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0/06/14
- 帖子
- 8
- 获得点赞
- 0
- 声望
- 0
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指在有足够静脉血回流的情况下,由于心排血量绝对或相对不足,不能满足机体代谢谢需要而引起的以循环功能障碍为 主的一种病理生理综合征。
心衰在中医临床中属“心悸”、“怔忡”、“水肿”、“喘咳”、“痰 饮”的范畴。
心衰根据其临床表现及其发展过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心衰,左心衰竭和 右心衰竭。心衰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以呼吸困难、疲乏无力力特征。心衰早期 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晚期可出现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心源性哮喘)和 端坐呼吸,病情进一步发展会产生急性肺水肿,急性肺水肿是心源性哮喘的一种严重类型,是由于肺毛细血管压力进一步升高导致肺泡水肿,患者极度 气短、双肺啰音、咯出血性液体,若不及时处理则可致命。
心衰体怔:唇甲发绀,颈静脉充盈,肝颈征阳性,心脏扩大,心动过速, 闻及第三心音奔马律,双肺底可有广泛湿性啰音,伴呼气性哮鸣音,肝肿大, 骰臀部及双下肢水肿。
临床诊断依据是劳力性呼吸困难或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踝部水肿,尿 量减少而体重增加,颈静脉怒张,心脏扩大,心动过速,第三心音奔马律, 双肺底闻广泛湿性啰音,胸片检查示:中、上肺纹理增粗。
中医学认为心衰初起病多在心肺两脏,病久则累及脾肾。其根本原因在 于体虚,尤其与心脾肾阳虚有关。常由于感觉外邪、劳倦过甚、情志所伤、 妊娠分娩而诱发。肺虚不能通调水道,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肾虚则气化不利, 以致水湿停聚,形成水肿,如水气射肺,则肺失肃降,气上逆而喘咳,水气 凌心则心悸,肾不纳气则呼多吸少,气短难续。
西医认为本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为心肌本身疾病。心肌细 胞直接受到侵犯,发生病理改变,如原发性心肌病、心肌炎、中毒性心肌病、 冠心病等。二为继发于负荷过重的心功能损害,最后发展为失代偿性心衰, 如高血压病、慢性心瓣膜病、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等。心衰常因感染、贫血、 心律失常、劳累过度、情绪激动和饮食过饱而诱发。
[治疗]
一、中医治疗
1.气阴两虚型。 主证:心悸气短,头晕目眩,乏力,口干舌燥,失眠盗汗,舌红苔少,脉细数或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党参补中益气;麦门冬、玉竹、生地黄养阴生津;五味子、灸甘草酸甘化阴;熟枣仁宁心安神;丹参活血通脉。全方共奏益气养阴之功效。
加减法:气虚甚加黄芪 ,血虚加熟地 ,心动悸、脉结代加桂 枝 、阿胶 (烊化)。
2.心肾阳虚型。 主证:心悸气短,畏寒肢冷,尿少浮肿,面色青紫,唇青舌暗,苔白,脉沉细或结代。 治法:温阳利水。
方药:熟附子大辛大热,温肾助阳;桂枝、干姜温阳化气;白术、茯苓健脾利水;泽泻、车前子利水渗湿;炙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温阳利 水之功效。
加减法:气虚加党参 ,黄芪 ;气喘甚加五味子 ,山茱萸;血瘀者加丹参 ,红花 。
3.血瘀痹阻型。 主证:心悸气短,心胸刺痛,口唇紫绀,面色暗红,下肢浮肿,舌暗瘀斑,苔白腻,脉涩结代。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黄芪补气以行血;当归、川芎、赤芍养血活血;延胡索行气 止痛;桃仁、红花、丹参活血祛瘀。全方共奏活血化瘀,行气通络之功效。
加减法:气滞加枳壳、香附 ;心悸夫眠加熟枣仁、远志;下肢浮肿加泽泻 、益母草。
4.痰热壅肺型。 主证:心悸气短,咳嗽喘促,不能平卧,咯黄稠痰或痰血粘难咳,尿少,
浮肿,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行水。
方药:生石膏、苇茎清肺泄热;薏苡仁、冬瓜仁、瓜萎清热化痰;
桃仁活血祛瘀;麻黄、杏仁止咳平喘。全方共奏清热化痰,宣肺行水之功效。
加减法:热甚加黄芩 、鱼腥草;痰多加法半夏,胆南星;浮肿加茯苓皮 、泽泻 。
5.阳气虚脱型。 主证:呼吸喘促、不能平卧,烦躁不安,张口抬肩,汗出如油,四肢厥冷或昏厥谵妄,舌紫暗,苔少,脉微细欲绝。
治法:回阳救逆。
方药:熟附子、干姜温阳化气;红参大补元气;麦门冬、五味子养阴生津,阴中求阳,生尤骨、牡蛎重镇潜阳安神。全方共奏回阳救逆之功效。
加减法:喘促甚加细辛 、山茱萸 ;血瘀加桃仁、红花 、丹参 。
心衰在中医临床中属“心悸”、“怔忡”、“水肿”、“喘咳”、“痰 饮”的范畴。
心衰根据其临床表现及其发展过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心衰,左心衰竭和 右心衰竭。心衰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以呼吸困难、疲乏无力力特征。心衰早期 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晚期可出现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心源性哮喘)和 端坐呼吸,病情进一步发展会产生急性肺水肿,急性肺水肿是心源性哮喘的一种严重类型,是由于肺毛细血管压力进一步升高导致肺泡水肿,患者极度 气短、双肺啰音、咯出血性液体,若不及时处理则可致命。
心衰体怔:唇甲发绀,颈静脉充盈,肝颈征阳性,心脏扩大,心动过速, 闻及第三心音奔马律,双肺底可有广泛湿性啰音,伴呼气性哮鸣音,肝肿大, 骰臀部及双下肢水肿。
临床诊断依据是劳力性呼吸困难或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踝部水肿,尿 量减少而体重增加,颈静脉怒张,心脏扩大,心动过速,第三心音奔马律, 双肺底闻广泛湿性啰音,胸片检查示:中、上肺纹理增粗。
中医学认为心衰初起病多在心肺两脏,病久则累及脾肾。其根本原因在 于体虚,尤其与心脾肾阳虚有关。常由于感觉外邪、劳倦过甚、情志所伤、 妊娠分娩而诱发。肺虚不能通调水道,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肾虚则气化不利, 以致水湿停聚,形成水肿,如水气射肺,则肺失肃降,气上逆而喘咳,水气 凌心则心悸,肾不纳气则呼多吸少,气短难续。
西医认为本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为心肌本身疾病。心肌细 胞直接受到侵犯,发生病理改变,如原发性心肌病、心肌炎、中毒性心肌病、 冠心病等。二为继发于负荷过重的心功能损害,最后发展为失代偿性心衰, 如高血压病、慢性心瓣膜病、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等。心衰常因感染、贫血、 心律失常、劳累过度、情绪激动和饮食过饱而诱发。
[治疗]
一、中医治疗
1.气阴两虚型。 主证:心悸气短,头晕目眩,乏力,口干舌燥,失眠盗汗,舌红苔少,脉细数或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党参补中益气;麦门冬、玉竹、生地黄养阴生津;五味子、灸甘草酸甘化阴;熟枣仁宁心安神;丹参活血通脉。全方共奏益气养阴之功效。
加减法:气虚甚加黄芪 ,血虚加熟地 ,心动悸、脉结代加桂 枝 、阿胶 (烊化)。
2.心肾阳虚型。 主证:心悸气短,畏寒肢冷,尿少浮肿,面色青紫,唇青舌暗,苔白,脉沉细或结代。 治法:温阳利水。
方药:熟附子大辛大热,温肾助阳;桂枝、干姜温阳化气;白术、茯苓健脾利水;泽泻、车前子利水渗湿;炙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温阳利 水之功效。
加减法:气虚加党参 ,黄芪 ;气喘甚加五味子 ,山茱萸;血瘀者加丹参 ,红花 。
3.血瘀痹阻型。 主证:心悸气短,心胸刺痛,口唇紫绀,面色暗红,下肢浮肿,舌暗瘀斑,苔白腻,脉涩结代。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黄芪补气以行血;当归、川芎、赤芍养血活血;延胡索行气 止痛;桃仁、红花、丹参活血祛瘀。全方共奏活血化瘀,行气通络之功效。
加减法:气滞加枳壳、香附 ;心悸夫眠加熟枣仁、远志;下肢浮肿加泽泻 、益母草。
4.痰热壅肺型。 主证:心悸气短,咳嗽喘促,不能平卧,咯黄稠痰或痰血粘难咳,尿少,
浮肿,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行水。
方药:生石膏、苇茎清肺泄热;薏苡仁、冬瓜仁、瓜萎清热化痰;
桃仁活血祛瘀;麻黄、杏仁止咳平喘。全方共奏清热化痰,宣肺行水之功效。
加减法:热甚加黄芩 、鱼腥草;痰多加法半夏,胆南星;浮肿加茯苓皮 、泽泻 。
5.阳气虚脱型。 主证:呼吸喘促、不能平卧,烦躁不安,张口抬肩,汗出如油,四肢厥冷或昏厥谵妄,舌紫暗,苔少,脉微细欲绝。
治法:回阳救逆。
方药:熟附子、干姜温阳化气;红参大补元气;麦门冬、五味子养阴生津,阴中求阳,生尤骨、牡蛎重镇潜阳安神。全方共奏回阳救逆之功效。
加减法:喘促甚加细辛 、山茱萸 ;血瘀加桃仁、红花 、丹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