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4/03/24
- 帖子
- 1498
- 获得点赞
- 305
- 声望
- 63
作者:王教授
邓铁涛老先生曾经多次抱怨说:“中医临床教科书与临床实践脱了节,教科书讲的理法方药,在药房中找不到,看不见,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中医临床水平较低甚至很低!当然,这里也有我们的责任”。
邓老先生所说的可是一句大实话。其实,无论是在药房还是在病房或是门诊,何止是临床教科书与临床实践脱了节,那基础理论教科书不都是与临床实践脱了节,以至中医临床水平较低甚至很低!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中医的老五院一版统编教材就是由西学中班的同志主持编写的,以后各版则多是其延续和不断增加内容。例如对“气”的解释,1958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南京中医学院主编的《中医学概论》说:“气的意义,广泛而复杂”,对“气”没有个统一的认识,是说不清道不明。6年之后的1964年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北京中医学院的《内经讲义》指出“气的含义有二,一指流通着的微小难见物质……一指人体脏器组织的活动能力”。1978年,又出版了北京中医学院主编的《中医学基础》,这本书在重复了前面的观点之外,又加上了一句,“但两者又是相互联系的,前者是后者的物质基础,后者为前者的功能表现”,虽说是物质,是功能,却还是找不到看不见摸不着。如今对中医“气”的解释已经不仅仅是哲学意义的“气”和“理”,而且还是现代物理学中的“炁”和“场”了。还有那“宗气”、“中气”、“元气”、“营气”、“卫气”、“五脏六腑之气”……等等几十上百种之“气”。单这“气”到底是什么如何分类?就够你去忙活去猜想去琢磨了的!
时下,中医大学的各类本科和各级各类研究生的教材,以及各种各样的专著,除了在“中医理论”的概念上兜兜圈子之外,为了制造一个似模似样的所谓理论系统,不惜牵强附会。把现代科学的所谓“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什么“老三论”、“新三论”、更新的东西都塞了进来。将什么“黑箱理论”、“模糊数学”、“以太”、“浑沌”等等毫不相干的概念,硬性比附,强加类比。
把古人现代化,把古代的思想现代化,不能不说存有几分攀附心理,也为学界所诟病。这些玩意儿除了可以吹嘘中医经典理论如何高深莫测之外,连自己也没弄个清楚明白到底是什么,却要装腔作势来糊弄人,实在没有任何实用价值。不过,那些所谓中医理论大师,如不让他们吹嘘这些东西,又能吹出些别的什么东东来能让人信服呢?
可以肯定地说,以往绝大多数中医医生源自于民间,原本有着丰厚的实践意识,有一技之长,并没有那么多的所谓“理论”。他们是不会去看《黄帝内经》、《神农本草》、《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等那些所谓中医经典著作的。只是“家传相承”、“师徒相授”,充其量只是看看《药性赋》、《汤头歌诀》和“师傅真传”什么的,靠经验来看病。希盼能立马见效、药到病除、妙手回春。
因而,根本就不知道还有什么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经典,更不知道现代中医的什么“传统科学”。所以,那些人为制造出来的所谓完整独特、博大精深的系统理论,无非是花瓶和摆设罢了,只会对那些想拿个文凭、弄个学位、评个职称、评个大师的神马人士才会有点用,而对民间中医生来说没有丝毫用处。只能说到不能做到,理论不能指导实践,哪能不与临床实践“脱了节”?
中医的教科书基础的指导不了临床,临床的又不能指导医疗实践,这“脱了节”的事儿早已是不爭的事实,业内人士更是心知肚明。
一位学现代医学的长辈曾说,中医界可以说是乱象丛生。你看看那中医医院的中医生们所写的病历,那里还有什么中医基础理论,不都是学了现代医学那一套,早已找不着北了,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姓啥名谁。那所谓“阴阳学说”,虽说是春秋战国时期阴阳家所催生,实则似乎更象同时代名家邓析那帮人“阴阳两可”玩嘴皮子的诡辩,阴阳互抱,阴阳易位,阴中有阳,阳中又有阴是也。所谓“五行学说”也只不过是阴阳五行家邹衍为了警诫吓唬那帮王公贵族们的把戏,五德终始随方面而服,让他们免于爭斗有所顾忌而相信“五行生克轮回”才是“帝王轮流更替”的天意。可时至今日,却仍然囿于此说,沿袭两千多年前的说辞来解释人的生理病理,说明生命现象!什么民间派、学院派、经典派,还有那荒诞无稽的所谓“各家学说”,简直就是一件“皇帝的新衣”。那“伤寒家”说是“寒”,“温病家”说是“温”,“寒凉派”说是“火热”,“滋阴派”说“阴不足”,“补阳派”说是“阳不足”,“补土派”说“脾虚”,其实大家谁都没看到那件新衣裳,只是凭自己想当然而作出的不同诠释。总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爭辩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不象现代医学,一个新的理论产生后,只要大家都认可,并得到临床实践验证,旧的理论就会被淘汰,而且还要继续不断地探索、追求、发展和扬弃。你不妨大胆去问问那老头,当年儿子、老婆病危时咋不用“中医”?之前怎么就不能“识未病”、“治未病”了?
听到这话,作为中医人心中确实不是滋味,可谓五味杂陈,不可名状。这难道不就是“中医人现状”误中医?难道人家说得都不对都说错了?!人家就不读“诸子百家”书?不究“阴阳五行”理?不留意、不观察、不分析、不对比、不推理、不判断?人家真的就是傻瓜笨蛋一个毫无理智?真不知当下的中医“领军人物”、“国医大师”、“名老中医”、“名中医”们听了之后又有何感受?
邓铁涛老先生可是中医世家,又有七、八十年的临床经验,功底深厚,如今的“中医泰斗”、“国医大师”,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维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有着义不容辞、不可推卸的责任。理应认认真真担当起历史的重任,编写出一套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用价值高水平的中医临床教科书来,以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典范。可是,邓老先生却十分谦虚,始终未见其动笔,为什么不肯动笔?此时不写待何时!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稍纵即逝哦!那怕是自己耄耋之年精力有限,只稍动口不动手,弟子们假手代劳也未尝不可哦。实在令大家不可思议,不得不为之感到遗憾和惋惜!。
其实,只要不是少数神人们所具备的那种所谓“也许一个也没有”的“内证能力”,不是“神乎神”的“治未病”。能让人学了之后,治病灵验、临床有用、可以重复“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经得起“实践检验“和“逻辑检验”,这样的教科书大家自然会去学习之实践之,不管是民间的抑或科班出身的乃至学习现代医学的医生们,都会奉之为经典圭臬,认真学习努力效法。
所以,大家都非常期盼邓铁涛老先生能有这样一套与中医临床实践“不脱节”,能“找得到”,“看得见”的“理法方药”来,真正能“说到做到”,大众化的中医临床教科书刊出,以提高中医临床水平和能力,而绝不是什么“理论专著”和“邓老凉茶”哦!
〔 [原创 2010-03-26 21:36:56] 今日有感 整理重发 京且〕。
邓铁涛老先生曾经多次抱怨说:“中医临床教科书与临床实践脱了节,教科书讲的理法方药,在药房中找不到,看不见,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中医临床水平较低甚至很低!当然,这里也有我们的责任”。
邓老先生所说的可是一句大实话。其实,无论是在药房还是在病房或是门诊,何止是临床教科书与临床实践脱了节,那基础理论教科书不都是与临床实践脱了节,以至中医临床水平较低甚至很低!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中医的老五院一版统编教材就是由西学中班的同志主持编写的,以后各版则多是其延续和不断增加内容。例如对“气”的解释,1958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南京中医学院主编的《中医学概论》说:“气的意义,广泛而复杂”,对“气”没有个统一的认识,是说不清道不明。6年之后的1964年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北京中医学院的《内经讲义》指出“气的含义有二,一指流通着的微小难见物质……一指人体脏器组织的活动能力”。1978年,又出版了北京中医学院主编的《中医学基础》,这本书在重复了前面的观点之外,又加上了一句,“但两者又是相互联系的,前者是后者的物质基础,后者为前者的功能表现”,虽说是物质,是功能,却还是找不到看不见摸不着。如今对中医“气”的解释已经不仅仅是哲学意义的“气”和“理”,而且还是现代物理学中的“炁”和“场”了。还有那“宗气”、“中气”、“元气”、“营气”、“卫气”、“五脏六腑之气”……等等几十上百种之“气”。单这“气”到底是什么如何分类?就够你去忙活去猜想去琢磨了的!
时下,中医大学的各类本科和各级各类研究生的教材,以及各种各样的专著,除了在“中医理论”的概念上兜兜圈子之外,为了制造一个似模似样的所谓理论系统,不惜牵强附会。把现代科学的所谓“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什么“老三论”、“新三论”、更新的东西都塞了进来。将什么“黑箱理论”、“模糊数学”、“以太”、“浑沌”等等毫不相干的概念,硬性比附,强加类比。
把古人现代化,把古代的思想现代化,不能不说存有几分攀附心理,也为学界所诟病。这些玩意儿除了可以吹嘘中医经典理论如何高深莫测之外,连自己也没弄个清楚明白到底是什么,却要装腔作势来糊弄人,实在没有任何实用价值。不过,那些所谓中医理论大师,如不让他们吹嘘这些东西,又能吹出些别的什么东东来能让人信服呢?
可以肯定地说,以往绝大多数中医医生源自于民间,原本有着丰厚的实践意识,有一技之长,并没有那么多的所谓“理论”。他们是不会去看《黄帝内经》、《神农本草》、《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等那些所谓中医经典著作的。只是“家传相承”、“师徒相授”,充其量只是看看《药性赋》、《汤头歌诀》和“师傅真传”什么的,靠经验来看病。希盼能立马见效、药到病除、妙手回春。
因而,根本就不知道还有什么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经典,更不知道现代中医的什么“传统科学”。所以,那些人为制造出来的所谓完整独特、博大精深的系统理论,无非是花瓶和摆设罢了,只会对那些想拿个文凭、弄个学位、评个职称、评个大师的神马人士才会有点用,而对民间中医生来说没有丝毫用处。只能说到不能做到,理论不能指导实践,哪能不与临床实践“脱了节”?
中医的教科书基础的指导不了临床,临床的又不能指导医疗实践,这“脱了节”的事儿早已是不爭的事实,业内人士更是心知肚明。
一位学现代医学的长辈曾说,中医界可以说是乱象丛生。你看看那中医医院的中医生们所写的病历,那里还有什么中医基础理论,不都是学了现代医学那一套,早已找不着北了,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姓啥名谁。那所谓“阴阳学说”,虽说是春秋战国时期阴阳家所催生,实则似乎更象同时代名家邓析那帮人“阴阳两可”玩嘴皮子的诡辩,阴阳互抱,阴阳易位,阴中有阳,阳中又有阴是也。所谓“五行学说”也只不过是阴阳五行家邹衍为了警诫吓唬那帮王公贵族们的把戏,五德终始随方面而服,让他们免于爭斗有所顾忌而相信“五行生克轮回”才是“帝王轮流更替”的天意。可时至今日,却仍然囿于此说,沿袭两千多年前的说辞来解释人的生理病理,说明生命现象!什么民间派、学院派、经典派,还有那荒诞无稽的所谓“各家学说”,简直就是一件“皇帝的新衣”。那“伤寒家”说是“寒”,“温病家”说是“温”,“寒凉派”说是“火热”,“滋阴派”说“阴不足”,“补阳派”说是“阳不足”,“补土派”说“脾虚”,其实大家谁都没看到那件新衣裳,只是凭自己想当然而作出的不同诠释。总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爭辩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不象现代医学,一个新的理论产生后,只要大家都认可,并得到临床实践验证,旧的理论就会被淘汰,而且还要继续不断地探索、追求、发展和扬弃。你不妨大胆去问问那老头,当年儿子、老婆病危时咋不用“中医”?之前怎么就不能“识未病”、“治未病”了?
听到这话,作为中医人心中确实不是滋味,可谓五味杂陈,不可名状。这难道不就是“中医人现状”误中医?难道人家说得都不对都说错了?!人家就不读“诸子百家”书?不究“阴阳五行”理?不留意、不观察、不分析、不对比、不推理、不判断?人家真的就是傻瓜笨蛋一个毫无理智?真不知当下的中医“领军人物”、“国医大师”、“名老中医”、“名中医”们听了之后又有何感受?
邓铁涛老先生可是中医世家,又有七、八十年的临床经验,功底深厚,如今的“中医泰斗”、“国医大师”,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维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有着义不容辞、不可推卸的责任。理应认认真真担当起历史的重任,编写出一套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用价值高水平的中医临床教科书来,以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典范。可是,邓老先生却十分谦虚,始终未见其动笔,为什么不肯动笔?此时不写待何时!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稍纵即逝哦!那怕是自己耄耋之年精力有限,只稍动口不动手,弟子们假手代劳也未尝不可哦。实在令大家不可思议,不得不为之感到遗憾和惋惜!。
其实,只要不是少数神人们所具备的那种所谓“也许一个也没有”的“内证能力”,不是“神乎神”的“治未病”。能让人学了之后,治病灵验、临床有用、可以重复“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经得起“实践检验“和“逻辑检验”,这样的教科书大家自然会去学习之实践之,不管是民间的抑或科班出身的乃至学习现代医学的医生们,都会奉之为经典圭臬,认真学习努力效法。
所以,大家都非常期盼邓铁涛老先生能有这样一套与中医临床实践“不脱节”,能“找得到”,“看得见”的“理法方药”来,真正能“说到做到”,大众化的中医临床教科书刊出,以提高中医临床水平和能力,而绝不是什么“理论专著”和“邓老凉茶”哦!
〔 [原创 2010-03-26 21:36:56] 今日有感 整理重发 京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