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宽心汤、养心汤、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九龙神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4/03/24
帖子
1498
获得点赞
301
声望
63
宽心汤慈爱心一片,好心肠二寸,正气三分,宽容四钱,孝顺常想,老实适量,奉献不拘,回报不求。
把这八味药放在"宽心锅"里文火慢炒,不焦不燥,越细越好,三思为末,淡泊为引,做成菩提子大小,和气汤送下,清风明月,早晚分服,可净化心灵,升华人格,陶冶情操,调适心情,物我两忘,宠辱不惊。


《仁斋直指》
处方
黄芪(炙) 15克;白茯苓 15克;茯神15克;半夏曲15克;当归 15克;川芎 7.5克;远志 7.5克(取肉,姜汁淹,焙);辣桂 7.5克;柏子仁7.5克;酸枣仁7.5克(浸,去皮,隔纸炒香);北五味子7.5克;人参 7.5克;甘草 12克(炙)

功能主治
治心虚血少,惊惕不宁。

方解
心主血而藏神。心经气血不足,无以养神,则神不安,故见惊悸不寐。治当益气养血,补心宁神,方中参、耆以补心气,芎、归以养心血,二茯、远志、柏仁、枣仁、五味以宁心安神,更用半夏曲和胃化痰以助运,辣桂辛散以制酸收,甘草调和诸药,共成益气补血,养心安神之功。

用法
上为粗末。每服9克 加生姜5片,大枣2枚,水煎,空腹时服。如水饮内停,怔忡心悸者,加槟榔、赤茯苓。


医方集解
【方名】养心汤 (补心血)

【组成】黄耆 蜜炙、 茯苓、茯神、当归 酒洗、川芎、半夏麴 一两 ,甘草 炙 一钱 ,柏子仁去油 、酸枣仁炒 、远志去心炒、五味子、人参、肉桂 二钱半 。

【用法】每服五钱。

【主治】 治心虚血少,神气不宁,怔忡惊悸。

心神主血而藏神,经曰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心血虚则易动,故 怔仲惊悸,不得安宁也。

【方论】 此手少阴药也。人参、黄耆以补心气,川芎、当归以养心血,二茯、远志、柏仁、酸枣以泄心热而宁心神,五味收神气之散越,半夏去扰心之痰涎,甘草补土以培心子,赤桂引药以入心经,润以滋之,温以补之,酸以敛之,香以舒之,则心得其养矣。


医林绳墨大全
【药物组成】黄连、白茯苓、茯神、麦冬、当归、芍药、甘草、远志、陈皮、人参、柏子仁、半夏、五味子、川芎、肉桂、莲肉4个(去心)。

【处方来源】《医林绳墨大全》卷四。

【方剂主治】痰多少睡,心神不足。

【用法用量】水煎服。


医统卷
【来源】《医统》卷七十。

【组成】当归身1钱,生地黄1钱,熟地黄1钱,茯神1钱,人参1钱半,麦门冬1钱半,五味子15粒,柏子仁8分,酸枣仁8分,甘草(炙)4分。

【主治】体质素弱,或兼病后思虑过多而不寐者。

【用法】水1盏半,加灯心、莲子,煎8分,食远服。

【附注】《证治宝鉴》无柏子仁。


医级
【来源】《医级》卷八。

【组成】人参、黄耆、茯苓、茯神、当归、川芎、柏子仁、枣仁、远志、甘草。

【加减】烦渴,加麦冬、五味子、桂圆。

【功效】培中益气,养肝脾,通肾气,宁心神。

【主治】心气不足,神志不安。


傅青主女科
【来源】《傅青主女科·产后编》卷下。

【组成】炙黄耆1钱,茯神8分,川芎8分,当归2钱,麦冬1钱8分,远志8分,柏子仁1钱,人参1钱半,炙草4分,五味10粒(1方有元肉6枚)。

【主治】产后心血不定,心神不安。

【用法】加生姜,水煎服。

【附注】《胎产指南》有枣仁。

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我们每天挂在口上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句话,一般解释如后。正气即人体的生理机能.主要指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邪能力以及康复能力。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但实际上在《素问·刺法论》原文中,“正气”的本意并非目前中医理论中所指的正气。

《素问·刺法论》云:“黄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复得其往,气出于脑,即不邪干,气出于脑,即室先想心如日。欲将入于疫室,先想青气自肝而出,左行于东,化作林木。次想白气自肺而出,右行于西,化作戈甲。次想赤气自心而出,南行于上,化作焰明。次想黑气自肾而出,北行于下,化作水。次想黄气自脾而出,存于中央,化作土。五气护身之毕,以想头上如北斗之煌煌,然后可入于疫室。”
可见原文讲的是观想,至于效果如何,应该和每位医者的修炼程度有关。

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清微道法枢纽之中有一段文

或问:制邪之道如何?

师曰:但修己以正,立可制矣。子不闻“花月之妖不敢见狄梁公乎?”正人君子,鬼神犹且知惧,况有道之士哉。

在我们的这个三维度空间中,存在着形形色色,高低层次不同的灵体。许多灵体都会幻化形貌,装扮声音语言,寻找和侵犯一些适合于自己需求的肉体房舍,达到它们的目的。它们对人类的侵袭,一般是针对体内正气不足者和存在功能追求心者,这两类人最易吸引它们的主动进攻。所以人们一定要学会主动抗拒它们乘虚而入的技术,应当学会识破它们的伎俩,谢谢绝任何外来性的信息体进入自己的肉体之内。不管它们是以佛的模样还是道的模样而来,或者是以老师的模样,以及所敬所爱人的形貌而请求,都要一概拒绝。对任何动听的语言和功能的诱惑,全都要迅速识破,保持住无私无欲。在透过表象就能识透那些都是邪灵的幻化,诱人上当受骗而已。
当自己能够坚持拒绝时,它们则难以得逞,即使由于它们的能量强劲,能够强行钻入我们的体内,也不要相信它们能够呆得住。因为,如果自己始终坚持着不接受,拒绝它们的入侵,不在住房“合同”上签字,它们也就还是无可奈何。怕就怕我们自己恐惧、迁就、默许、或者同意。如果真正能够咬钉嚼铁地拒之,它们也就不能久呆,在折腾一番之后必然还是会退出,这一个特点是人们要牢记的特征。因为在精神领域的时空内,同样存在着法则,所以人们在原则上是不可以做出丝毫让步的。
每个自己的肉体房子,只能允许自己生命中的性、神、魂、魄拥有“居住证”和“房产权”。人人体内都有三清境,有佛地,有道场,有众师,并不需要外人进入家中居住帮忙,任何贪念都将可能丧失自己的住房证。外来的要进入体内的非伪即邪,所以,绝对不要将其外借和招租,不可以主动交出这个管理权,或者借给别人暂住,在心意上不要主动开启这个缝隙,让它们钻入和占领。那么,外魔、邪灵也就全都无法真正损害修身者。这也就是一种“全凭心意下功夫”的特殊注解。
正气内存,邪不可干。这一句话中,并非仅仅指病气、邪气、疫气,同样包括着魔灵、邪灵、鬼魅之属。故正气内存的高境界,需要人们心正意正,无私无欲,无贪求,不敢为天道之先,不羡慕功能之玄,不求天眼之开,而真正以修心为本,立足于本份地求证心性修持大道生。由心生魔,魔自上身。这些特点一旦掌握住,诚守修持清明的心意,也就安然和坦然无咎。

人与人是不同的,同样的饮食、同样的环境条件,同样的环境条件,有些人容易得病,有些人却没那么容易得病?又如,同是做治疗,有人副作用反应剧烈、痛苦不堪,有人却反应比较轻,医生或者护士则强调这是每个人的个体差异造成的;我想,一个人容易得病与否、反应强烈与否,应该是与个体差异性有很大关联。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黄帝内经》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其身体内的正气与邪足,在互相砥砺的过程中,此消彼长,此长彼消,最终一方胜于另外一方的过程,犹如一座天平上的平衡点,那边占优势那边就是赢家。如果一个人“正气内存”,抵抗力强,就不会轻易受到“病邪”的感染,而正气弱者经常生病,这便是个体内的“正气” 内存的多寡不同而而决定其得病与否。这就是中医治病观中所谓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它出自于《黄帝内经》中,意思是体内存在旺盛的正气,邪气就不容易侵犯;反之,邪气之所以侵犯人体,必定是由于正气之虚弱。
这句话是从正反两方面来说明同一个问题,也就是说,正气强就不易得病,正气弱就容易得病,在这里“正气”是起决定作用的。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人体脏腑功能正常,正气旺盛,气血充盈流畅,卫外固密,外邪难以入侵,内邪难于产生,就不会发生疾病。《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口问》说:“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灵枢·百病始生》也说:“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虛相得,乃客其形。”所以说,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如果一个人身体内在的“正气内存”且很强大,则心态比较平和,状态很好,人在这种状态下,体质不会受外界的“邪气”侵袭,那么外在的风寒暑湿、六淫之气就无法透过卫气的保护进入体内,体内的五脏六腑在这股“正气”的保护之下,各自按照自己的和功能完成自己职责,身体自然不会得病。即使是体内的细菌,也可以和它和平共处,但最终受到正气的影响自动退出。
中医特别强调“天人相应”的整体观,认为自然界气候的变化对整个生态环境有直接的影响,人和自然是一样的,内心的正气越足,生命越旺盛,一切外感病,本质上都是人与环境的不协调造成的,当人体的调节能力下降或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不能适应环境就会发病。
所谓“不正”即为邪,邪气相对正气而言,是指一切不正常状态,一般地说,邪气是指一切致病因素。邪气包括内生和外来两部分。内生之邪,是由于机体调节失灵或防御机能缺陷所致;外来之邪,多是由自然界和社会因素对调节机能的干扰或对防御机能的破坏所造成。具体些说,邪气的来源大致包括以下七个方面,包括:六淫及疫疠、七情过度、饮食不节、劳逸失当、虫兽侵害及创伤、痰饮水湿、气滞血瘀。因此民间有言:“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疾病必然是你的体内先有让细菌、毒素存活的土壤,而后这些病菌才会闻风而至。西医治病,用抗生素、消炎药,虽然快但其实都是治标本的操作。因此我们应该顺应自然界的变化,以此保持人体内外环境的和谐,达到防病强身的目的,如果体内的元气充足,就不怕周围环境的致病菌,如果人体的正气不足,邪气自然就会占据上风,引发人体病变,因此,《黄帝内经·素问》里除了有:“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外,还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说法。也因此,中医在治病中特别强调“治未病”便是此理。
《黄帝内经》中的“正气”,后人理解为精、气、神,或者说是精、神、气、血、津、液以及各脏腑的功能活动。用现代医学术语来说,正气主要指人体防御机能和调节机能。或者通俗地说叫作“元气”。人要正气内存,心安自得而培养元气,才能“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欲望强烈之人有损元气,所以,古人在教人们养生的时候,一再强调养心的重要性,名医朱丹溪在《格致余论》里就强调说:“心动则相火亦动,动则精自走”。这里的“相火”是欲念的意思,心稍微有一点点活动,那么欲念就会跟着动起来。中医养生的目的就是通过良好的生活方式、合理的平衡膳食、坚持的运动锻炼及良好的心态,达到正气充实,就可以预防导致疾病的因素的侵袭,减少疾病的发生,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那么怎样才能增强人体的正气呢?按照中医的理论,如果做到以下几点便可增强人体的抵抗力,饮食有节,情志畅达,“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是指人只要思想淡泊,精神内守,那么就不容易生病了。同时“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积极治愈已有疾病,祛邪既扶正。
除了上述的理解,我觉得正气还可以理解为一种心理上的“正气”,一种精神力量。如果一个人的心中有着很强大的精神力量的话,他不会被带入邪道,一个人如果拥有“一身正气”,那么这样的人则会凛然不可侵犯,用尽歪门邪道也无法让其投降,这样的道理与身体正气内存的道理上是一样的。此外,我对正气的理解,还并非仅仅指病气、邪气、疫气、正义,“由心生魔,魔自上身”它还同样包括着魔灵、邪灵、鬼魅之属,因此正气内存的境界,还需要做人要心正意正,无私无欲,只有如此,才能安心与坦然。
因此,如果你能守住一身的正气,不受外界影响的话,不光生活会简单幸福很多,身体也会阳气十足,抵抗力倍增。


疗心法言
《素问·天真论》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老子曰∶人生以百年为限,节护乃至千岁。如膏之小炷与大炷耳。人大言我小语,人多烦我少记,人悸怖我不怒。淡然无为,神气自满。此长生之药。
刘河间曰∶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形以气充,气耗形病,神根据气立,气合神存。修真之士,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持满御神,专气抱一。以神为车,以气为马。神气相合,可以长生。又曰∶全生之术,形气贵乎安,安则有伦而不乱。精神贵乎保,保则有要而不耗。故保养之道,初不离乎形气精神。
达摩曰∶心不缘境,住在本源。意不流散,守于内息。神不外役,免于劳伤。人知心即气之主,气即形之根。形者气之宅,神形之具,令人相因而立。若一事有失,即不合于至理,可能久立焉?
老子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直指》曰∶清谓清其心源,静谓静其气海。心源清则外事不能扰,性定而神明;气海静则邪欲不能作,精全而复实。
《指归》曰∶游心于虚静,结志于微妙,委虑于无欲,指归于无为。故能达生延命,与道为久。
《妙真经》曰∶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故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
《元道真经》曰∶生可冀也,死可畏也。草木根生,去土则死。鱼鳖沉生,去水则死。人以形生,去气则死。故圣人知气之所在,以为身宝。
《仙经》曰∶精气神为内三宝,耳目口为外三宝。常令内三宝不逐物而流,外三宝不诱中而扰。
又曰∶毋劳尔形,毋摇尔精。归心静默,可以长生。
《定观经》曰∶惟令定心之上,豁然无覆;定心之下,旷然无塞。旧孽日销,新孽不造。无所挂碍,迥脱尘病。
又曰∶唯灭动心,不灭照心。但凝空心,不凝住心。
重阳祖师曰∶老人于十二时中,行住坐卧,一切动中,要把心似泰山,不摇不动,谨守四门,眼耳鼻口,不令内入外出。此名养寿,要紧。
《真人大计》曰∶奢懒者寿,悭靳者夭,放散劬劳之异也。田夫寿,膏粱夭,嗜欲多少之验也。处士少疾,游子多患,事务简烦之殊也。故俗人竞利,道士罕营。
《唐书》曰∶多记损心,多言耗气。心气内损,形神外散,初虽不觉,久则为弊。
《元始真经》曰∶喜怒损性,哀乐伤神,性损则害生,故养性以全气,保神以安身,气全体平,身安神逸。此全生之诀也。
《洞神经》曰∶养生以不损为延年之术,不损以为有补卫生之经。
《天真论》曰∶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
《庄子》曰∶能遵生者,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又曰∶吾生也有涯,而智也无涯,以有涯逐无涯,殆矣已而。为智者,殆而已矣。
《秋声赋》云∶奈何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此士大夫通患也。又曰∶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人常有多思多忧之患,方壮遽老,方老遽衰。反此亦长生之法。
孙思邈曰∶多思则神殆,多念则智散,多欲则智昏,多事则劳形,多言则气乏,多笑则伤藏,多愁则心慑,多乐则语溢,多喜则妄错昏乱,多怒则百节不定。
《小有经》曰∶才所不胜而强思之,伤也;力所不任而强举之,伤也;深忧而不解,重喜而不释、皆伤也。
《淮南子》曰∶太喜坠阳,太怒破阴,是以君子有节焉。
《玄珠》曰∶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脉络伤,伤阳则衄血,伤阴则下血。
《书》曰∶行走勿语,伤气,语多则住而再语。笑多则肾转腰疼。
《神仙传》曰∶养寿之道,但莫伤之而已。
《素问》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真训》曰∶眼者身之镜,耳者体之牖,视多则镜昏,听众则牖闭。面者神之庭,发者脑之华,心悲则面焦,脑减则发素。精者体之神,明者神之宝,劳多则精散,营竟则明消。
《妙真经》曰∶视过其目者明不居,听过其耳者精不守,爱过其心者神不居,牵过于利者动则惧。
《真诰》曰∶镜以照面,智以照心,镜明则尘垢不染,智明则邪恶不生。
《阴符经》曰∶淫声美色,破骨之斧锯也。世之人不能秉灵烛以照迷情,持慧剑以割爱欲。流浪生死之海,害生于恩也。
《河图帝视萌》曰∶侮天地者凶,顺天时者吉,春夏乐山高处,秋冬居卑深藏。吉利多福,寿考无穷。
《西山记》曰∶一体之盈虚消息,皆通乎天地,应乎万类,和之于始,和之于终,静神灾想,生之道也。
《卫生诀》云∶凡人一日一夜,一万三千五百息,减之一息则寒,加之一息则热。脏腑不和,诸疾生焉。故元气在保养,谷神在守护。
吕洞宾曰∶寡言语以养气,寡思虑以养神,寡嗜欲以养精。精生气,气生神,神自灵也。是故精绝则气绝,气绝则命绝也。是故精气神,人身之内三宝也。
齐丘子曰∶乔松所以能凌霜雪者,藏正气也;美玉所以能犯烈火者,蓄至精也。是以大人昼运灵旗,夜录神芝,觉所不觉,思所不思,可以冬御风而不寒,夏御火而不热。故君子藏正气,可以远鬼神,伏奸佞。蓄至精者,可以保生灵,跻福寿,是以贵乎养气也。
《素问》曰∶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长有天命。
又曰∶食风者灵而延寿算,食谷者多智而劳形神,食草者痴愚而力足,食肉者勇鄙而多嗔,服气者常存而得道。
《传》曰∶杂食者,百病妖邪所钟。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焉。所以服气者千年不死,故身飞于天,食谷者千百皆死,故形归于地。
《白玉蟾》曰∶薄滋味以养气,去嗔怒以养性,处卑下以养德,守清静以养道。
学山曰∶食饮有节,脾土不泄;调息寡言,肺金自全;动静以敬,心火自定;宠辱不惊,肝木自宁;恬然无欲,肾水自足。
益州老人曰∶凡欲身之无病,必须先正其心,使其心不乱求,心不狂思,不贪嗜欲,不着迷惑,则心君泰然矣。心君泰然,则百骸四体虽有病不难治疗。独此心一动,百患为招,即扁鹊华佗在旁,亦无所措手乎。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本帖最后由 九龙神 于 2015-11-25 09:32 编辑

恬淡虚无 --
“恬”-- "恬"是一个竖心旁加一个舌头的"舌"字,与"舔"是同根同源,本意是说动物和人受伤后,会下意识的拿舌头去舔伤口(而事实证明唾液中含有很多能促进伤口愈合的酶、氨基酸或者是其他的物质),所以,舔是一种通过自我疗伤、自我宽慰,最后达到接纳自我、自得其乐的一种能力。

“淡”-- 淡泊,无奢望、无妄;

“虚无”就是佛家讲的心无挂碍,“虚”的意思就是让自己的心灵和精神获得最大的自由;而道家讲,物质世界的本源来自于那个"无"(详见量子物理“夸克”理论)。
恬淡才能从容,虚心方可纳物

真气从之--
"真"指的就是天然赋予人本来的那个面目(父母的精子和卵子结合的一瞬间"两精相搏谓之神","神"带来的能量也就开始运动了),推动细胞分裂发展的能量就叫元气,是先天赋予的,这就是所谓的“真气”或“先天真元”(如地球的石油和天然气,过度开采导致地球变暖,而人过度开采自己的先天真元之气导致虚火上浮)。

当人处于一种"恬淡虚无"的状态时,人先天被赋予的"真气"就会随着指挥它的"神"去开始运作,即“从之”;如不服从擅自“开小差”,“正气”不在岗,则“虚邪贼风”这种负面能量就会乘机而入。

精神内守--
与其对应的是精神外露。

其中精外露:包括漏精(滑精、遗精、意淫等等)失精(男性易理解;女性为各类阴道分泌物,流产是最大的失精,等等)体液流失(拉肚子、尿血、尿蛋白、尿糖、冷汗、盗虚汗、大汗、类似人命终结时的“汗出如油”、流脓鼻涕、流口水、流血等等),一般来讲,没精的人首先是眼睛没神(或漏神),其他表现,如脸色发黑发痨,好像蒙着一层灰;所以需要进“补”(补漏)

与神的内守相对应的是“漏神” “失神” 心“不在焉” 等,初期会影响情绪(如:难以“聚精会神”--注意力极难集中;“心神不宁”-- 强迫状态;"神不守舍"--焦虑、坐卧不安;"失魂落魄" --抑郁;"魂飞魄散"--恐惧状态;“失神”--目光呆滞的木僵状态;“神出鬼没”--幻觉或妄想,等等心理问题),后期会伤神(严重的精神疾病:精神分裂、多种人格、身份识别障碍“我是谁?”等等)

病安从来--
做到精和神内守,1、有积累(仓库里面有粮)“养精蓄锐”“神采奕奕”;2、神在自我的体内,反应很快“有如神助”,强力查杀病毒(如:病毒,细菌,虚邪贼风),可马上就把它赶出去了(立即启动自免疫系统);怎么可能得病呢?


【国医指南】--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养生以不伤为本。
大凡快意处,即是受病处。老年人随时预防,当于快意处发猛省。
爽口物多终作疾。
已饥方食,未饱先止。
养静为摄生首务。
养生之方,首先节欲。
若学多情寻往事,人间何处不伤人。
不是闲人闲不得,闲人不是等闲人。
人不得夜食。
百味未成熟勿食,五味太多勿食,腐败闭气之物勿食。
吃饭先喝汤,不用请药方。
戒晚食为养生善术。
饱生众疾。
夜饱损一日之寿。
俭于饮食,可以养脾胃;俭于嗜欲,可以聚精神。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不语,寝不言。
食能以时,身必无灾。
怒后不可便食,食后不可便怒。
慎言语,节饮食。
心不求睡者,不得睡;心求睡者,亦不得睡;唯忘睡者,睡斯美矣。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冬月宜温足冻脑。
冬不欲极温,夏不欲极凉。
冬寒尤可近火,火在表;夏热必戒纳凉,凉入里也。
饥而食,渴而饮;昼而兴,夜而寝。无浪喜,无浪忧;病而卧,死而休。
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
华山处士如容见,不觅仙方觅睡方。
多食则气滞,多睡则神昏。
先睡心,后睡眼。
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与寒。
食取称意,衣取适体,即是养生之妙药。
养生求安乐,亦无深远难知之事,不过寝食之间尔。
养生者,不过慎起居饮食,节声色而已。节在未病之前,而服药在已病之后。
粗茶淡饭饱即休,补破遮寒暖即休,三平二满过即休,不贪不妒老即休。
善养生者,慎起居,节饮食,导引关节,吐故纳新。
自知气发每因情,情在何由气得平。
声色者败德之具,思虑者残生之本。
忧悲多恚,病乃成积;好憎繁多,祸乃相随。
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
制怒者当涵养于未怒之先。
厚于味者薄于德,沉于乐者反于忧。
虽然外固三要,尤要内遣三害。三害者,邪念、烦恼、嗔恚也。。
独抱浓愁无好梦。
哀乐失时,殃咎必至。
真人本是凡人做,悟者何难?名利如山,隔断神仙路往还。
恩爱牵缠不自由,名利萦绊几时休?放宽些子留余地,免致中年早白头。
酒是烧身硝焰,气是无烟火药。
欲求长生先戒性。
大贵之生常速尽。
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日月欲明,浮云盖之;河水欲清,沙石秽之;人性欲平,嗜欲害之。
见素抱朴,少思寡欲。
劝君少干名,名是锢身锁;劝君少求利,利是焚身火。
未得则羡,已得则厌;厌而求新,则为恶无不至矣。
节嗜欲者,治身之本。
名高折人寿,思苦减天年。
利关不破,得失惊之;名关不破,毁誉动之。
穷奢极欲,算来何益精神。
佳肴与美酒,都是腐肠膏;艳声与丽色,真是伐命刀。
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养心莫善于寡欲。
养生之方,首先节欲。
养生难在去欲。
怒是猛虎,欲是深渊。
破爪伤肤,坏梳摘发,色为之变;聚珍痤身,列艳靡骨,心为之安。
莫言名与利,名利是身仇。
息意去欲,归于无为。
虚名浮利浓于酒,醉得人心死不醒。
患生于多欲,害生于未备。
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祸患生于邪心,邪心诱于可欲。
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殉物,危若冰谷。
富贵何欣欣,贫贱何戚戚,一为利所驱,至死不得息。
嗜欲正浓时,能斩断;怒气正盛时,能按捺;此皆学问得力处。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心劳而气废,疾以之生矣。
心乱则神烦,神烦则欲盛,欲盛则疾且死矣。
饥忌浴,谓之腹虚不可令耗气耳。
百病从脚起。
百病生于气。
百病积聚,皆起于虚。
忌汗当风、卧当风、洗浴当风、睡当风。
忍尿不便,膝冷成痹。
明治病之术者,杜未生之疾。
病加于小愈。
病多知药性。
常有小疾则慎疾,常亲小劳则身健。
一心疗万病,不假药方多。
七情之病也,看花解闷,听曲消愁,在胜于服药者矣。
人参补气,羊肉补形。
三分治病,七分调养。
万般补养皆虚伪,唯有操心是?妗?
上药养命,中药养性。
无病赛过活神仙。
天道自然,人道自己。
不是暮年能耐病,道人心地本来宽。
不须忧老病, 心是自医王。
心安病自除。
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
有愁皆苦海,无病即神仙。
寻气如寻病,消愁便消灾。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吾身本无患,卫养在得宜。一毫不加慎,百病所由滋。
身作医王心是药,不劳和扁到门前。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养生当用食补,治病当用药攻。
养老之要,耳无妄听,口无妄言,身无妄动,心无妄念。此皆有益于老人也。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病无良药,自解自乐。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病养精神胜服药,贫知节俭胜营生。
调药性易,调己性难。
一笑解衰容 。
人生要适情,无荣何来辱。
人生能知足,烦恼即时除。
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
不以奢为乐,不以廉为悲。
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乐天知命故不忧。
耳目宽则天地窄,事务短则日月长。
收得放心,戒得忿怒,薄得世味,远得嗜欲,这个中间养了多少精神。
会做快活人,凡事莫生事;会做快活人,省事莫惹事。
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
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也。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我若未忘世,虽闲心亦忙;世若未忘我,虽退身难藏。
身适忘四肢,心适忘是非;既适又忘适,不知我是谁。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珍贵)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
君子贵知足,知足万虑轻。
若无知足心,贪求何日了。
和心在于行适。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始知年与貌,衰盛随忧乐。
省功不如省事,省事不如清心。
眉上几分愁,且去观棋酌酒;心中多少乐,只来浇花种竹。
脱尽名利缰锁,世界原来大。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人生之为体,易伤难养。
人有福则富贵至,富贵至则衣食美,衣食美则骄心生,骄心生则行邪僻,行邪僻则身夭死。
万人操弓,共射其一招,招无不中;万物彰彰,以害一生,生无不伤。
口中言少,心头事少,肚里食少,自然睡少。依此四少,神仙可了。
无事如有事提防,才可弭意外之变;有事如无镇定,方可消局中之危。
见利轻亡其身,岂不惑哉。
以财为草,以身为宝。
只有一身宜爱护,少教冰炭通心神。
外护其身,如惜千霄茂树,勿纵一斧之刃伤焉;内护其行,如惜渡海之浮囊,勿容一针之锋破焉。
全生为上,亏生次之,死次之,迫生为下(在压迫下生最下等 )-吕氏春秋-贵生。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行端直则无祸害,无祸害则尽天年。
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明者远见于未萌,而智者避危于无形。
保生者寡欲,保身者避名。
养生以不伤为本。
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
能保身养性者,常须善言不离口,良药莫离手。
祸不入慎家之门。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
心有千载忧,身无一日闲。
圣人除心不除境,凡人除境不除心。
但能虚心绝虑,保气养精,不为外境爱欲所牵,恬淡以养神、气,即长生之道毕矣。
治心无他术,要使百念空。
性海澄渟平少浪,心田洒扫净无尘。
性躁暴者,一身之剧贼。
欲多则心散。
一日之忌,暮无饱食;一月之忌,暮无大醉;一岁之忌,暮须远内;终身之忌,暮常护气。
大乎大笑,耗人元气。
久言笑,则脏腑伤。
言谈有节,可以延年。
固守虚无,以养神气。
养生之道,必爱气存神。
爱气如守关。
语言宜常简默。
常默元气不伤,少思慧烛内光,不怒百神和畅,不恼地心清凉。
善养鱼者治其水,善养人者治其气。
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
练形还精,练精还气,练气还神。
俭于视,可以养神;俭于言,可以养气。
精神内伤,身必败亡。
人生何适不艰难,赖有胸中万斛宽。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不诱于誉,不恐于诽。
只因忘宠辱,至此不伤神。
外物得亦不喜,失亦不忧,则心定矣。
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真人之心,如珠在渊;众人之心,如泡在水。
家无仓廪储,心有宇宙春。
谁能养气塞天地,吐出自能成虹霓。
得而不喜,失而不忧。
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唯同乎天和者为然。
毁誉善恶不入于心,其名曰虚。心虚则安。
阴阳好合,接御有度,可以延年。
淫声美色,破骨之斧锯也。
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
一段光明君记取,要知无念是真归。
五情不思,五味不贪,不欲不染,六根清净,方寸澄清澈,便是真丹。
生我者道也,灭我者情也。
多言则背道,多欲则伤生。
我闻浮图教,中有解脱门 ;置心为止水,视身为浮云。
忧喜心忘便是禅。
要做长命人,莫做短命事。
发宜多栉,齿宜多叩,液宜常咽,气宜清炼,手宜在面。
食气者常有少容。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
天主正,地主平,人主安静。
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不淫于至乐,不安于至静,能栖神静乐之间,谓之守中。
不耻贫贱,不贪富贵,不嗜声色,不耽名利,不惧患难,不怍黜辱,外无所求,内无所惑。
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有事无事,常若无心;处静处喧,其志唯一。
自静其心延寿命,无求于物长精神。
闭目养神,调息养气。
人生难得老来闲。
不以欲伤生,不以利累形。
 
修身养性,无欲则刚,动静有时,阴阳相生。善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