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治小儿腹泻秘方

白头翁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05
帖子
8808
获得点赞
68
声望
10
年龄
54
13.1小儿腹泻方

【来源】徐小洲,《名医特色经验精华》

【组成】防风、乌梅、甘草各5克,桔梗3克,葛根、生山楂、谷芽、麦芽、扁豆衣、黄芩各10克,黄连2克,陈石榴皮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3次。

【功用】祛风清热、健脾利湿。

【方解】方中防风、葛根祛风解表;山楂、谷芽、麦芽、扁豆衣健脾胃,助消化;桔梗升清阳;黄连、黄芩清热燥湿、解毒;乌梅、石榴皮固涩止泻;甘草缓急止痛,并调和诸药。本方配伍周到,其效不同凡响。

【主治】小儿腹泻。病程较短,泻下稀薄或臭秽,苔薄白或腻之证,无论是因六淫外感或伤食所致,均可服用。

【加减】湿盛苔腻,加厚朴、马齿苋各10克;尿少,加赤茯苓、车前子各10克;阳虚舌淡,去黄芩、黄连,加炮姜、黑附片各5克。

【疗效】验之临床,疗效颇著。



13.2调中止泻汤

【来源】郭治纲,《幼科条辨》

【组成】焦山楂12克,茯苓、车前子、葛根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多次服。

【功用】消食健脾,升清降浊,利尿止泻。

【方解】病因伤食致泻,治宜消食化滞、调中止泻。故方中重用焦山楂,取其消食化滞、敛阴收涩止泻;茯苓健脾利湿;车前子利尿而不伤阴,苓、车合用,健脾利尿止泻;葛根既能解肌退热,又能升清降浊、生津止泻。小儿阴常不足,泻下易于伤阴而现口渴,微热之证,此方药切合病机,药性和平,四药合用,共奏消食健脾、升清降浊、利尿止泻之功,故用之其收效甚捷。

【主治】小儿伤食腹泻。

【加减】若泄泻初起,腹痛泻下不爽者,用本方送服牛黄散(牵牛子、大黄各等分,研细末,备用)0.5克以导滞止泻。

【疗效】临床验之,每获良效。



13.3通补汤

【来源】卞兴亚,《陕西中医》(5)1985年

【组成】炒白术、茯苓、猪苓、车前子、泽泻、通草、炒柴胡、陈皮各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加蔗糖调味,分数次频服。或日服2次。

【功用】健脾利湿、升阳止泻。

【方解】本病多因感受湿邪,或过食生冷,乳食不节,或久病久泻,耗伤脾气所致。本方乃依“通因通用”之法而制,“以通为补”故名。方用白术、茯苓健脾燥湿利水;猪苓、车前子、通草渗湿利水;陈皮健脾理气;柴胡升阳;甘草和中调药。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利湿升阳之功,以恢复脾胃化机则腹泻自止。

【主治】小儿非感染性腹泻。

【加减】伤食泻、加焦山楂、炒麦芽、鸡内金等;脾虚泻,加党参、山药、扁豆等。属于重型者则根据脱水程度给予适量输液,有酸中毒者,应予积极纠正。

【疗效】治疗766例,治愈744例,转院20例(未效转院8例,自动转院12例),死亡2例(1例伴心衰,1例并发尿毒症)。治愈率为97.1%。一般服药1~6天,最多15天即愈。

【附记】治疗期间,轻型应禁食8~12小时,重型禁食12~24小时,余按常规进行。



13.4增液益胃汤

【来源】张仕明,《四川中医》(3)1986年

【组成】人参9克,葛根20克,白术5克,茯苓、茵陈各9克,藿香5克,金银花6克,乌梅12克,马齿苋20克,甘草5克。

【用法】上药加水1000毫升,煎至500毫升。嘱其停乳食24小时频频饮用。

【功用】益气生津、清热除湿。

【方解】本证是湿热之邪蕴积肠道、损伤正气,而致本虚标实之证。故方用人参益气生津、固元气以改善血液循环状况;重用葛根意在鼓舞胃气生津;茯苓渗湿实脾;白术燥湿健脾而和中;藿香辟秽泄浊而醒脾,乌梅酸平,取其酸甘化阴之意,固涩止泻;茵陈、金银花、马齿苋均能清热解毒。本方药性平和,无苦燥伤胃之虑。诸药合用,补不留邪,凉不犯寒,温不偏燥,相得益彰,共奏益气生津、清热、除湿之效。

【主治】小儿重证腹泻。证见腹泻、尿少、腹满、口唇干燥或发绀,或伴有呕吐、面色苍白、精神萎靡、烦躁或脱水。

【加减】不发热或热势不甚者,去马齿苋、金银花;心肾阳虚者,加干姜、附片以回阳救逆。严重脱水,见药即吐者,加用生脉注射液和西药静脉输液(本组中有4例)。

【疗效】治疗80例,服药少则3剂,多则7~8剂,均获痊愈。



13.5益气温阳汤

【来源】李仁铭,《陕西中医》(8)1990年

【组成】炙黄芪45克,炮姜、车前子、诃子各15克,陈皮、焦白术、茯苓各10克,黄连2克,焦山楂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病重2剂)。小儿每次服50毫升,成人(16岁)每次服100毫升,日服3~4次。一旦水泻控制,即要减量服用。

【功用】益气温阳、固涩止泻、兼清余毒。

【方解】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属中医水泻范畴。方中重用炙黄芪益气;炮姜温中散寒;车前子、茯苓、白术利水实大便;诃子涩肠止泻;黄连清热解毒;焦山楂消食化滞。全方合用,益气温阳,固涩止泻,兼清余毒,为攻补兼施,而重在温补。故临床用治轮状病毒性腹泻(肠炎),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主治】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水泻)。

【加减】如兼感冒者,加藿香、防风;兼吐者,加半夏;兼腹痛者,加白芍;若大便每日次数在30次以上者,可重用黄芪、诃子。

【疗效】治疗67例,结果特效(服药后1~2小时水泻得到控制,6小时大便次数正常)42例;良效(用药8小时后大便次数正常)19例;有效(用药12小时后大便次数正常)5例;无效(用药15小时内大便次数无改变)1例。总有效率为98.5%。而西药对照组(痢特灵、土霉素、酵母片等)22例,总有效率为32%。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13.6化湿健脾汤

【来源】施宗文,《辽宁中医杂志》(2)1989年

【组成】藿香、木香各6克,茯苓、法半夏、麦芽、神曲、陈皮各10克,葛根、焦山楂各9克,生姜1片。

【用法】上药加冷水浸泡20分钟后煎煮,每隔30分钟左右频服1次,每次服3~7毫升,每1.5日1剂。

【功用】芳香化湿、健脾和中。

【方解】本方系家传验方。小儿脾胃薄弱、胃肠嫩小,无论外感六淫,或内伤饮食均可引起腹泻。方用藿香芳香化湿,木香理气和中;茯苓、半夏、陈皮健脾利湿;葛根升清降浊;焦山楂、麦芽、神曲消食化滞。诸药合用,共奏芳香化湿、健脾和中之效,用治婴幼儿腹痛腹泻、下痢赤白、久泻不止,每获良效。

【主治】婴幼儿腹泻,或赤白痢。

【加减】兼外感表寒,加苏叶、防风各6克;下痢赤重,加黄连5克;下痢黏冻,加苍术10克;发热苔黄,加金银花、连翘、败酱草各10克;四肢抽搐惊厥者,加钩藤15克,天麻、蝉蜕各6克;呕逆者,加竹茹5克,生姜适量。

【疗效】治疗婴儿腹泻20例,均获痊愈。服药最少3剂,最多7剂即愈。



13.7温阳止泻汤

【来源】董廷幼,《浙江中医杂志》(5)1988年

【组成】炒党参6克,陈皮、广木香各3克,苍术(粉泔水浸)、车前子、葛根、炒麦芽各10克,淡附片、干姜各1.5克,炒金银花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至150毫升,分3~4次口服。

【功用】温阳健脾、化湿止泻。

【方解】婴幼儿脾常不足,复受湿邪,使运化失健,久则易伤脾阳,脾阳伤则不能温运腐熟水谷,而致泻泄不愈。故方用炒党参补脾益气;苍术燥湿健脾;车前子利尿实大便;葛根升清降浊以止泻;木香、陈皮理气和中;干姜、附子温阳暖中;麦芽善消乳食,佐以炒金银花清泄肠热。诸药合用、共奏温阳健脾、化湿止泻之功。然而在临床应用中,注意附子用量,宜掌握在1.5克,最大不能超过2克,以免辛燥太过、耗伤阴液。同时暂停母乳,嘱母服维生素B?1等药,以根除病源,以收良效。



13.8肠炎散

【来源】廖卫东,《中西医结合杂志》(1)1990年

【组成】炒苍术、炒扁豆、茯苓、苡仁、车前子、金银花、赤石脂各150克,木香、藿香、黄芩、鸡内金、葛根各100克,肉豆蔻、厚朴各50克,山楂90克,泽泻60克。

【用法】先将上药烤干,共研成极细末,备用。1岁以内者每次服2.5克,1岁以上每次服5克,每日服2次,连服2日观察疗效。

【功用】健脾消食、化湿止泻。

【方解】方中以茯苓、苡仁、泽泻、车前子淡渗利湿;藿香、苍术芳香化湿;扁豆、苍术、茯苓健脾燥湿。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车前子有降低肠腔内渗透压和保护肠黏膜及吸附解毒作用;茯苓、苍术能增强淀粉酶和左旋木糖吸收率。另外,黄芩、金银花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赤石脂有吸附炎性渗出物作用。加黄芩、金银花清泄肠热;赤石脂涩肠止泻;木香、厚朴理气和中;葛根升清降浊;鸡内金、山楂、肉豆蔻消食健脾,且有促进食物消化吸收之功。综观全方,有抗菌、抗病毒、助消化、止泻之效。对于婴幼儿秋季腹泻,特别是水泻,早期适当配伍使用收涩药(如赤石脂),于病无妨,并可起到缩短疗程的作用。

【主治】婴幼儿秋季腹泻。

【疗效】治疗29例,结果痊愈24例,好转(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其他伴随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者)5例。总有效率达100%。



13.9泽苓保赤汤

【来源】田国桢,《陕西中医》(7)1986年

【组成】泽泻、猪苓各14克,诃子5克,生姜6克,大枣3枚、砂仁3~5克,白术、山药、扁豆各6~10克,苍术3~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少量频服。

【功用】健脾燥湿、分利湿浊。

【方解】方中以白术、山药、扁豆、苍术健脾祛湿,砂仁醒脾化湿,行气宽中;诃子涩肠止泻;泽泻、猪苓渗利湿浊,分导水湿从小便而去;姜枣和胃止呕。诸药合用,本方以健脾燥湿、分利湿浊为主法,通过分利,达到涩肠止泻之目的,故而对小儿腹泻有较好的疗效。

【主治】小儿秋季腹泻。

【加减】若有发热者,加连翘、薄荷;大便色黄,加六一散;腹胀,加川朴、大腹皮;食欲不振,加神曲、麦芽。

【疗效】治疗81例,除1例未继续坚持治疗外,其余80例均获痊愈(98.8%),无1例脱水或死亡。一般退热时间为1~2天,止泻时间为2~4天。



13.10渗湿运脾汤

【来源】胥桂生,《陕西中医》(8)1990年

【组成】六一散12克(包煎)、茯苓、炒苡仁、藿香、炒谷芽、炒麦芽各10克,炒苍术、煨葛根各6克,陈仓米45克。

【用法】每日1剂,上药加水煎2次,取汁400毫升,入锅内,加入陈仓米,煮至汤稠,取汤分6~8次喂服。2天为1疗程。以上剂量为1.5岁患儿,<6个月剂量减半,>18个月者剂量酌加。

【功用】芳香渗利、运脾止泻。

【方解】本方系根据“脾健不在升,贵在运”,“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以及“利小便,实大便”之古训而制方。方用六一散、茯苓、苡仁渗湿健脾;藿香、苍术芳香化湿,醒脾和中;炒二芽,消谷运脾;煨葛根升清降浊而止泻,陈仓米补脾胃。并随证加减,共奏芳化渗利、运脾止泻之功。用之临床,颇有效验。

【主治】婴幼儿夏秋季腹泻。

【加减】发热,加苏叶10克;呕吐,加姜半夏10克,陈皮6克;腹胀加煨木香6克,炒莱菔子10克;尿少,加车前子、泽泻各10克;大便热臭,加炒黄芩6克,金银花炭12克;大便酸臭,加焦山楂10克。

【疗效】治疗124例(脱水或电解质紊乱者,经常规输液及纠正电解质紊乱),结果:治愈(大便成形、全身症状消失、大便镜检无异常)108例,好转(大便次数及水分减少、全身症状改善、大便镜检脂肪或脓细胞偶见)1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5%。



13.11病毒腹泻汤

【来源】黄道明,《中西医结合杂志》(11)1988年

【组成】葛根、藿香、石榴皮各3~6克,茯苓、乌梅、白术、大青叶各5~9克,白蔻仁2克,广木香2~3克,板蓝根10~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健脾除湿、涩肠敛阴、清热解毒。

【方解】方用葛根生津止渴,升脾胃阴阳;茯苓利尿渗湿、补脾宁心;藿香升清降浊、辟秽和胃、醒脾;蔻仁温中化湿,益脾胃;石榴皮、乌梅酸涩固肠敛阴:白术、健脾燥湿和胃;板蓝根、大青叶清热抗病毒;广木香散滞和胃。诸药合用,共奏健脾除湿、涩肠敛阴、清热解毒之功。脱水者、辅以西药,可缩短疗程。治疗期间,禁饮白开水,病初禁乳食。

【主治】秋季腹泻。

【加减】口渴不重者,去乌梅;舌绛无津者,去藿香,加石斛、花粉;体虚者,去大青叶,加太子参;大便有食物残渣者,加焦三仙;脱水者给予口服补液盐(ORS),或静脉点滴3∶2∶1,或4∶1液体。

【疗效】治疗86例,结果治愈(上述症状消失,腹泻停止,大便成形,水、电解质紊乱纠正、恢复正常饮食)79例,好转(以上任何一项未恢复者)7例。总有效率达100%。住院最长8天,最短3天,平均输液2天。



13.12五肉涩肠汤

【来源】姚尊华,《陕西中医》(5)1980年

【组成】莲子肉15克,山楂肉10克,诃子肉7.5克,乌梅肉3克,大枣肉20克(为1周岁剂量、再视年龄增减)。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健脾益气、涩肠止泻、消积。

【方解】小儿久泻,多为脾胃不摄。故治重在益脾涩肠止泻。方用莲子肉健脾益肾、固肠止泻;诃子肉、乌梅肉既能涩肠止泻,又能生津止渴;大枣、山楂具有益气健脾、和胃消食之功。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益气、涩肠止泻,兼以消积之功。又方中多属酸甘之品,常易为婴幼儿所喜食。

【主治】婴幼儿迁延型腹泻。

【疗效】治疗62例(均属单纯性消化不良、病程在1个月以上),结果痊愈42例(占67.7%),好转16例(占25.8%),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3.5%。有效病例服药最少3剂,最多20剂。



13.13参芪归连汤

【来源】夏大胜,《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3)1990年

【组成】红参(另煎、兑入)、黄连各4~6克,黄芪12~15克,当归5~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剂煎成50~80毫升,分数次频频喂服。必要时可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功用】益气补脾、燥湿止泻。

【方解】小儿久泄,必致脾虚失运、气血化源不足、泻泄不止。因此补益脾气,恢复脾运胃纳功能,为治疗本病之关键。故方用红参大补元气,能振奋脾胃之元气,也是治疗脾胃虚弱的主药。黄芪补气升阳、温养脾胃,配当归补气生血;黄连燥湿止泻,并有广谱抗菌作用。本方药少力宏,故收效甚捷。

【主治】小儿迁延性慢性腹泻。

【疗效】治疗36例,服药5~10剂,结果全部治愈。治愈率达100%。



13.14健脾柔肝汤

【来源】詹起荪,《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1983年

【组成】炒白术、藿香、炒荠菜花、炒白芍、陈皮各5克,扁豆花、焦六曲、钩藤各6克,煨木香、防风、玉蝴蝶各2克,扁豆衣、朱茯苓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频服。

【功用】健脾扶运、柔肝镇惊。

【方解】惊泻是婴幼儿泄泻中一个类型,好发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病由肝旺脾虚而起。本方由益脾镇惊散与痛泻要方加减化裁而来。方中白术、茯苓、陈皮健运脾土为主;白芍柔养肝体,荠菜花、扁豆衣(花)、玉蝴蝶等轻灵之品,既可鼓舞脾胃之气,又可调整脾胃功能。木香煨用实大肠止泻,陈皮行气助运、燥湿健脾;玉蝴蝶清轻疏肝理脾而不伤气,川朴用花行气化湿而不耗气,藿香芳香化湿、醒脾,焦六曲消食助运,钩藤平肝镇惊;朱茯苓渗湿宁心。本方以扶正为主佐以疏木,组方严谨,切中惊泻病机,共奏健脾扶运、柔肝镇惊之效。尤其适用于婴幼儿惊泻,煎汤频服,效果颇佳。

【主治】惊泻。

【加减】兼见外感鼻塞,酌加苏梗、蝉衣;咳嗽不爽者,酌加前胡、浙贝;痰鸣痰甚者,酌加竹沥、半夏;小便量少者,酌加竹芯、车前草;大便气臭、尿黄者,酌加炒淡芩;胃纳不佳,酌加炒谷麦芽,山楂炭;脘腹不舒,酌加朴花;脾虚、面色不华者,酌加党参;湿疹流水,可选加炒薏米仁、地肤子、白鲜皮。

【疗效】治疗46例,年龄在1~6个月者29例,7~12个月者16例,1岁以上者1例。结果:痊愈(大便每天不超过2次、大便正常或软便、全身症状消失)31例;好转(大便基本成形、次数明显减少、全身症状基本消失)1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83%。



13.15温阳扶脾汤

【来源】苏学贤,《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党参、白术、干姜、山药各3克,茯苓4.5克,甘草1.5克,灶心土60克,萝卜老根1个(或用莱菔子6克)、母乳炒焦米、红糖各3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代茶频服。

【功用】益气健脾,温中散寒,消食止泻。

【方解】小儿泄泻日久,必伤脾胃阳气,脾阳不足,温化无权,寒湿困脾,故小儿久泻多见脾阳不足和寒湿困脾之虚中夹实之候。故方用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益气健脾、燥湿止泻;干姜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灶心土温脾止泻;莱菔子消食导滞;母乳炒焦米、红糖、甘草甘以缓急、温中和胃。全方共奏温阳扶脾、消食导滞之功。本方攻补兼施,既温运脾阳,又散寒化湿以止泄泻。用治脾胃虚寒、寒湿困脾之小儿久泻,切中病机,临床疗效满意。

【主治】小儿久泻。

【加减】兼表证者,加藿香1克,防风2克,蝉蜕3克,鲜荷叶半片;兼寒,加肉桂、附片各1克;兼热,减党参、干姜,加黄连、黄芩各1克,鲜荷叶半片;食滞,加神曲、麦芽、山楂各3克,鸡内金1克;腹痛,加陈皮、木香、川朴各1克。

【疗效】治疗300例,痊愈242例,好转33例,无效25例,总有效率为91.7%。



13.16六味止泻散

【来源】张介宾,《名医秘方汇萃》

【组成】白术200克,泽泻150克,云茯苓200克,猪苓150克,车前子100克,木瓜50克。

【用法】以上诸药,按质分炒、共研细末,瓶装备用。用量:1岁以内每次10克,每日2次;1~3岁,每次15克,每日2次;4~7岁以上,每次15~20克,每日3次。开水泡服。

【功用】健脾渗湿,分清止泻。

【方解】小儿“脾常不足”是泄泻发病的内在因素。祖国医学认为:“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脾主运化,其气宜升;胃主受纳,其气宜降。升降失调、纳运失职,致使清浊不分,则生泄泻。故调理脾胃是治疗泄泻的基本法则。利尿止泻之法常为临床所用,《景岳全书》指出:“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所以择其健脾利湿之意则寓在此中。方中以白术健脾燥湿为主,辅以泽泻利水渗湿,直达下焦膀胱;猪苓、云苓、车前子增强利水之功为佐,使以木瓜酸收而固涩。六药合用,则脾健湿除,其泻自止。

本方源于四苓散加车前与木瓜而成。一是增强利尿之功,意在利小便以实大便;二是妙用木瓜一味乃借其酸收涩肠,既止泻而又防利水太过。其效较原方为优,故为治脾虚泄泻的有效良方。

【主治】大便泻下清谷,或食后则便,或稍进油腻生冷之物则泻次增多,饮食减少,神疲倦怠,睡眠露睛,小便短少,面色萎黄,舌苔薄白,质淡。

【加减】本方适宜脾土亏虚,清浊不分之泄泻。若乳食不化,加山楂、神曲;久泻不止,加诃子、石榴皮。

【疗效】屡用屡验,疗效颇著。一般连服2日即效,4~6日即愈。



13.17滞泻方

【来源】李今庸,《名医秘方汇萃》

【组成】党参10克,白术6克,茯苓10克,甘草5克,苡仁10克,陈皮5克,麦芽10克,黄连3克,石榴皮6克,马齿苋10克,神曲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药汁稍浓缩,加糖,半岁以内,一次服15毫升,每隔2~3小时1次,半岁至1岁,一次服20毫升,2~3小时1次;1岁以上,一次服25~30毫升,2~3小时1次。

【功用】健脾和胃、清热化滞。

【方解】幼儿腹泻的特点,既见脾虚,又有积滞。脾愈虚乳食愈难运化而愈积滞;反之,积滞愈久,愈妨脾健运,而脾愈虚,形成恶性循环,故治疗宜补脾又兼导滞;又脾虚积滞,最易蕴生湿热,或易感湿热,故清湿热之品,诸如黄连、马齿苋等常不可少。故本方以四君子汤补脾健运为主;加苡仁甘淡利湿,亦是为了健脾;其次为神曲、麦芽、陈皮等,其主要作用为和胃化滞;余下黄连、马齿苋、石榴皮主要用于清湿热,清湿热而不伤阴,而利于脾的健运,而马齿苋、石榴皮虽味酸,但却无留邪之弊,此三药均有良好的清湿热、治泻痢的效果,不论脾虚积滞或单纯湿热泄泻都有显著疗效。

【主治】小儿积滞腹泻。

【加减】小儿泄泻,伤于饮食者,最为常见。诚如《素问》所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小儿又“脾常不足”,内因与外因合而为一,构成本病好发年龄多在2岁以下。故本病治疗要点以健脾祛湿为主,扶正重在健脾,祛邪重在利湿。本方旨意在此也。若呕吐加砂仁,发热加金银花;积滞重者加槟榔;腹痛加白芍。

【疗效】多年使用,治验甚多,疗效满意。



13.18加味益脾镇惊散

【来源】周炳文,《名医秘方汇萃》

【组成】党参9克,白术5克,茯苓6克,甘草3克,钩藤5克,朱砂0.3克,琥珀1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益气镇惊、理脾养血。

【方解】小儿稚阴稚阳,脾常不足,肝常有余。故脾易虚肝易旺,加之小儿神气怯弱,易受惊恐,每易导致肝旺侮脾,脾失健运,乳食不化而成泄泻。因此,婴幼儿惊泻主要是肝脾功能失调所致、脾虚肝旺乃惊泻病机关健。故方用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化湿;钩藤平肝祛风;朱砂、琥珀镇惊安神,诸药合用为扶脾抑肝镇惊之剂。

【主治】惊吓泄泻。症见惊惕不宁,睡中时惊醒,泄泻粪便如水或粪青如苔,目珠淡蓝,指纹淡红或青色。

【加减】惊泻是婴幼儿泄泻中的一个类型。惊泻粪青如苔、泻色青有味,发热,睡卧不安,大便日行四五次,多则十余次,平素胆怯易惊,寐时多汗,胃纳欠佳,紫纹多淡红,若调治不当,往往缠绵难愈。本方宜于以上诸症治疗。如兼肠热食滞,腹胀,大便次数无度,黏如胶,矢气者,加黄连、木香、砂仁、焦三仙、陈米。另外还要强调饮食忌口,饮食需择清淡易消化之品,忌食生冷瓜果、肥甘厚味。

【疗效】屡用屡验,疗效满意。



13.19参连健化汤

【来源】史方奇,《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党参、黄芩、大枣各6克,黄连、干姜、法半夏、炙甘草各3克,生扁豆10克,泽泻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3次,再将药汁合而浓缩。如用红参、西洋参、须另煎汁兑服。每次服10毫升,每日服7~8次。若呕吐重者,每次可减至5毫升左右,每日可增至10多次或数十次。或日服2剂。

【功用】温中补脾、升清降浊、清热燥湿。

【方解】小儿脾虚久泻,易伤脾阳,而致升降失调、寒热错杂、本虚标实之候。方中党参、炙甘草、大枣、扁豆补脾以升清;干姜温中以醒脾;法半夏、泽泻除湿以降浊;黄连、黄芩清热以燥湿。本方体现了补泻温清升降的配伍法度,集扶正祛邪、调理升降、寒温并用三法于一方,结构严谨,组合全面,药物剂量不可随意改变,如随证加减,须遵法度,方能收效。

【主治】小儿脾虚久泻。

【加减】病重者,加大党参用量;病甚者,可用红参或西洋参;注意黄连与干姜配伍,脾虚热重者黄连用量应加大,脾虚寒重者干姜用量可加大,两者一苦寒、一辛温,寒温并施,不可随意更换或代用;兼表有风寒者,加苏叶3克;有风热者,加金银花、连翘各6克;夹食者,加山楂、神曲各3克,莱菔子6克;便泻稀水者,加车前仁6克;呕吐重者,加大半夏用量,更甚者用灶心土30克煎汤,代水煎汤;服数剂不效者,升清力逊,加升麻、莲米或荷叶各6克。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满意。

【附记】笔者临床验证数例、均获痊愈。



13.20小儿慢性腹泻方

【来源】王祖雄,《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北沙参、炒白术、陈皮、炒谷芽、炒麦芽各6克,茯苓9克,炙甘草、砂仁、荷叶各3克,鸡内金、煨诃子各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频服。

【功用】健脾益气升清、消导积滞止泻。

【方解】小儿慢性腹泻、多以脾虚为本,食滞为标。故方用北沙参、炒白术、炙甘草健脾开胃;炒谷麦芽、鸡内金消食导滞;荷叶、煨诃子升清止泻;陈皮、砂仁理气醒脾。合而用之,以健脾益气升清为主,消导积滞止泻为辅。方药切中病机,故用之多效。

【主治】小儿慢性腹泻。

【加减】如兼见呕吐、嗳气、腹胀较甚者,加法半夏6克,川厚朴5克。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甚佳。

【附记】本方需服1周以上,继以五味异功散等方慢慢调理善后,方奏全功。此外,应嘱咐患儿家属,一定要注意患儿饮食有节。除正餐外,少吃零食杂食为宜。



13.21车前白术汤

【来源】孙德光,《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车前子6克(包煎)、白术、甘草、粟壳各3克,木香、黄连须各4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频服。

【功用】利尿健脾、升清降浊、涩肠止泻。

【方解】方用车前子为君药,取利小便可以实大便之意,虽利水而不伤阴;白术以健运中焦、斡旋中气,使清升浊降,泄泻自除;黄连须厚肠胃;木香行气,与粟壳合用,可使粟壳涩肠止泻而不致收涩太过;甘草调和诸药,兼缓木香燥烈之性。本方看似平淡,然则配伍有度,灵活应用,疗效颇佳。

【主治】小儿各种泄泻。

【加减】①随证加减,如寒湿泻,加防风、砂仁、干姜、炙麻黄;暑湿泻,加生石膏、苍术;脾虚泻,加淮山药、茯苓;肾虚泻,加肉蔻、附子;伤食泻,加神曲、鸡内金。②配合针刺:取穴少商、商阳、中脘,长强,每日1次。

【疗效】临床屡用,针药并用,疗效颇佳。

【附记】笔者临床验证多例,均获佳效。
 
后退
顶部