散都用到此药对;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十四味建中汤,以治劳损、形体赢瘦、短气嗜卧、头痛、胃痛、咳喘吐痰、手足冷、夜卧汗多惊悸、小腹拘急、大便滑利、小便频数等症,即以附子配半夏,功在温阳化饮,健中化痰;其他如宋代《圣济总录》之大半夏丸,明代陶节庵《伤寒六书》之回阳救急汤,王肯堂《证治准绳》之小半夏汤;清代张璐《张氏医通》之附子散,《河间六书》之大白劳丸等。近现代的应用也不少见,如近代名医《丁甘仁医案》中以附子配半夏者就有50多处,其治疗病种达十余种,包括痰饮、疝气、中风、伤寒、肿胀、痢疾、哮喘、痹证等。所举医家应用疾病虽有出入,但基本病机都有“寒”和“痰”的共性。以上所列包括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李时珍《本草纲目》都属中医史上的名家或国家修订本草,虽明知相反而用之,足证其利大于弊,疗效非凡。
2从文献看两者配伍的安全性
国家药典之所以认为附子与半夏相反,是源于《神农本草经》的乌头反半夏之说,而附子来源于川乌头的子根,既然乌头反半夏,附子与半夏相反似乎成立。但逻辑上的成立却与历史事实完全不符,这似乎说明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2.1历代本草对附子是否反半夏的记载 《神农本草经》是中药配伍七情相反理论的奠基之作,所谓十八反歌亦是后人对此书记载的相反药物的总结。乌头反半夏即来源于此书的诸药制使篇。此书附子与乌头并列,在乌头制使条下明确记载反半夏,而半夏条下亦记载反乌头,但同篇的附子条下却没有记载反半夏。可以看出,《本经》认为乌头与附子不是同一药物,两者的七情相反不能等同看待。《本草纲目》中的记载也是附子与乌头并列,将川乌附子在同一条目下论述,通篇没有提到附子与半夏相反,而且在其附方中记载了附子与半夏同用治疗胃冷有痰的简效方。更可贵的是,在附子与乌头条将两者进行了反复的区别。认为附子是家种栽培品种,历史久远,品种固定单一,川乌是附子之母,七情配伍与附子一致,仅药效略有不同。而乌头专指野生乌头,其类别繁多,没有经过驯养修治,与附子川乌完全不同,毒性更甚。并在乌头条下专门记载反半夏、瓜蒌、贝母、白敛、白芨。而乌头通篇亦没有与半夏相伍而用的记载;有人考历家本草,对两者相反得出以下结论:附子条下记载反半夏的著作有《本草从新》、《本经逢原》,《本草从新》中只记载附子反半夏,而未谈及草乌是否反半夏。《本经逢原》对所有相反药的记载极不一致,如川乌附子只反半夏,草乌则未提及是否反半夏。且附子反半夏是否有确凿的临床案例,亦未见记载。其余许多重要的本草及现代中药著作,对附子均未提出相反者。考《本草备要》亦是类似,只在附子条下言反半夏,草乌条则只字不提,对附子川乌草乌的分类亦没有《本草纲目》全面细致。
以上可以看出,作为中药学最为经典和权威的《神农本草经》与《本草纲目》,并没有将附子与半夏作为相反的配伍看待。而诸多本草亦是有相同的观点。只是极少数的相反记载是何原因已不好追究,但基本上可以肯定,两者配伍不作为常规禁忌,附子与半夏相伍不属于相反的常规范畴。
2.2现代研究成果及对其安全性的评价刘氏随机搜集了明清以来129名医家20313个医案,对其中十八反药物配伍情况研究结果显示:共有反案486个,其中附子配半夏者最多,占所有相反配伍的51.68%。在所有反药配伍应用的病证中附子半夏配伍占到84.78%,治疗病种以伤寒及痰饮最多。陈氏统计了《普济方》和《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中含十八反的共411方,其中附子配半夏者达163方。韩氏在二十多年的中药药剂工作过程中,对该院医生所开的处方留心观察与对患者服药前后的了解和随访中发现:附子与半夏同用没有引起中毒和副作用的产生,相反有的病人服用后疗效还很明显。刘沛然以半夏附子和生姜偕用,剂量同时增减,称积四十年之经验,凡有“冷”“痰”之证,两者配伍疗效甚殊而尚未发现不良反应。近代药理研究和临床研究表明,在一般临床用量范围内,半夏配伍附子均不会出现毒性增强或疗效降低。现代实验证明,十八反的禁忌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如半夏与黑附片合用于小鼠,小鼠心电图就出现心肌缺血改变;半夏与炙川乌合用可发生程度不等的传导阻滞。又如以制乌头、姜半夏的单煎、单煎混合或混合煎剂喂饲小鼠,发现单煎混合或混合煎剂的死亡率显著高于单煎,证明两者“相反”理论有一定根据。有人对89年以前共54篇十八反动物实验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发现:乌头(具体品属及生制条件不详)与半夏配伍的共14篇,其中结果2篇报告有毒性增加,其余85.7%未见毒性增加。
以上临床资料显示,两者配伍应用广泛,疗效显著,且安全度较高。实验研究的结果不一致,有毒性增强的结果,但大多数显示毒性不会因为相互配伍而增加。考虑动物试验与人体病理生理条件的差异、人体与动物反应性差异等问题,都会导致实验结果与临床事实不符。所以对其安全l生的评价需以临床观察和历代医家的应用情况为主要参考依据。
3附子配半夏疗效突出的原因分析
中药相反的本质为两种药物同时使用时,患者出现了表现比较剧烈的反应,其反应程度是单个药物所不能达到的,其中的具体反应理当包括治疗作用与副作用,当然也可能包括现代医学的毒性反应。这是药物的共性,一般来说,所有药物都具有治疗作用与副反应,是集两者于一体的双刃剑。中药不同于西药,有诸多的类似于食品或本身就是食品的植物药材。神农本草经将其分为上中下三品,所谓上药养生、中药养性、下药除病,下品一般毒副作用较大,不宜长期服用。占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两种药物同时应用时,会出现明显的副反应,其治疗作用存在,但副作用可能使其出现了其他不适;或者毒副反应非常剧烈,使大多患者根本不能耐受,使得治疗效果不能发挥,出现了与治疗目的或意愿完全相反的结果,所以称这类配伍为相反。野生乌头半夏均属下品,其本身的偏性就很强,中医治病以偏纠偏,即利用药物的阴阳寒热属性的多少来纠正人体出现的各种不协调状态。因此,偏性很强的附子半夏配伍不仅可能会产生副作用,而且其治疗效应也必然更强。
附子与乌头均属于毛莨科植物,附子为此科乌头的子根,属家种栽培品种;乌头则主要是此科北乌头的块根,为野生品种。两者的现代药理研究显示所含的成分类似,都含有乌头类生物碱,其强心、升压、抗炎、镇痛等药效物质基础基本一致。所以,两者在植物渊源上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这种野生的乌头与半夏相反历家认识一致,因此将与草乌同源的附子和半夏配伍,其相反的属性必然存在,但由于附子属于家种品种,而且生长时间较短,又经过适宜的炮制,所以毒副反应表现的可能比较温和,患者可以接受,故此时也就表现为突出的治疗作用了。
4结语
附子半夏药对一直受相反配伍禁忌的约束而不能发挥其非凡的疗效,能够灵活应用者历来仅见于精通医理的大家名家。今对其本质略加探讨,希望学者能够抛开历史陈说的束缚,深刻思考,灵活应用。大量的临床验证,附子与半夏配伍疗效肯定,安全可信。只要表现以阳气不足,虚寒内盛,湿浊内阻为主要病机,出现胃气不和而恶心呕逆,或肺气不降而咳嗽咳痰气喘难平,或寒湿痹阻经隧期节而筋骨关节疼痛久久难以消除者,都可随证加减配伍应用。
传承中医 (2010-9-08 10:08:59)
临证辨治时,常常据证将半夏与附子同用,不仅疗效较好,也从未出现过任何毒副作用,而这样配伍,似乎违反了中药所谓“十八反”中的“乌头反半夏”之说,也有药师质疑,须签字才能调配。但实际上,附子并不等同于乌头,二者虽然关系密切但却是两味药,药性与毒性皆有一定的区别,附子是乌头块根上所附生的子根,功能为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里寒之力胜;乌头是乌头的主根(母根),分为川乌和草乌两种,川乌系栽培品,草乌为野生品,二者功效相似,皆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之功,乌头祛风通痹之力较附子为胜,但补火祛寒之力不及附子,故古有“附子逐寒,乌头祛风”之说,而乌头的毒性较附子为大,应用时其用量及配伍皆应谨慎。
在《神农本草经》中有“乌头反半夏”之说,但并没有说附子反半夏。在《本草纲目》中附子与乌头虽然在同一条目下论述,但也没有提到过附子反半夏,况且在其附方中还有附子与半夏同用以治疗胃冷有痰的小方,如在论述附子条的附方中引载:“胃冷有痰,脾弱呕吐。生附子、半夏各两钱,姜十片,水两盏,煎七分,空心温服。一方:并炮热,加木香五分。”
《本经》中规定栝楼是反乌头的,而在当代中医教科书里也没有将附子等同于乌头,栝楼与附子可以同用,如《中医内科学》五版、七版教材中的胸痹(心痛)阴寒凝滞证,在治疗方药中用栝楼薤白白酒汤加枳实、桂枝、附子、丹参、檀香,这里就是栝楼与附子同方。
实际上,《本经》也是将附子与乌头分别阐释的,谓附子曰:“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温,踒。躄拘挛,脚痛,不能行步……神农辛,岐伯雷公甘有毒,李氏苦有毒,大温。”谓乌头曰:“味辛温。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湿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又云:乌喙,神农雷公桐君黄帝有毒。”并在所附诸药制使中提到了乌头反半夏,说:“乌头,乌喙,莽草为使,反半夏”,“半夏,反乌头”,但并没有说附子反半夏,只是说:“附子,地坦为使,畏防风,甘草,黄芪,人参,乌韭,大豆”,此也说明附子与半夏同用并不相反。
附子与半夏相伍同用,首推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中寒饮逆满证条文曰:“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此为中焦虚寒挟饮所致之腹满腹痛,故以附子粳米汤温中散寒,化饮降逆,这个附子粳米汤的药物组成为:炮附子、半夏、甘草、大枣、粳米。方中附子补阳益火,祛寒止痛,阳旺则阴寒湿浊之邪自除,半夏燥湿化浊,降逆和胃,与附子相配可助附子祛除阴寒湿浊之邪。二者相伍既温中散寒,又化浊燥湿、降逆和胃,治疗元阳不足,寒邪内阻,阴寒湿浊上犯之证相得益彰,如此用法,并未认为附子与半夏相反。
自古至今,历代医家据证制方时以附子与半夏相配的医家还有不少,如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中治疗饮酒后及伤寒饮冷水过多所致五饮的“大五饮丸”,方中附子助阳,半夏涤痰。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治疗脾肾久虚,荣卫不足,形体羸瘦,短气嗜卧,咳嗽喘促,吐呕痰沫的“十四味建中汤”,方中附子引火归元,半夏和胃健脾化痰。宋代朱肱《类证活人书》中治疗阴毒伤寒,唇青面黑,身背强,四肢冷,妇人血室痼冷沉寒的“附子散”,附子温阳祛寒,半夏化痰散结。现代中医临床家李可也是最善于以附子伍半夏治疗疑难重症的,《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中常以破格救心汤与小青龙汤合方治疗肺心病心衰、呼吸衰竭等急危重症,其中还多是以生半夏与大剂量附子同用,回阳涤痰,力大效彰。这说明古代权威的药学著作以及历代医家并没有将附子与半夏配伍作为相反之药看待。
综上所述,只要临证辨证准确,病情需要附子与半夏同用时,就不能宥于“乌头反半夏”之说而株连到附子,该相伍时就相伍。不过,在《本经》中,半夏与附子皆属于下经(下品)之药,“主治病多应地,有毒,不可久服”,即使能够相伍,应用时也必须小心谨慎,密切观察病情,中病即止,不能长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