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2296 于 2015-12-12 11:01 编辑
五门十变针刺一例
一朱性女子,57岁,身形瘦,主诉病史:数年前出现喉咙刺扎感,当做咽喉炎治疗无果,时发时止,时轻时重,终不能彻治,以后渐渐出现肠胃不好,主要表现小腹部胀满,每天后半夜尤甚,畏冷,饮食不能寒凉,胀满时轻时重,胀满时不能后气,若得后气则快然爽然,腹内偶尔有较大的响鸣音,大便不规整,时干时溏,不能食凉,饮食口味尚可,小便始终尚好,双手脉缓弱,偶尔晨起口里微微有甘甜味,甘甜味道不很重,微微有一些又很快消失,口时有干燥感,不是经常有,睡眠一直较好。治疗上有时当咽喉病治疗,效果甚微;有时按照脾胃亏虚治疗,有效或无效,效果也不十分明显,迁延日久,今年三月份时,咽喉病开始加重,咽喉由原来的扎刺感逐渐变为憋胀感,拘紧感,感觉极为难受,吞咽尚无影响,做喉镜检查,发现咽部息肉若干,医院建议手术,随于四月份手术,手术后感觉咽喉轻松若似无病,但肠胃依然不好,小腹依然胀满,手术后仍以肠胃病治疗数次。迁延至十月份,即手术半年余,咽喉再次逐渐出现不舒,表现主要以胀为主,肠胃病似有加重感,胀满严重,在医院做肠镜检查,发现唯独乙状结肠处稍有充血,水肿,充血水肿也不很严重,其余均无异常,小腹部依然胀满,偶有疼痛,腹部情况如前似有加重。
患者来时诉说病史如上,所见症状如上,依其经历和表现,诊为脾藏有变,此为病之根本所在,脾脉通于咽嗌,脾有变,淫溢于脉,则见于咽嗌,咽嗌乃脾藏之门户,与地气相通,乃脾藏变化首见于端始之部位,息肉乃脾藏久病出现的标象也,显现于形体之变化;腹部胀满,得后气则快然如衰,腹部乃脾藏主使之野,脾本有变,气不能宣舒,故腹部胀满,《黄帝内经》有“脾病则腹满,得后气则快然如衰”的记载;口中微有甘味乃脾藏本味,偶尔见口中甜味,正是其本气不能藏守而外溢之相;胃无病变,故受纳正常,此病咽喉息肉以及大便不规整乃其标。
脏腑之病,尤其是五藏,一旦出现藏相之本动,在治疗上不可以单独治疗本臧之病,因为脏腑之间是互生互制的关系,一藏之气的盛衰与动变,每和它藏之气的盛衰有关,起于无形之变,依赖藏相之间的无形之相生相制,予以扶佐增损,因此选择五门十变的针法选穴,予以针刺,调理藏相之间的平衡,从此入手予以治疗。
11月25号,第一次选穴:足临泣,太白,足三里,阴谷,首选此四穴,针刺,用补法。
方解:此乃脾藏功能亏虚所致,虚则补其母,脾为己土,其母乃火,戊癸合化为火,戊癸合化能够生真土而增强脾土的功能,戊乃胃脉,三里乃戊土,土中之阳土,癸乃肾脉,阴谷乃癸水,水中之真水,真水阳土合化生真土,能强化脾土之功能,故取此二穴;又因为甲己互化互通,相须相使为用,可以相互强化,甲为胆脉,足临泣为木中之阳木,己为脾脉,太白为土中之真土,真土阳木互化而扶助,相得益彰,能增强脾土的功能,故选取此二穴,选此二穴,取意伙伴互帮互助也,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意。
并处方如下:生白术12克,生怀药12克,川附片10克,小茴香10克,天台乌药10克,淡干姜10克,党参15克,木香10克,生白芍15克,当归10克,嘱咐患者,水煎,饭前凉服,一天三次。
11月26号,第二次针刺,患者自诉第一次针刺服药后,稍微有舒服感,咽喉也呈现舒服感,效不更方,继续依照上次取穴针刺。
11月27号,患者来针刺,进门满面喜悦,自言昨晚看电视时,开始出现排气,排气四次,排气后肚子感觉异常舒服,咽喉感觉也出现轻松感,胀满减轻许多,已经见效,继续用以上穴位针刺,方药仍取上方,稍事加减,上方去掉香附子,天台乌药,加荔枝核10克,再进三付。
27号,28号是礼拜天,因事没有针灸,单纯内服中药。
12月1号患者再次来诊所,心情大好,自言已经非常好,肚子舒服,咽部也极度轻微,感觉甚为满意。
西医对于这种情况,内在之脾病无法查出来,只看到咽部的息肉,采取手术之法,犹如割韭菜,因为根本不能撼动,割一茬,生一茬,终不能治愈、中医虽治疗不在病灶处,但却是索源之治
五门十变针刺一例
一朱性女子,57岁,身形瘦,主诉病史:数年前出现喉咙刺扎感,当做咽喉炎治疗无果,时发时止,时轻时重,终不能彻治,以后渐渐出现肠胃不好,主要表现小腹部胀满,每天后半夜尤甚,畏冷,饮食不能寒凉,胀满时轻时重,胀满时不能后气,若得后气则快然爽然,腹内偶尔有较大的响鸣音,大便不规整,时干时溏,不能食凉,饮食口味尚可,小便始终尚好,双手脉缓弱,偶尔晨起口里微微有甘甜味,甘甜味道不很重,微微有一些又很快消失,口时有干燥感,不是经常有,睡眠一直较好。治疗上有时当咽喉病治疗,效果甚微;有时按照脾胃亏虚治疗,有效或无效,效果也不十分明显,迁延日久,今年三月份时,咽喉病开始加重,咽喉由原来的扎刺感逐渐变为憋胀感,拘紧感,感觉极为难受,吞咽尚无影响,做喉镜检查,发现咽部息肉若干,医院建议手术,随于四月份手术,手术后感觉咽喉轻松若似无病,但肠胃依然不好,小腹依然胀满,手术后仍以肠胃病治疗数次。迁延至十月份,即手术半年余,咽喉再次逐渐出现不舒,表现主要以胀为主,肠胃病似有加重感,胀满严重,在医院做肠镜检查,发现唯独乙状结肠处稍有充血,水肿,充血水肿也不很严重,其余均无异常,小腹部依然胀满,偶有疼痛,腹部情况如前似有加重。
患者来时诉说病史如上,所见症状如上,依其经历和表现,诊为脾藏有变,此为病之根本所在,脾脉通于咽嗌,脾有变,淫溢于脉,则见于咽嗌,咽嗌乃脾藏之门户,与地气相通,乃脾藏变化首见于端始之部位,息肉乃脾藏久病出现的标象也,显现于形体之变化;腹部胀满,得后气则快然如衰,腹部乃脾藏主使之野,脾本有变,气不能宣舒,故腹部胀满,《黄帝内经》有“脾病则腹满,得后气则快然如衰”的记载;口中微有甘味乃脾藏本味,偶尔见口中甜味,正是其本气不能藏守而外溢之相;胃无病变,故受纳正常,此病咽喉息肉以及大便不规整乃其标。
脏腑之病,尤其是五藏,一旦出现藏相之本动,在治疗上不可以单独治疗本臧之病,因为脏腑之间是互生互制的关系,一藏之气的盛衰与动变,每和它藏之气的盛衰有关,起于无形之变,依赖藏相之间的无形之相生相制,予以扶佐增损,因此选择五门十变的针法选穴,予以针刺,调理藏相之间的平衡,从此入手予以治疗。
11月25号,第一次选穴:足临泣,太白,足三里,阴谷,首选此四穴,针刺,用补法。
方解:此乃脾藏功能亏虚所致,虚则补其母,脾为己土,其母乃火,戊癸合化为火,戊癸合化能够生真土而增强脾土的功能,戊乃胃脉,三里乃戊土,土中之阳土,癸乃肾脉,阴谷乃癸水,水中之真水,真水阳土合化生真土,能强化脾土之功能,故取此二穴;又因为甲己互化互通,相须相使为用,可以相互强化,甲为胆脉,足临泣为木中之阳木,己为脾脉,太白为土中之真土,真土阳木互化而扶助,相得益彰,能增强脾土的功能,故选取此二穴,选此二穴,取意伙伴互帮互助也,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意。
并处方如下:生白术12克,生怀药12克,川附片10克,小茴香10克,天台乌药10克,淡干姜10克,党参15克,木香10克,生白芍15克,当归10克,嘱咐患者,水煎,饭前凉服,一天三次。
11月26号,第二次针刺,患者自诉第一次针刺服药后,稍微有舒服感,咽喉也呈现舒服感,效不更方,继续依照上次取穴针刺。
11月27号,患者来针刺,进门满面喜悦,自言昨晚看电视时,开始出现排气,排气四次,排气后肚子感觉异常舒服,咽喉感觉也出现轻松感,胀满减轻许多,已经见效,继续用以上穴位针刺,方药仍取上方,稍事加减,上方去掉香附子,天台乌药,加荔枝核10克,再进三付。
27号,28号是礼拜天,因事没有针灸,单纯内服中药。
12月1号患者再次来诊所,心情大好,自言已经非常好,肚子舒服,咽部也极度轻微,感觉甚为满意。
西医对于这种情况,内在之脾病无法查出来,只看到咽部的息肉,采取手术之法,犹如割韭菜,因为根本不能撼动,割一茬,生一茬,终不能治愈、中医虽治疗不在病灶处,但却是索源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