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12/26
- 帖子
- 6715
- 获得点赞
- 247
- 声望
- 63
- 年龄
- 62
[原创]咬文嚼字:《内经》“能”字考识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能”字,在《内经》全书中共见326次,除原有
①“能够”、“才能”等词义外,还有多义。或是同源字,或是古今字,或是通假字,不一而足。
②音、义同“耐”,应读nai 音,耐受之义。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法阴阳奈何?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能夏不能冬”句中四个“能”字,皆作“耐”解。对于这句话的解释,历代注家不尽一致。
杨上善《太素卷三·阴阳》注:“以其内热,故能冬之大寒,不能夏之小热。……寒人遇热,故堪能也。”
唐·王冰注云:“阳胜故能冬,热甚故不能夏。……阴胜故能夏,寒甚故不能冬。”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能,音耐。《礼记·礼运》:‘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其耐作能,盖古以能、耐通用。《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亦有能作耐(注:此句指“能春夏不能秋冬。”按:能,《甲乙经》卷一第十六作“奈”,《千金方》卷十一第一正作“耐”)。”
张介宾《类经二卷·阴阳类》注:“能,耐同。”
按:《诗·小雅·渐渐之石》:“有豕白蹢。”郑玄《笺》云:“豕之性能水。”《释文》:“能,奴代切,本又作耐。”奴代切,奴取声母n,代取韵母ai,反切后成nai。这是古代注音的一种方法。反切后的读音,有的与现代读音不同,必须注意这一点。这是经学考证。
由上可见,能,音、义同“耐”,应读nai 音,耐受之义。《太素》及王冰注不当,马莳及张介宾之注确切。能者,能够也、能力也。耐者,耐受也、耐力也。二者词义或可相当,所以时贤罗石标先生《说医解字》认为是同源字,可参。诚如《说文·心部》所云:“忍,能也。”段注:“能者熊属,能兽坚中,故贤者称‘能’,而强壮称能杰。凡敢于行曰‘能’,今俗所谓能干也。敢于止亦曰‘能’。今俗所谓能耐也。能、耐本一字,俗殊其音。”
③音、义同“态”(態),应读tai(太)音,形态之义。能、態,是古今字;態、态,是繁简字。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素问·病能论》篇名之“能”字,皆与态(態)同义。对于这句话的解释,历代注家不尽一致。
杨上善《太素卷三·阴阳》注:“此时阴阳变极之理,亦是人之病所能也。”
吴昆《素问吴注》:“病之见证,谓之病形;能冬能夏,谓之病能。”
张介宾《类经二卷·阴阳类》注:“形言阴阳之病形,能言气令之耐受也。”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能,音耐。《礼记·礼运》:‘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其耐作能,盖古以能、耐通用。《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亦有能作耐。”
张志聪《素问集注》:“此阴阳之变,能为形身作病也。”张兆璜眉批:“病能者,言奇病之形能也。”
高士宗《素问直解》:“或能冬而不能夏,或能夏而不能冬,故曰病之形能也。”
丹波元简《素问识》:“能与態同。”
丹波元坚《素问绍识》:“《一切经音义》‘姿態’下云:古文作能。”
森立之《素问考注》:“‘姿態’字,古只作‘能’,与‘才能’字形同,而音义皆异。”
楼全善云:“能,盖与態通。態,意也。情態转为形態。”
按:《庄子·秋水》:“未得国能。”于鬯《香草续校书》:“按:能,当读为態(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封禅书》:“旼旼睦睦,君子之能。”[集解]徐广曰:“能,一作態(态)。”而《文选·司马长卿封禅文》正作“君子之態(态)”。
由上可见,能,音、义同“态”(態),应读tai(太)音,形态之义,在此指疾病所产生的症状和体征而言。形,指形体、形状。能、態,是古今字;態、态,是繁简字。因本文上句有“能冬不能夏”、“能夏不能冬”,所以张介宾、马莳仍作“耐”解,欠妥;而作“能”解之注家,也不当;惟日本学者及楼全善解释为“態”(态)确切。
④音、义同胎,应读tai(苔)音,原始之义。能、胎、台,三字是通假字。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对于这句话的解释,历代注家不尽一致。
王冰注:“为能变化生成之元始。”
吴昆《素问吴注》:“谓其能为变化生成之元始。”
张介宾《类经二卷·阴阳类》注:“能始者,能为变化生成之元始也,能始则能终矣。”
张志聪《素问集注》:“《乾》知大始,《坤》以简能,而生万物。”
高士宗《素问直解》:“凡此阴阳者,乃万物之能始也。《易》曰:‘坤以简能,乾知大始’,此之谓也。”
丹波元简《素问识》:“‘能始’二字难解。高曰:‘《易》曰:坤以简能,乾知大始。出于《系辞》。原文云:“乾知太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朱注:“知,犹主也。”文少异。此之谓也。今姑从之。”《初识原稿》云:“‘能当是终字。’《考》亦有此说。”
孙诒让(1848-1908)《札迻》(成于清光绪十九年,即1893年):“能者,胎之借字。《尔雅·释诂》云:‘胎,始也。’《释文》云:‘胎,本或作台。’《史记·天官书》:‘三能’,即‘三台’。是胎、台、能,古字并通用。”当今国内考证此字之著作多引此说为据。实际上孙氏是否引用了日本学者森立之或伊泽裳轩的劳作?请看:
森立之《素问考注》(1860-正月-初五~1864-10-15):“堀川未济曰:‘能始,犹云本始也。能,亦始也。《尔雅·释诂》‘胎,始也。’《释文》‘胎,本作台。台与能同。’《史记·天官书》、《汉书·天文志》‘三台’作‘三能’。《礼记·乐记》疏云:古时以今‘能’字为‘三台’之字。”
伊泽裳轩《素问释义》(1866-08~1867-08-12):“济曰:能与台同。《史·天官书》、《汉·天文志》‘三台’作‘三能’。《礼·乐记》疏:‘古时以今能字,为三台之字。台亦与胎同。’《释诂》‘胎,始也。’《释文》‘胎,本作台。’据此则能亦始也。能始,犹云本始也。”
从时间上分析,日本学者之考释在孙氏之先;从内容分析,孙氏与日本学者雷同,或系参考焉!但皆本于《礼记·乐记》之疏。那么《礼记》经文及注文,又是怎样的呢?请看如下:
《十三经注疏·礼记·乐记》:“故人不耐无乐,乐不耐无形,形而不为道,不耐无乱。”
汉·郑玄注(注:训释经义谓之注):“耐,古书能字也。后世变之,此独存焉。古以能为三台字。”
唐·孔颖达疏(注:给注作注谓之疏,即注的注):“《正义》曰:言‘经之耐字,是古书能字之义’,言‘古书能字,皆作耐字’;云‘后世变之’者,言‘后世以来,变耐为能,不作耐字也’;云‘此独存焉’者,言‘此《乐记》独存耐字以为能也’;云‘古以能为三台字’者,言‘古时以今字能为三台之字’,是‘古者之耐字,为今之能字,能字为三台之字’。后世以来,废古耐字,以三台之能,替耐字之变而为能也,又更作三台之字,是今古变也。”
又,《史记·天官书》:“名曰三能。”《索引》“能作台”。
从以上看出,耐、能、台(胎),三字是古今字,可互换并通假,《说医解字》称是同源字。台与胎通假,应读苔音,是一声,不读二声。
在同一篇中,“能”字的音、义之不同,很有典型性。但历代《内经》注家不一致,何也?主要是随文释义,牵强而解,乃不明字之通假、古今、同源等情况所致。所以弄懂文理必须还要具备一定的古代汉语知识,在阅读原著时还应借助于工具书。
以上繁琐考证,既费时,又费力,希望对网友有所帮助。若有不当之处,请拍砖。
2010-06-12.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能”字,在《内经》全书中共见326次,除原有
①“能够”、“才能”等词义外,还有多义。或是同源字,或是古今字,或是通假字,不一而足。
②音、义同“耐”,应读nai 音,耐受之义。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法阴阳奈何?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能夏不能冬”句中四个“能”字,皆作“耐”解。对于这句话的解释,历代注家不尽一致。
杨上善《太素卷三·阴阳》注:“以其内热,故能冬之大寒,不能夏之小热。……寒人遇热,故堪能也。”
唐·王冰注云:“阳胜故能冬,热甚故不能夏。……阴胜故能夏,寒甚故不能冬。”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能,音耐。《礼记·礼运》:‘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其耐作能,盖古以能、耐通用。《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亦有能作耐(注:此句指“能春夏不能秋冬。”按:能,《甲乙经》卷一第十六作“奈”,《千金方》卷十一第一正作“耐”)。”
张介宾《类经二卷·阴阳类》注:“能,耐同。”
按:《诗·小雅·渐渐之石》:“有豕白蹢。”郑玄《笺》云:“豕之性能水。”《释文》:“能,奴代切,本又作耐。”奴代切,奴取声母n,代取韵母ai,反切后成nai。这是古代注音的一种方法。反切后的读音,有的与现代读音不同,必须注意这一点。这是经学考证。
由上可见,能,音、义同“耐”,应读nai 音,耐受之义。《太素》及王冰注不当,马莳及张介宾之注确切。能者,能够也、能力也。耐者,耐受也、耐力也。二者词义或可相当,所以时贤罗石标先生《说医解字》认为是同源字,可参。诚如《说文·心部》所云:“忍,能也。”段注:“能者熊属,能兽坚中,故贤者称‘能’,而强壮称能杰。凡敢于行曰‘能’,今俗所谓能干也。敢于止亦曰‘能’。今俗所谓能耐也。能、耐本一字,俗殊其音。”
③音、义同“态”(態),应读tai(太)音,形态之义。能、態,是古今字;態、态,是繁简字。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素问·病能论》篇名之“能”字,皆与态(態)同义。对于这句话的解释,历代注家不尽一致。
杨上善《太素卷三·阴阳》注:“此时阴阳变极之理,亦是人之病所能也。”
吴昆《素问吴注》:“病之见证,谓之病形;能冬能夏,谓之病能。”
张介宾《类经二卷·阴阳类》注:“形言阴阳之病形,能言气令之耐受也。”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能,音耐。《礼记·礼运》:‘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其耐作能,盖古以能、耐通用。《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亦有能作耐。”
张志聪《素问集注》:“此阴阳之变,能为形身作病也。”张兆璜眉批:“病能者,言奇病之形能也。”
高士宗《素问直解》:“或能冬而不能夏,或能夏而不能冬,故曰病之形能也。”
丹波元简《素问识》:“能与態同。”
丹波元坚《素问绍识》:“《一切经音义》‘姿態’下云:古文作能。”
森立之《素问考注》:“‘姿態’字,古只作‘能’,与‘才能’字形同,而音义皆异。”
楼全善云:“能,盖与態通。態,意也。情態转为形態。”
按:《庄子·秋水》:“未得国能。”于鬯《香草续校书》:“按:能,当读为態(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封禅书》:“旼旼睦睦,君子之能。”[集解]徐广曰:“能,一作態(态)。”而《文选·司马长卿封禅文》正作“君子之態(态)”。
由上可见,能,音、义同“态”(態),应读tai(太)音,形态之义,在此指疾病所产生的症状和体征而言。形,指形体、形状。能、態,是古今字;態、态,是繁简字。因本文上句有“能冬不能夏”、“能夏不能冬”,所以张介宾、马莳仍作“耐”解,欠妥;而作“能”解之注家,也不当;惟日本学者及楼全善解释为“態”(态)确切。
④音、义同胎,应读tai(苔)音,原始之义。能、胎、台,三字是通假字。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对于这句话的解释,历代注家不尽一致。
王冰注:“为能变化生成之元始。”
吴昆《素问吴注》:“谓其能为变化生成之元始。”
张介宾《类经二卷·阴阳类》注:“能始者,能为变化生成之元始也,能始则能终矣。”
张志聪《素问集注》:“《乾》知大始,《坤》以简能,而生万物。”
高士宗《素问直解》:“凡此阴阳者,乃万物之能始也。《易》曰:‘坤以简能,乾知大始’,此之谓也。”
丹波元简《素问识》:“‘能始’二字难解。高曰:‘《易》曰:坤以简能,乾知大始。出于《系辞》。原文云:“乾知太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朱注:“知,犹主也。”文少异。此之谓也。今姑从之。”《初识原稿》云:“‘能当是终字。’《考》亦有此说。”
孙诒让(1848-1908)《札迻》(成于清光绪十九年,即1893年):“能者,胎之借字。《尔雅·释诂》云:‘胎,始也。’《释文》云:‘胎,本或作台。’《史记·天官书》:‘三能’,即‘三台’。是胎、台、能,古字并通用。”当今国内考证此字之著作多引此说为据。实际上孙氏是否引用了日本学者森立之或伊泽裳轩的劳作?请看:
森立之《素问考注》(1860-正月-初五~1864-10-15):“堀川未济曰:‘能始,犹云本始也。能,亦始也。《尔雅·释诂》‘胎,始也。’《释文》‘胎,本作台。台与能同。’《史记·天官书》、《汉书·天文志》‘三台’作‘三能’。《礼记·乐记》疏云:古时以今‘能’字为‘三台’之字。”
伊泽裳轩《素问释义》(1866-08~1867-08-12):“济曰:能与台同。《史·天官书》、《汉·天文志》‘三台’作‘三能’。《礼·乐记》疏:‘古时以今能字,为三台之字。台亦与胎同。’《释诂》‘胎,始也。’《释文》‘胎,本作台。’据此则能亦始也。能始,犹云本始也。”
从时间上分析,日本学者之考释在孙氏之先;从内容分析,孙氏与日本学者雷同,或系参考焉!但皆本于《礼记·乐记》之疏。那么《礼记》经文及注文,又是怎样的呢?请看如下:
《十三经注疏·礼记·乐记》:“故人不耐无乐,乐不耐无形,形而不为道,不耐无乱。”
汉·郑玄注(注:训释经义谓之注):“耐,古书能字也。后世变之,此独存焉。古以能为三台字。”
唐·孔颖达疏(注:给注作注谓之疏,即注的注):“《正义》曰:言‘经之耐字,是古书能字之义’,言‘古书能字,皆作耐字’;云‘后世变之’者,言‘后世以来,变耐为能,不作耐字也’;云‘此独存焉’者,言‘此《乐记》独存耐字以为能也’;云‘古以能为三台字’者,言‘古时以今字能为三台之字’,是‘古者之耐字,为今之能字,能字为三台之字’。后世以来,废古耐字,以三台之能,替耐字之变而为能也,又更作三台之字,是今古变也。”
又,《史记·天官书》:“名曰三能。”《索引》“能作台”。
从以上看出,耐、能、台(胎),三字是古今字,可互换并通假,《说医解字》称是同源字。台与胎通假,应读苔音,是一声,不读二声。
在同一篇中,“能”字的音、义之不同,很有典型性。但历代《内经》注家不一致,何也?主要是随文释义,牵强而解,乃不明字之通假、古今、同源等情况所致。所以弄懂文理必须还要具备一定的古代汉语知识,在阅读原著时还应借助于工具书。
以上繁琐考证,既费时,又费力,希望对网友有所帮助。若有不当之处,请拍砖。
201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